|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22 21: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回应
2016/07/01 10:46
研究"六七反英抗暴"或者"六七暴動"確實是難研究的題目,因很多秘密檔案資料沒有公開。張少強教授發表一篇"六七暴動寫下香港政治基調",相信一定做了很多功課,頗有點新意,文章提到「文革非主因,愛國主義推動更大」,一反有些學者認為是「是受文革影響」,「四人幫搞的」……。張教授可否探索下列一些問題呢?
1、所謂「香港左派」是由誰建立、組織和領導的?它與北京有什麼關係?是否可以不經北京同意,可隨意獨斷獨行?
2、所謂「香港左派」由何時建立?除了「六七暴動」,有沒有發動過其他的政治事件或搞過其他政治活動?
3、香港英國殖民地政府自一八四X年成立以來,就用野蠻手段鎮壓反英統治的平民百姓和政治人物,由1922年的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等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在百多年殖民統治以來,有多少人因參與「政治」事件被捕判刑,逮解出境,被打死打傷?
4、既然在港英殖民統治時,反英的政治活動會招至被捕入獄,逮解出境,死亡等,為什麼還有人前赴後繼地去搞?
5、張教授提到「香港左派」得到北京匯來二千萬元來支持罷工的問題,當時的中國政治架構和人民還要糧食配給的艱苦環境下,誰人有權動用這筆寶貴國家財產?「四人幫」能嗎?何況1967年「四人幫」還未形成。除了二千萬元,香港的中資機構是否有出錢出力投入「六七反英鬥爭」?他們是否要得到北京的批准才能行事?
6、張教授提到人民日報的「六三」社論,張教授是否知道當時的人民日報社論、評論員文章是要經最高領導人審批才能發表的?及按規定有關下級領導要執行「社論」指示的?之後鬥爭損失慘重,所以有總理叫停止「六七鬥爭」就立即停止了。
7、張教授研究「六七暴動」,是否看過或聽聞過有關總理總結「六七暴動」時的"群眾是英勇,領導是糊塗,責任在中央"的講話?
8、張教授提到北京的「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國策,而又有「香港左派」發動「反英殖六七鬥爭」,是否可以猜測北京本初想通過發動香港群眾鬥爭,爭取對香港事務有更大的話語權,達到更加「充分利用」的國策?可惜力不從心,鬥不贏港英殖民政府,損失慘重後終於要叫停。
9、張教授提到「冷戰」,什麼是「冷戰」呢?會否在當時「冷戰」年代,共產中國要在香港迎戰西方的「冷戰」,所以要在香港鼓動香港中國人的愛國熱情,發動一場「六七反英殖鬥爭」企圖爭取在香港事務上更大的話語權呢?
期望張少強教授繼續努力研究「六七暴動」,發掘「六七事件」真相。
一明
2016/06/29 17:35
憶往昔,胸懷祖國放眼世界一輩,猶以年青者,在“形勢大好,不是少好” 的感染下, 大多“年少輕狂” , “指點江山” ,難免带上一股衝擊或掙脫殖民統治束縛的叛逆之氣, 但在意識形態上,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或毛澤東思想?又有多少人看過或看懂共產主義理論的殿堂經典「資本論」?
張教授在「問題一:六七暴動源自文革?」內指, “文革思潮確為香港左派壓抑已久的愛國主義情緒提供爆發缺口” ; 又指,“左派發動六七暴動,源自愛國主義,多於對共產黨意識形態的認同” . 以上說法,較一般論述“六七”的言論,更能接近歷史事實,更能客觀而準確地揭示“六七抗暴鬥爭”的民族意識及其反殖本質.
事實上,當年港英為了政治計算,曾動員全港反共媒體,狼狽為奸把“六七”的反殖核心價值挖掉,代之以“六七暴動是文革的延伸”,“是文革在香港的翻版” ;把“文革”與“六七”混為一談,把大失人心的“文革”影子,投射到以反殖為主的“六七”身上,把二者的命運糾纒在一起;用“文革”抺黑“六七”,再用“六七”抺黑香港左派為“左仔”,再用“左仔”抹黑和打擊愛國人士和愛國團體. 一石眾鳥,連消带打地打壓反殖的一着,無論對當年的“六七”還是對後來全港愛國事業的殺傷力、延續幾十年未退减更於今為烈,可能連港英本身也非始料所及。
張教授對“六七暴動是文革的延伸”的說法並不認同,他在「問題一」的最後一段説: “當年的左派稱其行動是「反英抗暴」,「運動叫反英抗暴,基本上是以愛國主義立場挑戰殖民統治,標示出來的真正目的,是反殖民主義、反暴政,不是搞無產階級或文化大革命。推翻殖民政府,保持領土統一的愛國思想,才是他們想做的」。”
發聾振聵數語,出於樹仁大學社會學教授之口,頗能撥開“六七”炸彈硝煙,還“六七”的本來面目.相對於那些陳腔濫調和人云亦云的諸如:“暴動中,暴徒及警方均有傷亡,電台主持林彬被燒死,炸彈亦炸死無辜巿民,最後共有51人死亡,4,498人被捕,848人受傷。”(明報編者按語)的老生常談,張少強教授至少表達了對歷史的一份誠意與專重。
赤子
2016/06/29 15:53
拜讀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敎授張少强先生分析"六七事件",其相當清晰的指出:
[「文革思潮與六七暴動的確有關,但我們不能單純將之理解為由文革『自外而內』引發的暴動,也有『自內而外』的內在因素。文革製造了抗爭氛圍、情緒及政治空間,令左派有機會發動這場『運動』,但除此之外,我們亦須正視香港左派對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追求,這又涉及香港的殖民處境。」]
對了,張教授還須陳述一個"香港的殖民處境"的事實,"有機會發動這場[運動]"的内因 :
更加主要是在六十年代的港英殖民政府,實行的是高壓政策,以及官商勾結,貧富懸殊,致使社會上已有极大的不滿,甚至巳滋生了不少反抗的情緒,所謂 : [有壓迫就有反抗]。
"六七事件"在當時本是一場劳資糾紛,因而演變成為一場抗争,主因 : 一,在當時由於港英政府,横加暴力干涉,對和平抗議的工人,學生和群眾進行血腥鎮壓,二,在當時港英管治年代,爱国已是原罪了,港英對其標籤的所謂"左仔"的仇視,所有爱国者無不受其迫害,因而形成了一場波灡壯闊的[反英抗暴]的斗争
若張教授在内因上,可以加以此點論述,那更客觀了。
不過,張教授還可以明确將"六七抗爭"定性 : [當年的左派稱其行動是「反英抗暴」,「運動叫反英抗暴,基本上是以愛國主義立場挑戰殖民統治,標示出來的真正目的,是反殖民主義、反暴政,不是搞無產階級或文化大革命。推翻殖民政府,保持領土統一的愛國思想,才是他們想做的」。]
這的确有别於一般抽水學者的人云亦云的論調。
(陳江雄)
2016/06/29 15:43
拜讀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敎授張少强先生分析"六七事件",其相當清晰的指出:
[「文革思潮與六七暴動的確有關,但我們不能單純將之理解為由文革『自外而內』引發的暴動,也有『自內而外』的內在因素。文革製造了抗爭氛圍、情緒及政治空間,令左派有機會發動這場『運動』,但除此之外,我們亦須正視香港左派對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追求,這又涉及香港的殖民處境。」]
對了,張教授還須陳述一個"香港的殖民處境"的事實,"有機會發動這場[運動]"的内因 :
更加主要是在六十年代的港英殖民政府,實行的是高壓政策,以及官商勾結,貧富懸殊,致使社會上已有极大的不滿,甚至巳滋生了不少反抗的情緒,所謂 : [有壓迫就有反抗]。
"六七事件"在當時本是一場劳資糾紛,因而演變成為一場抗争,主因 : 一,在當時由於港英政府,横加暴力干涉,對和平抗議的工人,學生和群眾進行血腥鎮壓,二,在當時港英管治年代,爱国已是原罪了,港英對其標籤的所謂"左仔"的仇視,所有爱国者無不受其迫害,因而形成了一場波灡壯闊的[反英抗暴]的斗争
若張教授在内因上,可以加以此點論述,那更客觀了。
不過,張教授還可以明确將"六七抗爭"定性 : [當年的左派稱其行動是「反英抗暴」,「運動叫反英抗暴,基本上是以愛國主義立場挑戰殖民統治,標示出來的真正目的,是反殖民主義、反暴政,不是搞無產階級或文化大革命。推翻殖民政府,保持領土統一的愛國思想,才是他們想做的」。]
這的确有别於一般抽水學者的人云亦云的論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