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16 19: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年我在著名的牛田洋当知青 (下)
(文接上期)
t0 K& I# g9 V3 L! d+ N+ m9 W L# _ 在牛田洋,大家晚上的娱乐除了放露天电影就是打扑克,很多人煮东西吃。
& z4 t: C6 p5 o- {7 \0 y8 m那年代的电影来来回回就“三战”:《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电影里的台词我们倒背如流。电影我必看,打扑克就不会了,也没东西可煮。很多人在家拿来小煤油炉、煤油、花生油(那时这两种油凭票供应)、食物,晚上肚子饿就煮吃,有东西的人叫在一起交流分享。! ^+ ^( G% d: `) a1 i, p
我从不在被叫之列,因为他们知道我没东西。我肚子饿时就用萝卜干冲开水吃,妈妈给我做的炒了很多油的萝卜干粒,装了一大玻璃樽。其实吃了肚子更饿。我只能猫在床上蚊帐里看书,吃力地自学我没读过的高中课本。
9 i& I3 P! r$ j- i+ s7 Y. [潇雨是我在农场的挚友,她美丽可爱,脸上闪着两个迷人的小酒窝。
0 }! @3 ^0 q( }, r6 k' h: q- R她父亲是县委书记,刚被“打倒”。下乡时她在场部当广播员,不需下田。但后来她不应政工组长的“召”,就被发配下生产队出工下田,她坦然接受。6 u7 Q2 R& @; h# R
我们不同队,有空才聚一起,她能歌善舞,经常给我表演《洪湖赤卫队》里韩英对探监妈妈的唱段,我俩最喜欢那句“没有钱啊,泪汪汪”,她总是拉着长音,音停时我俩流着眼泪哈哈笑,这唱的就是我们自己啊。而尾声“娘啊!莫悲伤,红旗一定会插在洪湖上”,那就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理想。
8 c* {1 A- t% H" Z有次我俩约好一起骑单车回城探亲,向场职工借了两架单车,她没带东西,我的车后架绑着30斤大米,那是当月挣的工分换的秋粮,很好吃的米,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妹妹尝。大米滑溜溜的最不好绑,一路老掉。骑单车走公路35公里,需3个小时,公路贴在桑埔山脚。
- y8 @% L/ b* C$ k8 Z+ q8 E0 o为多赚半天休假时间,我们是晚上收工才走的,晚饭都没吃。经过桑埔山时天已经黑了,山野寂静,只有阵阵山风。桑埔山土匪的传说让我俩毛发直竖,后背发凉。我俩拼命往前骑,不敢说话。偏偏我的米袋老滑下,我只得左手往后扶米、右手按车把骑车,后来顶不住了,我就大叫“潇雨,停停车,我要绑米!”她头也不回喊“米不要了!命要紧!”
/ i* D% o0 n9 e$ x; \刚好下坡路,她冲下坡马上不见了。我舍不得丢掉辛辛苦苦赚来的粮食,也想让爸爸、妈妈、妹妹分享我的劳动成果,我只好硬着头皮下车重绑,手忙脚乱终于绑实。冲下坡路就看到潇雨在等我,双腿蹬在脚踏上一副随时逃命的姿势。
! c3 ]. H# I* g到了揭阳将近半夜了,进了北河大桥我们才敢放声笑,潇雨“义正词严”的给我下通碟:仅此一次,下不为例!我连连答应。果真仅此一次!/ X, O$ ] g1 T* j, Z4 f0 I+ |! z
潇雨比我早离开农场,她爸爸很快“解放”,结合进“革委会”,她招工回城工作了。听说后来去了香港,我们失去了联系。不过我坚信,不论在哪,潇雨都不会忘记我们的夜过桑埔山。是吧潇雨?2 C2 [+ M* K7 `& ]7 Y1 x
8 b+ V, d, O) m) v2 m6 y/ p三次高考
, D3 ]* g: A& p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激动人心!“文革”后的中国人终于可以回到学校读书了,我也有了读书的权利。我偷偷去公社所属“地都中学”报了名,但时逢“双夏双抢”农忙季节,不能也不敢请假,只得偷偷挤时间备考,一怕让人笑话不自量,二是考不上还得继续在农场。% Q: ?; {7 S0 {) s
晚上在蚊帐里用手电筒看书,早晨中午躲在出工路上的灌木丛里背书,听到本队走过就混进队尾出工。有时中午给太阳晒得昏昏打盹,被出工队伍的说话声惊醒。3 T1 V0 o1 A& _2 q' Z
双夏未结束,劳累、紧张、睡眠不足的我患了急性阑尾炎,肚子痛得在床上打滚,场部用手扶拖拉机把我送去公社医院,打了止痛针后让我坐客巴回城治疗。城里医生认为已经错过开刀割阑尾的最佳时机,只能保守治疗,开出了休息半个月的病假条。天赐良机啊!) ^; [7 D1 U: B. `) C" U G
妈妈接我去她学校住,边治病边备考。爸爸请假下山也到妈妈学校,每天早晨去田野间找新鲜“蛇舌草”,用石臼捣汁让我喝,喝得反胃,硬是把急性阑尾炎抑止了。学校的数理化老师都热心地给我解答复习题模拟题,爸爸妈妈在文学历史地理哲学方面造诣颇高,成了我的辅导老师。
0 c* v/ n; y/ a1977年高考是开卷的。我考的文科。我带着妈妈找的一大堆参考书进了地都中学考场。当年的作文题是《大治之年气象新》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内容为填空题。我的脚下堆满了参考书,看一题翻一本,翻一本丢一本。
1 z7 B/ W9 n' H, m我考上了。也就是说成绩入围了。7 c2 H* N: m7 L, T r7 N
那时的高考是先公布入围、政审、填学校、录取,录不录取不告诉理由。
& d; f1 s& a% X; A3 u场部大喇叭每天晚上在我们收工、聚在饭堂后面烧洗澡热水时开播。
* H4 B/ p9 e3 e' C! o' f# _! A高考发榜那天,当播音员开始读入围名字时,场部一片寂静,大家都在听。第一、第二个名字念过了,当第三个念到我时,我惊呆了!周围的队友高兴得抢着祝贺我,生产队长也大声嚷“有出息!给我们队争光”。/ R6 h- l' S" Q
当年4个人入围。其中一个父亲为军级的部队子女,外加两个普通百姓子女。4 h# ^5 C0 ]& T/ L5 C# b Y6 T
某一天 ,喇叭播出决定考生命运的录取通知,他们三人被录取了,没有我的名字。我以为听漏了,跑去广播室问播音员,没有!播音员安慰我不要急,也许明天呢!我还是等,坐在饭堂后面看着广播室等,一直等到熄灯号吹响。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高考录取全部结束了我还在等,没有等来我的录取通知书。
6 I2 x+ t% u9 Z; |4 O1978年,我又报了名,第二次参加高考。我改考理科。我又考上了,但还是没有录取。同样的经历我又重现:希望、失望、希望、失望;最终绝望。* n: T, [! ~' k4 D; Q- w0 l5 a: e" }
人们怎样在背后讥笑、讽刺、同情我不知道,但我的心情很灰很暗,很压抑,没处诉说。我常常晚上躲在被窝里哭,我不知道为什么命运对我那么不公平?我奋斗了,我努力了,为什么总摆脱不了苦难?我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
2 h) |+ K, R- ?! O, Z8 C) E$ H爸爸、妈妈及时来信了。他们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磨难的经历让人成熟,越是艰苦的时候越能锻炼人的意志;困难的环境造就人,苦难的经历是珍贵的人生财富。要坚强、自尊、自立。他们相信懂事的女儿会给自己争气!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坚持就是胜利。妈妈寄了《军队的女儿》一书给我。她知道我最喜欢书里主人公的一句话:只要你选对了路,就应该绝不回头!( m% r* Y- }& f% X
我擦去眼泪,又去报名。地都中学监考的老师已经认识我了,纷纷祝贺我考试成功。1979年我第三次高考。我考上了,录取了!1979年,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事连连,命运之神向我们家绽放了笑容。爸爸平反了,恢复名誉,落实政策,离开劳动了20年的山区农场,回城工作。妈妈也平反回城。
: l* `, q# y9 [生活条件改善,我们搬进了爸爸分的新房子。二妹(我下乡后她就按政策安排在国营棉纺厂)作为骨干被厂里推荐去上海国棉厂培训半年。
5 z8 d" [ e( H" k5 x我高考录取到武汉读书。在武汉,我接到爸爸来信专门告诉我,中国取消阶级了!以后填表在“家庭出身”栏不填“地主”,就填“革命干部”!: F; ]: M, y" ~. [$ [& E0 {
我捧着信哭了!" q2 ^2 e1 a0 |1 i
多少年了我最怕填表,每次都要用手捂住“家庭出身”这一栏,不想让人们看到我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
& s0 }# z) b$ F& g- u: R 这“剥削阶级家庭成份”让我们遭了很多罪,没人理没书读,没有做人的尊严甚至权利。现在我们是堂堂正正的革命干部家庭!我们释放了!1979年改革开放,教育的春天来了!老干部平反,人们也敢说真话了。招生办主任(爸爸原部下)这时才敢告诉爸爸,我前两年高考就是政审通不过,家庭出身不好,爸爸、妈妈没“解放”。
2 Z% z2 m( f. U5 g }# K他看到今年入围考生有我的名字,就跟其它招生人员说,这是我老领导的女儿,初中未毕业,高考考了三年。她父亲平反了,今年必须让她去读了,否则我们搞招生的心里不安啊。他们好心从将来就业考虑,帮我填了武汉有名的财经大学。
8 z& |% _, s: x: E1979年仲夏,我怀揣高考录取通知书,骑着单车冲下海堤往回城公路奔。出农场大门时我们(当年考上3人)回头齐喊:别了!牛田洋。
m% w( R) `$ W: A年底,中央文件下达,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全部招工回城。至此,中国独特的、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牛田洋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v; O4 B& c* M7 y* X% \& z5 j
弹指一挥间。40年过去了,梦里几回牛田洋。我的青春烙印于此,无悔的青春。! h& g, t. X. ^- {( H6 n. m
' g4 S' d# n# {' `# }
1 e* r+ ?4 ~8 T4 Z
【链接】牛田洋简介
7 V/ t' R& d @' a 牛田洋位于汕头市西郊,被李肇星称为第二故乡,现是广州军区旗下的一个军事基地。在汕头市内港,榕江西侧,那里曾是一片海滩,潮涨时淹没,潮退时干出,面积足有万亩,这就是牛田洋。9 A: G6 U: Q; F+ N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人民解放军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开进了牛田洋围垦造田。
9 [7 f8 a! _0 {; @$ m. A4 ^四十余年来,这片热土历经世事沧桑,既创造过当年围垦当年种植,亩产粮食1190斤的奇迹;也有过强台风来袭,数百名年轻战士和学生护堤捐躯的悲壮事件;更有着退田还渔,两万多亩池塘虾欢蟹肥的当代传奇。如今的牛田洋,有绿树葱葱的十里景观长堤,有“落霞与白鹭齐飞”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景色,也具备了打造水乡式的休闲旅游基地的得天独厚优势。- o2 g" ^; |2 w' U' x' ^, t5 S
牛田洋是创造英雄诗篇的地方。1963年1月,陆军41军122师的1万多人,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手抬肩挑,硬是在海滩上修筑了1.5万米长的东围大堤,围垦面积达8.67平方公里,动用土方按照1立方米计算,足可以从北京垒至汉口(1303公里)。
$ Y( q% B. S3 P' a$ ^向大海要来的田地咸性大,要种上水稻,按当地农民的经验,头年开闸养鱼,第二、三年种植咸草,吸尽地里的咸气后,方能种植。
! k7 ^& f! E V. ^2 X# q然而部队却摸索出引淡冲咸、浅插避咸的办法,短短两月后便遍插秧苗;当年平均亩产竟高达500多公斤。在汕头,当时有诗云:“烂泥筑长堤,咸地育壮秧;军队创奇迹,海滩变粮仓。”$ [. K7 y5 Y0 j7 Q2 V
1964年春,国务院农垦部部长王震来到牛田洋。他感慨万千:这里,不就是359旅开辟南泥湾的业绩再现吗?
2 U, Y- r$ N4 J% P+ w1966年I月,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部长罗瑞卿也来到牛田洋视察,对牛田洋农业生产支援国家经济建性作出高度评价:牛田洋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是部队生产的榜样。5 k1 P; B6 G' v6 o- }' N
牛田洋围海造田的英雄诗篇惊动了诗人毛泽东。1966年5月7日,当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中作为典型范例的牛田洋后,备受感动,立即大笔一挥:“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
$ d: m# \! [* h. i; t这一经典性的“五七”指示诞生了,它勾勒出毛泽东在“文革”中“大破”后继之以“大立”的理想社会宏图。
+ Z/ S/ }: Z7 c3 G6 u) `. |' h! J/ D此外,2100多名大学生也驻进了牛田洋,与人民解放军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大多数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大、暨南大学、华南农大、广州外国语学院、中山医学院。还有一部分人介于学生与非学生之间,他们来自北京,从七机部、八机部、外交部下来参加劳动锻炼。
; z" I7 a$ z+ Y# U1968年7月,牛田洋筑堤拦海工程全面完成,围垦面积达2万多亩,原为荒凉海滩的牛田洋,在广大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大型军垦农场。毛主席曾写信赞扬牛田洋,号召全国各地向牛田洋学习。就这样历史在这里沉思了。9 v% x8 T4 ~* [: I: H$ w8 q1 |! _
“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这样一个大学校……
) D) Y8 d0 z* L: o* Q44年过去了,如今的牛田洋早已不是农场,而是海产养殖基地。见证那段“战天斗地”的历史的,是静静竖在小山包上的一座“七·二八不朽烈士”纪念碑,和永存人们心中的感慨。" N" j0 w( N; y9 _/ g7 s) a
那是人类以血肉之躯抵抗大自然的极端的例子,虽然大批官兵、学生在台风海潮中牺牲,虽然牛田洋军垦基地未得保全,但他们“人在大堤在”的豪迈精神,在当时仍得到了“北有珍宝岛,南有牛田洋”的赞誉。
6 q4 t k: V% E3 c, l @6 h牛田洋作为课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这一课程的一个课外实践基地,汕头大学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前往参观,感受历史气息。
4 \9 ^9 k" _+ w0 b8 u8 z其中,2007年,汕头大学为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课)课程社会实践环节的指示精神,经汕头大学社科部与广州军区牛田洋农副业基地双方共同商定,决定在广州军区牛田洋农副业基地建立“汕头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6月3日组织了修读《概论》课的同学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
; R" Q' Z+ A1 g5 b/ T而在社会实践之前,汕头大学师生们还听取了牛田洋农副业基地主任、党委书记(正团级)田国营的题为“弘扬牛田洋精神,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报告。在报告中,田国营还对“牛田洋精神”进行了归纳,即:1,艰苦奋斗精神。2,无私奉献精神。3,勇于斗争精神。
" a8 l: v. O% }4 g3 B) e& _! Z8 Q 牛田洋,是毛泽东“五.七”指示的发祥地,国务院农垦部部长王震和国防部长罗瑞卿都曾躬身视察。1969年7月28日,83名大学生和470名解放军在抗击不可抵御的强台风大海潮中长眠于此。( M2 @5 M% c) b4 b- E E4 `
夕照归农,风墙影动。汕头西部牛田洋,巨大的拦海长堤,宛如一条灰龙蜒终在江边。通向长堤的土路上,一辆黑色轿车挟着征尘颠颠簸簸地驶来。时逢1996年7月6日。车在长堤下停住,一位身着浅灰色西装的中年男子,急急钻出车门,径直登上堤坝。他紧颦眉头,默不作声,久久地凝望着水天一色的江面。他便是现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李肇星。
3 K* c c; F1 E" }7 s1 l27年前,他与伙伴们曾用青春年华垒就这里的拦海长堤。而牛田洋生产基地,也成为毛泽东“五.七”指示的发祥地。这的确是一片充满神奇和悲壮的大地。
! P9 o- |/ U5 ?1968年8月,李肇星、陈健(现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前外交部发言人)、马振岗(现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等2183名大学生,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陆陆续续从全国各地来到了牛田洋。
; Z& A$ D: w5 N, X* q6 s, ~李肇星清清楚楚地记得,那时牛田洋到处插着“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备战备荒为人民”等巨福标语,他们在猎猎的红旗下国海造田、插秧割稻,工余时间便唱唱“语录歌”跳跳“忠子舞”,在劳动竞赛里大批“刘修活命哲学”。牛田洋和举国上下一样,浸泡在“文革”的红色浪潮之中。
+ D1 L9 m0 U0 h(全文完); N- s+ K1 [: v# B/ i. N9 [
' O! b$ a" _ Y0 }$ @2 m6 o( G; }3 H1 m' [+ {! {! W3 W
http://sinotimes.com/558/up_art/p21.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