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19|回复: 0

薪火相传:干部子女在中央民族大学附中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9-30 19: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薪火相传——烈士后代、干部子弟、民族民主人士子女、在边疆工作的汉族干部子女在附中


50至60年代,附中除招收一般少数民族学生外,特别注意招收以下四种学生。一是烈士后代:烈士为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党和国家对其后代应有关怀和抚恤,应格外重视对他们的教育。附中就是体现党和国家对烈士后代关爱的一所学校。二干部子弟:革命干部大多是民主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经历过革命战争,出生入死,九死一生,对革命有功。建国后又承担领导职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学校对其子女提供一定的方便,是理所当然的。三是少数民族民主人士的子女:少数民族民主人士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中对他们的子女给予京城上学的机会,是对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落实。四是在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子女。为这些人的子女提供上学的便利,有助于他们安心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工作,有利于民族团结。
所以,在附中上学的烈士后代、干部子弟、民族民主人士子女和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的子女特别多。
多松年烈士的儿子、内蒙古自治区建材局原副局长赛希说:我家和蒙藏学校以及后来的民大附中有不解之缘。家父20年代到了蒙藏学校,在李大钊等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中共五大,1927年在张家口英勇牺牲。我40年代后期进校,1949年参军, 继承了家父未尽的事业。我的儿子,孙子,又先后到了附中。
30年代校友、内蒙古自治区驻京办事处原副主任多淑秀说:我们家有六口人是蒙藏学校出来的。30年代是我。50年代是我的三个女儿,从附中考上了大学。60年代我的两个女儿又在附中读书。
土尔扈特王的第十三代传人、公主、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原教官满琳大校在附中读过高中,她回忆说:
1953年我初中毕业了,很多同学去兰州、西安、北京求学去了,我心也动了。可是妈妈在遥远的喀什土改队工作,与她商量是来不及了,怎么办?我想到去找王恩茂书记,因妈妈去土改前,在省政府档案室工作,王书记是她的领导。我鼓起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勇气找到了王书记,我说:“我想去北京读书,可我没钱。”我很幸运,得到了政府在经济上的支援,尽管不很多,可我如愿到了北京。      
到了北京,我上了中央民族学院附中。这个中学给了我一种新的生活。这里是供给制,衣食住行全是国家供给,每月还有津贴,女生还有卫生费。大家穿同样服装,文具书本都统一发给,人人平等,没有特殊。各族学生如同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块儿。每年五一、十一还要去游行,跳舞,每次我们都是在所有队列的前边,最靠近天安门主席台。我们还参加各国朋友及首长参加的各种联欢,我还与周恩来总理和外国朋友一起度过除夕之夜呢!我们参加全市文艺演出,参加全北京的体育竞赛,我们的生活如同蜜罐中的蜜一样甜。
刚来时,我不爱讲话,总是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我的心总是冷冰冰的。我自悲,一点自信都没有。但是,慢慢地,这个温馨的大家庭,把我的心熔化了。我读了许多苏联小说:《真正的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我特别爱看小说。整个周末在石虎胡同口的一个书店里读,那时没钱买书,就在书店消磨整个星期天。我还从这些书中学习书中人物的精神,如读《阿辽沙锻炼性格》一书后,学他锻炼的毅力,就要求自己每天从西单跑到新华门再跑回,一年四季风雨无阻。这样不但身体好了,也有了坚强毅力。
苏联卫国战争年代的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祖国、国旗、理想这些观念,在我即将树立人生观的年龄中起了很大作用。我心目中崇拜保尔以及那些共青团员,我的偶像是保尔、卓娅、舒拉那些为祖国奉献出青春生命的英雄。那时候的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歌星、明星,心里只有英雄。
一年之后,我开始逐渐展开心扉,我开始唱歌、跳舞,我的内心笑了,我回到了少女应该有的那种天真烂漫时代,我开始和同学们快快乐乐地生活了。
高三时,同班的青卓力克大姐问我:“你不想加入共青团吗?”我说:“怎么不想?”可我心中没有把握,我出身不好。记得初中时,看着同学们戴着红领巾,我有多么羡慕,可是没有人介绍我加入,我只能远远地望着。我知道自己先天不足,因为我是公主。我经常在梦里戴着红领巾笑醒起来,可我没有现实中的红领巾。
青卓力克说:“你写个申请给团组织。”我写了,交上去没多久,支部讨论并批准我为共青团员。介绍人是青卓力克大姐,我一生都忘不了她。
这个学校是一团炉火,将我在其中熔化,重新锻造,也使我脑海中,绘出了最美,最远大的理想。在这里我重新获得了人格的自信,我有了自尊,有了抱负,有了理想,和每个同学一样愉快地迎接人生的长征。尽管出身、社会关系也带给我们许多痛苦,但与过去不同了,我能面对现实,能挺立着继续努力。我知道祖国没有抛弃我,党团组织信任我,那些保密重点专业需要严格政审,也是为了国家好。我想还有那么多的平凡人,那么多的老百姓,不都干着平凡普通的工作吗?我并不孤独,我仍然做着美梦。我再也不悲观了,这是与过去最大的不同。
记得在高中时,总想着当个解放军。可是,不用说当兵,连保送上大学我都没有资格。高中的许多同学都被保送上了军校、清华、北大、外语、航空、邮电、北工……而我不但不能保送,就连当时初恋的男朋友,因为被保送留苏,校长就找我谈话:“你的出身、社会关系都会影响他的前途……”我只能答应不和他好了。尽管他从感情上不愿与我断绝关系,可我下了决心与他一刀两断。也许当时我很爱他,而正因为爱他关心他,我选择了离开他。一切已成为过去,我想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太多,我会不再记起。
总之,当时像我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有两个舅舅在台湾,很多亲戚在国外,而且我又是公主,对我而言,我只能默默地去面对现实。我从不去与别人攀比,我知道自己不如别人,我是王公的后代,我是背着很重的出身、社会关系包袱在生活着。但是,我不想趴下来,我想努力去改变自己,我把痛苦、不快统统埋在心里,我仍然快乐地唱歌,与大家分享别人的幸福。
回首往事,中央民族学院附中的三年学习环境,给了我永生难忘的记忆。那所学校前身是我姥爷贡桑诺尔布亲王创办的蒙藏学校,这还是到了1990年校庆时我才知道的。(引自满琳著《土尔扈特女儿》,农村读物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附中一直对真心向学的青少年敞开大门,表现了极大的热情,而不问他身出何门,父母级别高低。请看1974届校友、作家庞旸的回忆:我们这茬人少年求学的经历可真是七灾八难。小学三年级以前,阳光灿烂,花儿朵朵,胸前飘着红旗的一角,口中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到三年级就赶上可诅咒的1966年。经过长时间的停课和有名无实的“复课闹革命”,我们稀里糊涂地升入了中学。而这时,似乎大多数北京人都开始往边疆僻壤大迁徙——成年人下放,青年人上山下乡,小孩随父母上“干校”。……在“干校”,我上的是“五七战士”自办的初中班,凳子三条腿,课程中有一半是劳动。……1971年林彪摔死以后,回到久违的故乡北京,我才发现求学梦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那年我15岁,该是上初三的年龄,可因为小学上的是五年制实验学校,提前“撺”到了当年毕业的71届,回到原校就要参加工作分配。想到还没正经读几年书,学生时代就这样过早地结束了,真是心有不甘哪!在一位阿姨的帮助下,我跑了一所又一所学校,求人家收下我这还想上学的孩子,可总是碰钉子。最后,我来到一六〇中,一位和蔼的女教师接待了我。我想,这也许是最后一次机会了。话还没说完,眼泪先流了下来。谁能理解我想继续读书的心,谁能圆我在校读书的梦呢?女教师轻轻帮我擦去泪水,亲切地说:孩子,别着急,我一定尽力帮助你!终于,一六〇中学破例同意我在初三插班。
我校敞开校门,迎接烈士子弟,以告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接收干部子弟,为那些在民主革命时期疆场拼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作缠身,无暇对子女多加关照的干部分忧;善待少数民族民主人士子女,以示对他们在民族地区的解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贡献的肯定,以体现“爱国一家”的思想,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优待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子女,以让这些干部安心边疆,为民族团结尽力。
这些子弟在我校学习,多数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一般都升入了大学,之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下面,简要介绍几位有较突出成绩者。
李兴,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双墙村(今属托克托县)人。1953届校友。曾在托克托县交通局工作,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为托克托县的交通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白燕(1936—  ),女,蒙古族,1955届校友,北京大学毕业。内蒙古大学副教授。
满琳,女,蒙古族,1956届校友。率领土尔扈特东归的民族英雄渥巴锡的嫡系后代。土尔扈特是清代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雅尔地方。明末清初,西迁至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这个部落18世纪不满沙俄残酷的统治,在民族英雄渥巴锡率领下,毅然点燃宫殿,经过万里长途跋涉,回归祖邦故土。满琳是土尔扈特部第十二代汗王满楚克扎布之女。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61年到新疆矿业学院(后改称新疆工学院、新疆大学)当教师。曾下乡劳动,下过矿井,之后参军,1983年进入北京空军指挥学院。从事战略学教学与研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系上校教官。著有《灰色的军事领域》、《指挥官的领导艺术》。其《低频电磁椭圆极化仪》论文获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优秀科研奖。
娅茹(1937—   ),女,蒙古族,1956届校友。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研究班毕业。国家一级编剧,内蒙古自治区戏剧家协会原主席,现名誉主席。作品有戏曲、民族歌舞、广播剧、电视剧、小说和论文。戏曲《光棍与四川女人》(演出本为《光棍汉与外来妹》)获2000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提名奖,文化部优秀剧目奖,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小戏《人心四两重》、《搓莜面的女人》、《又一村》均获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雨天正午》获中国戏剧家协会小品小戏百优“丹东杯”奖。民族歌剧《满都海·彻辰》获文化部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银奖。话剧《天边的呼唤》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创作“团结奖”。广播剧《朋友》获内蒙古首届蒙语儿童话剧小品比赛创作奖。电视剧《铁木耳》、《草原深处》均制作,由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先后播出。电影文学剧本《小刚宝鲁寻母记》获2000年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剧本二等奖。小说《铁木耳传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表小说《悄悄飘落的白雪》、《归宿》等。发表中篇小说《蒙古女人》、《漂亮女人和她身边的人们》、《大花眼和圪嗒的故事》,家乡话小故事50余篇。论文《二人台现状与发展前景》获第二届华北五省市区戏剧优秀论文奖。《浅谈蒙古民族的特征与审美意识》获第三届华北五省市区戏剧优秀论文奖、内蒙古萨日纳论文一等奖。《民族戏剧之魂——民族性》获第四届华北五省市区优秀论文奖,被文化部收入《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论文集》。
朋子杰(1934—  ),女,蒙古族,辽宁彰武人,1957届校友。内蒙古医学院毕业,先后在锡林郭勒盟医院、呼和浩特市内蒙古中蒙医院工作,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胡达古拉(1938—  ),女,蒙古族,内蒙古喀喇沁右旗人,1958届校友,内蒙古大学毕业。内蒙古大学副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内蒙古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内蒙古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内蒙古妇联主席、党组书记等职务。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六届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内蒙古政协第七、八届常委。曾从事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列经典著作、民族理论及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试论价格体系的改革》、《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论文在《内蒙古社会科学》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并主编《政治经济学》刊授教材。
文精,蒙古族,1958届校友,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历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长、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布和巴图,蒙古族,内蒙古喀喇沁右旗人,1959届校友。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参加过电子视像设备的研制工作,曾参加国产第一台录像机的研制小组,是第一台国产彩色电视转播车的总设计师。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宣教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
马国超,回族,河北省献县人,1959届校友。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武装“回民支队”队长马本斋之子。1963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先后在北海舰队、海军政治部工作,历任解放军航空兵副政委,少将军衔。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马本斋》,中篇小说《回民之子》,电视连续剧剧本《马本斋传奇》。
琪琴高娃(1941—1994),女,蒙古族,内蒙古喀喇沁右旗人。1959届校友。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4代导演。拍的最多的是儿童片。她的主要影视作品有《四个小伙伴》、《小刺猬鸣奏曲》、《我只流三次泪》、《月月》、《普莱维梯彻公司》、《超速》、《雷锋》、《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万岁,高三•二》、《南国有传人》。她的作品烙下了特定的思维方式:冲突、激烈的现实题材一经她手,便融入了她所受的时代教育——微笑包容眼泪,坚忍抗击磨难。她的多部影片在国内外获得了多个奖项。
乌兰其木格,女,原名白秦生,蒙古族,1959届校友,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留校任教,教授。
詹相持(1940—  ),汉族,四川省平昌县人,1960届校友。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留校任教,教授,在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执导《樱花》等影片。
赵宝珍(1941—  ),女,蒙古族,1960届校友,中央民族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多年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编写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教材。处长,副教授。
旗九定(1941— ),蒙古族,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人,1961届校友。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先后在北京政治学校、北京财会学校任教,副教授。编写过财会类职业学校第一套教学用书《政治经济学》两册。
杨晖,曾用名杨玉珍,女,回族,甘肃省兰州市人。1961届校友。中央民族学院毕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第一编辑室主任,编审。
云彬(1943—   ),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1963届校友。中国科技大学毕业。毕业后分配到山西劳动4年。70年代初回内蒙古,在内蒙古电子研究所工作8年。80年代到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任科技干部处副处长。随后在自治区劳动人事厅工作,任副厅长。又调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任厅长。后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委员。
黄薇(1949— ),女,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1964届校友。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学院中文系,内蒙古自治区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教授。内蒙古自治区文学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出版学术专著《当代蒙古族小说概论》。小说集《生活像条河》、《血缘》。发表小说:《系里的故事》、《天之过》等十数篇。论文《试论内蒙古自治区小说语言》、《后草原小说概论》等数十篇,多篇多次获奖。
沈秀荣(1946—  ),女,汉族。1966届校友。先后在本校、中央民族大学文学艺术研究所、科研处工作。热心、组织岩画研究,是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朋子英(1948—  ),女,蒙古族,辽宁省彰武人,1968届校友。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先后在呼和浩特市十五中、三十五中、内蒙古建材科研所、《内蒙古林业》杂志社工作,副编审。发表的作品有《百灵歌声遍草原》、《把青春融于事业》、《绿色的事业火热的心》、《让绿色回归大地》等,其中《历史的铭记》获林业部绿色好新闻奖。

http://www.seac.gov.cn/art/2013/10/30/art_7213_19353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0 15:39 , Processed in 0.0562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