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65|回复: 0

邓小燕:父亲做过的一件小事----母校育英六十年华诞感怀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9-17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48年11月,那场奠定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淮海战役刚刚打响,河北省平山县下东峪,有着一群兴高彩烈的孩子们和他们的老师站在一张手绘的毛主席像前,举行了一次正式的开学典礼.没有艳丽的鲜花,没有欢庆的锣鼓,敌军偷袭的炮声隆隆代替了喜庆的鞭炮.甚至有些课本都是教员们自己编创的,但是孩子兴奋的个个小脸通红,因为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学校.这就是我们的母校----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子第学校,也就是现在的育英学校.为了纪念苏联的十月革命节,以后的校庆就定在了11月7日这一天.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跟随着滚滚向前的车轮,育英学校随同党中央进了北京,校址就选在了傅作义的旧兵营,毗邻中央警卫团和中共中央书记处的新北京万寿路,校名也正是改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由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同志任校董会主任,名誉校长.1955年,国务院颁布取消供给制的命令,干部子第学校也就随之被取消了,这所学校被改成了北京育英小学.当1972年扩建招收中学生后,就成为了北京育英学校,沿续至今.
4b82c483t5b31b5fac9e1.jpg
这是我们学校的新教学楼,原来我们上学时那美丽的校园已经荡然无存,看着现代化的新校园,我们总是有几分陌生.
我们家与这个学校有着特殊的渊源,除全家兄弟姐妹六人都就读于此外,还有我的表姐,大哥的两个孩子也在此上学,加上再下一代的八个孩子,我家的三代十七人都是这里的毕业生,如果一同返校,可以排成长长的一个整齐队列.经我了解,这是全育英学校里最多的一个校友之家了.
就在这次的校庆活动中,我们班多年未见的同学有了一次难得的团聚.大家给我讲了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当时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成立时,选址与育英学校仅一街之隔.取消供给制后,入学标准仍然是以干部级别为标准,要求是十三级以上的干部子弟才能入学,而且学费,住宿费在当时也不一个不菲的数目,所以许多家庭将孩子转到附近去走读了.(其中包括刘少奇,陈云这样的高级领导.)
而我们院还有一个问题,农村工作部里,不仅是干部,还有一些工人编制,如司机,炊事员,食堂的厨师等等,他们在此工作,必然要建立家庭,也就会生儿育女,这些孩子就曾经被育英学校以不够条件而拒之门外.那时其它学校都离得很远,小孩子上学有困难,此事被当时的部长,也就是我的父亲听说了,为解决大家的困难,他在百忙之中来到学校,亲自与学校领导协商,希望能破例将我们院子里的全体孩子都收进来,不管是干部和工人的孩子都是革命后代,应该一视同仁,没必要区分得那么清楚.并且专门提出,现在的住宿费比较高,工人家庭肯定承担不起,那样就是允许在此读书,也不可交齐如此高昂的费用,他特地请校方考虑开办一个走读班,将这些附近家庭的孩子们收进来,每天回家吃住,既减轻了各家的负担,也解决了孩子们就近读书的问题.父亲的要求被学校接受了,从此,育英学校里有了走读班,除了我们院的孩子以外,周围的其它单位的孩子也都能够就近入学了.
对我讲述这件事的就是两个我的同班同学,他们的父亲分别是厨师和司机,他们感慨地说,如果不是你父亲去交涉,我们都是没有资格在这个学校上学的,要跑到几里以外教学条件很差的学校去读书,那我们今天就不是育英的校友了.
4b82c483t5b31c408fdeb.jpg
这是四十三年前我们毕业时的合影,那时每个人的小模样现在看着真想笑,这里面那三个四季青公社的同学至今未能联系上,真想见到他们!
4b82c483t5b31cfee3e93.jpg
时光飞逝,当年的小孩子如今都已年过半百,皱纹满布,鬓发染霜,然而对童年的记忆将我们有带回了十几岁的花季岁月.这些人中就有司机,厨师的子女,我们从无高低贵贱之分.
这确实是我第一次听说的事情,那时我们都是这个走读班的,除了我院的孩子以外,甚至还有三个附近四季青公社的子女,家庭生活条件确有很悬殊的差异.我们班里的老师却从未以家长职务来衡量学生的优劣,部长与厨师,将军与农民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同等对待,这种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使我们没有滋生更多的干部子弟的优越性,这对我后来几十年的生活历程是一笔极其重要的财富,我自小懂得了不岐视贫困家的孩子,尤其是教会了我,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地位卑微的农户或是声名显赫的将军,大家都应是平等的.我一直以为,这是我在育英小学获得的一笔最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使我受益终身的最好的教诲.
而今天,我刚刚得知,此事的倡导者中也有我的父亲,1956年,实行薪金制之时,也正是他遭受了不公正待遇的开始,他不推诿,不嫁祸他人,自己勇敢的承担了所有的责任.曾经从一些档案资料里看到,他在1955年后的有关文件中,几乎都是在作检讨,对毛泽东,对中央,对农村工作部的下属,对各个相关部门,甚至包括他回到家乡,面对曾经生死与共的父老乡亲,都少不了要检查自己的错误.那字里行间的沉重,尤如一付压在心头的枷锁,使我透不过气,令我不忍再读下去.我无法想象他是怎样去面对那一次次的检查,他曾经充满激情,文采飞扬的文字,变得如此生涩难懂.而就在他承担着内心的极大痛苦之时,还不忘记去关心自己机关里的普通的工人,还亲自去为这些大院里的孩子们联系学校,甚至周到细致的为他们减轻的了住宿费的负担,以保证他们能读得起书,不致于因贫停止学业.
这是我听到的关于父亲和育英小学的唯一的接触,在学校的记录中,我从未见到关于父亲的文字.所以,当今天几个同学对我讲到此事时,当我写到此事之时,我又忍不住流泪了.那个年过六十还亲去为孩子联系学校的老人有栩栩如生的站在我面前了,他将自己的委屈藏在心底,关注着身边一个个普通的孩子,他有着怎样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爱心.也正是由于他爱着最广大的民众,爱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共和国,他才会屡次不顾及丢官罢职的危险,冒死进谏,以牺牲自己的政治生命为代价,为全中国最广大的农民举荐包产到户.他的壮举不是一时冲动,不是感情用事,那是对群众的责任感,对人民的深情厚谊所决定了他必定会为他人舍弃个人,为数万万的农民而放弃了自己的曾经宽广美好的前程.
有人将共产党解放初期的干部们形容是一群璀璨耀眼的群星,父亲曾经是其中的一颗,但是随着他那刚直不阿的性格,随着他那被称为不爱学习,不求进步的个性使然,他身上的星光随着他职务的不升反降,很快就暗淡无华了,但是随着岁月流逝,时间推移,那光辉必将会是如火一般的越来越灿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2c4830100be1h.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0 18:52 , Processed in 0.16782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