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62|回复: 3

刘功宜:“新中国第一小学”沧桑六十年(育英小学)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9-13 10: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qnck.cyol.com ::文 刘功宜 (育英小学第四届毕业生) 2008-10-21 15:24 中青报订阅



它是一所极普通的小学,与全国其他学校没啥两样:使用北京市统一教材,参加一年一度统一的毕业和升学考试;它又是一所极不普通的小学:曾被编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的序列,学校各级领导由中直机关党委任命,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还给学校题字。它就是“新中国第一小学”——育英小学。今年11月21日是该校正式建校60周年,作为该校老校友,作者披露了该校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1.全体师生急行军离校避险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下令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党中央所办的延安洛杉矶托儿所(解放后改名为北京万寿寺幼儿园,现名总政幼儿园),于1946年12月28日撤出延安,开始了一年半的颠沛流离。1948年5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党中央领导机关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与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


  洛杉矶托儿所跟随党中央,也在距西柏坡村不远的苏家坨村落下脚来。


  离开延安时,洛杉矶托儿所共有近百名幼童。经过一年半的长途迁徙,连中班的孩子也都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中央书记处决定创办一所自己的寄宿制学校。


  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供给部原有一个小学,只有十几个学生。这小学就被扩展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供给部育英学校”。入学孩子包括附近中央直属机关和解放军总部所属各单位全体在职人员的学龄子女。不分父母的资格和职务,一律平等看待,一起在校生活。


  第一任校长刘建勋多才多艺,传唱至今的《育英小学校歌》,就是他作词作曲的:“小小的叶儿哗啦啦啦啦,育英小学是我的家。学校里面真正好,唱歌跳舞笑哈哈……”


  学校设在下东峪村,离西柏坡村只有十余里,村旁有一条滹沱河的支流流过。校舍是一家地主的大院子。主院有一排北房和东西厢房,全是砖瓦房,后院和偏院都是干打垒的平顶土房。学校又加盖了几间平房,在当地请来几个木匠,打造了一些黑板、桌子、板凳、秋千、单杠、双杠,都没有油漆。这就是学校最初的全部家当。


  1948年底,育英学校全体师生一度急行军,到达一个叫滚龙沟的地方隐蔽,以防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发动突袭。但不久后师生就回到下东峪村。


  1948年11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供给部育英学校宣告正式成立。这是育英小学正式诞生的日子。为了纪念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后来每年的校庆日就选在11月7日。开学典礼非常隆重。会后集体合影,中午会餐,晚上放映了露天电影。电影是美国原版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把大家逗得笑破了肚皮。


  第二天就开始上课了。每个班20人左右,都是6~8岁的孩子,使用边区政府编写的教材。


  孩子们的服装是统一发给的。各部队向党中央送来一些战利品,领导同志把其中大部分转送给医院、托儿所和小学。孩子们偶尔可以吃到大米和白面,更有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饼干和奶粉罐头。


  2.杨尚昆任名誉校长


  北平和平解放了,中央办公厅立即派出干部,参与接收北平。副校长孙统一也随团到北平,他的任务是为育英学校勘定校址。


  孙统一看中了万寿路最西端的一片旧军营。邻近有中央书记处和中央警卫团,将来在安全上有充分的保证。在安全问题上,以前是有过血的教训的。1945年8月18日,延安洛杉矶托儿所里刘伯承5岁的女儿刘华北,在半夜里被偷偷潜入的特务分子暗害。此案一直未破,成了延安幼教工作者挥之不去的心病。


  经中办主任杨尚昆拍板,孙校长的选址方案被批准了。1949年4月22日,育英学校告别下东峪村,迁往北平。4月23日,学校车队到达北平驻地。


  这是在荒野上一处孤独的残破军营,四周几乎没有人家。遍地是荒草和废弃的工事,到处是弹坑,地上撒满了子弹壳。所有院墙上都用白石灰画着大圆圈,据说这里经常有野狼出没,画白圈是为了吓唬野狼的。


  清理旧战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工作。随处可以捡到没有爆炸的炮弹、手榴弹和生了锈的子弹。就在清理旧战场的时候,一位警卫战士触发了地雷,不幸牺牲。经过解放军工兵营的清扫,排除了所有战争遗存的危险品。


  中央书记处决定改组育英学校的领导班子,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成立校董会,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任主任、名誉校长。


  3.毛泽东的女儿也进了育英小学


  1949年秋季开学,总人数已近200。学生来源扩大了许多,有些一直跟随父母的孩子,现在也纷纷送了进来。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和李讷、侄子毛远新等人,就是这个时期进入育英小学的。


  从1951年起,学校进入连续三年的全面建设的高潮,陆续修建了宿舍区、教学区、食堂、礼堂、图书馆、体育馆和校医院。虽然校舍是全新的,但使用的建筑材料尽量简朴,强调的是施工质量。


  1953年新校舍落成,名誉校长杨尚昆特意请朱德为育英小学题词,镌刻在学校大门照壁墙上。题词是:“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和祖国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后来朱总司令曾偕同夫人康克清,一同到育英小学来看孩子们,并同孩子们合影留念。


  学校仍然实行供给制和寄宿制。伙食是部队的中灶标准。被服、生活日用品、教材和文具则全部由公家发放。虽然育英小学的生活、住宿条件相对很好,但崇尚俭朴、反对铺张的校风代代相传。同学们身穿补丁衣裤司空见惯,并不觉得不好意思。人人都会自己动手补袜修鞋。


  4.“又送走了28个布尔什维克”


  1950年秋天,育英小学迎来50多个来自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中国孩子。他们就是电影《红樱桃》中描写的那批革命烈士的子弟,父母都是我国老一代革命家。党中央对他们极为关怀,新中国成立后,局势一稳定下来,就把他们接回祖国,送进了育英小学。


  他们回国后,朱德、任弼时、林伯渠代表党中央在中南海接待了他们,合影留念。


  由于在苏联长大,这些学生的生活习惯、语言都已完全苏联化了。学校为他们开设了中文补习班,请来了翻译,建立了西餐厅。这些孩子都非常争气。当中文补习到一定程度以后,年龄大些的孩子又到苏联上大学,年龄小的孩子则留在育英小学学习。年龄半大的28个孩子,程度相当于中学,被送到哈尔滨中长铁路苏联学校用俄文继续学习,为去苏联上大学作准备。送走这28名学生后,当时的校长韩作黎满怀深情地说:“咱们今天又送走了28个布尔什维克。”


  育英小学曾接纳了许多东南亚国家共产党领导人的子女就读。他们毕业后有许多人返回自己的祖国,也有一些人长期留在了中国。


  5.毛泽东亲手给学校题字


  1949年10月13日,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1953年6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1950年6月10日,育英小学建队,第一批入队的是13名年龄最大的同学。


  每年“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中直育英小学都派代表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观礼。1952年国庆节,育英小学学生李莉莉代表全国少年儿童登上天安门城楼,向毛主席献花。


  育英小学学习氛围很浓,人人力争上游,这也和领袖的殷切期望有关。


  1952年“六一”儿童节前,毛泽东主席通过他的女儿李讷,送给育英小学一个珍贵礼物——他亲手书写的“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的条幅。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制作了玻璃镜框,把它高高悬挂在校部大厅里。韩作黎校长号召全体师生,以此为鞭策,好好学习。


  6.刘少奇的儿子没钱寄宿


  1955年8月3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命令,将供给制待遇一律改为工资制待遇。改行工资制待遇后,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一切生活费用,均由个人负担。这也意味着这所干部子弟学校的体制也走向终结。


  以前,共产党军政人员的子女被送进寄宿制的干部子弟学校,都是集体过供给制生活,不用交钱。而从1955年9月1日新学年开始,新生报到时须缴纳学费。学费由课本费、学杂费两部分组成。如果有条件继续实行寄宿制,应增加伙食、住宿等相关费用。


  1956年,中直育英小学改称北京育英小学,划归海淀区教育局管辖。新的入学条件是革命遗孤、烈士子女或父母双方出国,家中无人照顾的孩子。


  转轨之后,让子女继续上寄宿制学校,这对子女多的大多数干部甚至最高级别的干部,都是个不小的负担。1955年9月1日刚一开学,不少人就把子女转到城里上普通学校了。其中包括刘少奇的儿子刘丁丁、陆定一的女儿陆瑞儿等。


  受影响最大的是烈士遗属。以秦邦宪(博古)的遗孀张越霞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她担任北京市西城区区委书记,单靠自己的工资难以供养6个子女。于是,杨尚昆为张越霞的每个子女申请到每月20元的生活补助。


  7.“文革”中曾遭严重打砸抢


  “文化大革命”中,曾刮过一阵“砸烂修正主义重点学校”的歪风,许多老师因此受到冲击,遭受严重的人身侮辱。与刘少奇有过接触的老师更是被戴上了“刘少奇孝子贤孙”的大帽子,被整得死去活来。一些坏分子和一些不懂事的红卫兵,利用打砸抢的机会,肆意劫掠公私财物,使学校的珍贵财产和文物损失殆尽……


  此后,北京育英小学又数次易名。从1972年起扩建,招收了中学生,学校定名为“北京育英学校”。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它题写了新的校名,悬挂在学校正门。这个校名至今未变。


  育英小学的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牢牢记住,自己是普通的劳动者;现在学习知识,将来要把一切都献给劳苦大众;同学间不问父母是谁,没有攀比父母职位高低的风气……


  这就是育英小学的校风。


  育英小学从创办至今已60年了,它的毕业生中既有部长、省长、将军,也有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作家、学者、医生、工人、农民……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8-10/21/content_239796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0: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功宜:点滴回忆

看到建国兄9月1日“同学友情”一文,感慨良多。陈军与我和张科生系中直育英小学同班同学。那时他名叫鲁光光,升中学后改名陈军。故同学们猜测他的生父应姓鲁,系革命烈士,后随继父而改姓陈。小时候经常鼻出血,这大概就是后来患病早亡的先兆。建国说他患的是“败血病”,从经常鼻出血来看,也像是“白血病”。另一种可能和张元正得的是同一种“血友”病,内出血不止导致不治。1962年咱们刚刚考入大学,我在地质学院,建国在石油学院,宣叙在钢铁学院,三足鼎立,常能见面,那时我就从建国口中知道陈军与他同班。所以后来文革初期,1967年初,我借军队院校到北京造反之际,重游地质学院,还专门去探访两位邻居。宣叙不在学校,估计那时节他受家庭牵连日子不会好过,却找到了建国,也同时见到了陈军。那也是我见他的最后一面。陈军此时极为沮丧,他是学院有名的“保皇派”,强迫劳动,天天扫马路。我心想,假如我没有离开地质学院,在文革中是不是和他一样,也是地质学院的“老保”呢?完全可能。尽管地质学院的同学们都说,如果我在,一定是响当当的“造反派”,和朱成昭、王大宾齐名。我听了,只有付之一笑。
建国所介绍的陈军的情况,我可以传达给育英小学的同班同学们。育英小学60年校庆盛典11月8日将在北京举行,张科生、秦铁、白克明都会来。为了隆重纪念中直育英小学建校60周年,我专门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原题为“新中国第一小学”。《青年参考报》决定下周一(10月20日)发表,在第21版,删减了3/4,只剩下3800字,标题尚未定。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在北京各中小报亭看到。
我们班又有好久没有聚会了,克明兄调来北京已一年有余,还没有和大家见面。闻会长希璋去加拿大抱孙子去了,张政委曙东是不是该振臂一呼,邀集大家聚一聚了?11月8日前后人比较齐,较为合适。

http://blog.163.com/bj101_62_g36 ... 915200891611127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0: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0: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日报版

新中国第一小学往事揭秘

1952年国庆节,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与献花的儿童合影。图中女孩为育英小学学生李莉莉。

<founder-content>

它是一所极普通的小学,与全国其他学校没啥两样:使用北京市统一教材,参加一年一度统一的毕业和升学考试;它又是一所极不普通的小学:曾被编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的序列,学校各级领导由中直机关党委任命,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还给学校题词。它就是“新中国第一小学”——育英小学。今年11月21日是该校正式建校60周年,作为该校老校友,作者披露了该校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全体师生急行军离校避险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下令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党中央所办的延安洛杉矶托儿所解放后改名为北京万寿寺幼儿园,现名总政幼儿园于1946年12月28日撤出延安,开始了一年半的颠沛流离。1948年5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党中央领导机关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与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
洛杉矶托儿所跟随党中央,也在距西柏坡村不远的苏家坨村落下脚来。离开延安时,洛杉矶托儿所共有近100名幼童。经过一年半的长途迁徙,连中班的孩子也都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中央书记处决定创办一所自己的寄宿制学校。
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供给部原有一个小学,只有十几个学生。这小学就被扩展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供给部育英学校”,入学孩子包括附近中央直属机关和解放军总部所属各单位全体在职人员的学龄子女,不分父母的资格和职务,一律平等对待,一起在校生活。
学校设在下东峪村,离西柏坡村只有10余里,村旁有一条滹沱河的支流流过。校舍是一户地主的大院子,主院有一排北房和东西厢房,全是砖瓦房,后院和偏院都是干打垒的平顶土房。学校又加盖了几间平房,在当地请来几个木匠,打造了一些黑板、桌子、板凳、秋千、单杠、双杠,都没有油漆,这就是学校最初的全部家当。
1948年底,育英学校全体师生一度急行军,到达一个叫滚龙沟的地方隐蔽,以防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发动突袭。但不久后师生就回到下东峪村。
1948年11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供给部育英学校宣告正式成立。这是育英小学正式诞生的日子。为了纪念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后来每年的校庆日就选在11月7日。开学典礼非常隆重,会后集体合影,中午会餐,晚上放映了露天电影。电影是美国原版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把大家逗得笑破了肚皮。
育英学校第二天就开始上课了,每个班20人左右,都是6至8岁的孩子,使用边区政府编写的教材,孩子们的服装是统一发给的。各部队向党中央送来一些战利品,领导同志把其中大部分转送给医院、托儿所和小学。孩子们偶尔可以吃到大米和白面,更有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饼干和奶粉、罐头。
杨尚昆任名誉校长
北平和平解放了,中央办公厅立即派出干部参与接收北平。育英学校副校长孙统一也随团到北平,他的任务是为育英学校勘定校址。
孙统一看中了万寿路最西端的一片旧军营,邻近有中央书记处和中央警卫团,将来在安全上有充分的保证。在安全问题上,以前是有过血的教训的。1945年8月18日,延安洛杉矶托儿所里刘伯承5岁的女儿刘华北在半夜里被偷偷潜入的特务分子暗害。此案一直未破,成了延安幼教工作者挥之不去的心病。
经中办主任杨尚昆拍板,孙校长的选址方案被批准了。1949年4月22日,育英学校告别下东峪村,迁往北平。4月23日,学校车队到达北平驻地。
中央书记处决定改组育英学校的领导班子,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并成立校董会,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任主任、名誉校长。
1949年秋季育英小学开学,总人数已近200。学生来源扩大了许多,有些一直跟随父母的孩子也纷纷送了进来。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和李讷、侄子毛远新等人就是这个时期进入育英小学的。
从1951年起,育英小学进入连续3年的全面建设的高潮,陆续修建了宿舍区、教学区、食堂、礼堂、图书馆、体育馆和校医院。虽然校舍是全新的,但使用的建筑材料尽量简朴,强调的是施工质量。
1953年新校舍落成,名誉校长杨尚昆特意请朱德为育英小学题词,镌刻在学校大门照壁墙上。题词是:“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和祖国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后来朱德曾偕同夫人康克清到育英小学来看孩子们,并同孩子们合影留念。
学校仍然实行供给制和寄宿制,伙食是部队的中灶标准,被服、生活日用品、教材和文具则全部由公家发放。虽然育英小学的生活、住宿条件相对很好,但崇尚俭朴、反对铺张的校风代代相传。同学们身穿补丁衣裤司空见惯,并不觉得不好意思。人人都会自己动手补袜修鞋。
以前,共产党军政人员的子女被送进寄宿制的干部子弟学校都是集体过供给制生活,不用交钱。而从1955年9月1日新学年开始,新生报到时需缴纳学费,学费由课本费、学杂费两部分组成。如果有条件继续读寄宿,应增加伙食、住宿等相关费用。
1956年,中直育英小学改称北京育英小学,划归海淀区教育局管辖。新的入学条件是革命遗孤、烈士子女,或父母双方出国,家中无人照顾的孩子。转轨之后,让子女继续上寄宿制学校,这对子女多的大多数干部甚至最高级别的干部都是个不小的负担。1955年9月1日刚一开学,不少人就把子女转到城里上普通学校了,其中包括刘少奇的儿子刘丁丁、陆定一的女儿陆瑞儿等。
受学校转轨影响最大的是烈士遗属。以秦邦宪博古的遗孀张越霞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她担任北京市西城区区委书记,单靠自己的工资难以供养6个子女。于是,杨尚昆为张越霞的每个子女申请到每月20元的生活补助。
1949年10月13日,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1953年6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1950年6月10日,育英小学建队,第一批入队的是13名年龄最大的同学。
每年“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中直育英小学都派代表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观礼。1952年国庆节,育英小学学生李莉莉代表全国少年儿童登上天安门城楼,向毛主席献花。
育英小学学习氛围很浓,人人力争上游,这也和领袖的殷切期望有关。
1952年“六一”儿童节前,毛泽东主席通过他的女儿李讷送给育英小学一个珍贵礼物——他亲手书写的“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的条幅。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制作了玻璃镜框,把它高高悬挂在校部大厅里。韩作黎校长号召全体师生以此为鞭策,好好学习。
育英小学从创办至今已60年了,它的毕业生中既有部长、省长、将军,也有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作家、学者、医生、工人、农民……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摘自《青年参考》10.21 文/刘功宜


http://epaper.voc.com.cn/jtdb/html/2008-10/24/content_4492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25 18:39 , Processed in 0.0417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