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665|回复: 0

北京育新小学简介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8-22 06: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育新小学


北京西四中学原址是育新小学是商业部在1959年所办的寄宿制干部子弟小学,每年级只有一个班。育新从1959年建校至1966年共7届学生,(按每班40人计),总共约280学生。1964年,育新小学迁往德外石油部小学校址(现石油部干部学校),与中国人民银行办的育群小学合并为一校。
解放后,中国党政机关成了了52所中央部委级的干部子弟学校,其中三分之二在北京。学习苏联经验和延安窑洞做法,国家投资建设一流的校舍,调来一流的教师,学生实行住宿制,六个学生配一名教师,包括保育员、厨师、警卫和司机,俗称“八旗子弟学校”,“三年困难时期”还保证孩子们有牛奶和鸡蛋。早在1956年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就签发取消这类“八旗子弟学校”的通知,但实际最后结束是在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时。
22路公交车在西四报子胡同(现西四北三条)下,往东进大红罗厂胡同,路北第一座大红门就是育新学校,对面灰铁门里是西城区冰棍厂,先听到哗哗的水声,后闻到阵阵氨气味儿。走进育新学校校门,有二间灰色平房是传达室,门口有鲜花池,过去就是操场,操场边是栋南北走向的灰色的二层学生宿舍楼,夏天窗子上都有帆布做的白色遮阳棚。学生宿舍是木制上下铺,一个房间能住十几名学生。有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睡在下铺,可是生活老师要是叫晚了,还老“尿炕”,白天看见院里晒着满是“额鳞片子”的被子,就知道夜里又“做作业”了,学生得了个外号叫“地图”。操场北面是二层的教学楼,楼后是学生们种的蓖麻和向日葵。1964年暑假,育新学校由西四大红罗厂迁往德外。原址交给西城区教育局,现在是北京市西四中学。
北京育新小学是住宿制的干部子弟学校,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将自己的粮食和副食关系转到学校统一管理。记得当年小学生的粮食定量好像是每月21市斤,按照当时北京市规定,其中:粗粮(即玉米面)是70%,面粉是20%,大米是10%。那么,在六四年基本以窝头为主,米饭馒头是一人一份就不足为奇了。因为细粮比例太少,所以馒头米饭等就比较少见,不过倒可以经常见到清汤寡水的面片汤(美其名曰柳叶汤)。那时蔬菜、鸡蛋、豆制品和肉类等等都必须由机关集体供应点统一定量供应,即便有钱也没有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时老吃茄子白菜,郭校长看见剩菜就那么生气了。食用油当时每人每月只有三两,一般是以棕黄色的豆油或黑黢黢的棉籽油(当时叫卫生油。真想不通,那么黑怎么就和卫生沾上边了。)为主,大约在六五年下半年调整为每人每月半斤,六六年开始供应花生油。肉类好像当时是每人每月半斤,六五年调整为每人每月一斤。因食用油入不敷出,食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买进一些肥猪肉(当时要能买到肥肉就如同现在股市能上涨到6000点一样困难),来弥补食用油的不足。每当闻到从食堂飘散出熬猪油的味道,大家都觉得这气味是那么的美好,似乎马上就可以吃到肉了,这是因为买肥肉一定要搭配一些瘦肉,那么饭桌上肯定有肉的影子。食堂除了喜欢买肥猪肉,还喜欢买猪骨头,因为一张猪肉票可以买三斤猪骨头,每斤的价格是六分钱,熬出的汤盛进一个白色的搪瓷桶,每次做菜或面片汤时放几勺,这样又不用放油,味道又好,能吃好几天呢。捞出的猪骨头可以卖到学校进口处的那个德外物资回收公司,收购价格每斤两分钱。食堂最不喜欢买鱼,其实鱼的价格并不高,以带鱼为例,一般是每斤0.16—0.18元,最好的一级品每斤也不过0.24元,但那个满嘴胡须的食堂管理员说:那玩意儿忒费油。那时,食堂不是在炒菜,而是在熬菜,在出锅前浇一点熟油或是加点猪骨汤就万事大吉了,如果有的同学参与过饭前摆放碗筷的任务,就一定会看到这一场面,至少我是看到过。当时上图画课时,吉通海老师说:为什么吃不上猪肉?因为猪肉都送到苏联还债去了……。不过,当时唯一吃得好一点的,只有生病的同学,凡是有点头疼脑热等又不需要回家歇病假的同学都要住进隔离室。他们早晚的伙食(那时叫病号饭)是大米粥或面片汤,一般中午都是香喷喷的鸡蛋挂面。1965年下半年到1966年时,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学校下午还有牛奶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a1d6f0101fkf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0 20:55 , Processed in 0.0638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