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61|回复: 1

吕述祖:《忆磊落及那些逝去的日子》后记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8-6 03: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初稿于2013年4月在清华大学校友论坛64届社区首次发表后,引起校友及中学同学的热烈讨论,为此谨摘录部分跟帖如下:
----------------------------------------------------------------------------------
吴学民:
李磊落是“出身不好”但又积极投身文革的人的一个典型。他的故事或多或少会纠正加诸于他们身上的一些偏见,比如说是出于阶级报复才起来造反。传说中的他对毛如此崇拜,他是如此义无反顾视死如归地投入,绝不能用“阶级报复”能够解释。他心中肯定是憋着一股气,那就是如述祖等几位讲的要证明给别人看,他们也是革命者,并不会比任何人差,而且还可以做得更好。但是这种“更好”却形成了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悲剧。
--------------------------------------------
张兴华:   
我同李磊落在1967年初有过接触,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干部子弟。
  (1)“李磊落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意孙耘兄所说:是内心深处的危机感和改变自身地位的强烈诉求。
(2)由于出身的原因,李磊落解放后在苦水和逆境中长大,为改变现状他努力学习,考上了清华。
  (3)文革初父母被活活打死,他大悲,他大恨,已经大三的他不可能认为父母是该死的坏人!
(4)李磊落的悲和恨,迸发成一股必须要改变自身地位的强大力量,不改变自身地位,他的家人和未来的子女将永世不得翻身。
(5)不少老一辈革命家的出身并不好,这使李磊落相信,出身不好照样可以成为革命家,而文化大革命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6)于是李磊落努力站在文革潮流的最前头,在风口浪尖上奋力拼搏,他的“搏命”是残酷的环境所逼!
           李磊磊是英雄,是烈士!
-------------------------------------------
沈昆:
我不能同意认为李磊落是由于家庭出身的压力而为了表现自己的革命性才那样无所畏惧地投入文革的说法,家庭出身的压力可能有影响,但不会是主要因素。如果他是为了表现自己革命,更可能是随波逐流,赶在潮流的前面,而不会在辩论反动对联时独自挺身而出,自找苦吃地反潮流,要知道,当时的衙内们恰恰是头戴着文革主力军的光环的。
我以为,李磊落大无畏地积极投入文革,应该是出于他的自信与对党的政策的信任,李磊落从初中时代起就是全面发展的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应该具有充分的自信,自信在理解革命以及为革命奉献上不比任何人差(当然也清楚这已被实际表明),因此也就不余遗力地追求革命的目标。同时,他又坚定地信任党的政策,不为文革时期汹汹而来的一些表象所动,因此才会在辩论反动对联时挺身而出。
如果是出于改变自身地位的目的,多半会表现为积极迎合当权者,紧跟潮流,而决不会挺身而出当那个挨打的出头鸟。
------------------------------------------------
罗保林:
如果磊落只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地位而不顾死活,那就极大地贬低了他的自我牺牲的革命精神!难道机关算尽的人会用生命去换地位?!
你现在可以对他当时的精神说三道四,但是人不可能都做“事后诸葛亮”,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就了自己的“生命赞歌”,在某些人看来虽然有些忘我得“愚蠢”,但人还是得有点精神的!
------------------------------------------------
卢有杰:
南乡子——读《吕述祖:忆磊落及那些逝去的日子》:

春夜忆华年,风起云涌赤县天。
如酒如歌多少事,醺然,最是恩师侃侃谈。
炮打起波澜,洒血方知磊落难。
伏案灯前思倩影,缠绵。告慰相知人换颜。
-----------------------------------------------
杨雨甡:
李磊落的往事使我想起了伏尼奇笔下的亚瑟,但是在他死去的时候神像还没有被打碎。
如果不死,最后他很有可能是一个清醒的“列瓦雷士”式的战士。
-----------------------------------------------------------
罗保林:
我年轻时很佩服李磊落,觉得人就应该如此大气、仗义,是个真爷们!但历经岁月,回过头来又为他惋惜!
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事业,玩命都干,也决不后悔!当然,认清时势,正确抉择,对于每个人的人生都非常重要。可是,能因为此而责怪年轻人吗?!
正因为我们年轻,正因为我们还缺乏社会的历练,所以不可能洞察一切,我想,上帝都应该原谅我们年轻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在校友网上会发出“不要事后诸葛亮”的呼吁。如果我们在年轻气盛时,对社会都能看得非常透彻,那我们可能就不是凡人了!没准就是那个从火星上来的俄罗斯神童了!
人生没有后悔药,人生也没有返程机票,既然选择了远方,那我们只能风雨兼程!不过,人生的路上有朋友更好些,我们可以相互扶助!真正的朋友的难能可贵,或许也就在此吧!
--------------------------------------------
吴学民:
            对李磊落一致感到的首先是钦佩,还有就是痛惜。之所以会痛惜是因为他的名字不会像一些为国捐躯的烈士永远镌刻在历史的英名榜上。所以,述祖兄很惋惜地说出“不值”。我觉得说出这两个字并不是对他的贬低。我想如果他地下有知,也会同意这个说法的。他的弟妹们可能也是这种看法。
            保林兄呼吁“不要事后诸葛亮”,如果说是不要过多指责当时年轻人的不理智的行为,那是对的。但是也不要否认事后进行深刻反思的必要。尤其是在文革中有多少年轻人做出了多少不理智的行为,致使国家跌入了深渊。进行反思,还不仅仅是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反思深层次的原因,以确保我们的下一代、下N
代们不会再次群体性的疯狂,重演李磊落的悲剧。
就拿我本人来说,我也“事后诸葛亮”一下。我曾于67年夏和几位同学一起去丹东“支左”,曾参与冲击警备司令部,后来又一头扎进“造反派”的一个武斗据点。还有几个晚上在一个山头值班,备有几枚土制手榴弹,那是需要用火点着的。因此每人发有几只香烟和火柴。无聊中,我们就把香烟都抽掉了。自此开始了我长达数十年的抽烟史。还有就是参加了学校的武斗。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如果伤过他人或自己受了伤,那只能是一辈子的内疚或悔恨。我不为自己当年所谓的“革命热情”而骄傲,反而觉得如果我不参与,推而广之,如果大家都不参与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荒唐的事情。因此,不能把文革的罪过全都推到始作俑者身上,每个推波助澜者都有自己相应的一份责任,更不能用什么年幼无知来安慰自己。
-----------------------------------------------------------
张比:
李磊落和那些逝去的日子确实是尖锐而沉重的话题,可以与遇罗克、杨小凯等的事情联系起来思考。那时的社会矛盾,那时不同家庭出身的青年的苦闷与理想,都不是今天的年轻人所能够理解的。这样的话题恐怕还要讨论很久。但是李磊落有的是勇敢和激情,缺少的是深刻的思考,比起遇罗克、杨小凯来,就更多地有悲剧的色彩。但李这样的人似乎不算特别少,(当然更多的是像吕兄和我这样在看不清楚的时候迷茫而后退者),各地都有一些。为了与血统论抗争而表现得更为激进,(遇罗克也认为出身不好也可以革命),可是这个“革命”的意义何在?我们不应用现在的眼光苛求李磊落,但厘清那个时代的光环与黑区,也许是对李磊落们最好的纪念。
-----------------------------------------------------------
吕述祖:
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赞同李磊落在文革中的行为,但凡是和磊落有过一定接触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追求高尚品德的人,也是一个自尊、自律,最后表现出献身精神的人。我在文中称之为“贵族精神”,这可能有很多学友不太认同。
我以为贵族精神是一种品质,而不是富人或是我们原来心目中的“王公贵族”的专利。“贵族“也可以定义为”具有高贵品质的人类族群“,不一定是世袭的,平民也可以成为贵族。
我之所以特别在文中列了这么一条,是因为我觉得今日之中国特别缺乏追求高尚和高贵品质的精神,即缺乏贵族精神。从历史上看,民国时期乃至民国以前的中国,并非如此。共和国建立以后,一切高雅的、高尚的和高贵的都逐渐被打为“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东西。大老粗文化,骂大街,只要政治上正确可以不计小节等等变成了社会上推崇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这种道德上的本末倒置其实对社会有很大的冲击。
只有我们变成一个崇尚高尚品质和高贵品质的社会,才能真正地走向和谐。遗憾的是,今日之中国,金钱和权力才是大众真正崇尚的对象。
------------------------------------------------------------
陶璘:
很认真的拜读了你的文章,也引起了很多已经尘封的记忆,有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也有关于李磊落的,唏嘘不已:
1、在九评学习时,代表队曾经组织了一次交流会,李磊落上台发言的,讲如何认识他父母亲的过去,具体什么内容我记不得了,只是觉得好像有点复杂,不是简单的资产阶级或是地主之类。不过我们都知道,当时也只有批判得深刻的才有上台发言的机会。
2、 八一八那天,代表队也参加了天安门的游行,看到了毛主席穿军装,回来就发现刘少奇排到第七位去了,也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当天李磊落就剃了一个光头出现在食堂里,后来不记得是听那位同学说,李磊落说是毛主席有了危险,他剃光头也是表示自己坚决紧跟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决心。我听了由衷的佩服他的政治敏感,所以记得非常清楚。
3、 我还记得听说过李磊落父母亲出事是因为他们出面阻止红卫兵毒打同院子的邻居,结果殃及自己,不过看你们写的好像不是这样。我当时还想过,在那种情况下敢仗义执言可真是不简单,何况他们自己历史也有问题啊!
4、 李磊落家里出事后,他曾经把小弟弟带到清华二号楼代表队宿舍暂住,我听我们班彭金申说(当时足球队和乒乓队是一个支部)李磊落对这个小弟弟管得很严,让他拖楼道,孩子小,挥不动墩布,只能拿着墩布把两边走。这个场景一直深深的留在我的脑海里,这次在照片上才第一次看到了这个孩子。
5、  李磊落去世后,我也听说他当时就是抱着一种求死的决心,因为站在驾驶室外面的位置实在是太危险了。我当时的理解是因为父母亲遭到这样的不幸,他自己也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了,这次看了你们的文章,我才觉得他的思想境界是我不能企及的。
6、 对联的往事更是不堪回首,李磊落能上大礼堂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
邱心伟:
好就好在文章的真实、真诚、真心地讲述自己一个熟悉的同学、校友——可说是清华文革中一个典型的一心跟毛泽东走的“理想主义革命青年“的故事。其他人的跟贴,也同样是真实、真诚地把李磊落性格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
胡鹏池:
李磊落有英雄气,但不是英雄。如果说是英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
总的说来,李磊落的人品并不坏,就象他的名字一样光明磊落。但他也已经21岁了,对于父母之死不可能没有他的想法,对于自己的前程,对于弟弟妹妹们的将来,他如何承担责任,他也不可能没有想法。他不可能那么真,也不可能那么假;不可能那么智,也不可能那么傻。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也可以结论:他也是文革的受害者,是另一类的典型的受害者。
许恭生之死有什么意义?朱育生之死有什么意义?李磊落之死与他们并无本质的区别。
当年听广播台那激越的声音:常德的腥风血雨,走资派罪恶的子弹夺走了我们优秀的井冈山战士年轻的生命------血债要用血来还-------
誓与走资派血战到底------
雪里梅花开不败,井冈山人敢上断头台-------
誓死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
这就是李磊落死后的意义。
李磊落死了,他是清华井冈山的英雄,他的弟弟妹妹们可能受到他哥哥的生前战友的关怀与照顾,因为他们是英雄的弟弟妹妹们。可是他们在社会上呢?社会能承认李磊落是英雄吗?他们究竟是英雄的弟妹们,还依然是反革命的子弟呢?
清华井冈山自己都罩不了,又如何去照顾李磊落的弟妹们呢?蒯大富后来又是如何怀念李磊落的呢?我反正从来也没有听蒯谈起过李。
李磊落的弟妹们后来的人生遭遇及其心路历程,他们是为他们的哥哥自豪还是可惜,他们是拥护文革还是唱衰文革呢?
---------------------------------------------------
附:清华乒乓球队朱以文回忆李磊落的文章节选:

1964年10月,我从13号楼搬到体育代表队驻地(二号楼2076室),作为乒乓球队的队友李磊落就真诚、热情地为我搬这搬那。我睡在上铺,他睡在下铺,我们朝夕相处了一年零八个月,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
李磊落是一个外表清秀、瘦弱,性格却坚强、勇敢的人,他聪明、思想活跃而又敏感,理想主义、崇拜英雄,真诚、热情、直率而又爱憎分明,是一个性格丰富多彩、极有吸引力的青年,本来他可以对这个世界有较大贡献并且活得十分精彩的,然而他和我们一样,遇到了“文化大革命”,遇到了他所不能左右的人类罕见的大灾难,他走了,他像一颗流星,一下子就陨落了,每每想起他,我们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1967年8月初,在他的提议下,我们与一些清华同学为伴去了湖南常德,要“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锻炼成长”。当时形势十分复杂,我们初来乍到,不明情况,就尽量地依靠47
军支左的部队,配合他们行动。一次,为了救出被包围在专区医院里的伤员,47
军支左部队在常德的领导王团长和尹政委决定派一辆军车去执行救助任务。这是一辆卡车,救援行动要冒很大风险,李磊落怕子弹伤及司机,完不成任务,就站到了驾驶室旁边的上车踏板上,他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司机挡住子弹!就在救了伤员回来的路上,罪恶的子弹射向司机时,在李磊落的颈部爆炸了,他倒在了血泊中!司机腹部只受轻伤,可以坚持将伤员救了出来。
李磊落的行为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讲,都是人道主义的英雄行为!他保护的是解放军战士,保护的是伤员,当时,湖南省在长沙开了追悼会,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每当想起李磊落,我就感情复杂、纠结,这样一个勇敢而正义的青年,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了,永远地结束了生命,留给他的朋友无尽的追思,无限的惋惜!因为他是在文革中牺牲的,今天如何评价他?文革对国家和民族是一场深重的劫难,但对于生逢其时的每个个体,则情况要复杂得多,不是用简单的政治评价可以尽括的。
我认为,李磊落的个人遭际和命运使我们看到,即使有民族的灾难,举国的疯狂,也难掩人性的闪光。正是在漫漫长夜里的这种闪光,星火燎原,变成更先进、更文明的今天。这就是今天回忆李磊落的意义。
-------------------------------------------------------
杨雨甡:
对李磊落之死感到惋惜与痛心,他的死本身就是一场悲剧,而悲剧的起因来自于对一个错误理念的信仰与为这个信仰的狂热献身而引发。
可惜的是在他死去的时候,心中的神像并没有被打碎。
我真的希望他真的没有死,在后来的日子里可以用冷静与清醒的头脑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那样的李磊落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
沈昆:
根据朱以文学长的文章,李磊落学长不是参加武斗致死,而是配合支左的解放军救助伤员,为保护解放军司机而不幸牺牲的。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行为,都不应否认。
----------------------------------------------
王嵩梅:
大二开学后,我的关系由班上转到体育代表队的足乒支部。李磊落是团支部委员,比我高一届,是我的入团联系人。他常找我谈话。他信任我,也平等待我,常联系自己,暴露自己的“活思想”。我们的谈话很随意,话题很广泛,从家庭到社会,从学习到兴趣爱好,从过去的经历到未来的展望……。我们谈得很轻松,也有许多共同点。他的聪敏、坦率和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1965年底,我被发展入了团。
文革开始后不久,他的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先是他的父亲被活活打死,没过几天他母亲自杀了。他没有抱怨共产党和红卫兵小将,也没说他父母亲有任何不好。此前他告诉过我他父母亲是“脱党”的,曾经去过延安,后来受指派去外地开展工作,但他们没有再与党组织联系。关于他父母的离世,他说得很少,只是从他的眼睛中看得出他的内心经历过多么痛苦的煎熬。他更瘦了,眼睛更深邃了,而内心更坚定了,那就是更坚决地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为自己的信仰努力奋斗。
1966年8月2日,大礼堂里正在辩论对联。门口人很多,他一把拉上我的手挤了进去。老红卫兵们正在狂热宣扬“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他听了一会儿忍不住要上台发言。我极力劝阻,他还是不顾一切地冲上了主席台。他坦荡地说出了父母的情况,以自己“出身是黑的,但心是红的”为例证批判血统论。老红卫兵们连推带搡地把他赶下了台。
8月18日,毛主席穿上了绿军装,戴上了红领章。那天,我到男队员宿舍,一眼看到他剃了个光头。他见到我站起来说:毛主席都穿上军装了,我要做毛主席的红小兵,不惜牺牲生命,保卫毛主席。
8.24那天晚上,我和他坐在体育馆北墙的台阶上,默默地听着图书馆方向传来的校中上层干部被驱赶、被殴打发出的凄惨喊叫声。我感觉到了他的一丝无助和恐惧。我的家庭出身是资本家,也有些恐惧。我们都不知道往后还会出现什么样更恐怖的状况。
那几个月,我和他经常在一起讨论局势。有一天晚上,我们在返回宿舍时下起了大雨。在诚斋西墙的遮雨棚下避雨时,他说了一句让我怦然心动的话:“我把你和XXX(男乒队员)当成是我的弟弟妹妹”。我明白他的言外之音,感受到他的强大吸引力,但我没敢回应他。
9月,我搬回班上后,我们大多各自活动。他全身心地投入文革运动,我们见面的机会少多了。
1967年8月,得知他在湖南常德两派武斗中为保护伤员而牺牲的噩耗,我失声痛哭,痛彻心腑。我痛失了一位我最信任也是最了解我的兄长和朋友。我很难相信年仅22岁的他就这样失去了生命。细想之下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早已抱定了为“革命”献身的决心。
李磊落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眼界开阔,身体力行,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对国家和人民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如果他能活到今天,无论在哪个领域,他都会是一个佼佼者。但是他死了,死得那么壮烈而又不值。他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思念和无尽的思考。
----------------------------------
中学同学宋柔:
李磊落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理想主义者是人类社会的中坚。我们今天的社会太多市侩恶俗,太少理想主义,这是我们怀念和敬重李磊落的原因。
李磊落是一个受蒙蔽的理想主义者。他以为文革就是要人民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他为此而战,不惜牺牲生命。我自己,以及我周边的很多人当初也是如此以为的,否则文革不可能有这样的群众基础。只是,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没有李磊落那样纯粹。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而又受蒙蔽,会成为一种可怕的魔鬼。我相信李磊落并不会疯狂到对“阶级敌人”实施酷刑的地步,因为毛泽东明确说过不能虐待俘虏,而李磊落也还会在理想主义之外保留着一些人性的基本原则。但是,我不知道李磊落会不会在武斗战场上向“敌人”开枪(例如为了保护战友)。李磊落的悲剧说明,理想主义必须有更高层的理念指导,否则会自毁毁人,进而走向法西斯主义。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在附中,在大学,受到了理想主义的熏陶,但是缺乏人本主义的教育,缺乏更深刻的思考。这是李磊落同遇罗克的不同,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教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8e2fa0102v7bx.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03: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吕述祖:忆磊落及那些逝去的日子http://www.difangwenge.org/read.php?tid=113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0 23:00 , Processed in 0.0653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