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4-5 11: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察冀军区荣臻学校、华北军区、北京军区八一学校家长及学生情况一揽(摘要)(第二部分)
刘伯承(1892一1986)
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四川开县(今重庆市)浦里区赵家镇张家坝村人,1912年春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年底毕业分配到川军任司务长,不久任排长,1913年任连长。1915年起参加护国、护法战争,任旅参谋长、团长。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任中共重庆地委军委委员,参与发动和领导泸顺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1927年5月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军长。7月秘密转赴南昌,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11月受中共中央派遣,赴苏联留学,在莫斯科高级步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7月底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9月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至1932年10月、1933年5月至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932年6月兼任瑞金卫戍司令员。同年10月至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被降职为红五军团参谋长。同月随红五军团参加长征。12月中共中央黎平会议后,调回中革军委,恢复红军总参谋长职务。1935年1月兼任红军军委纵队司令员,后军委纵队改为中央纵队,仍兼任司令员。5月任红军先遣司令,率部为全军开路。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和朱德等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任红一方面军(后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1935年10月至1936年12月兼任红军大学校长。1935年12月任中革军委委员、红军总参谋长。1937年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副校长。同年3月至8月任军委后方办事处后方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其间,3月至4月任援西军司令员。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八路军第129师军政委员会书记、八路军第129师师长(至1945年8月)。1940年6月至1943年10月兼任太行军区司令员。1945年4月至6月率晋冀鲁豫代表团出席中共七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1945年8月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务委员、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至1948年5月)。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务委员。1948年5月至1949年5月任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原野战军司令员。1948年9月兼任中原军政大学校长、政治委员。1949年2月至1950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前委委员。1947年夏率所部主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巨大作用。后参与指挥淮海、渡江战役,任总前委委员。1949年2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务委员。4月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军管会主任。5月任华东军区司令员。7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0月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51年1月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1950年2月改称西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51年1月至9月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1950年11月任军事学院院长,1951年2月兼任军事学院政治委员。1954年6月被增补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9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4月至1957年11月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1957年9月至1958年11月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4月在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1965年1月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继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1月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75年1月在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上、1978年3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上,均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9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在中国共产党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因病于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刘伯承夫人)汪荣华(1914一2008)
安徽省六安县西两河口乡郝家集村人,1930年参加革命,加入了少年先锋队,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8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12师政治部宣传员,英山县少共区妇女部长,1932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卫生部医务员,12月调到十一师33团医务所工作;1933年调到四川省委从事青年妇女工作;1934年4月任四川省委妇女部巡视员。1935年3月任四川省苏维埃政府邮政局副局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5年8月与刘伯承同志结婚。1937年1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初抗大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保卫部工作;1938年7月任师随营学校教员、供给部政治处指导员、直属政治处组织干事、司令部供给处党支部书记、机要科译电员等职;1944年11月入延安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2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干部科参谋。建国后,1950年1月任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教员;1951年1月入军事学院俄语训练班学习;1957 年7月任高等军事学院秘书。1960年12月任刘伯承同志处秘书,1978年5月任军委办公厅顾问。享受正军职待遇;曾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8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刘太行(52届小学毕业生,曾任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刘解先(55届小学毕业生,总后勤部门诊部副主任医师)
刘复之 (1917—2013)
广东梅县(今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约亭岗村人, 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至1938年在延安陕北公学、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至1941年任八路军朱德总司令秘书,八路军第129师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秘书。1941年至1946年任第129师政治部锄奸部一科副科长、科长,八路军前方总政治部锄奸部部员。1946年至1949年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社会部秘书科科长,中共中央华北局社会部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6月起任中央军委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政务院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1953年5月至1964年9月任公安部办公厅主任。1961年6月至1966年任公安部党组委员。1964年2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公安部副部长兼部办公厅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至1977年受迫害,被关押。1977年12月至1980年11月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1978年7月起)。1979年2月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 1979年9月至1982年4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同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秘书长。1980年4月至1982年5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5月至1981年3月兼任文化部党组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82年5月至1983年6月任司法部部长,1982年4月至1983年4月任部党组书记。1983年2月后曾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1983年4月至1985年9月任公安部部长、党组书记。1983年7月至1984年10月兼任武警部队政委、第一政委,武警部队临时党委书记、党委书记。1984年10月至1988年5月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副书记、常务副书记。1988年4月至1993年3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88年6月至1993年5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增选、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2013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刘复之夫人)王岫联(1924一 )
河北高阳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冀中地区参加抗日斗争,做妇联工作,1943年入延安抗大第七分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在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工作。1949年8月与刘复之结为夫妇。1949年9月调军委公安部政治部、政务院(国务院)公安部办公厅研究室、《公安建设》编辑部工作,历任办公厅科员、编辑、副科长、科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档案处处长、政治处主任。1982年正局级待遇离职休息。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刘洪林(63届小学毕业生,中国京安总公司退休干部)
刘澜涛(1910—1997)
原名刘振芳,又名刘华甫。陕西省米脂县城关镇团卧梁村人。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7月至9月任共青团陕西米脂三民二中支部宣传委员。9月至12月任共青团米脂区委宣传委员。同年12月至1928年5月任共青团米脂县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等职。7月至10月任共青团定边县委书记、三边特派员。9月转为中共党员,同月至1930年9月任中共陕北特委秘书长兼宣传委员(至1929年10月),1930年8月在绥德工作时,被敌人逮捕入狱。后经党组织和党外民主人士营救出狱。1931年2月调往中共河北省委工作。不久因叛徒出卖而再次被捕,被关进“北平军人反省院”(即草岚子监狱)。在狱中成立党支部干事会,任支部委员。1936年9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1月任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1937年3月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不久赴延安。同年5月至1938年春任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1938年4月任中共绥德特委书记兼统战部部长。同年10月至1941年1月任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书记。1941年1月任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同月至1943年8月任中共北岳区委书记。1942年8月至1945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副政委。1943年8月至1944年3月兼任中共晋察冀分局宣传部部长。1943年9月至1944年8月任中共北岳区委委员。1943年9月至1944年4月兼任晋察冀分局党报委员会书记。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任晋察冀代表团副主任,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945年9月至1948年5月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第一副书记兼晋察冀军区第二副政委,兼任中共张家口市委书记、张家口市卫戍司令部政委(至1945年11月)。1948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常委、组织部部长。5月至10月兼任华北局党校校长。1949年2月任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1949年4月至1951年2月任平津卫戍防空部队政委。1949年7月至1954年8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11月起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50年至1953年7月兼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校长。1950年11月至1952年4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部长、党组书记(至1951年12月)。1951年1月至1952年2月兼任华北局财经工作委员会主任。同年12月至1955年4月兼任华北军区副政委。1952年4月至1953年1月任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主任。1953年1月至1954年8月任华北行政委员会主席。1952年11月至1953年任政务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1954年4月调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1955年1月至1956年12月任中央书记处第四办公室主任。1955年4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1960年11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兼兰州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66年1月兼任西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被投入监狱达8年之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彻底平反。1978年12月至1980年2月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第一副部长。后任中央统战部顾问。1979年7月在第五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并兼任全国政协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在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97年12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刘澜涛夫人)刘素菲 (1914一1967)
原名刘淑贞。陕西府谷县人。1930年考入榆林女子师范学校。踊跃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曾任共青团组织的秘密交通。937年奔赴延安,考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秘书,中共绥德特委妇委负责人,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妇委委员、中共北岳区委妇委书记, 1944年,被选为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同年11月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积极参加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秘书,任中央局组织部科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处长、华北妇女联合会委员、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1960年冬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第一办公室主任,还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即遭到诬陷和残酷迫害,1967年12月31日含冤去世,终年53岁。1979年,中共中央批准为她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刘冀阜(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航天工业部第五研究院研究所副所长)刘冀平(55届小学毕业生,公安部第十一研究所副所长)
池泌卿(1918—2007)
山西平定县上庄村人,1936年至1937年在山西太原友仁中学学习时了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敌救亡先锋队(简称“抗先”)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等进步组织,并担任本校抗先队队长和民先队小队长。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奉命回到家乡平定县组织游击队,并担任中队支部委员,任中共晋冀豫边区和顺县委委员、区委书记,中共平东县委组织部部长,中共赞皇县委书记,中共井(陉)获(鹿)县委书记。1938年10月到晋冀豫边区党校学习。1939年2月任晋东南农民救国总会主席兼党组书记。1943年2月任中共太行分局五地委委员兼农会主席。1945年5月任中共太行分局二地委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太行分局二地委副书记、书记,军分区政委,华北军区独立第7旅政委。1948年8月任晋冀鲁豫中央局晋中区党委宣传部部长。1949年4月任中共太原市委办公室主任兼农村工委副书记。同年9月,任中共榆次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兼军分区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3月,任中共山西省委委员、省委宣传部部长兼省委党校校长。1954年9月,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大同六一六厂筹备组主任,负责筹备我国第一个坦克发动机生产基地。1955年8月,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兼太原市委第一书记。1957年1月,任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1961年11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 1966年8月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1966年至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67年7月,在北京军区支农支工小组协助工作。1969年7月任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1年6月再次受到“四人帮”的诬陷和迫害。1975年8月恢复工作后,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5月至1980年6月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二书记、代第一书记(1979年9月起),1978年5月至1980年1月任贵州省革委会副主任兼贵州省政协主席(1979年1月起)。1980年6月至1985年3月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兼任贵州省军区第一政委。是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池泌清夫人) 徐若冰(1918一2006)
河北涉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涉县妇女救国会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晋冀鲁豫根据地从事妇女工作。建国后,1954年9月任山西省大同市副市长,1957年1月任山西省妇联副主任,1961年11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文教卫生处副处长,1969年7月任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1975年9月任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副书记。行政11级。1981年离职休息。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2006年1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池太威(64届初中毕业生,美国定居)池太岩(66届初中毕业生,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驻美国办事处主任)
江勇为(1914一2008)
江西莲花县坪里乡上江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再时期,任列宁小学教员,乡团支部书记,团区委书记,红3战士,红6军团17师文书,红23师70团3连支部书记,红军学校第四分校高干队支部书记,红6军团教导团俱乐部主任,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6军团司令部总务处处长,第17师50团总支书记。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2营教导员,第718团政治处主任, 1937年12月任崞县独立团政治处主任,1942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第359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4年10月任南下支队第2大队副政委,第718团副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中原军区第359旅718团政委,1946年任吕梁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7年7月任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8年任第3纵队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2月任第1野战军第3军政治部副主任。建国后,任第一野战军第3军政治部主任,1950年7月任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处处长,1953年4月任海军青岛基地政治部副主任,1958年7月任海军学院干部部长,1959年2月至1959年12月任海军后勤部副政委,1960年1月任海军科研部政委,1961年1月任国防部第7研究院副政委,1965年6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第六机械工业部监察组组长,1970年7月任福州军区第214指挥部副政委,1975年任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院党委副书记,1977年9月至1982年5月任第六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纪律检查组组长。1940年5月曾当选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2008年8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汪受莹(妻妹,52届小学毕业生)
许之祯(1898一1964)
湖南江寿县人,1919年毕业于长沙甲种工业学校。青年时期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反帝运动。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干部的外国语学社学习。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初学成归国。同年2月至秋天任中共武昌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分管组织工作。同年5月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港窑湖特别支部书记。同年9月至1926年5月任中共武汉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部主任。1926年5月至8月任中共湖北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宣传部主任(至同年5月后)。同年10月至1927年7月任湖北全省总工会工人运动讲习所所长。大革命失败后,接受党的指示,到苏联远东地区海参崴、伯力,在侨居苏联的中国职工中开展工作,任中国《工人之路》报编辑、副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到延安。1939年2月担任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委员会委员。后任马列学院编译部部长。1941年12月任中共中央出版局出版委员会秘书。1945年4月至6月作为中直、军直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出版局秘书长,中央宣传部编审出版社组组长、国民教育科科长。1948年以后,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工作。同年8月在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常务委员,同月至1949年9月任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文教部部长。1948年10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代表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起任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全国总工会秘书长、组织部部长。1953年5月至1957年12月任全国总工会第七届书记处书记,1957年12月至1964年10月任全国总工会第八届副主席、书记处书记。1953年5月至1964年10月任中共全国总工会党组副书记。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因病于1964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
许伟林
许光达(1908一1969)
原名许德华,曾用名许洛华。湖南长沙县东乡浏阳河畔萝卜冲(今长沙县黄兴镇光达村)人,早年在长沙师范学校学习。1925年5月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6年春经中共湖南省委选调送至广东黄埔军官学校学习,专攻炮兵。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后,随营转至武汉,编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炮科学习,并被选为中共炮科党支部宣传委员。1927年7月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直属炮兵营见习排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在江西宁都参加南昌起义部队,任第25师第75团第11连排长、代理连长,同年冬因负伤被迫离开部队赴上海。1928年春到安徽寿县国民党第33军学兵团从事兵运工作,任教育副官,并任中共寿县县委委员、特别支部委员。1929年春转至方振武部任参谋,继续从事兵运工作。7月转赴上海,在中共中央军委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10月被派到湘鄂西洪湖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第2纵队政委。2月至7月任中共红6军前敌委员会候补委员。4月至10月任红6军参谋长。1930年9月任红2军团第6军第17师师长。1931年3月任红3军第8师第22团团长,8月任第8师师长。10月改任红3军独立团团长。同年12月任红3军第9师第25团团长。1932年5月赴苏联莫斯科入国际列宁学院学习。1935年2月至1936年1月被苏军边防司令部选派为苏联代表赴新疆工作。1936年秋转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军事训练班,专学火炮和车辆驾驶技术,并任训练班副主任。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奉命回国。1938年1月至4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同年4月至1939年6月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1938年12月任中共中央学校管理委员会委员。1939年7月至1941年2月被任命为抗大第3分校校长。1941年1月至9月调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参谋部部长兼任延安交通司令员、防空司令员、卫戍司令员。同年秋调任中共中央情报部一室主任。1942年5月至1945年7月担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兼晋西北军区第2分区司令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绥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兼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2旅旅长。1945年9月任中共雁门区委委员、雁门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2月奉命参加军事调处执行部(军调部)太原执行小组。6月至11月任晋绥野战军代理参谋长。同年11月至1947年7月任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1947年7月至8月兼任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独立第2旅旅长。同年8月至1949年2月任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任中共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1949年2月至6月任第一野战军第3军军长,中共第一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1949年6月至9月任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中共第一野战军前委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1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团司令员,西北军区党委常委。1949年10月至1950年8月任甘肃军区司令员。1949年12月至1952年12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务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2月至1952年10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50年5月奉命到北京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同年6月至1969年6月任装甲兵司令员,1950年10月至1960年2月任装甲兵党委书记,1960年2月至1969年6月任装甲兵党委第一书记。1957年9月至1961年4月兼任装甲兵学院院长。1959年9月至1967年8月兼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6年11月至196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一届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于1967年1月被非法关押。经过一年多的批斗、审讯和折磨,于1969年6月3日被迫害致死,终年61岁。1977年中共中央为许光达团长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许光达夫人) 邹靖华(1913一2004)
原名邹靖泽。湖南省长沙县东山镇高塘公社桂花大队棣塘村人,父邹希鲁以教书为业,曾任河北清河县县长。在9岁时由父母包办与许德华(许光达)订婚。1928年9月28日在长沙结婚。 1938年毕业于湖南省长沙市女子第二师范学校,八路军长沙办事处徐特立同志帮助下,于1938年8月到达延安。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延安中央党校学员,抗日军政大学女生队指导员,中央情报部第一室任秘书,晋西北第2军分区第二中学任教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被服厂指导员,第一野战军第三军司令部任秘书,第一野战军政治部直属政治处总支书记。建国后,任甘肃军区后勤部党委书记,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军委装甲兵前身)直属队总支书记,中央重工业部化工局监察局主任,冶金部监察局办公厅处长,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政治部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多次受到残酷的折磨。1982年11月离职休息。因病于2004年5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许延斌(57届小学毕业生,曾任装甲兵技术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许学文(侄)(53毕业生届小学)许季文(侄)
许建国(1903一1977)
原名杜理卿。湖北黄陂县南阳乡杜家嘴村人, 1922年秋加了第一次安源煤矿大罢工。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湘潭县南区联合工会委员长,县工会委员兼纠察部部长,湘潭工人纠察队队长,被叛徒出卖被捕,反动当局以“暴徒骚事,危害民国”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关进长沙陆军监狱。1930年被红3军团解救出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1师3团副官长,3团参谋长和代理团长,3团特派员,红3军团1师特派员,红3军团政治保卫分局侦察部部长,红8军团党委常委、政治保卫分局局长,红1军团4师特派员,陕甘支队第2纵队政治保卫分局侦察科科长,第1纵队政治保卫分局局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西安事变后随中共代表团赴西安,任张学良将军所部警卫团的秘书长兼军警督察处3科上校科长,1937年1月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处第1科科长。1937年2月,第十八集团军驻云阳办事处,并任办事处主任,负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联络任务和情报、保卫工作。同年5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卫处副处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驻陕西三原办事处主任,1938年初,任中共中央保卫委员会委员。同年,任中央保卫部部长。1939年2月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1939年3月,率领中央社会部考察组到华北敌后考察。1939年6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社会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情报部晋察冀第一分局局长,晋察冀边区政府公安管理处处长,中共华北局社会部部长兼华北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1949年1月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天津市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1951年2月任天津市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1952年1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公安部部长兼上海市公安局局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社会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备区政委,1952年12月任上海市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 1954年9月任国务院公安部副部长,分管上海市的公安工作,1956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 1959年4月任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大使,1965年8月,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大使,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长期被关押在北京秦城监狱,倍受折磨,患了肺癌,1975年被遣送外地,1977年10月4日在安徽合肥逝世。1980年3月,中共中央为许建国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许建国夫人)方 林(1920一2013 )
原名司徒燕。广东开平县人,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参加“129”学生运动。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到达延安,入中央党校,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察冀分局工作,历任晋察冀分局社会部秘书,社会部保育院院长。1943年12月与许建国结为夫妻。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历任天津市和平保育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学员,上海市教育局幼教处处长,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二等秘书,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一等秘书,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总务处处长,对外友协常务理事兼政治部副主任。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13年1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杜新民
邢肇堂(1894一1961)
原名邢光祖,字照堂。甘肃通渭县平襄镇高碾子村人,早年在甘肃第一省立高等中学读书,1915年考入甘肃陆军测量学校学习,1923年12月加入国民党。曾任西北国民军第2军第5混成旅2团团长,国民革命军第19军1师师长、2师师长,新编第47军108师师长,同情和暗中支持共产党,参加了讨蒋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冀北民军参加抗日,任新编第5军副军长。曾因主张国共合作坚持抗日,受国民党顽固派打击。在蒋介石下达逮捕令后,于1940年赴晋冀鲁豫解放区工作,任晋冀鲁豫参议会副议长。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派遣,成功说服高树勋部起义,历任高树勋民主建国军副总司令员,华北人民政府委员,华北人民政府水利委员会主任委员。建国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任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0年9月至1954年10月任宁夏省人民政府主席,1955年1月任河南省副省长,是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因病医治无效,于1961年5月31日在河南郑州逝世,享年67岁。
(邢肇堂夫人)朱仲芷(1922一1996)
原名朱慕慈。湖南宁乡县人,(其父朱剑凡是著名革命教育家、王稼祥岳父,并且8兄妹中有7人先后参加革命)。从小在父亲创办的周南女校上学,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26年11月入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湖南省党校指导科负责训练妇女干部工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赴苏联学习。与肖劲光在武汉相识结婚。1930年夏与萧劲光一起回国。历任汉口特别市党部妇女部秘书,陕北公学秘书长,延安外国语学校英语系主任,1940年与肖劲光离婚,同年与邢肇堂结为夫妇。曾任国共谈判共方执行小组外事秘书兼翻译,华北人民政府华侨委员会秘书,宁夏省政府交际处处长,宁夏妇联常委,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主任兼交际处处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部部长,是全国政协第五届特邀委员。因病于199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邢建安
吕文远(1907一2003)
原名吕怀义、刘青忱、李亚英。安徽颖上县黄家坝乡人,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创办南京五卅工人学校并任教员,从事工人运动。1926年秋被党组织派到广东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1927年4月5日因蒋介石叛变革命在黄埔军校被捕,狱中吕文远组织成立了党的特别支部,领导狱中的难友们进行学习并为改善待遇而同敌人进行斗争。1930年1月出狱后,被中共广东省委派到广东东江红军11军工作,先后任团政治处主任和纵队政委。1931年3月回上海时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1932年9月经保释出狱。1933年1月至1934年10月任中共河南省工委书记和省委书记。1934年底调回上海,任中央局组织部长,不久又被捕入狱。1936年由苏州监狱出狱后因未接上组织关系,回家乡教书。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秘书主任,中央军委高级参议室参议。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建国后,1949年至1953年任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敌工部第二部长,西南军(行)政委员会劳动部(局)副部(局)长。1953年任政务院劳动部部长助理、办公厅主任、1959年4月任国务院劳动部副部长。1965年受不公正对待,调武汉市任教育局副局长、顾问。“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9年8月经中央批准给予平反。1980年1月至1983年4月当选湖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4月至1986年任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1986年12月离职休养。2002年经中央组织部批准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离休后曾任湖北省黄埔同学会会长。因病2003年10月8日在湖北武昌逝世,享年96岁。
(吕文远夫人)马青松
河南省(因自小孤儿,具体县份不详)人, 192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陪同吕文远同志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在晋冀鲁豫军区、华北军区、第二野战军工作。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白色恐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政务院劳动部幼儿园政治协理员。因身体原因很早退休。
吕延平(57届小学毕业生,已故)吕东光
华寿俊(1913一 )
江苏泰兴县人,浙江杭州之江大学读书。1938年奔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陕甘宁边区工业局技术员,延安自然科学院教员,陕甘宁边区军工局工程师。1940年,华寿俊与陈康白等一起,又研究出新方法生产食盐,改变了陕北只能生产苦盐的历史。他被授予延安边区“劳动英雄”称号,受到中共中央政府嘉奖。1941年,华寿俊与妻子王士珍从植物中研制出10余种颜色的燃料,并成功研制出麻棉。1943年,在马兰纸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华寿俊还与自然科学院的其他同志一道,成功研制生产了边区的钞票纸。1943年底,华寿俊被授予“甲等劳动英雄”称号。当时,朱德总司令曾接见并表彰了他,称他为“我们的发明家”。建国后,任政务院重工业部兵工总局总工程师兼处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党的领导小组组长(1956.05一1964.03),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581”(研制人造卫星)领导小组(组长钱学森)成员。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副院长、陕西天文台党委书记、陕西省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等职。参加领导了中国地球卫星和核武器研究制造工作。是中国化学工业学会总干事,秘书长。
(华寿俊夫人)王士珍(1914一 )
浙江杭州之江大学读书期间与华寿俊结为夫妇。1938年夫妻共同奔赴延安,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陕甘宁边区军工局工程师。建国后,任政务院重工业部兵工总局工程师,中科院西安计算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华小光(52届小学毕业生)华小亮(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深圳大学电子系教授)华小燕
权 彬(1917一1984)
四川苍溪县人,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战士、班长、副排长、连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队队长、副营长、抗日军政大学整风学习队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警备司令部警备科科长、副团长、团长,华北军政大学高级干部队队长。建国后,任张家口航空站站长,华北军区后勤部油料部仓库管理处副处长兼押运保管科科长、仓库处处长、器材处处长,解放军第50速成中学学习队长,北京军区司令部海运仓招待所所长。1960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北京市仪表总厂厂长,北京市无线电联合厂办公室主任,北京市无线电仪器工业公司副总经理。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权素平(68届初中毕业生)
仲世发(1917一2007)
四川苍溪县元霸镇旋子山镜子村人,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89师270团特务连通信员、战士、宣传员。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红军到达陕北后,到抗日剧社工作。1942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宁军区第2军分区骑兵第19团供给处处长,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师后勤部政委。建国后,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技术部物资保证处政委,华北军区后勤部第496仓库主任,山西省军区晋南军分区后勤部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7年3月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仲建春(64届初中毕业生,编审、中国纺织报社总编辑)
伍修权(1908—1997)
曾用名吴寿泉。湖北阳新县王英镇毛坪村人,出生于武昌市,1923年冬经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被党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9月进入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29年到苏联远东边疆保卫局工作,1930年转为苏联共产党(布)候补党员。1931年5月回国,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担任闽粤赣军区司令部参谋、瑞金红军学校第一期连指导员、第二期政治营教导员、第三期军事团教育主任、第四期军事团政委。 1932年冬至1933年2月任东南战区指挥部第2纵队模范团政委,第1军团第3师政委,福建军区汀(州)连(城)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军事第2团政委。同年秋任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月作为李德的翻译列席遵义会议。同月任红3军团副参谋长。1937年2月调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2月至1943年夏任八路军驻甘(肃)办事处处长。1941年8月至1942年夏、 1944年3月至1945年8月担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1局局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5年8月至9月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同月至1949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945年10月任东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同年 11月至1946年1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参谋长。1946年1月至7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参谋长,7月至1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1947年上半年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参谋长,7月至12月复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1946年4月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长春分部中共方面负责人。1948年1月至8月任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参谋长,3月兼任军工部政治委员。同年8月至1949年9月任东北军区参谋长。1949年8月至9月兼任东北军区军政学校校长。参与筹建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和第一所海军学校。11月兼任沈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兼沈阳卫戍区司令。1949年8月至1953年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1949年10月至12月任东北军区参谋长。12月调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1950年1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衔特派代表出席联合国安理会。同年12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副部长,1954年9月至195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49 年11月至1955年1月任外交部党组副书记。1955年1月任中国驻南斯拉夫首任大使。1958年6月至9月任外交部党委副书记。10月起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兼机关党委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被关押监护长达8年。1975年4月至 1983年1月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75年4月至1981年1月兼任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1980年6月,由党中央决定任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审判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和特别法庭副庭长、第二审判庭审判长。此外,还担任中苏、中俄友好协会会长,全国军人协会会长,北京国际战略学会会长,老区建设促进会名誉会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八大、十一大、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中共第八、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7年11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伍修权原夫人)张毓兰(1918一1948 )
陕西佳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与伍修权结为夫妇。曾任陕北红军战士,陕甘宁边区邮政局收发员,八路军兰州办事处行政秘书,东北军区司令部政治协理员。1948年1月因病在东北去世,终年30岁。
伍曼曼(51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军区总医院退休医师)伍望生(55届小学毕业生,化工部信息中心退休高级工程师)伍连连(56届小学毕业生,全国工商联宣教部副部长,正局级退休干部,中国民(私)营经济联合会副秘书长)
师贵庭(1924—2005)
河北南宫县人,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宣传员,文化干事,冀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队指导员,干部轮训队指导员,中共林南县东桃区委书记,冀南军区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1944年10月任太行军区第1军分区10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冀南军区第12军分区12团副政委、政委,1946年10月入华北中央局党校学习,1948年6月任华北军区后勤司令部警备团政委,1949年任华北军区后勤部监护1团政委。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秘书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后勤部直属政治处主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兽医处政委,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副政委,1955年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1966年任北京军区司令部办公室主任, 1969年7月至1972年9月任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72年9月至1978年5月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78年5月重新任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84年3月至1985年6月任兰州军区参谋长。1989年4月离职休养。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3月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5年3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师红天(66届小学毕业生,天津市区人武部长,大校军衔)师红雷(66年小学五年级)师红虹(66年小学一年级)
关 华(1924一1976)
河北(今属北京市)平谷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司令部机要处机要科科长,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部机要处机要科科长,北京军区军事检察院科长,北京军区司令部休干管理处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7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52岁。
(关华夫人)贝 杰(1921一2004)
北京市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北京陆军总医院附属护士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尉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后晋升少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4年11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关白云(55届小学毕业生,中建一局卫生科主治医师)关白燕(68届初中毕业生,中国科学院情报中心干部) 关白鸽(66届小学毕业生)
( 七画 )
陆 汤 迟 邵 佟 巫 杨 陈 吴 李 宋 旷 佘 余 严 邹 连 邱 汪 沙 沈 章 苏 延 谷 晨 杜 辛 何 狄 阮 阳 张 孟 花
陆国祯(1922一 )
河北徐水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就职于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曾任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卫生处政治主任。建国后,曾任河北军区天津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通信第7团政委,1965年2月任陆军第69军206师政委,1969年1月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副主任,1972年11月至1978年11月任河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军级离休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陆军(67届初中毕业生)
汤翰章(1916一 )
江苏宜兴市人,1937年初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无线电报务教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通信学校教员,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文字广播组报务主任,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部通信训练队教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无线电讯学校教员,晋绥军区通信学校教员,中央军委第3局电信训练队教员,华北军区电信专科学校第2大队教官。建国后,任政务院邮电部办公厅秘书,邮电部翻译室副主任,1953年1月任人民邮电出版社副社长。1955年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汤翰章夫人)梁立波
1937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中央军委通信学校报务训练队学员、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部通信集训队教员、晋绥军区通信学校教员,中央军委第3局电信训练队教员,华北军区电信专科学校第2大队教官。建国后,任中央军委通信部业务处秘书(供给制正营级),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务院电力工业部生产计划处副处长。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汤小群(54届小学毕业生)汤小冬(55届小学毕业生,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高级工程师)汤联联(61届初中毕业生,日本定居)
迟复元(1917一2007)
山东蓬莱县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军区卫生部后方医院外科军医、院长,察哈尔军区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军区后方医院副院长,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医科大学教员兼附属医院外科主任,华北军区华北医科大学教育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医科大学教务副主任兼院长。建国后,任志愿军后勤部三分部卫生处副处长兼第一医院院长,华北军区第13军医学校附属医院院长,华北军区师范学校训练处处长,华北军区13军医学校训练处处长,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训练部副部长,第三军医大学训练部副部长。是国务院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2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7年在重庆逝世,享年90岁。
迟文锦(52届小学毕业生,电子工业部第十一研究所退休工程师)迟文章(61届初中毕业生)
邵星北(1917一2007)
原名邵耀西。安徽蒙城县人,1936年在小学教书,1937年12月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和国民党15军战地服务团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9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校部秘书,政治部秘书科股长、副科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训练处秘书,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队务股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队务科科长、司令部管理处副处长、司令部队务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司令部第5处、队列处副处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司令部队列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司令部组织编制处处长,北京军区司令部军务处处长,北京军区司令部军务部部长,北京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主任,1966年3月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1967年10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16研究院筹建组组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司令部副参谋长。1982年12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6月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7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邵逊生(66届初中毕业生,总装备部军事医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邵云生(68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网通长途电话局退休干部)邵宪生(66年小学五年级)邵乘风(66年小学一年级)
佟 铮(1918一1992)
辽宁北镇县(现改市)人,满族,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宣教干事,科长,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教育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总务处处长,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印刷局局长。1949年任北平市军管会公逆产清理管理局副局长。建国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房屋土地管理局副局长,建筑事务管理局局长,首都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冲击,恢复工作后,任北京市基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共北京市委城建部部长。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城建组副组长。因病于1992年7月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佟铮夫人)冯景新(1920一2003)
河北灵寿县人,193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县妇救会会长,地委武委会妇女部部长,毕业于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军医学校第九期,在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华北军区卫生部从事医务工作。建国后,在北平市军管会担任接收医疗机构的军事代表。建国初期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北京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宣武医院副院长,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1983年离职休息。因病于2003年5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佟茜茜( 54届小学毕业生,解放军302医院退休医师)佟小莹(64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北辰实业集团公司总务部主任)佟达宁(66届初中毕业生,曾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办公厅主任,已故)佟小玲(68届初中毕业生)t佟尔宁(66年小学四年级)
巫德九(1913—1990)
江西万载县巫三堂村人,1929年参加农民赤卫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方面军第6军团17师51团侦察员,51团4连副排长。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7团排长, 1937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第8大队2营连长、营长,1939年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第5团2营营长,1943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第9地区队参谋长、副区队长,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部侦察科科长,第5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任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5团团长,1947年12月任北岳军区第1军分区13团团长,1948年8月任第1军分区1团团长, 1948年9月任北岳军区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1949年1月任察哈尔军区雁北军分区副司令员,1949年5月任雁北军分区司令员兼大同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建国后,任山西省军区雁北军分区司令员,1952年7月任山西省忻县军分区司令员,1953年1月任晋东南军分区司令员。1965年离职休息。正军级离休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0年5月8日在山西太原逝世,享年77岁。
巫建军(63届初中毕业生,太原市46中学教师)巫建民(65届初中毕业生,山西省电视台工作)
杨 勇(1912一1983)
原名杨世峻,湖南浏阳县文家市人,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马日事变后,随本县农军参加围攻长沙的战斗。1928年到常德国民党第50师学兵团当兵。1929年回到浏阳,参加了区苏维埃政府的工作。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5军随营学校学员,红8军政治部宣传大队长、红3军团第4师连政委。1931年7月任红2师江西安远独立营政委,12月任2师政治部政务处长。1933年4月任第5师14团政治处主任,10月任第4师10团政委。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长征途中任红3军团第10团政委,1935年任陕甘支队第2纵队第10大队政委,1936年1月任红1军团1师政委。1937年1月任红1军团第4师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同年10月任第686团政委,12月任团长兼政委。1939年春率部挺进山东,开辟了鲁西抗日根据地。同年7月任115师独立旅旅长兼政委。1940年4月任第115师343旅旅长兼鲁西军区司令员。1941年春赴延安,任军事学院高干队队长。1944年4月任平原军区副司令员。1945年8月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司令员。1947年3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兼贵州军区司令员,1950年1月任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年底赴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兼任高级系主任。1951年4月任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10月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3年4月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1954年2月任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4志愿军司令员。荣获朝鲜民工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两枚)。1958年10月回国后,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59年10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61年10月增补为中共华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长期关押。1972年5月重新工作,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3年6月任新疆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新疆自治区委员会第二书记。1973年6月任新疆军区司令员。1977年9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80年1月任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因病于1983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杨勇夫人)林 彬(1920一2003),
原名沙春莲。回族,山东冠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洗礼。曾任鲁西军区、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事。1939年4月与杨勇结为夫妇。新中国成立后,任贵阳市百货公司经理,河北省百货公司经理,中国文化用品公司业务处处长,国务院商业部处长,国务院财贸办公室轻工组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法院院长、总参谋部政治部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 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副军级离休干部。因病于200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杨冀平(63届初中毕业生,重庆警备区司令员,少将军衔)杨北北(66届小学毕业生,空军34师干部,大校军衔)杨京京(66年小学四年级,原武汉军区政治部创作员,北京市对外友协主任)
杨立三(1900一1954)
湖南长沙市(原长沙县)金井村人,革命烈士。1920年投入湘军当文书,任过团司务长和军需官。1925年加入国民党,任区党部监察委员。五卅惨案后,组织雪耻会,宣传反帝爱国思想,秘密组织农会。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受到共产党的影响。1926年北伐军入湘后,说服胞兄将乡团防局百余人枪交给农民协会,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长岳游击司令部第2纵队第2支队支队长。9月,长沙县第十四农民协会成立,推选为委员长。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经中央军委介绍随陈庚去24师留守处,任湖南招募委员,从安源、招募100多名工人组成新兵连,任排长。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历任工农革命军第1团副官、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财政科长、第31团辎重队长、政治保卫科长、1930年6月任红12军军需处长,1931年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财务部部长,1931年6月任红1方面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兼红一方面军经理处长、1932年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兵站部部长等职。长征途中,他带头组成担架队,把重病的周恩来抬出草地,后来自己也病倒了。到达陕北后,历任军需保管处处长、红军总医院院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1937年1月任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校务处处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9年6月任军委总后勤部副部长、1940年任第18集团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1941年兼任兵站部部长,1944年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副参谋长、同时兼任第129师后勤部长兼政委,边区政府财委主任、冀南银行董事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间,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兼经济部长、1947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1948年2月兼华北后勤部外线司令、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全国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等职。1954年秋,因患脑癌无法坚持工作赴莫斯科治疗。1954年11月28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享年54岁。
杨曙光(孙)(52届小学毕业生)杨悒青(孙)(54届小学毕业生,航天工业部青云仪器厂退休高级工程师)
杨至城(1903一1967)
曾用名杨序清。贵州三穗县城郊木界村人,侗族,1921年毕业于省立农业中学。1923年入川滇黔联军,任团军需官。1926年春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春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同年6月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20军任6团6连指导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作战失利后,任连长,转战闽赣粤湘。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到井冈山,任中国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1营连长。1929年9月任红4军军部副官长。1930年6月任红12军军部副官长, 1931年11月任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不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1933年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打击,被降为供给部科员,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1935年9月任陕甘支队后勤部部长。1935年11月任军委采办处主任和红一方面军供给部部长,后勤部部长,1936年12月任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戍司令员、1938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12月,因病去苏联就医,1939年起先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与刘亚楼、卢冬生等准备经蒙古回国。但由于边境地区遭日军的严密封锁,被迫滞留在乌兰巴托,靠卖苦力甚至讨饭为生,历尽千辛万苦。1946年1月回国,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政委,1946年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委。1947年12月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军需部部长,1948年9月任第四野战后勤部军军需部部长。建国后,1949年任华中军区(后为中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1950年任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1954年春任中南军区司令部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1955年6月任人民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1958年5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1962年9月至1965年5月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因病于1967年2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
(杨至诚夫人)唐慧文(1927一2007)
辽宁抚顺市人,1945年10月参加东北人民自治军,解放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0月经贺诚介绍与杨至诚结为夫妇。曾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自治军后勤部护士,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军医,中南军区司令部军医,北京医院医生,总参谋部第3部卫生所军医。总参谋部正师级离休干部。荣获解放奖章、胜利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7年10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杨明明(64届初中毕业生,中央音乐学院)杨玲玲(65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和平宾馆干部)杨子江(67届初中毕业生,总后勤部第五干休所所长,大校)杨珠江(66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天创经济文化发展总公司总经理)杨海滨(66年小学4年级,飞山堂主、中国炎黄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收藏家博览会荣誉理事,《名家北京》俱乐部会员)
杨成武(1914一2004)
曾用名杨能俊。福建长汀县宣成乡张屋铺村人,1926年考入长汀省立第七中学。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本县农民暴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红军秘书、宣传队中队长,红4军3纵队8支队干事,红4军第12师秘书、连政委、教导大队政委,红11师第32团政委。1933年任红1军团第2师4团政委。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9月任陕甘支队第1纵队第4大队政委,多次率部担任前卫,夺取泸定桥、攻占腊子口。到陕北后, 1936年1月任红1师政委。同年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1月任红1师师长,后兼政委。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同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司令员,后兼政委。1939年12月,指挥黄土岭战斗,击毙日军中将旅团长阿部规秀。1942年兼任中共晋察冀边区第一地委书记。1944年9月,任冀中军区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第1野战军冀中纵队司令员。1946年任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1947年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委、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1948年8月任华北军区第3兵团(后改称第20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1951年6月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52年8月,任华北军区参谋长。1954年2月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后兼任京津卫戍区司令员。1955年3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1955年3月至1957年3月任防空军司令员。1959年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65年12月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迫害,于1968年3月被拘捕入狱。1974年11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77年9月至1983年10月任福州军区司令员。曾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荣获一级八一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4年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杨成武夫人)赵志珍(1921一 )
原名赵秀琴。河北易县安格庄乡西古县村人,1936年2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河北省易县区、县妇救会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师政治部干事,中共晋察冀边区第一地委宣传部干事, 1938年11月在河北涞源与时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的杨成武结为夫妇。1940年在晋察冀北方分局党校学习,后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除奸科干事,中共第一区地委妇女委员会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留守处政委,华北军区第20兵团政治部保卫部部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任第20兵团政治部保卫部科科长、天津警备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天津国营棉纺六厂人事科副科长,国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二局干部处副处长、第三局干部处处长、北京市化学公司副经理兼党委副书记,中共东城区委工业部副部长,东城区委党校党委书记,国务院地质部政治部保卫处处长,总参谋部杨成武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党委常委。1980年6月至1983年9月任北京卫戌区政治部顾问。正军职离休干部。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常委。1988年7月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俊生(55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武警总部装备部部长,少将军衔。)杨东胜(59届小学毕业生,第二炮兵装备部部长,少将军衔)杨东明(61届小学毕业生,空军副司令员,中将军衔)杨东荣(63届小学毕业生,总政治部老干部局干部,大校军衔)杨东成(66年小学五年级,华闽集团公司董事长)扬东林(侄)(65届初中毕业生,厦门市东盛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东海(侄)(68届初中毕业生)
杨耕田(1913—1952)
原名牛凤林。河北阜平县西庄村人,革命烈士。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阜平县参加领导农民反官盐斗争,任农民协会委员,1934年4月党组织被破坏,流亡至绥远谋生。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阜平恢复组织关系,历任特派员,区,县农会主任。1938年3月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农会主任,兼中共党团书记。1939年成立晋察冀边区抗敌联合会,兼主任。1943年任晋察冀边区各界人民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1944年10月担任冀晋行政公署主任,兼中共党团书记,并任中共冀晋区党委常务委员。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11月任中共北岳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区党委书记,1949年1月任中共察哈尔省委书记兼察哈尔军区政委。1949年9月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建国后,任察哈尔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察哈尔省委书记,察哈尔军区政委,察哈尔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省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因病医治无效,于1952年10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39岁。
(杨耕田夫人)王春平(1920一1994)
河北曲阳县贡家庄村人,193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北曲阳县妇女救国会主任,晋察冀边区妇女救国会青妇部部长,北岳区武委会妇女部部长,晋察冀边区抗日联合会妇女部部长,晋察冀边区第三分区妇联主任、冀晋区妇联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解放区北岳区妇联主任、察哈尔省妇联主任、妇委书记。建国后,曾任中共华北局妇女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行政11级)。是北京市政协第二、三、五、六届常委,全国妇联第四届执行委员。因病于1994年3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杨小白(61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市政设计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杨小英(63届初中毕业生,曾任北京万翔实业总公司副总经理)杨三白(62届小学毕业生) 杨小雄
杨得志(1910一1994)
原名杨敬堂。湖南醴陵县南阳桥乡(今属株洲县)三望冲村人,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加入中国工农革命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军4第11师班长、通信警卫排排长、特务连连长、炮兵连连长,1933年初任红11军31师第93团团长。同年春至6月任红1军团第3军第7师第20团团长。1934年3月任红1军团第1师第1团团长。1933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7月至9月任红1方面军第1军第1团团长。长征到达陕北后,1936年2月任红1军团第1师副师长。1936年8月任第2师师长。1937年春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期学习,任第1队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团长。1938年2月任八路军第344旅副旅长,1939年6月任代旅长。1939年3月至1940年4月兼任八路军第129师冀鲁豫支队司令员。1940年2月任八路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同年6月任纵队司令员。1940年4月至6月兼任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2旅旅长。1940年4月至1944年5月任中共冀鲁豫区委委员。1940年6月至1941年7月、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1944年2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10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1946年12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1947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司令员。1949年2月任华北军区第19兵团司令员。4月任第1野战军第19兵团司令员。1949年9月至10月任银川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1月任西北军区党委常务委员兼宁夏省军区司令员(至1950年4月)。12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第19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至1950年12月)。1950年1月至12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务委员。2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2月率部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1952年7月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 1954同年10月至1955年4月任志愿军司令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五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三枚)。1955年回国,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兼任战役系主任。毕业后,1955年3月任济南军区司令员,1958年1月至1970年7月任济南军区党委第二书记,1970年7月至1973年12月任济南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1年2月至1966年冬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1967年5月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71年3月至1974年11月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年6月至1971年3月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1971年3月至4月任组长。同年4月至1974年11月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1973年12月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1974年4月至1979年1月任武汉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79年1月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80年1月起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至1982年9月)。同年3月至1987年11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党委书记(1980年8月起)。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为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大上当选为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66年8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中共第九届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69年4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87年11月在中共第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顾委常务委员。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杨得志夫人)申戈军(1918一1989)
原名沙春喜。山东冠县一里庄村人,师范学校毕业,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县妇救会主任,中共郓南县委书记,冀鲁豫边区妇女救国会宣传部部长,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0年4月与杨得志结为夫妇。后历任冀鲁豫支队、冀鲁豫军区报务员、政治干事。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晋察冀军区野战军、华北军区第2兵团政治部干事、秘书,第19兵团家属学校副政委、兵团直属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建国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任济南军区直属政治处主任,后调武汉军区工作,离休前任总参谋部第52研究所顾问。曾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89年10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杨秋华(幼稚部)总参谋部管理局处长
陈 云(1905一1995)
原名廖陈云。江苏青浦县(今属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人,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罢工委员会委员长,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江苏省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等职。1929年4月任中共江苏省委沪宁巡视员。8月至1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常委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同年11月至1930年7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候补常委兼农委书记。1930年3月至5月兼任中共上海市法南区委书记。6月至7月兼任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7月起任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委员,负责外县工作。7月至9月兼任上海市闸北区行动委员会书记。9月任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外县工作委员会成员,并兼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委书记。9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同年10月至1931年1月调任中共江南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外县工作委员会书记、上海工作委员会委员。1931年1月出席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并被增选为中央委员。同月起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5月调任保卫中共中央机关安全的中共中央特科书记。9月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1932年3月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兼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1月离开上海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共苏区中央局成员、常务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党团书记、副委员长兼福利部部长。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书记处书记,并任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白区工作部部长。同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并任主席团成员。同年夏,负责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军需生产。10月参加长征,同月至12月在担负全军后卫任务的红5军团任中央代表,同年12月至1935年6月任军委纵队政委。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6月奉命从四川省天全县灵关殿离开长征队伍,只身到达上海,恢复和开展党的秘密工作。9月受命由上海抵达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报告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撰写了最早宣传红军长征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1937年4月回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5月赴新疆、甘肃交界的星星峡地区,援助接应红军西路军余部400多人进入迪化。11月回到延安后,继续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书记处书记(至1943年3月)。1937年2月至1944年3月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38年12月起兼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1939年8月至1941年7月兼任中共中央编辑委员会委员。1940年5月至1941年9月兼任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长。1941年10月起兼任中共中央干部审查委员会主任。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组织委员会委员。1944年3月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局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当选为中央委员,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增补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解放战争时期,赴东北工作,参加领导东北解放战争。1945年9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945年11月至1946年5月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兼北满军区政委。1946年6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至1947年12月)。1946年7月至11月兼任东北铁路管理总局局长。8月至11月兼任东北局财经办事处主任。同年10月至1947年12月任中共中央南满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1948年1月至8月任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副政委,同年8月至1949年6月兼任东北军区副政委。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48年10月至1949年5月任东北局财经委员会主任。1948年11月任沈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同年12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代理书记。1948年10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1949年5月奉命到北平参加筹组并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49年11月至1954年9月任政务院党组副书记、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分党组干事会书记(至1953年6月)。 1949年10月至1950年4月兼任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部长,1949年11月至1952年8月任党组书记。1950年6月代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0月起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52年8月至1953年3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党组干事会副书记。1952年11月至1953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1954年9月起任国务院副总理。1956年11月至1958年9月兼任商业部部长。1958年9月至1961年1月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58年11月起)。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和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57年1月担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5人小组组长。1958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财经小组组长。1962年4月重新出任中共中央财经小组组长。“文化大革命”中,在党内只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名义,被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化工石油机械厂“蹲点”。1969年任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后继续当选为中共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2年4月回到北京,按照周恩来的意见,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1975年1月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粉碎“四人帮”后,在1977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应该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在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又率先提出平反冤假错案。在接着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按照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不再设中央主席、副主席)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1978年3月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继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9年7月至1980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79年3月至1980年3月兼任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共十三大后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95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陈云夫人) 于若木(1919一2006)
原名于陆华,山东济南市人,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1937年10月,经中共济南市委介绍,奔赴延安,被分配在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1月被派送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同年3月与陈云同志结为革命伴侣。不久转到马列学院学习,1943年12月调西北财经办事处任机要秘书。解放战争时期,随陈云同志开赴东北,辗转于临江、通化、朝鲜平壤、哈尔滨,沈阳等地。建国后,任铁道部编译室俄文译员,1950年5月调中央财经委员会专家联络室从事翻译工作。1957年调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资料室工作。1961年担任陈云同志秘书。1964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香山植物园党总支书记。1975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巡视室巡视员。1977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政治部审干办公室主任,1979年9月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办公室主任。1981年1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科技组顾问。1986年她先后被聘为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等。是第五届、届、第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6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陈伟力(55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
陈士榘(1909一1995)
曾用名陈正伯,陈有琤。湖北荆门县(今市)掇刀区团林铺镇陈家新集人,1927年初在家乡参加组织农民协会,同年赴武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共湖北省委举办的学生军事训练班学习后,编入武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编入工农革命军第1师,随部上井冈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常委,工农革命军第1军1师第1团教导队区队长,红4军11师31团排长,红4军第3纵队副大队长,第3纵队司令部参谋,红16军34师参谋处处长,1930年10月任红34师参谋长,1933年红1军团随营学校军事教员,红1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侦察科科长、教育科科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任红1军团教导营营长。到达陕北后,1935年12月任红1军团第4师参谋长。1936年入红军大学1期1科学习。同年12月任红30军参谋长、代军长。1937年2月任红1军团随营学校校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参谋长,1938年12月任八路军115师晋西独立支队支队长,1940年10月任第115师参谋长,1943年3月任山东区军参谋长,4月兼滨海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1947年8月至1948年7月兼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副司令员、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司令员,1949年4月兼任南京警备司令部司令员,1949年7月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代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12月任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1952年1月任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教育长。1952年9月至1975年8月任军委工程兵司令员、工程兵党委书记、第1书记、第2书记、书记、第1书记。1952年8月兼军委建筑部部长。1958年7月至1961年2月兼任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政委。1969年4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1年10月至1975年2月任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1975年8月至1978年7月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一届至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和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5年7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陈士榘原夫人)范淑琴(1925一2012)
山东日照市奎山乡付疃村人,父亲范景蘧同志曾担任中共第一任日照县委书记。1936年,范淑琴11岁就跟随父亲在当地参加革命宣传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1年与陈士榘结为夫妇。曾任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干事、通讯队教导员,参加了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建国后,在军委工程兵直属政治处工作, 1958年参与大西北我国“两弹”基地工程建设,任中共酒泉市委交际处处长。1966年在“四清”工作队工作期间,因发表对江青不满的言论,“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被迫与陈士榘离婚。被关押在秦城监狱长达3年,后又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改造”数年。1955年9月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总参谋部离休干部。因病于2012年4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陈人敏(57届小学毕业生)
陈正人(1907一1972)
曾用名胡思义。江西遂川县盆珠乡大屋村人,1923年考入吉安省立第6中学,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5年在江西吉安市学联和吉安总工会做宣传工作。参加声援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时,遭到反动当局通缉。同年9月任中共万安县特别支部书记。12月调到中共江西省委负责秘书处工作。1926年4月至12月任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秘书。后由党组织决定任国民党省党部指导员。12月任中共遂川县特别支部书记。1927年1月任遂川县总工会委员。领导遂川工农运动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任中共万安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和暴动委员会委员,参加组织和发动万安暴动,并建立万安农民自卫军,任自卫军指导员。同年11月任赣西工农革命军第5纵队党代表。1928年1月任中共遂川县委书记。1928年5月率游击队上井冈山后,在湘赣边界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10月在湘赣边界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特委副书记。1930年1月任中共江西安福中心县委书记,吉安地区北路行动委员会书记。10月任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长、代理书记,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1931年1月任中共赣西南特委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长。6月任中共永吉泰特委委员、组织部部长。10月任中共江西省临时委员会宣传部部长。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11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同年12月至1932年夏任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1932年5月至1933年12月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党团书记,1932年7月至1933年4月兼任劳动部部长。1933年4月兼任文化教育部部长。1934年因受错误路线打击,留在苏区。1935年苏区中央局决定由部队掩护其突围到白区养病。1937年到延安,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副部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副厅长。1938年1月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4月因工作劳累过度旧病复发,到新疆治疗。1939年7月病情好转回到延安,同年11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组织部部长。1940年9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常委、组织部部长。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组织部部长。1943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务委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1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政治部主任。1946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主任,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第二主任。同年7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兼任东满军区政委、党委书记,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吉东(吉林)分校政委(至1947年12月)。1946年7月至9月、1947年2月至1948年8月兼任中共吉林省委民运部部长。1947年10月至1948年3月兼任中共吉林省委财经委员会主任。1948年4月至1949年5月兼任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校长。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同年6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建国后,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49年9月至1952年兼任江西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1949年10月至1953年1月兼任江西军区政委。1949年12月至1952年12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50年9月至1952年3月兼任中共江西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0年9月至1952年12月任江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1949年6月任南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11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部长、党组书记。1955年1月至195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1955年11月至1959年6月任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副主任。1959年6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59年8月至1965年1月任农业机械工业部部长,农业机械部党组书记。1964年1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第八机械工业部党委书记,1965年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部长。1966年2月起任中央工业交通党委成员。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因病于1972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1979年4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陈正人夫人)彭 儒(1913—2010)
原名彭良凤,湖南省宜章县迎春镇石彭家村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四·一二”事变后,回家乡做秘密交通和宣传工作。湘南起义后随军到井冈山,在红四军任宣传员。1928年在中共湘赣边区特委做妇女工作,并与陈正人结婚。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起,任中共江西省行委、赣西南特委、永吉泰特委妇委书记,江西省委委员,福建汀州市委组织部部长、代理市委书记。发动、组织群众配合红军作战。后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1年曾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代表大会。1934年任中共中央局妇委委员兼秘书、长胜县委宣传部部长,并参加长征,途中因病返回根据地,曾任中共于都县委宣传部部长。1937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科长、延安干部家属学校补习科科长。1939年入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民运工作团团员、中共延吉市委组织部部长、吉林省委党校组织科科长、副处长。建国后,历任江西省总工会组织部部长、副主席,南昌320厂党委组织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人事处副处长、机关党委副书记、党组成员,农业部监察室副主任、主任,农垦部人事宣教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1960年底起,任国务院农林办公室机关党委专职书记、办公室副主任、中直机关党委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水产部监察组副组长,国家水产总局顾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并任中纪委两案办公室副主任、机关党委委员。曾是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离职休息。因病于2010年10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陈迪先
陈伯钧(1910一1974)
原名陈国懋,字少达。四川达县(今达州市)河市坝村人,1923年考入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曾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1927年1月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第六期)第1大队学习。1927年5月编入中央独立师,参加讨伐军阀夏斗寅。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由平浏农民自卫军组建的第20军独立团副官、训练处主任。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3团第3营第6连第1排排长。上井冈山后,任第1团第3营第8连第1排排长并代理连长。12月调任第1团教导队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1928年3月任第1团第1营副连长。4月任红4军第31团第1营第1连连长。1929年5月任红四军驻吉安办事处代表。6月兼任赣西红军游击纵队参谋长。同年10月任江西红军独立第3团参谋长。1930年1月任红6军第1纵队参谋长。7月任赣西红20军参谋长,同月任红20军第2纵队政委、赣西临时行动委员会书记。10月任红军军官学校第3分校学生总队政委。同年11月任红1军团第3军第7师师长。赣西临时行动委员会书记。1932年7月任红5军团第15军军长。10月后到瑞金红军学校学习兼任政治营营长。1933年1月任红5军团参谋长。同年10月任红5军团第13师师长。1933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2月复任红5军团参谋长, 1935年7月至9月调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参谋长。同年冬至1936年3月任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科长。1936年4月任红4军参谋长。7月调任红2方面军第6军军长。9月任红军大学副校长。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第2分校副校长。同年12月至1937年8月任红6军团军团长。随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继续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起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旅长。10月到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4月调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12月起任中共中央学校教育委员会委员。同月至1940年8月任抗大第2分校校长。1941年11月任延安军事学院副教育长。1942年2月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5月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副司令员。同年12月至1945年5月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1943年1月任八路军第358旅副旅长兼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1946年初任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热河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同年8月任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1947年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司令员。6月至9月任中共合江省委委员。9月调东北野战军司令部直属的上干(师以上干部)大队任大队长。1948年1月至4月任辽东前线指挥所副司令员。4月至8月任东北野战军前方第一指挥所副司令员。8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同年12月任第12兵团第一副司令员。1949年3月兼任第四野战军第45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任第12兵团兼湖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45军军长。1950年3月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党委书记。12月任事学院高级系主任兼战史教授会主任(至1954年)。同月至1952年3月兼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1951年2月至1954年3月任军事学院党委委员、常委。1952年3月任军事学院副教育长。同月至1954年7月兼任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1952年8月任军事学院教育长。1954年3月至1956年5月任军事学院党委副书记。1955年3月任军事学院副院长,1956年11月任军事学院代理院长。1957年9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1959年11月任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与学术研究小组成员。1962年9月至1965年5月任军事学院院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因病于1974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
(陈伯钧夫人)陈琳(1926一 )
河南沁阳县人,出生于山西晋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到延安,先后在鲁迅干部子弟学校、延安自然科学院、延安大学就读。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陕甘宁边区米脂县文工团、延安鲁艺文工团工作,曾留学苏联。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北学联主席兼党组书记,又在大连苏军《实话》报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编译局翻译,军事学院翻译室政治组组长、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正师级离休干部。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陈伯钧前夫人)夏森
四川仁寿县人,父亲夏正寅1927年任四川安县县长,后任绵阳地区公路局督办,同情共产党的革命民主人士,和中共四川党组织的领导人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其叔夏仲寅曾留学法国,也是中共党员。夏森1937年到延安抗大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任图书馆管理员。1938年11月与陈伯钧结为夫妇,(后离异)。建国后,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局长。
陈巧田(61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陈延滴(66年小学五年级毕业生,总参谋部通信部高级工程师)陈晓枚(66年小学五年级)
陈荒煤(1913一 )
原名陈光美。祖籍湖北襄阳县,出生于上海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至1930年在汉口湖北省立第二中学商业专科学校读书。1932年参加武汉左翼戏剧家联盟和反帝大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秋去上海,参加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工作,1935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赴延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教员,文学系教员、系主任、文工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副主任,北方大学文艺研究室主任,《北方文艺》主编,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武汉市军管会文教部副部长兼文艺处处长,1949年5月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建国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后任国务院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兼艺术委员会主任、电影局局长,1963年9月任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1965年5月被下放任重庆市副市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艺报》副主编,中国文联党组第一副书记,1981年2月再任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1982年4月任文化部顾问。曾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理论批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顾问,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陈荒煤夫人)张 昕(1919一 )
原名张瑞珊。原籍北京,生于河北保定。张瑞芳胞妹、1937年毕业北平女子第一中学,1937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8月南下参加了由中共北平市委领导的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在国统区(山东、苏北一带)作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0月剧团经组织同意,全部撤回延安。1941年在延安与陈荒煤结为夫妇。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陕北公学(高级班)、延安女子大学、鲁艺实验剧团学习与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文联戏剧研究员。建国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5年后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任教。教过56班、60班、61班,1965年随陈荒煤赴重庆,任重庆市话剧团总导演。“文化大革命”后又调回学院,在78班、85班(明星班)工作,校内曾为导演班上表演课,校外在社会大学表演班任课。是一个桃李满天下的电影表演教育家。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陈好望(57届小学毕业生)
吴玉章(1878—1966)
四川荣县金台乡蔡家堰村人,1905年8月在东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当选为评议部评议员,与人合办《四川》杂志。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前夕领导四川荣县起义,并建立荣县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应孙中山之邀,在总统府秘书处工作。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法留学。与蔡元培等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6年2月至1927年4月任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宣传部主任。1927年6月至7月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党团干事会委员。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秘书厅秘书长。起义失败后赴莫斯科,入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参崴远东边疆苏兆征中国党校任教。1931年冬被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聘为中国部主任。1932年夏,在远东边疆中国高级列宁学校,和远东边疆国际师范大学中国部,应聘任教。同年被派往莫斯科列宁学院中国部预备班作教员,9月就任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主任,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1935年7月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0月受中共代表团委派赴法国巴黎负责《救国报》,加强抗日宣传工作。12月《救国报》改为《救国时报》出版。1936年8月到莫斯科东方大学第八分校任教,主要讲授中国史。1938年2月在英国伦敦出席国际反侵略大会并被推选为总会理事。4月回到武汉,5月担任《新华日报》董事。6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9月参与组织重庆党报委员会。11月在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1939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9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1月正式出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12月当选为中苏文化协会理事、中苏文化协会延安分会会长。同年冬至1941年8月任陕北公学董事会成员。1940年1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新文字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1941年9月至1944年任延安大学校长。1943年兼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11月任中国解放区战犯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12月随周恩来到重庆,出席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4月至1947年3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948年5月任华北大学校长。1949年7月至1950年8月任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同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被任命为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12月当选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理事会主任兼方案研究委员会主任。1950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同年8月任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任。不久当选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1953年5月在中国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执委会执委。1954年1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1955年2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1956年9月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主席团成员。10月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六届、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66年1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吴本浔(孙)(63届初中毕业生,吉林金穗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本蓉(孙)(65届初中毕业生,北京海关处长)
吴震寰(1901一1949)
原名吴宗俊。吴玉章的独生子,吴本寻、吴本荣之父。1919年冬,到法国勤工俭学,毕业后,在法国从事水电建设,任工程师,并于1930年在法国参加共产党。1933年,吴震寰应父亲之召到了苏联,先水电工地工作,后做父亲的助手,为争取英法政府和各国人民同情与支持中国抗战而奔走呼吁。回国后,在长寿县境的龙溪河上。带领着工人披荆斩棘,设计建成了桃花溪水电站,并任总工程师。由于吴老同国民党方面的深厚历史渊源,也由于吴震寰精湛的知识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国民党的一些上层官员,如张群、翁文灏、吴国桢等,都对他赏识器重。因此,国民党特务除暗中监视,尚不敢公开加以迫害。抗战胜利后,被派海南岛,接收石碌铁矿和昌化水电站。1947年在全国水电工程总处任工程师。实则是被软禁在南京。后经胡子昂先生斡旋,以四川建设厅的名义聘吴震寰任都江电厂工程协理。全国解放前夕,仍没逃脱国民党反动派魔爪,1949年初被特务杀害于成都。建国后,其子女由吴玉章抚养。
吴先恩(1907一1987)
湖北黄安县(今划归河南新县)紫云区四角曹门村人,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村农民协会宣传委员,乡农民协会自卫队中队长,黄安独立团营政委,黄安独立团经理处处长,黄安独立师经理处处长,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1934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总兵站部部长,1936年11月任红9军供给部部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和红军西路军艰苦征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供给处军需员,抗日军政大学7大队队务主任,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供给主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供给处处长,1945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政委,1948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后勤部副司令员,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后勤司令部参谋长,1949年9月任湖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建国后,任湖北省政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厅厅长。1953年1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兼任金城前线后勤指挥所主任兼政委,1955年1月任志愿军后勤部副部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1955年9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1961年12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1965年5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10月任北京军区顾问。1982年11月按正大军区级离职休息。是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7年1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吴先恩夫人)沙 坚(1916一 )
河北省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转业到国务院粮食部工作。任职情况不详。
吴北燕(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航天工业部第五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吴雨鹭(55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兴华大学厂长)吴铁骑(61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后勤部军械部干部)
吴信泉(1912一1992)
湖南平江长县寿区何家段村人。1927年参加平江农民赤卫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5军第3师特务连指导员、第4师12团特派员,红3军团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第75师特派员、第75师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政治处主任、1938年任第344旅687团政委。 1940年4月任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2旅政委,同年8月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2支队支队长,1941年2月任新四军第3师8旅政委,1942年12月兼任苏北军区盐阜军分区政委,1945年8月任苏北军区淮海分区司令员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新四军第3师独立旅旅长,1946年7月兼任独立旅政委,1946年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6师师长兼政委,1947年7月任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8年1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39军副军长,1949年8月任第39军政委。建国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39军军长,志愿军西海岸防御指挥部副司令员兼39军军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3年5月回国后,任东北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55年3月任沈阳军区参谋长。1957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8月至1982年8月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1982年11月按正大军区级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2年4月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
(吴信泉夫人)俞惠如(1924一2015)
安徽五河县城关镇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五河县女子宣传队队长、妇女抗敌协会组织委员、县抗日小学教员,泗县武工队队员,区妇女抗联会干事、乡主任,八路军第5纵队2支队宣传队队员,新四军第3师8旅政治部文化教员,第10旅兼淮海军分区司令部译电员,政治部收发,第3师独立旅政治部统计干事。1940年12月与吴信泉结为夫妇。.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6师留守处政治指导员,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供给部政治处宣教干事,家属学校宣教干事,第四野战军第39军军部副政治协理员。建国后,任志愿军第39军留守处第1队政治协理员,家属学校政治协理员。1954年2月任东北军区幼儿园园长,1955年8月集体转业。先后任高等军事学院家属委员会副主任、军委炮兵司令部直属政治处干事,1965年5月重新转入军队,任军委炮兵直属政治处副主任。1985年8月离职休息。1957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5年1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吴西平(65届小学毕业生,总装备部局长,大校军衔)吴小平(64届小学毕业生,香港定居)
吴德峰(1896一1976)
原名吴士崇,字德峰,曾用名吴铁铮、铁峰、戚元道。湖北省保康县直峰乡石磐岭村人。1914年考入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湖北省政府任职。192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武昌地委委员,中共武汉地委委员兼军委书记,根据党的决定开办崇实中学,自任校长,并成立党的外围组织“实社”,担任主任干事。1925年夏加入中国国民党,当选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工人部部长、军事部部长。1926年5月后任中共武汉地委代理军委书记。10月任国民党武汉市政府常务委员兼公安局局长。11月当选为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兼军委常委。同年冬任武汉市政府常委兼公安局局长。1927年2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军委常委、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受命组建中共湖北省鄂南特委,1927年8月任特委书记。9月任鄂南土地革命委员会主任、鄂南农民革命军第一路军军部特派员,组织领导鄂南秋收起义,发动湖北全省武装暴动。曾任中共湖北省委代理军委书记等职。1927年12月任中共江西省赣西南特委书记。1928年1月任中共江西省赣北特委书记,领导发动赣北农民武装起义。同年5月因河南省党组织遭敌人严重破坏,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10月兼任河南省委军委书记,同月至12月任河南省委士兵工作委员会书记,协助重建党的组织。1928年7月至1929年1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交通科科长。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党的秘密情报交通工作。1930年4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候补审查委员。1931年11月至1932年8月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1932年1月至1933年4月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江西省分局局长,被选为中共江西省委委员、江西省苏维埃主席团委员。1932年9月任湘赣军区政治保卫分局局长。1933年7月至1934年7月任湘赣军区政治保卫分局局长兼红六军团政治部政治保卫分局局长。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任中共湘赣省委委员、政治保卫局局长,湘赣省苏维埃主席团委员。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1934年7月任红6军团政治保卫分局局长。同年10月任红2军团政治保卫分局局长兼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肃反委员会主席,参加红二方面军长征。1936年7月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白军工作部部长。9月任中共甘肃省工委委员、白区工作部部长。12月到达陕甘宁边区,任中共中央外交部对外联络局局长。西安事变后随周恩来到西安,参加领导秘密情报工作。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2月至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交通局局长。1941年5月任中央交通委员会委员。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至5月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秘书,武汉执行组顾问。1946年7月至1948年10月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敌军工作部部长等职。1947年秋到河北省阜平县领导土改工作并兼任县委书记。1948年11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郑州市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常务委员。1948年12月至1949年3月任郑州警备司令部政委。建国后,1949年5月至1952年2月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务委员、武汉市市长,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至1949年8月)。1949年6月至1952年2月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党组书记。1949年7月至1950年9月任武汉市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50年9月至1952年2月任市财委副主任。1949年12月至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10月至1952年2月任中共武汉市委第一副书记。1950年至1951年兼任武汉市行政干部学校校长。1951年6月至1952年5月兼任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部长。1951年11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52年4月至1954年9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1954年11月至1959年6月任国务院第一办公室副主任。1956年起担任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兼第一书记,中共中央政法小组成员。1959年6月至1960年12月任国务院政法办公室副主任。1961年3月至1966年8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61年4月至1966年5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9月当选为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76年12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吴喜健(孙,66年小学三年级)
李 达(1905一1993)
原名李德三。陕西眉县横渠镇崖下村人,1926年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任排长、旅部参谋、副连长、连长。1931年到江西,在国民党第26路军74旅任连长。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连长。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起任红军独立第1师参谋长兼3团代团长、红8军参谋处处长,红17师参谋长兼55团长,红6军团参谋长,红2军团参谋长。1933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其间:先后担任红2军团参谋长、红2方面军参谋长。1937年初任援西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起任八路军第129师参谋处处长。1938年12月起任129师参谋长。1943年起兼任太行军区司令员。1945年任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1948年5月起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参谋长。1949年2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参谋长兼特种兵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南军区党委常委,西南局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曾兼任云南军区司令员。1953年4月至1954年2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4年起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计划部和监察部部长。1958年在反对“教条主义”运动中被免去国防部副部长职务。1959年8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国防体育协会主任。1964年起任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又受迫害,被监禁。1972年10月至1980年1月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80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是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因病于1993年7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李达夫人)张乃一(1913一2004)
原名张慧如。河北深县(今深州市)石村人,出生于河南漯河市,1936年考入河南大学教育系,在校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8月赴延安,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洗礼。曾任中共河南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员,中共中央党校学员、教员,中共太行区党委工作人员。1945年12月与李达结为夫妇。建国后,任中共南京市委机关党支部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直属处监察员、北京市女子第一中学党委书记、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顾问。因病于2004年10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李建民(53届小学毕业生)
李 涛 (1905一1970)
原名李湘舲,曾用名毓英、盛才、湘民、李炽。瑶族,湖南汝城县延寿乡新坡村人,1923年考入郴州省立第七联合中学,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于1925年被校方开除。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衡阳湖南政治讲习所学习后,被派到国民革命军左翼军总指挥部宣传大队当宣传员。不久以湖南省总工会工人运动指导员的身份,回汝城县开展工人运动,被选为汝城县总工会委员长兼工人纠察队队长。大革命时期,曾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退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历任工农革命军第12师1团营党代表。起义失败后,赴广州,先后在中共广东省、香港区委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到赣西革命根据地,任中国工农红军赣西独立团第2游击大队指导员、第1大队党代表,江西红军独立第3团1连党代表、团政治处宣传科科长。1930年春,任红6军第1纵队3支队政委、第1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3纵队8支队政委。同年秋任红3军第1纵队政委,红3军第7师政委。1932年任红13军第39师政委、红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3年起,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破坏部(后改称对敌工作部)部长、红9军团政治部主任、红9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长征途中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红军工作部执行科科长、中革军委纵队先遣突击队队长、纵队先遣司令部协理员,1935年任中央军委2局(情报)政委、军委4局队列科科长、军委纵队司令员和政治部主任。到陕北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1936年2月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统战部部长。曾被派往西安杨虎城部队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同年底到陕南红74师,曾任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后任红军驻西安办事处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处长,1938年以八路军第18集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的身份,做东北军,西北军,川军的统战工作。1939年奉命至湖南,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举办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任政治教官。1940年到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工作。1941年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经济建设部部长、军委秘书长。1942年任中共中央情报部第三室主任,同年冬任军委作战部副部长,1943年兼任作战局代局长。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军委作战部代部长兼作战局局长。曾参与许多重要战役的组织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兼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工程学校校长。1952年任军委技术部部长。1959年起任总参谋部第三部部长、政委。1965年因病免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被选为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70年12月20日广州逝世,享年65岁。
(李涛夫人)李焕月
毕业于华北医科大学(前身为白求恩卫生学校),总参谋部军医正师级离休干部。1950年与李涛结为夫妇。
李吉娜(66年小学二年级)
李一氓(1903—1990)
又名李国治,李民治。四川成都彭州市东大街人。在上海大同、沪江、东吴大学求学期间参加反帝爱国的进步学生运动,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5年在广州加入郭沫若等组织的创造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科长。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参谋团秘书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在中共江苏省委和中央特科工作。1930年4月参加发起成立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并为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的负责人之一。1932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候补执行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执行部部长,中革军委干部教导团教员。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先后任中共陕甘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兼军法处处长,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秘书长。皖南事变以后,任中共淮海区党委副书记,淮海行署主任,中共苏北区党委副书记、苏北行署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宣传部部长,1947年任中共旅大区党委副书记兼财委书记,大连大学校长。建国以后,转到外交战线工作。1953年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书记。1958年4月至1963年9月,担任驻缅甸大使,1962年后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入狱达6年之久。粉碎“四人帮”以后,1975年10月至1982年4月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常务副部长、顾问,1982年陈云推荐他任国务院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党的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因病于1990年12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李一氓夫人)王 仪(1917一2010)
陕西清涧县人,1935年就读于榆林女子师范学校,后又转到西安女子师范学校学习。1936年12月,主动放弃学业,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工作。1938年1月与李一氓结为夫妇。后到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随李一氓到新四军工作,任新四军女生教导队指导员,军部直属队指导员,中共淮海区党委总支书记,苏北清江市市委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大连火柴厂厂长。建国后,任外交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处长、副局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司长,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文化参赞,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党组副书记等职。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10年8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李苏苏(55届小学毕业生,中国网通北京通信公司党委副书记,高级工程师)李蕾蕾(56届小学毕业生)李微微(61届初中毕业生,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会专利商标事务所副研究员)
李天佑(1914一1970)
广西临桂县六塘圩高陂寨村人,1928年入桂军独立团当兵。1929年被调往广西省政府南宁教导总队学习,开始接受共产党的教育,后在张云逸率领下开赴广西百色。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教导队机枪连任排长。12月参加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排长、军部特务连副连长。1930年4月任特务连连长。1932年任红3军团红7军第58团副团长。同年入红军大学上级干部队学习。1933年春至6月任红7军第20师第58团团长。6月至9月任红3军团直属队第13团团长。1933年11月至1934年10月任红3军团第5师师长。1934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月任红3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7月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参谋长。10月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4师第10团团长。1936年2月任红1军团第2师副师长。4月兼任第2师参谋长。同年夏任红1军团第4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6团团长。1938年3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代理旅长。1939年赴苏联莫斯科就医,后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3年回国。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山东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北满(吉黑)军区参谋长。同年4月任松江军区司令员。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兼任哈尔滨市卫戍司令部司令员。1947年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司令员。1948年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1948年1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38军军长。1949年1月在平津战役中担任解放天津西线指挥员。1949年4月起任第1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任第13兵团兼广西军区副司令员。1949年12月起任广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50年4月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1951年8月任广西省军区司令员。1950年5月兼任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军政大学广西分校校长。1952年8月至1953年5月任中共广西省委第三书记,1953年5月至1956年7月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1951年6月至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10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55年入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8月任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8年1月至1960年12月任广州军区代理司令员。1957年12月至1962年9月任广州军区党委第三书记。1960年10月至1963年3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62年9月副总参谋长。1966年12月至1968年4月任总参谋部党委副书记,1968年4月至1970年9月任总参谋部党委第一副书记。1969年4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军委办事组成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八大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70年9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
(李天佑夫人)杜启远(1918一2003)
曾用名杜堃。河南杞县人,就读于河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8月参加八路军。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历任中共河南大学支部委员,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员、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员、秘书、科长、处长。1945年1月与李天佑结为夫妇。建国后,任广西南宁制糖厂厂长,江苏省工业厅副厅长、中共中央中南局计委石化局副局长、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李天佑)办公室主任、总参谋部第3部政治部副主任,总参谋部第3部政治部顾问。曾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3年3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李亚宁(66届初中毕业生,东方天佑经贸公司总经理)
李志民(1906一1987)
原名李风瑞,别名李明阶,曾用名李轩。湖南浏阳县高坪西坑村人,1925年开始从事农民运动。1926年春参加中国国民党,曾被选为国民党高坪区分部委员和乡农民协会副委员长。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家乡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3月,在高坪参与组建区游击队,任党代表。同年冬调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任第2纵队中队党代表。1929年任红5军随营学校中共支部书记。1930年任特务大队副政委、中共赣西南省委西路行动委员会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委、红5军党委秘书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3军团政治部保卫大队政委,红5军第2师7团政委。1932年春任第2师政治部主任,1933年春任红3军团教导营政委,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夏,任红3军团卫生部政委,同年秋任陕甘支队第2纵队政治保卫分局2科科长。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36年1月,任红4师11团政委。同年5月,任红81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春,任红27军政治部主任,同年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校大队长兼教员、政治部组织科和干部科科长。1939年夏随抗大总校到晋察冀敌后办学,任组织部部长。1940年任抗大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1942年兼任抗大第二分校附设中学校长。1943年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副政委、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4年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政委兼中共地委书记、1944年9月任冀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1945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冀中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6年6月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3纵队政委、1947年1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政委。1949年2月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建国后,1949年10月任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政委。曾兼任陕西军区政委。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19兵团政委,1952年底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1954年2月,任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任志愿军政委。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四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57年回国。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9年1月任政委。“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受迫害。1972年10月恢复工作,至1980年1月任福州军区政委,197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1月任中央军委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87年1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李志民夫人)刘 平(1920一2014)
原名刘如铮。河北阜平县城东阁老街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阜平县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宣传干事、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民运部干事、阜平县龙泉区妇救会委员,阜平县吴王口区妇救会委员,阜平县武装部妇女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教导队妇女干部训练班指导员、军分区供给处军鞋工厂指导员,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供给处副指导员,晋察冀边区党校学员,军区司令部管理处副指导员、军区政治部保卫部指导员,冀中军区政治部机关党总支部组织干事。1942年与李志民结为夫妇。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军法处秘书、第2纵队职业学校组织股股长,华北军区第19兵团后勤部干部科副科长、第一野战军地1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员。建国后,1951年2月任志愿军19兵团后勤办事处党委秘书,兵团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1954年9月回国后,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1959年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办公室秘书。在1967年到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李志民将军一起遭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严重迫害。1973年4月任福州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部副主任,1977年5月离职休息。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4年4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李新生(61届初中毕业生,海军干休所主治军医)李新星(63届初中毕业生,总参谋部政治部正师职文职军官)李京生(68届初中毕业生)李荣生(66届小学毕业生)
李富春(1900—1975)
湖南省长沙市人。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在巴黎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 6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国共合作的决定,在法国加入国民党。11月担任中共旅欧支部书记,并任国民党旅法支部执行部宣传科主任。1923年12月至1924年7月任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书记局成员、委员长。1924年9月至1925年1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区委编译委员会委员、主任。1925年1月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4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莫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部主任。1925年5月任中共旅莫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宣传部主任。同年8月回国到广州。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委员,并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军法处长,领中将衔。后任广州国民党政治讲习班理事兼班主任,国民革命军战时政治工作会议秘书。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11月任中共南昌市委书记。 1927年1月任中共江西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军委书记。5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军委委员,并任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任中共湖北省鄂北区特别委员会书记。1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科)长。1928年2月任中共江苏省委主席团成员、常务委员兼军事科长、破坏反革命军队运动委员会主任。5月至10月代理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28年 1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29年1月至3月调任中共上海法南区委负责人,3月至8月任书记。8月至1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兼军委书记。同年11月至1930年2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军委书记。1930年2月任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常委。1930年8月至9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行动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同年 8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南方军区主任、政治部主任。1931年1月至3月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至 1934年10月)、广东省临时委员会代理书记(至1931年2月)。同年3月至5月任中共两广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部长。5月调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6月至12月代理中共中央军委书记。12月至1934年10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32年12月任江西军区政委。1933年12月起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成员兼政治保卫局局长。1934年1月出席中共六届五中全会,被补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同时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同年9月至1935年9月调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至1935年)。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同年12月至1935年4月任军委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在会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8月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兼红3军团代理政委。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政委。到达陕北后,11月至12月任中共陕甘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同年12月至1937年 7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副部长(副主任)。1936年2月任东征军地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同年5月至1937年4月任中共陕甘宁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部长(1936年12月起)。1937年春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5月至9月任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执行委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 年8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1938年9月至11月出席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同年11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工作委员会兼华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至 1941年5月)。12月起任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副书记。193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共中央生产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同年9月至1941年12月兼任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部长。1940年9月至1941年春兼任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1940年10月起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副部长。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至1949年9月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同年 12月至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满分局书记、东北人民自治军西满军区政委(至1946年1月)。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任东北民主联军西满(辽热)军区政委。1946年7月至1949年任东北铁路管理总局政委。1947年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同年4月至8月任东北军事政治大学西满分校政委。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务委员。同月至1948年6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书记,1948年6月至 1949年8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48年10月至1949年9月任东北局财经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48年1月任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副政委。同年8月至1949年9月任东北军区副政委兼军区后勤部部长(至1949年1月)。1949年1月至5月兼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4月至8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总会计局局长。同年5月至1952年8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1949年8月至1953年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至1949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人民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至195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1950年1月至8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职工委员会书记。同年4月至1954年9月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兼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任重工业部部长(至1952年8月)。1953年9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席。 1954年9月至1975年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至1970年6月)。1956年2月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 1957年1月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成员。1958年6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共中央财经小组副组长。1959年6月至1961年4月任国务院工业交通办公室主任。是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66年8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因病于1975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李沙沙(外孙 66年小学五年级毕业生,天津经济开发区干部)
宋任穷(1909一2005)
原名宋韵琴,曾用名宋绍梧。湖南浏阳县葛家乡乌石龙村人,1926年参加革命工作,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南浏阳县区农民协会委员长,中共区委委员兼共青团特支书记,浏阳县工农义勇队第4团队2中队党代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1师1团3营文书,红第4军32团(王左、袁文才)连党代表,红4军第3纵队大队政委,1930年任红12军35师团政委,红5军团15军44师团政委,红5军团13军第38师政委,红5军团第13师政委和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1934年入中央党校、红军大学学习。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其间:任中央纵队干部团政委、红军学校政委。1935年6月起任红军大学特科团政委。1935年12月任红28军政委。1937年3月任红军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任129师东进纵队政委,兼任冀南军区政委、冀南军区司令员、冀南军政委员会书记。1942年秋起任中共冀南区委书记,冀南行署副主任、主任。1944年起任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组织部部长、冀鲁豫分局代书记,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代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政委,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常委,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部长。1948年起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共中央豫皖苏分局书记兼豫皖苏军区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委。1949年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南京市委副书记兼南京市军管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政委兼云南军区政委。1949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1950年2月至1955年5月任西南军区副政委、军区党委常委(1954年6月起)。1950年2月至1952年7月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1950年6月起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8月至1954年1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副书记。1954年4月至1956年9月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1954年4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未到职)。1954年10月任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9月至1957年2月任解放军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6年5月至11月任和平利用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11月至1958年2月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57年3月起)。1958年2月至1960年9月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60年10月至1967年8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1960年11月至1968年6月兼任沈阳军区第一政委、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4年2月起)。1965年1月当选为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至1977年受迫害。1977年10月至1978年12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78年3月当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0年9月免职)。1978年12月至1983年2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80年2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10月至1987年夏任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顾问。1985年9月至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第一届、二届、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八届、十一届(十一届三中全会增补)、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八届十一中全会增补),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中共十三大分别增选、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因病于2005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宋任穷夫人)钟月林(1915一2009)
江西于都县桥头乡火烧坑村人,1931年初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区妇女主任、区妇委书记,中央局妇女部干事。1934年到江西瑞金沙坪坝的苏维埃大学学习文化。几个月后,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长征途中,在中央直属队妇女工作团开展宣传和扩红工作。到陕北后,在陕西省委妇联工作,中央党校学习, 1935年12月,与宋任穷结为夫妻,1936年10月调中央妇女部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入中央军委通信学校学习,毕业后任冀南军区司令部电台报务员,冀南军区司令部机要科译电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司令部机要科译电员,晋冀鲁豫军区留守处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司令部机要科译电员,云南省保育院副院长,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中共中央西南局党校学员,后调中共中央组部办公厅档案科工作。1961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办公厅机要秘书。文革中,钟月林与丈夫被下放到盘锦农场。1977年,宋任穷恢复工作,为了能让丈夫有充沛的精力更好地为党工作,放弃组织上为她安排的职位,精心地照顾着丈夫。1983年按副局级离职休息,享受副部长级医疗待遇。是第五届和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9年8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宋小萍(56届小学毕业生)宋克荒(59届小学毕业生,北京置业房地产公司总裁)宋彬彬(60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党委书记,中国老区促进会副会长)
宋时轮(1907一1991)
原名宋际尧,别名宋之光。湖南醴陵县北乡黄村人,曾就读于醴陵县立中学。1923年冬在长沙入军阀吴佩孚的军官教导团学习。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出狱后到湖南浏阳、醴陵和江西萍乡边界地区组建游击队,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萍醴边区游击队队长,湘东南第2纵队政委,湘赣边区茶陵游击大队政委,红军学校第4分校校长。1931年初任红军总司令部教导总队队长,1931年春任红35军参谋长。1931年9月任红一方面军独立第3师参谋长。1932年任红一方面军红21军参谋长。同年7月任红21军第61师师长。8月任江西军区独立第3师师长。1933年8月任江西军区代理参谋长。后任中央苏区西方军参谋长。1934年春入红军大学学习。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任红军大学教员、第2大队大队长、军委干部团教员等职。1935年冬调任红15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36年4月任红30军军长。1936年5月任红28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团长。1937年9月任八路军第120师雁北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1938年5月与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任纵队司令员兼第11支队司令员。1939年1月至4月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参谋长。2月至12月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12支队司令员。1940年到延安,先后在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同年10月任津浦前线野战军指挥部参谋长。1946年1月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其间,1946年1月调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执行处处长。同年9月至1947年4月任渤海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10月至1947年1月兼任渤海军区第7师师长。1947年4月任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兼第28师师长(至1947年6月)。1949年2月任第3野战军第9兵团司令员。1949年5月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7月至9月兼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1951年6月任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回国后,1952年7月任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委(1954年3月起)。1957年11月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一副院长, 1963年11月至1971年6月任军事科学院党委第一副书记。1958年5月至12月兼任军事科学院计划指导部部长,1959年6月至1962年7月兼外国军事研究部部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林彪事件后重新启用,1972年11月至1985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院长。1973年3月至1975年8月任院党委第三书记,1975年8月至1983年1月任院党委第二书记,1983年1月至1985年11月任院党委书记。1977年至1980年担任中央军委教育训练委员会主任。1980年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在中共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因病于1991年9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
宋志真(侄)(62届初中毕业生)宋易人(侄)(66年小学五年级,北京海事卫星站高级工程师)
旷伏兆(1914一1996)
江西永新县埠前镇心田村人,1929年参加本地工会, 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乡工会委员、县模范团大队长,红8军第70团班长、红6军团第18师卫生部指导员、红6军团保卫局保卫队指导员,第17师连指导员,第17师新兵营营长、龙桑独立团政委、红6军团第16师46团副政委。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1937年1月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山西省方山县委书记。1938年起任山西战总会第2支队副支队长,1939年1月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第1军分区政委,1939年12月任冀中军区警备旅兼冀中军区第6军分区政委。1943年9月任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政委兼中共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3月任晋察冀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主任,1948年4月任晋察冀军区第6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6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8年8月任华北军区第1纵队政委。1949年1月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6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7军政委,志愿军第19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6年10月任第19兵团政委。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两枚)。1958年4月回国后,人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4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务院地质部副部长。1975年10月任空军副政委。1975年10月至1978年4月任中共空军党委常委。1978年5月至1983年1月任铁道兵第二政委。1983年5月任解放军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任副组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因病于1996年6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旷伏兆夫人)许更生(1920一2005)
江苏淮阴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初期,在“长虹剧社”、东北战地服务团工作,1938年参加八路军,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政治部“火线剧社”社员,冀中军区政治部民运部干事,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部干事,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政治部副科长。1940年8月与旷伏兆结为夫妇。建国后,任中共天津地委党校副校长,中国天津地位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处长,1965年毕业于中共中央高级党校研究生班,调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5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旷平南(57届小学毕业生,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旷平淀(63届初中毕业生,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外企服务公司经理)旷雄伟(67届初中毕业生,曾任中国建材对外经济贸易公司驻日本办事处主任)旷建伟(66届小学毕业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年鉴出版社社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060c0102vxgq.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