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97|回复: 0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开馆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5-12-29 04: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年3月3日上午,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正式向社会开放。这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三线建设博物馆,主要展示当年涉及三线建设的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建设历程,以实体文物、影像资料等,展现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1.jpg

1965年12月,邓小平视察攀枝花,审定建设总体规划

   时间已经过去50年,当年参与三线建设的大部分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博物馆开馆当天,上百名参与当年三线建设的建设者来到攀枝花,寻找那段始于1965年,关于青春、关于激情,至今看来仍旧充满无限荣光的遥远记忆。


2.jpg

展出当年三线建设中的的军工企业


博物馆开馆 万件藏品诉说当年岁月

   今年67岁的吴忠仕,是原第五师二十五团的一名铁道兵。1965年,他从湖南入伍来到攀枝花参与成昆铁路建设。1971年退伍后一直在攀钢工作,2008年退休,至今仍生活在攀枝花。在三线建设博物馆开馆仪式上,他准备将自己当年获得的“安全行驶100万公里奖牌”等物品与老照片捐赠给博物馆。

3.jpg

三线建设博物馆门前展出当年为三线建设作出特殊贡献的蒸汽火车头


   三线建设始于1964年,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至1980年的16年间,共投入了2000多亿元资金,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工参与,在大三线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如今的成昆铁路就修建于三线建设时期,地处四川最南端的“钒钛之都”攀枝花当初是一片“不毛之地”,因三线建设的缘故,在1965年建市,后来逐渐兴起。



三线建设场景

5.jpg


6.jpg

纪念攀枝花三线建设50周年暨三线建设博物馆开馆仪式现场

   为纪念三线建设五十年而修建的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攀枝花花城新区干坝塘,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主要展示当年涉及三线建设的全国十三个省、自治区的建设过程、建设成就,展现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三线建设博物馆站在全国的视角和高度,全面展示和反映中国三线建设的历史全貌。”攀枝花市决策委员会主任、文物局首席文物专家刘胜利说,三线建设博物馆收集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线建设的题词、三线建设时期的物品、中央和全国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决策文献史料,以及三线重点企业的航空、船舶、机械、交通、常规兵器等各类三线建设文物共1万余件。
   博物馆共有三层,展馆内,主要以当年的实体文物、历史照片、雕塑模型,以及实时影像播放等手段,向参观者展示了三线建设的那段光辉岁月,看后令人感叹。
   “博物馆要纪念当年那段岁月,歌颂建设者们,他们非常伟大。”博物馆负责人说,博物馆的很大一部分文物,来源于三线建设者的个人捐赠。除了这些,还有8000多分钟的口述历史。现在说起三线建设,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博物馆从即日起向公众开放,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这段历史,传承“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

7.jpg


8.jpg


9.jpg


10.jpg


穿上50年前军装 建设者讲述他们的青春

   绿色军装、军帽,胸前别着军功章,在三线建设博物馆前,今年70岁的齐肃生老人说,他感到特别自豪。

   齐肃生是当年第五师二十五团的一名铁道兵,听说三线建设博物馆开馆,他和王宗仑、王爱城、李生明三名当年一起入伍的战友,互相打了个电话,相约一起赶到攀枝花。因齐肃生退伍后回到了兰州,和远在山东的三名战友40多年未曾见面,这次攀枝花相聚,时间太过遥远,当年部队里的青涩小伙,如今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4人都十分激动。

11.jpg

三线建设老兵原铁道兵第五师二十五团的吴忠仕,3日也来到博物馆开馆仪式上,准备把当年获得的奖牌与老照片等物品,捐赠给博物馆。

   1965年,齐肃生来到攀枝花,作为铁道兵的一员,参加成昆铁路的建设,当年,他还不到20岁。“我现在身上的衣服,就是当年穿过的。”齐肃生指着自己身上的绿色军装说。这件50年前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看起来挺新。
   齐肃生说,当年,他们参加成昆线大竹林隧道的建设。生活十分艰苦,吃的是糙米,难得打一回“牙祭”,住的是窝棚,自己种菜,还种黄豆磨豆浆。
   “当年修铁路,可以用几个字概况,那就是‘打眼放炮,出渣整道’。”齐肃生笑着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修路之余,为丰富部队文化生活,他们4人和另外10多人,被抽调起来做宣传工作,“宣传工作概况起来,就是‘吹拉弹唱,打球照相’。”
   站在一旁的王宗仑说,当时修成昆线非常艰难,他有一回就差点回不来了。一次隧道爆破时,导火索受潮炸药没爆,他在进洞进行检查时,发现一段只有2.5米长的导火索并未熄灭。他发现后,心想完了,拔腿转身就跑,好在他前面有一辆翻斗车,他立即跳进了翻斗车中,身后的爆炸声震耳欲聋,所幸飞溅的石块被翻斗车挡住,他才没有受伤。
   1968年,齐肃生和战友们退伍了。他回到了兰州,王宗仑等人回到了山东。当时通讯不发达,但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联系,无奈相隔太远未能见面,直到这次再次回到攀枝花。
   齐肃生说,这次到攀枝花,他们是自发组织自费前往,先是赶到成都,然后坐大巴抵达,不远万里舟车劳顿,主要是为了纪念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他说,1999年,他还自己走了一趟成昆线,写了一本《寻找青春的足迹》的书。“现在我孙子都18岁了,作为一名铁道兵,我经常给他们讲三线建设的历史,告诉他们,我这一生平平淡淡、踏踏实实,但因为三线,仍旧感到光荣。”
   在现场,齐肃生还遇到了多名当年的铁道兵战友,大家相谈甚欢,回忆当年的青春岁月。临别时,他们主动为记者唱了一首《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同志们,迈开大步朝前走,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华西都市报记者 朱建国 徐湘东 摄影报道

http://news.huaxi100.com/show-166-605777-1.html
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09:45 , Processed in 0.0292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