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47|回复: 0

万伯翱:我所认识的吴晗和他的《海瑞罢官》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发表于 2015-10-3 12: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所认识的吴晗和他的《海瑞罢官》

作者:万伯翱


    以扮演马派海瑞而著名的北京京剧院须生安云武最近在电话里告诉我:"去年是批判吴晗先生《海瑞罢官》40周年,今年又是'文革'浩劫40年,吴先生遇害38周年;也是我的恩师马连良先生'文革'中因扮演海瑞,被江青多次点名,而横遭迫害致死40周年,您不写点什么?"
    不提则罢,提起那血雨腥风的往事,至今仍是历历在目,往事不再如烟。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父亲万里和北京市副市长、清华文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的明史专家吴晗同在北京市工作,因此我们两家常有来往,成了要好的友人。那个年代大家的日子都挺清苦,我知道吴晗伯是大作家,父亲与他关系非常融洽,因为父亲从来敬重有才干有人品的知识分子。那时吴晗伯伯一有了些稿费收入,他总是要请父亲等到"全聚德"、"四川饭店"和"东来顺"去吃饭。好像当时也只有吴晗这样的大教授,有工资以外收入的人才能请得起客呢!(一次请客包括茅台酒在内大约是50元)他的《朱元璋传》、《投枪集》、《灯下集》等都曾签名赠送给父亲"指正"。他主编的中华英雄人物历史丛书,几十本一套,就送给我们万家的孩子们阅读。丛书文字流畅,又很有趣味,全书介绍了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的反侵略、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和廉政清官,我们家五个孩子总是爱不释手,使我们少儿心灵受益匪浅。在我的印象里吴晗伯个子不高,当时也不过50多岁,身体已开始发福。他总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微微挺着将军肚,很有一副大教授派头。他的爱人袁震阿姨是个长期病号,患有多种难治的病:30年代染上肺病,以后肝和胆、胰脏等又都不好。她出身书香门第,又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董必武、陈潭秋、刘子通都是师范学校教过这位湖北才女的老师。她15岁就写出了才华横溢、语言犀利、慷慨激昂的反封建、要求男女平等的《女子参政宣言》。25岁师范毕业,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武大历史系,不久又考入了清华历史系,她当然久仰清华同届的高才生吴晗的大名。她27岁的时候,吴晗到医院探望这位如林妹妹般身子的同学,他欣赏她的才气,又不嫌弃她的多病善愁的身心,就是不能生育,他也不在乎。不久两人喜结秦晋之好,无论是和平的日子,还是暴风骤雨的日子,他俩忠心不渝,紧紧相随为伴。他们在60年代初抱养了一对子女,认养时女儿吴晓彦才8岁,刚上小学,儿子吴彰仅仅4岁。吴晗伯深爱着这一双子女,工作之余常怀里抱着儿子,手还拉着女儿在剧场和电影院边看边耐心地为儿女们讲解。这是我少年时代常看见的一幕天伦之乐。
    我还记得有幸执请柬去市委礼堂听吴晗伯伯作有关朱元璋的学术报告。当时我已考上高中,是怀着渴求知识的心情去听课。吴晗先生痛痛快快做完了报告,脸因激动略显微红,听者都已离席散去。我这个中学生却忙奔向主席台,向这位正扇着黑色折扇,身着整洁的米黄色纺绸短上衣、浅咖啡长裤的教授致少先队员的敬礼。他略愣了一下似乎是说,您这个娃娃怎么会来听这些;嘴里却说:"我教授不如你这个'进士'(近视)啊!"因为我戴着白色塑料框的近视镜,故吴教授如此幽默地对我说。他还问我:"天这么热,游水了没有?我们小彦今天又带小彰去什刹海游水去了呢!等我有时间带他们去北戴河,像毛主席一样到大风大浪中去游水啊!""文革"前,他也常应父亲之邀到养蜂夹道和小平家中同父亲和小平同志打桥牌。无论败多胜少总是惬意,均令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副市长("文革"前还被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担任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同时还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激动和高兴。因为都是按常规叫牌出牌呀!不过这正常的娱乐,在"文革"中也成了追随"走资派"邓小平的罪行了。1965年,父亲仍请他到北海畔的养蜂夹道和小平同志一起打过桥牌。那时报纸已开始批判"吴晗同志"了(刚开始文章还都加"同志"),实际上打牌的人都处在暴风骤雨的前夕,只不过风雨先打湿了吴晗而已。吴晗已无心思叫牌,心神不宁,牌也屡屡出错,他扶扶眼镜,扔下纸牌:"小平、万里同志实在对不起,我哪里还有心思打牌啊……"小平同志仍不紧不忙地对他说:"教授同志,别这样长吁短叹,遇事不要太悲观,怕什么呢?老天还能塌下来吗?我今年也已过了花甲之年了,从参加革命到现在,也经历了不少风浪嘛,都熬过来了!经验不过是两条:第一不怕,第二乐观。教授呀,向远看,向前看,到头来历史总不会冤枉你这个好人呀。"父亲也不断开导这位实际上早已加入了共产党的老同志,只不过为了工作方便不大公开党员身份罢了。这无疑是吴晗很强的一针强心剂,但邓、万都没料到之后有这么长时间的十年浩劫,又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再后来他们都自身不保,陷入重围,二人两次被打倒,根本没有一点能力顾及这位老牌友了。
    显然,吴晗伯的直接杀生大祸起因是60年代初期,应戏剧文化部门,尤其是四大须生之首的北京京剧团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及市剧协等再三邀请,在工作之余写了《海瑞罢官》京剧剧本。当然还因为毛泽东主席早在1958年严重的"五风"盛行后,对党内不敢实事求是,报喜不报忧,讲假、大、空话的作风,在党的大小会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严肃批评。毛泽东主席还在1959年4月5日上海召开的党的八届七中全会的最后一天,特别提出了"海瑞精神",要求干部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吴先生在各方面支持鼓励催促的背景下,终于答应下来,并以史学家的思路,五易其稿完成了这部剧作。在著名导演王雁先生紧密配合、认真执导下,马先生扮海瑞,名净裘盛戎先生扮反面人物、权倾一时的两朝首相徐阶,海瑞的贤母则由当时顶级老旦李多奎先生扮演。全戏剧情是:钦差大臣、握有上方宝剑的八府巡按海瑞,发现了老相国徐阶包庇其子恶少徐瑛霸占农家良田,奸淫民女,勾结上下抗拒海瑞查案的事实。经过激烈较量,"海青天"动用上方宝剑先斩后奏,斩了徐家恶少,并严惩徐家不贷,后向嘉靖皇帝交印而被罢官。全场结束时马先生以一个如雕塑般捧印屹立不动的形象谢幕,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海瑞这位正义凛然而又两袖清风的清官被后人永远歌颂。据有关资料表明,毛泽东主席在《海瑞罢官》公演以后,还亲自看了该剧,他老人家很高兴,还接见了该剧主要演员,并请马连良等演员吃了饭。席间,毛泽东主席余兴未减,还请他们演唱了海瑞,并说:"好戏呀,海瑞是好人啊!"
    "文革"前上海京剧院的名须"麒麟童"--周信芳主演过的《海瑞上疏》(又名《海瑞骂皇帝》)是要比吴晗所写的"罢官"剧本戏剧矛盾强烈得多的一出戏:海瑞抬着棺材面君,在金銮殿上痛斥皇上的失误和罪过:大明朝过重的苛捐杂税,使得农民"家净家净(嘉靖嘉靖),家家户户都干干净净--无有隔夜之粮了!"皇上面对阶下文武大臣,自然是大丢了面子,龙颜大怒。当时还是在这位徐阶重臣保全下,没有让海瑞进"棺材",免他一死,进了大狱。
    实际上戏迷40年后再看吴先生的《罢官》,戏剧效果比起《上疏》显然"温"多了,它不是一出很抓人的戏,所以不是很好演,是一出需"名角来保戏的戏"。吴晗先生应该清楚海瑞指导思想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春秋孟子"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和现在所提倡为人民服务、和谐社会是相吻合的。可是从1965年10月以后,江青几次与姚文元、张春桥密谋,自此批判京剧《海瑞罢官》的声势从上海到北京愈演愈烈。开始,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为首的北京市委,确实认为吴晗只不过是应北京戏协和马连良先生等再三之邀,写了个京剧剧本而已;无论怎样上纲上线,充其量也不过是一部学术上有缺点错误或研究历史方法上有问题的剧本而已,决不是什么"反党反社会主义,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大毒草"。而且说什么也和彭德怀元帅的罢官以及所谓的彭、黄反党集团联系不到一起。因为吴晗和彭帅一文一武,解放前一南一北,没有什么实际接触和联系,彼此仅是知道各自的大名而已。但毛主席在1966年春夏之交却又主观地强调指出: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 《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彭德怀也是海瑞。加上"四人帮"在上海居心叵测地推波助澜,在上海的《文汇报》上,通过笔杆子姚文元对一个剧本发动了大批判,吹响了史无前例的"文革"的号角。通过批斗吴晗又引出了邓拓、廖沫沙,进而直捣了所谓"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以彭真为首的北京市委"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可怜吴晗一介书生,他万万没有想到一曲罢官戏,吴家却遭到了灭门之灾啊!
    吴晗在北京市首当其冲被打成"黑帮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急先锋",因而开始遭到造反派学生和"革命群众"残酷的批斗、无情的摧残。他常常被戴上高帽挂上牌,打上花脸,低头弯腰。从"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成了"众矢之的",被认为是"无可救药"了。他们全家被轰到丁家坑后,更是没有一天安宁日,真是一家四口风声鹤唳惶惶不可终日。大中小学生纷至沓来,有的成群结伙,有的三五成群。被蒙蔽的红卫兵孩子们个个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他们破门而入,对两位毫无抵抗能力的学者和两位年幼无知的孩子施暴,实际上他们已经被打倒又踏上一只脚了。他随便被拉到院校,街头。在振聋发聩的口号声中度日如年。他被殴打和摧残得遍体鳞伤,身心俱焚!他只能拖着伤残的身子回到家里,面对卧床的爱妻和年幼的儿女们说:"孩子们长大了会知道爸爸不是坏人,也没反党反毛主席,爸爸是冤枉的……"是的,心惊胆战的第二天,看到父亲同样又遭围攻,甚至于遭受四周啐痰时,小彦再也忍不住了,她冲开人群,抱住爸爸,声泪俱下:"要文斗不要武斗啊,这是毛主席的教导呀!你们不能再打我爸爸,你们回家打你们自己的爸爸去吧!"霎时,红卫兵惊呆了,武斗暂停了,小彦拉起地下的"泥土老人",一边拍打着他身上的泥土,一边扶着爸爸一脚高一脚低地往家走,吴晗的血泪点点滴滴淌出:"好闺女,好女儿,爸爸今天能不被打死,全亏了你保护啦,我没白疼你们……"
    同年的秋雨时分,父亲被改组后的以李雪峰为第一书记的北京新市委"留用",其实"万书记"早已摇摇欲坠,难逃这场灾难。
    父亲被抓一去就是三年。开始我们都不知道他被关在何处,也不知是死是活。北京的妈妈弟妹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央和总理报告。当时有学生为了表达自己对领袖的"无限忠心"和鲜明的爱憎,也就是说对"吴晗的无产阶级的深仇大恨",对他进行各种残酷的毫无人性的肉体折磨。放眼望望吴家四壁,除了书籍以外已没有任何多余之物了。据说,有一点节俭省下的救命稿费无处存放,就缝在被子里,除此家里已见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了。而且被抄了多次的家还常常有红卫兵冲入,借口批判吴晗,不断用架子车、自行车、小卡车随意拉走不计其数的各种珍贵图书,甚至于包括毛泽东签名赠送"指正"的四卷雄文。
    吴晗全家都是老的老,小的小,小彦不过才十三四岁,小吴彰不过八九岁,就难逃造反派打骂的厄运了。
   1967年春节,我从河南农村回到北京永外的丁家坑探亲时,正是风声最紧的"红色恐怖"年代,父亲被抓走后不久,周恩来总理知道后报告毛、林正副统帅,最后由北京卫戍区将吴晗监管起来。以后凡是高等学校要批斗,就需要经过"批准"和派军人押往批斗场地,实际上这也是总理对干部的一种保护措施了。我听妈妈说过,在毛主席点名批评北京市委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时,特别是江青在大会上点父亲名后,风雨飘摇的形势对父亲来说就是大难临头了。那时每位高级干部人人自危,不知何时就会"祸从天降"。周总理看到形势难以控制和预料,就说:"万里同志要不你先进去,将来我们想办法把你捞上来,就是用起重机也会把你救上来!"我想父亲在三年的监禁生活中,一是靠自己身为经过战争考验的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二是总理的这番言语,才支持他战胜各种困难,挺了过来。爸爸还讲过,在监禁三年中,没有什么人和他讲话,除了看书他就一遍又一遍地唱女儿万紫曾教给他的歌曲《红梅赞》,以江姐的钢铁意志鼓励自己,战胜眼前的艰难困苦。
    吴晗伯的日子比父亲更加难过,他最早开始被批判。1968年我再回去探亲时,吴晗已被抓走,从此家人再也没见过他。因为吴晗已经正式被捕入狱,也算结束了他遭受不明真相的群众任意批斗围攻的悲惨命运。1969年10月,在秋风怒号中,饥寒交迫、身心俱焚的一代名流学士吴晗,只因一出"罢官"戏,在凄苦的牢房里,孤独地离开了他无比热爱的人们。此时,他刚刚满60岁大寿。
    我探亲时还见过扶着门框勉强站立的吴晗夫人袁震,她虽遭如此大祸,但头脑仍清晰,意志够坚强:"吴晗是位认真负责的历史学者而已,他怎么敢反对毛主席,感谢毛主席还感谢不及呢!我们和彭德怀也没有任何私下接触联系,当然说我们思想一样,也许是这样吧!"
    在丁家坑时楼下的吴家孩子们和我们常来常往,随着被打成"刘少奇黑线"上的干部越来越多,比如贺龙、廖承志、杨勇、廖汉生、康一民等等,他们这些落魄的子弟们也都来探望我们,反正谁也不嫌谁"黑"了,大家都一样了嘛。奶奶常煮一大锅红豆大米粥给大家喝(干粮是限量的,因为凭粮票,每人都定量),都是长身体的孩子们,都很缺油水,大人们的工资都被"四人帮"造反派控制不发了,生活都过得挺窘迫的。饱受过饥饿穷苦的奶奶,最见不得孩子们说"肚子饿",总是热情地用她亲手熬制的热粥和腌制的泡菜招待这些孩子们。后来刚被解放的国家计委副主任、刘志丹的陕北战友朱理治夫妇还亲自对我说:"小万呀,我听说过万里同志的母亲,常用热粥照顾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们,我们要去好好感谢她老人家呢!"后来,我们家情况好转,我们又搬到北京火车站旁的后沟二号,房子宽敞多了。那时的小彦父母已双亡,她显得像个大姑娘,虽然布衣布裤上也难免有些补丁,但都清洗和穿戴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她常带弟弟去我们家,从她的眼睛里可以看出深深的忧伤。她当时就有点像祥林嫂,总是反复地问我:"大哥哥,万叔叔解放了,多好啊!我们的爸爸、妈妈什么时候能解放?他们都是好人呀!""是的,你爸妈肯定是好人,早晚都会解放的!"我一遍又一遍这样地安慰着她破碎的少女心灵。每次她和小弟回去,奶奶总要给他们姐弟一点车费。清贫出身的奶奶总说:"多么好的孩子,没有了大人,小小的孩子们怎么度日呢?太可怜了!"
    小彦没有撑到"四人帮"垮台。1973年夏在多种煎熬、折磨打击下,终于患了精神分裂症。据说是被逼迫而自杀身亡,万恶的"四人帮"欠下了吴家三条生命的血债啊!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海瑞罢官》终于得到平反。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由安云武等六位"海瑞"从北京唱到上海,又专程到杭州和吴晗故乡--义乌演出了此戏,丝竹金鼓齐鸣,以慰吴家两代的在天之灵。1979年金秋,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市委主办,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吴晗、袁震举办了庄严隆重的平反追悼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彭真、李先念、聂荣臻、万里等都参加或亲赠了花圈。邓小平恢复了中央的工作以后还是很惦记这位教授。1984年金秋时节,正值吴晗先生诞辰75周年,也是含冤遇害15周年,同时又逢他清华毕业50周年,清华大学党委决定代表全体师生为这位清华学子和尊敬的学长在清华园内修建永久性的纪念亭"晗亭"。"晗亭"两字谁来题写,无论吴教授的胞妹还是清华师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当请求的书信呈上后,大家正在揣揣不安地等待时,中办秘书局加急送来了小平同志亲书的苍劲有力的两个大字"晗亭"。
    吴家仅存的一人吴璋和吴、袁夫妇的亲戚及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还有清华师生共同参加了隆重的"揭亭"仪式,众人纷纷脱帽向吴晗三鞠躬致崇高的敬礼!后来听说吴家这位后代被吴晗和袁震的亲戚接到美国去读书了,现在必已成才。他和姐姐一样是位孝子,每逢清明节和忌日都要到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去叩拜在天堂的父母。现在他该是四十多岁正当盛年,该为改革开放的祖国多做些事了。这真是:

楼上楼下忆吴晗,戏里戏外评罢官。
青天难辩忠良冤,啼血子规化杜鹃。

    2006年春节完稿于北京苹花书屋


http://dfwx.hzlib.net/detail?record=341&&channelid=597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20 05:02 , Processed in 0.0529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