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65|回复: 0

采访《白宫突围》作者:暗杀邓小平…真有这事吗?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5-8-26 07: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件背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白宫突围》, 以邓小平1979年访美遭遇几股国际恐怖主义势力阴谋暗杀为背景,讲述了中、美高级安全官员有效合作与国际恐怖分子展开生死搏斗的故事。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意将小说搬上荧屏,中央电视台编辑林江南、导演秦竞虹与小说作者赵峻防进行了初步洽谈,记者有幸旁听,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谈话。
  赵峻防,河北唐山人,1952年出生,八一电影制片厂高级编剧。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二月大搏斗》、《第四维战场》等;影视剧:《乡魂》、《二月逆流》、《归缩》、《冲出亚马逊》等。曾获第四届夏衍优秀电影剧本奖、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第五届夏衍优秀电影剧本奖。
  记者:赵先生,请您谈谈最初是什么触动了您,想要创作《白宫突围》这部书的?
  赵:大概是1995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原安全部部长凌云的回忆录——《我随邓小平出访美国》,书中称那段经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觉得这个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题材,准备将它创作成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国外已有许多这类成功的例子,如《刺杀肯尼迪》、《刺杀林肯》等。在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背景上,展开自由的想像,来展示特定环境中的伟人形象。于是,我找来大量与之相关的资料。但由于当时的各种原因,创作影视剧这事儿最终就搁浅了。相对影视来讲,小说的自由空间又大些,我就把一些素材、资料进行艺术再创作,塑造了一些人物,于是就有了这部小说。
  记者:尽管我知道小说大都是虚构的,可因为它的一些细节太真实了,就老以为这是部纪实作品,赵先生,书中这个素材本身,到底有多少真实性?
  赵:当年邓小平出访美国,美国当局开始驱赶台湾驻美的高级官员,这样就引起了台湾和美国的一小撮反华、反共势力的抗议、示威,还有美国的极左恐怖组织,苏联的克格勃,他们勾结一起,用不同的手段、武器,准备秘密进行暗杀活动。这些都是实有其事的。我不过是在这个事件的框架上,比较集中、形象地扩展了这个事件。
  记者:我已看到有些媒体称这部小说是“新新闻主义文体”,您认为怎么区分这种文体的虚构与真实?
  赵:所谓“新新闻主义小说”,是指在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的框架基础上,进行人物、情节的虚构。就拿邓小平访美这次事件来说吧,当时美国的安全部门到底抓了多少杀手?他们也不愿真实地披露,可能是不想让这类事情占据媒体吧。我们就无法掌握这个事件的具体细节。要想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那就只能用虚构的人物来填补,但必须建立在艺术的真实之上。
  记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明显地感觉到您借用了电影叙事的手法,您用这种手法时又是怎么想的?
  赵:其实也没有过多地去想。只是觉得这种多线条、板块式的写作,更能增强小说的悬念,吸引读者更急切地读下去,老让读者处在对下文的期待中。和传统的章回小说的手段其实是一样的。再者,这种多角度、快节奏,更能适合当今读者的阅读口味。
  记者:书中人物罗新华的经历和性格,很是奇特鲜活,现实中是否有他的原型?另一个人物就是文革余孽“孤雁”,这个人物的命运充满传奇,却又令人信服,这个人物的来源,是不是有什么历史根据?
  赵:小说中的罗新华以及跟随邓小平出访的几个安全人员,都是有真实原型的,包括罗新华在朝鲜的那段奇异的经历,都是实有其事的。至于文革余孽“孤雁”,是针对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来塑造的。因为邓小平的访美、改革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这也和他们的思想观念有关,因为他们以为邓的改革就是对马列主义的反叛。因为那是个特定年代,他们也都在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说塑造“孤雁”这个人物并非凭空,而是有其历史根据的。
  记者:我觉得这部小说在整体上是国际化的大视野,而描写到局部又都是细节化的。比如写到白宫内的设施,卡特总统的生活习惯和情趣,这些你都是从哪里得来的?
  赵:要想全景式地展现这次事件,就必须有一个大的国际背景,因为这次事件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大舞台,只有这种大的政治背景,才能肩负起塑造伟人形象的使命。只有这样展开,才能使它的主题更有份量。至于书中的一些细节,大都来自各种资料、报刊,以及部分当事人的回忆录。白宫里总统的生活方式则来自卡特的回忆录。邓小平访美,在卡特的回忆录里占有很大的篇幅。在各类报刊上,也常有一些外国总统的生活习惯,情趣、逸闻之类的文章。在这种基础上,也可以虚构一些,我已经说过了,只要合乎人物的身份、性格,不违背艺术的真实就行了。
  笔者:好,咱们谈谈最后一个问题。这本书出版以后,已有读者反映,几乎是前几年出版过的《东方迪姆虎》的再版,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赵:那是几年前的事了,小说完成之后,因为涉及到伟人,也由于当时的各种局限,连邓小平访美这样的字眼都不允许在书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委曲求全,出了一个删节本。说实话,被删掉的部分其实都是些最有价值的片断。这样一来,无论对于读者还是作者,都是一个遗憾。我们国家毕竟政策在改进,改革在深入,文化气氛也越来越宽松。摆脱了条条框框,也就能让作品更加接近真实了,对一些历史事件也能真实披露了。于是,中国社科出版社就推出了这个完整、精致的版本,也算了了我近几年的一个心愿。如果再能把这套书的下部作品出来,那就更加完善了。
文章引用自:转自:新浪读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79e97010004c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01:15 , Processed in 0.0895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