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42|回复: 0

文贝:不同视觉下的文化大革命无法达成共识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5-8-16 04: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大革命一句全面否定并不够,十年浩劫的定论也不充分,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否定,否则这种全面否定就是虚无的。

否定毛泽东及其思想。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亲自领导和发动的,他的思想贯穿着始终。不否定毛泽东及其思想,或者承认他建国前只否定建国后不合逻辑。因为毛泽东的“专制”是解放前形成的,他的思想是一个整体,无法割裂。不否定毛泽东及其思想,任何否定都是苍白无力的。

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政治制度,体制上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文化大革命巩固的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制度的完善。无论是公而忘私还是集体主义,都是文化大革命的口号之一。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触及文化大革命的精髓。

否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是马列毛泽东思想,这是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基础。文化大革命一直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按照八大、九大、十大党的代表大会决议和党的基本路线进行,在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工作。把党与党的基本路线割裂,把党代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与党的领导集体区分不合逻辑。不否定共产党,就无法解释文革中以党的名义发出的方针政策,也无法否定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

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基础,否定它则意味着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不需要继续革命。它的前提是革命已经完成,既不需要进行社会革命也不需要进行自身觉悟的提高。不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否定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句空话。因为文化大革命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这个理论下找到答案。

否定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斗争就是否定社会上存在阶级,只要存在着阶级就存在着阶级的斗争。不否定阶级斗争,就无法否定文化大革命中展开的对资产阶级当权派的斗争、对阶级敌人的专政,对国家政权的争夺。同时也否定了包括老干部和文化人的抗争,因为这也是阶级斗中的一种形式。

否定中国会出修正主义。修正主义本身是个中性词,是改革的别称。否定修正主义的存在等于否定了社会的改革和共产党继续前进。否定修正主义等于否定了与时俱进,否定了实事求是。因为任何政党和社会不修正都无法前进,否定修正主义意味着社会只能墨守成规。

否定党内有资产阶级分子和腐化变质分子。资产阶级既有经济上的含义又有思想上的构成,否定党内有资产阶级分子和腐化变质分子的前提是党和政府里都是符合党员标准的先进分子,没有腐败和法权思想。不否定党内存在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和腐化堕落分子,就无法否定文化大革命展开的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和打击。

否定进行传统文化的改造。文化大革命的核心是文化革命,是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清扫和新文化的重塑。它的前提是中国文化是先进的,不需要进行改造。不否定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的改造和新文化建立的探索,就无法否定文革中的斗私批修和破四旧。

否定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共产党执政、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宪法规定的内容。社会主义法治处在摸索建立中,文化大革命中的《公安六条》是政府颁布的法规。无论是执行宪法还是执行政府颁布的法规,都是法治需要所要坚守的底线。不否定社会主义法治,就无法否定包括对反革命等政治犯的处理。

否定社会主义大民主。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力,不否定这个大民主,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运动就是依法行使权力。无论是“保皇派”还是“造反派”都是合理合法的。不否定这个大民主,就不能对任何造反行为包括对老干部打倒的问题进行清算。

否定刘少奇的工作组。不否定刘少奇和邓小平的工作组,等于承认可以踢开党委闹革命。不否定刘邓的工作组,容易产生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后来的造反派夺权也是合理的。

否定老红卫兵、“西纠”和“联动”。不否定这些以高干子弟为代表的造反,等于承认老子英雄儿好汉理论是正确的。容易产生国家政权是权贵的,由他们主导的破四旧也是对的。不否认他们,等于认可了文革对知识分子和群众的迫害。

否定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文革占大多数人民群众起来革命和造反,正是群众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预国家政权建设的体现。国家是人民的,不是权贵的。不否定群众路线,就无法否定对社会各阶层参预的文化大革命。

否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党的工具,在文化大革命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不否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无法动摇文革的基石。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文革中一直受中央指挥,在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否定文革的经济和科技成就。不否定文革中国经济每年以7%以上的增长速度和中国科技在文革中的突出成就,就无法否定这场政治运动。不否定它,违背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否定积极参加文革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徐向前、叶剑英、杨成武等在文革不同时期是积极分子或领导者,他们都为文化大革命做出了贡献。不否定他们,就无法解释文化大革命循序渐进的过程。

否定对林彪及王关戚和红卫兵五大领袖的处理。这些人既是文化大革命的积极参预者又是被文化大革命淘出的“沙子”,他们是后来当作文化大革命的成绩来注解的。不否定对他们的处理,等于承认了文化大革命有成绩的一面。

否定对四人帮的处理。四人帮是作为破坏文化大革命,阴谋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新生资产阶级处理的。不否定对四人帮的处理,就无法否定文化大革命。因为他们是新生资产阶级,不否定对他们的处理,则意味着承认党内有新的资产阶级分子。

否定坚持工作的所有老干部和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虽然打倒了一批老干部和知识分子,却极少数被真正打倒。占大多数的老干部和知识分子仍在位工作,他们在文革的不同时期扮演着组织领导文革的角色。不否定他们,就无法否定文化大革命。

否定党的八大五中全会、九大、十大和四届人大。这三次重大会议不仅是指导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基础,而且由它产生的领导层是文革的领导集体。不否定这几次会议,否定文革就是空洞无物的。

不同视角下的文化大革命无法达成共识。

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不仅从政治上站不住角,而且逻辑上也讲不通。

从观察分析而言,判定自上而下全民参预的文化大革命,应当政治视角、社会视角、经济视角,当前视角和未来视角来观察。这其中还有毛泽东的视角,官员的视角、知识分子的视角和普通百姓的视角等多种视角。

政治视角有个站位的问题,那就是立足于国家政治制度上还是不同政治制度上。

社会视角是看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有没有发动文革的必要?或者说有没有客观原因和需要?文化大革命为什么由阶级斗争转化成社会斗争?这场运动是推动了社会进步还是阻碍了社会进步。

经济视角主要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上分析。着眼点应当放在生产力的发展上。

当前视角和未来视角是着眼于当前利益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促进或阻碍上。作为一场社会运动,它的效果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显示,经受历史的检验。

毛泽东的视角是通过他的思想路线方针来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他的初衷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他思想的缘由在那里?毛泽东既然是国家的掌舵人,他想把国家领向何处很重要。

官员的视角是站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和价值观上,具体分析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在运动中的表现和得失,从争权夺利斗争的角度来分析。无论是被打倒的、靠边站的、升起的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知识分子的视角必须结合建国以来历次运动中知识分子的表现,包括他们之间的门派及内斗。这其中有的知识分子沉下了,有的浮起。这种浮沉的原因有那些。

普通人的视角应当着眼于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社会的建立和物质文化方面,结合个人在运动中的得失。

在文化大革命中,社会各阶层各种人物在这场运动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的是非曲直没有一个准确公认的判别标准。后来的执政者只是从政治上全盘否定,具体的否定或肯定既需要全面观察又需要细化分析。

不能指望那些被分了田地的地富和资本家拥护共产党,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仇恨深入骨髓。他们的政治人格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无情的践踏,成为社会中的被歧视者。否定文化大革命解除了他们头上的政治种性紧箍咒,能够名正言顺扬眉吐气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他们仇恨文化大革命的理由是最充分的。

文革中受到冲击甚至被打倒的干部不可能拥护文化大革命,他们只会站在官僚主义的立场上看这场群众革命运动。文化大革命让他们失去了特权和为官的尊严,这种失落是难以忘怀的。

曾经的老红卫兵不会承担文革中率先造反的责任,他们的特权思想和优越感使他们总是站在普通民众的对立面。他们可以对别人在政治上施暴,却不能触动自己的利益。他们正是当前的权力者,不会也不可能对文化大革命有理性的反思。
不能寄希望于后来的既得利益集团能公正的评价文化大革命,他们的利益获得正是建立在权力横行没有人民监督的基础上。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他们会拼命阻止这种运动的再次发生。

反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反对共产党者更不可能客观评价文化大革命,他们的价值观和政治取向与文化大革命所坚持的政治理念相反。

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思想总会打上阶级的烙印。仇视和惧怕文化大革命的不会是现存统治秩序下的底层民众,他们对文化大革命的怀念更多来自于后来不同遭遇的愤恨。

历史是人写的,人性的弱点会不经意甚至刻意的渗透进历史。不带曲笔,不带感情色彩地评价一场全民参预的群众革命运动永远徒费无益。能够在事实面前保持住一份理性的态度,能够在真假美丑的边界上把持住是非曲直的道德底线。不为尊者讳,不为自己隐。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尽可能地挪动一下屁股换位想问题,已经是很不容易的觉悟。

从这个意义上,对文化大革命的回忆与思考立场和视角不同,得到的答案会千差万别。文化大革命运动注定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中永远争议的话题。不同视觉下的文化大革命无法达成共识,也辩不出是非曲直。

2014.2.28

http://wenbei.blogchina.com/210549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5 12:19 , Processed in 0.0483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