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09|回复: 0

马双有:毛泽东建国后回韶山的历史疑问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5-6-30 00: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泽东在建国后,曾两次回故乡韶山。每次回韶山,都紧紧伴随着一次惊天动地、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那么,这两次回韶山,和其后的两次重大事件有什么关系呢?
  先说毛泽东第一次回韶山。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在国务院副总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等人的陪同下,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
  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可谓“衣锦还乡”,欢声雷动。他的心情也格外激动,夜不能寐,诗意喷涌,当晚就写了一首七律《回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诗激情洋溢,诗情浓郁,格律工整,结构严谨,热情歌颂了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怕牺牲、不畏强暴、前仆后继、终于取得革命成功的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也热情赞扬了刚刚发动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可喜变化,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该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不亚于唐宋诗歌。其中的颔联、颈联、尾联,均成为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名句。他在这首诗的题记中这样写道:“1959年6月25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32周年了。”可见该诗的主题,主要是讴歌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第二天,毛泽东起得很早,他没有叫醒任何人,就独自一人从象鼻山上山,到半山腰的楠竹坨为父母扫墓。随行人员知道后,紧追着毛泽东一起上了山。
       在父母坟前,毛泽东接过随行人员递过来的松枝圈,轻轻地放到坟头,然后退了两步,向着双亲深深地鞠了三躬,深情地说道:“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来,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从楠竹坨下来后,毛泽东来到上屋场老家。在父母的卧室,毛泽东站在双亲的遗像下,沉思良久后饱含深情地回忆说:“这是母亲有病时,我接她到长沙时照的。在现在来说,我父母亲患的都不是很重的病。我面前患的是腮腺炎,父亲得的是伤寒,就现在的医疗水平来说,都是些小病,但那时却不能治好。我父亲病故时只50岁,母亲也只53岁。”
  从故居出来后,毛泽东参观了学校,并与师生合影留念,又与故居和家乡的干部合影。下午3时,毛泽东乘车去韶山水库游泳。路过毛氏宗祠门口时,他对随行人员说:“进去看看,管他三七二十一,鞠几个躬再说。”
  当晚,毛泽东请韶山革命烈士的遗属、老人和族人吃饭,他举杯一一敬酒,洋溢着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友情。
  对毛泽东这一次回韶山,记者肯定写了大量通讯报道,登上报纸广播,肯定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著名作家周立波则根据对韶山人民群众的反复采访,写了一篇著名散文《韶山的节日》,更让毛泽东回韶山这一盛事,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年毛泽东回韶山,写诗词,祭拜父母,会见亲友,这一系列的活动和谈话,都体现了一代伟人浓浓的乡情、亲情,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回故乡韶山这一盛大历史事件,却被江青一伙扭曲得变了味儿。当周立波的那篇具体生动、真实详尽描写毛泽东回韶山的散文,于1966年初在《羊城晚报》发表后,竟然使江青十分恼怒;张春桥给中南局宣传部打电话,指责报社为什么要发表这样反动的文章?他们给《韶山的节日》戴上“反革命大毒草”的帽子。理由是,一、文中提到了罗瑞卿,就是为“反党集团”翻案;二、文中多处详细描述了毛主席祭拜父母亲的场景,这是在“丑化伟大领袖”。就这两条,就可以将其打成“反党大毒草”。
  以现在的眼光看,这完全是欲加之罪,乱打棍子。罗瑞卿的确跟着毛主席去了韶山,如实描写就是为他翻案?毛泽东确实祭拜了父母亲,送了松枝圈,鞠了三个躬,如实描写怎么就成了“丑化领袖”?其实这正是领袖的人性闪光之处,地位再高,不忘亲恩,不忘故友,这种做法不但不应当批评和遮掩,反而应当尽情描写,大力歌颂。
  江青为什么对毛泽东回韶山的情节十分恼火呢?原来,周立波在文中,如实写了毛泽东怀念杨开慧的事实,这让风头正劲、骄横跋扈的江青醋意大发,怒上心头。所以她要把周立波的文章打成大毒草,以掩盖毛泽东回韶山的历史事实,从而杜绝杨开慧名字随之传扬。
  江青对于毛泽东回韶山的历史事实,还有一个扭曲的发明创造,说毛泽东在韶山写的诗歌《到韶山》,是针对彭德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而写的。在由江青操纵的铺天盖地批判彭德怀的大字报和文章中,都异口同声说是毛泽东激于对彭德怀的义愤,写下了这首如战斗檄文一般的诗词。
  这部由陕西师大出版社1968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评论集》中,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1959年6月25日,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回到了韶山。毛主席满面红光,神采奕奕,他的光辉照得人添精神,山河增色。这一天成了韶山人民永世难忘的盛大节日。毛主席参观了人民公社、学校,与广大贫下中农、革命干部进行了亲切的座谈。32年的革命斗争与沉痛往事的回忆,几十年来艰苦搏斗的变幻风云,眼前光辉灿烂的壮丽现实,联系到以彭德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猖狂进攻,毛主席思绪翻滚,心潮澎湃,激动得夜不能寐。就在闪烁的蜡烛光下,写下了《到韶山》这首光彩照人的诗篇,向中国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发出了新的战斗动员令。”
  众所周知,毛泽东6月25日到韶山,7月2日登庐山,庐山会议开始。在前期会议上,根本没有反击右倾的活动。彭德怀于7月14日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给大跃进提了一些意见,毛泽东于7月23日发表讲话,对彭德怀在意见书中体现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予以猛烈批判,至此庐山会议由纠左变为反右,紧接着于8月2日召开八届八中全会,揪出了以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批判和揪斗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才正式拉开了序幕。
  由此说来,6月25日毛泽东到韶山时,彭德怀还没有“跳出来反党”,彭德怀尽管对大跃进已经有了不少意见,但在其“意见书”没有出笼之前,毛泽东根本没有将彭德怀视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在当年4月召开的上海会议上,毛泽东对彭德怀说“你恨死我了”,那是历史积怨,或者是其它问题,牵涉不到反对大跃进的问题。因此,说毛泽东在韶山写的《到韶山》,是针对彭德怀的右倾机会主义而写的,纯粹是无稽之谈,缺乏事实依据。
  但是,文化大革命中的这种批判,是否就是毫无来由,凭空编造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仔细查寻历史,这种批判,可能来源于毛泽东的一封信。那种“无稽之谈”,似乎可以从毛泽东的信中找到一些“依据”。
  1959年9月1日,庐山会议的硝烟刚刚散去,毛泽东依然余怒未消。恰好《诗刊》编辑部约稿,就将最近写的《到韶山》《登庐山》两首诗寄去,并附上一封信,将两首诗的主题定为“反击右倾机会主义”,这样就使富于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的诗歌一下变成了充满火药味的炮弹!
  毛泽东的信是这样的:
  “信收到。近日写了两首七律,录上呈改。如以为可,可上诗刊。近日右倾机会主义猖狂进攻,说人民事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全世界反华反共分子以及我国无产阶级内部、党的内部,过去混进来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投机分子,他们里应外合,一起猖狂进攻。好家伙,简直要把个昆仑山脉推下去了。
     同志,且慢,国内挂着共产主义招牌的一小撮机会主义分子,不过捡起几片鸡毛蒜皮,当作旗帜,向着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举行攻击,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全世界反动派从去年起,咒骂我们,狗血喷头。照我看,好得很。六亿五千万伟大人民的伟大事业而不被帝国主义及其在各国的走狗大骂而特骂,那就是不可理解的了。他们越骂得凶,我们就越高兴。让他们骂上半个世纪吧!那时再看,究竟谁败谁胜!我的这两首诗,也是答复那些王八蛋的。”
  这封信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表达了对右倾机会主义不可遏制的愤怒,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不可掩抑的必胜信念。个中是非早已被实践检验明了,在此不赘。只说信中最后一句:我这两首诗,也是答复那些王八蛋的。这好像是说,毛泽东在故乡韶山写的《到韶山》,是针对彭德怀这些“王八蛋”写的!
  其实,这是一种泛指。毛泽东在韶山夜晚的蜡烛下写这首著名诗篇的时候,不可能预知彭德怀即将要“跳出来”,我现在写首诗歌抨击他!而是热情讴歌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伟大成就、胜利景象,“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以此校正某些人对大跃进的成就估计不足、表示怀疑的现象。
       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说道:“现在是一个太平世界,形势很好,否则我们为什么在庐山开神仙会?开会前,我10天走了4个省(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天下太平,四方无事,情况很好,这四个省可以代表全国。”这些话可以代表毛泽东《到韶山》的主题和用意。
  总之,最高领袖毛泽东在建国后第一次回故乡韶山,祭拜父母,怀念祖先,会见亲友,合影留念,完全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文革初江青、张春桥之流斥之为“丑化伟大领袖”,完全是乖谬人伦的荒唐言论。
  毛泽东在韶山夜晚写的著名诗篇《到韶山》,完全是在激动兴奋、心平气和的心境下写的,不可能是怒不可遏地针对彭德怀的右倾机会主义而写的。“答复那些王八蛋的”,只能是庐山会议后,在愤怒的心境下产生的想法,是用自己“观察”到的大跃进的胜利景象,来批驳那些对大跃进的怀疑和不满的右倾言论。
       毛泽东回韶山和后来的庐山会议,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h ... 0623126011_all.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19:48 , Processed in 0.0265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