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2716|回复: 0

一个淮海路大厨记忆中的名流吃客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帖子

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
发表于 2015-5-6 20: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淮海路大厨记忆中的名流吃客
8 m* q8 Q6 i/ b! z
/ s' k8 n2 m5 w, ]3 d! r善堂路毛毛  n5 i* U: V, [/ R+ \

) D, C$ `* \4 V4 }+ `; j. D, U3 d  l& `1 m: d" H
五十年前,我十三岁,考入了上海商业学校烹饪班,成为了新中国有 史以来招收的第一批烹饪专业学生。毕业后,我和同学们被分配到上海的很多知名饭店,有南京路上的梅陇镇酒家、珠江酒家、新雅饭店、还有德心馆、五味斋、乔 家栅等。作为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当年还不满十七岁的我,来到了淮海路上有点历史的“鸿兴馆”菜馆,“学生意”(实习),一年后,“满师”。此后的几十年 岁月中,我又先后在太平桥的大新春、八仙桥的老人和、及绿野饭店、大同酒家、远香居京菜馆,夜上海等淮海路上的老饭店从事厨师的工作,直到90年代初“停 薪留职”……。回过头来再看这段经历,由于淮海路年代久远,早年曾是青帮汇杂的必争之地,解放后附近戏院、剧场众多,还毗邻上海电影局,所以不少海上闻人、文艺界演员都曾是经常光顾这些老饭店的吃客。在几十年的厨师生涯中,伴随着这条商业街上诸多老饭店的兴盛、衰败、变迁,我也记忆和见证了,一段段发生在淮海路上的老饭店与名人往事……
. [% X6 ~: q9 a
3 A: O& }* Y+ M5 h' B) ]9 @: L3 C3 k 京剧名家盖叫天最爱吃的炒面- I- j+ ?) D7 r; B3 }; H' x1 L
 
0 R3 o: d; T6 m 市商校毕业后,需实习一年再“满师”,我被分配到鸿兴菜馆,一干就是近十年。
% ^' h! @! h% \0 S8 p9 e/ T 3 D' ]' B. J* G, z2 P, p( a% x
 鸿兴馆位于淮海路、普安路交界处,就是如今高档写字楼林立的中环广场那一带,放在当时,也算是很好的市口了。同今日中环广场里几家私房菜馆,动不动人均 几百元的高消费相比,当时鸿兴菜馆的菜价走的是平民路线,最贵的松鼠黄鱼才卖一元八角,便宜如炒面、汤面、生煎也不过一角两角。和我之前实习过的“乔家 栅”、“绿野饭店”不同,鸿兴馆是一家兼营苏锡帮炒菜和点心的“混搭”饭店,每天早上六点不到就开张,一直要营业到接近凌晨时分,既做早点心、下午点心、 夜宵,也做正餐时间段的午市和晚市,总共要做五个档口,换句话说,在里面工作也是相当忙碌和辛苦的。
( x7 [& f7 ~% H/ u% U- x2 ^, ?6 F$ @) \8 ^# J8 r3 {' A
 早上天微微亮,四开间门面的鸿兴馆就开始营业了。不到七点,门口的生煎馒头窗口总会排起长龙一样的队伍,吃客们都在翘首等候着淮海路上最美味的生煎快些 出锅。要知道,鸿兴馆的前身是“小罗春阁“生煎馆,解放后,因为公私合营的缘故,罗春阁便与专营苏锡帮的老鸿兴馆,还有其他几家小食铺,并成做一家,改名 叫鸿兴馆。小罗春阁虽然消失了,但他家的生煎手艺还是原原本本地传给了鸿兴馆,许多几十年的老吃客们,便也被带了过来。有一次,我在店堂里正在做开业前的 准备,只听到外面排队买生煎的队伍里,传来一阵高过一阵的笑声。凑热闹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两个排队客正在用唱滑稽戏 的方式互相“骂山门”。仔细再看看,可把我和同事们给乐坏了,这两个人实在不一般,正是上海滑稽界的台柱演员文彬彬和范哈哈。说起文和范,在吴语正当道的 那时上海,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自编自演的《三毛学生意》在电影院公映时,几乎场场爆满,就连如今滑稽界的“老戏骨”嫩娘也曾在影片中受到两位的 提携。至今我还记得很清楚,文彬彬和范哈哈一个挤在队伍的前头,一个来晚了便挂在队伍末尾,两人趁排队有些无聊,便叽里呱啦、你来我往的,现场说起滑稽戏来给大家解闷,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就连做生煎的师傅也光顾着看滑稽,差点把生煎给烧糊掉了。
$ G& R+ E2 e3 W9 `2 k
! V, ^# ~* t+ a 除了美味的生煎,鸿兴馆的炒面也是相当出名的,在以前的老鸿兴馆时期,就普遍受到了吃客们的青睐。解放之初、文革以前,上海人的文娱生活还是挺丰富的,淮海路附近的娱乐场所如:“大世界”、 大众剧场、共舞台,生意都相当不错。每到晚上九、十点钟,附近剧院夜戏散场了,鸿兴馆也迎来了当天的又一个就餐高峰。对于我这个沪剧迷来说,在众多吃客当 中,也会特别留心到一些看似平常却又不一般的面孔:每晚准十点,风度儒雅的沪剧演员解洪元先生便走进鸿兴馆,他总是一个人买好筹子坐下来等,不多久,他的 夫人——当时上海沪剧院的院长丁是娥女士也来了,两个人多数是点炒面加肉丝浇头。常常是,解洪元还没有吃完,丁是娥便已经吃好先离开了。我就在想,丁作为 沪剧院院长,又要演出,又要负责剧院的日常事务,还要参与剧目的创作编排,当年肯定是很忙碌的吧。记得那时候,还有几位经常来鸿兴馆吃面的沪剧演员,其中 便有因《红灯记》而名震一时的韩玉敏、袁滨忠。这对搭档当时正是三十出头的光景,在戏里分别扮演李玉梅、李玉和,他们和戏中扮演奶奶的老演员凌爱珍,关系 相当熟络,常常是三人结伴到鸿兴馆,一同来吃炒面。我不止一次听到,韩玉敏、袁滨忠称凌爱珍为“姆妈”,可见她们之间的交情是相当深的。
4 \; h; d! b  F 
, S9 j$ j# I! G+ M0 a2 R9 d 颇让我意外的是,鸿兴馆的炒面不仅是本地人喜欢吃,而且许多外地人也会慕名而来。就连北方籍的京剧界武生泰斗、一代宗师盖叫天也喜欢这里的炒面,而且他 还吃出了门道,特意关照炒面的沈朝丁师傅要用粗阔面为他炒。盖叫天在离淮海路不远的东湖路有处住宅,只要他从杭州过来住,隔三岔五地便叫家里的佣人,过来 买几份炒面打包带回去,而且雷打不动的一定是炒面加鸡丝浇头。记得是文革前吧,有几次,老先生竟然亲自到鸿兴馆来了,当时那个阵势,可真是让我开了眼界。 他和家里人是坐轿车过来的,老先生身穿古朴的中式长袍马褂,带着顶皮帽子,一个人阔步走在前头,后面紧跟着五六个家人。进入大堂,老先生坐到面朝南的座位 上,一言不发,其他人也都围坐在边上,一声都不敢吭。等到菜和炒面上齐了,只要老人家不动筷子,不发话,家里人便一动不动……从当年这些就餐细节上,不难 看出盖老先生治家是相当有一套规矩的。后来,他的儿子张剑鸣(小盖叫天)、张二鹏都很有出息,成为了京剧界的名家,我觉得与盖老先生严格管教儿子的雷厉家 风也是不无关系的吧。 
3 M* s9 S( W$ \" u- a0 n) G& A 
6 u4 i/ {9 |2 ~9 [! g 有人问我,当年你能看到那么多文艺界的名人吃客,而且自己又是爱好滑稽戏、沪剧和电影的人,会不会像如今的追星客一样,去跟对方搭讪,或是问他们讨签名 呢?实话实说,文艺界的名人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那都是艺术家,是大腕,是名角了,可是在当年我们的眼里,他们也无非都是些平常无奇的普通人,都很低调 的。而且就收入而言,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走穴拍广告,名气再响的演员也是在体制内安安分分地领一份微薄的工资,和普通老百姓一样,都要精打细算过日子。在我 们这些厨师的眼中,名人光顾老饭店,也就是普通的吃客一分子,无非是冲着小菜的味美价廉而来的。
/ V4 w2 G. w3 N( m4 R& U. w( f, ]2 u) K3 I8 @3 y* X
 说到这里,我想起个人来。有一位曾经在京剧界红过一阵子的演员,叫沈金波,记得我后来在淮海路上绿野饭店工作时,他是我们饭店的老吃客。沈当年曾在《智 取威虎山》中和童祥苓搭档,出演少剑波的角色,最走红时还到过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就连毛主席也点名要听他唱戏。后来,沈金波岁数上去了,在舞台上也 就渐渐淡出。有一阵子,他几乎天天来店里买糖醋排骨,到后来,一个服务员半开玩笑地半调侃地问他,“红烧排骨要瓦?”,他也只是笑笑。虽说糖醋排骨算是性 价比很高的一道荤菜了,而且甜酸入味,很容易下饭,但沈金波再喜欢吃糖醋排骨,天天吃恐怕也是会吃腻的吧。后来,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有一天突然听别人 说起,沈金波生毛病走掉了,算下来也就是六十岁左右的光景吧。( C; y6 g5 _, U( h# S

" z( ~$ F5 t" zhttp://www.longdang.org/bbs/thread-37067-1-1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7 02:47 , Processed in 0.13101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