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63|回复: 1

方竟成:蒋星煜的《海瑞》与吴晗的《海瑞罢官》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发表于 2015-8-29 23: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生于江苏溧阳的我国著名戏曲研究学者蒋星煜,在位于上海田林新村的住处一见到我,就风趣地指着放在沙发对面镜框内的陈望道手迹说:"你们义乌人对我影响太大了。一个是陈望道。l939年,我考进设在赫德路(今常德路)的复旦大学,读的国文课本中有一本就是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1942年,我将对《修辞学发凡》的一些建议,如书中所举的例子似乎可以更多一点等等,辗转带到了重庆北碚夏坝,当面交给了陈望道,他非常高兴。后来我们通了多次信。很巧,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文化部,陈望道是部长,我在艺术处,是上下级关系。对我一生更富有戏剧性影响并使我得到人生锻炼的是另一个义乌人——担任过北京市副市长、著名明史专家吴晗。"

吴晗比蒋星煜年长ll岁,2000年是吴晗诞辰91周年,对于吴晗的屈死,我们试图从中寻找一种教训与启迪。

蒋星煜说,他写的海瑞传记,比吴晗写的有关文章和剧本要早一些。

"1955年,昆剧《十五贯》获得了周总理的赞誉,在观众中影响也很大。我对剧中主要人物况钟的生平,作了研究。况钟和海瑞都是明代有代表性的清官,我通过比较,认为真正斗争得比较艰难的清官还是海瑞。于是,我在1956年,写了历史人物传记《海瑞》,l95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印了l0万册。出版时很不容易,因为是在反右高潮之中,很多人为我捏了一把汗。"

"1959年,毛泽东主席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学习明代清官海瑞刚正不阿的精神后,吴晗写了长篇学术论文《论海瑞》,用笔名在《人民日报》发表。当时,上海市出版局局长罗竹风对我说:'现在中央提出学海瑞,参考材料还不多。吴晗同志写了一篇。作为传记,你写的有7万字。我们上海向中央作了推荐,不少高层领导都在看你这部书哩。"'

蒋星煜说:"一开始我与吴晗没有直接关系。后来,中华书局要编纂、校订、出版《海瑞集》,派老编辑陈乃乾专程从北京到上海来找我。他说:'吴晗先生和你一北一南,都对海瑞有研究。对如何编《海瑞集》,吴晗先生已经提了不少意见,我们特地来征求你的意见。"'

"陈乃乾和我讨论了《海瑞集》的一些具体事项。有关该书的序,中华书局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因为吴晗工作比较忙,不再写序了,就用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论海瑞》作为代序。另一个方案是,请我写,对此吴晗先生认为很好。我说:'吴晗先生是我的前辈,用他的《论海瑞》代序比较好。'这样,该书的序就定下来了。"

蒋星煜对这样的处理表示满意,他告诉我:"在《海瑞集》的后记上,编辑还提到了我在上海作的海瑞研究和有关工作,提到了当时有两位同志协助我搞这方面研究,一位是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方行,一位是我在解放前就熟悉的老朋友丁景唐,他那时担任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

"看来吴晗这个义乌人与我有缘,有关《海瑞集》只是我们交往的序章。至于我们共同研究海瑞,后来发展到作为中国的一段重大历史的直接导火线,这是我原未料及的,也是吴晗原未料及的。"蒋星煜颇有感慨地说着。"吴晗与我的直接联系,是由于他写了一篇《海瑞的故事》,我仔细研读了,觉得有一些事实和细节值得商讨。如海瑞没有做过兴国州的通判,只做过兴国县知县,而吴晗先生的文章弄错了。其次,我对明史有研究,找来了《徐氏族谱》反复阅读,觉得徐阶并不是很奸,还做过一些好事,觉得吴晗的《海瑞的故事》对徐阶责难重了一点。我就把以上两点看法写成一篇文章,与吴晗先生商榷,寄给了《新观察》杂志。"

"《新观察》杂志把我的文章转给了吴晗,百忙中的吴晗,特意给我回了一封信。吴晗先生写道:'我写《海瑞的故事》时,还未读到你的《海瑞》,后来才读到,认为用力极深。'吴晗对我指出通判、知县之误表示感谢。但吴晗对我太相信《徐氏族谱》表示了不同意见:'先生根据《徐氏族谱》,徐家人当然替徐阶说好话,谀墓之词是不足信的。"'

蒋星煜说,"吴晗虚怀若谷的态度使我感动,他以唯物辩证法看待《徐氏族谱》的方法,又使我深受教育。"蒋星煜强调了一个观点:"我认为吴晗先生提出的辩证地看待族谱、家谱的见地,不仅仅是对研究明史、研究海瑞,而且对研究整个历史,都有重要意义。族谱、家谱中无疑有不少有价值的内容,但也应当有所鉴别。否则,就太书生气了。"

蒋星煜接着说,他对吴晗的敬佩,还由于"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继续进行对海瑞的研究,在河南省见到了与徐阶、海瑞同代为官的重臣高拱的明代刻本文集。高拱在徐阶、海瑞之间持中立态度,所以他的奏章可信度比较大。看了他的奏章后,使我大吃一惊,当年,徐阶在北京城外交通要道上开设了一家布店,其实是一个特务机关,凡有上京反映徐府问题的人,一旦探听到消息,就予以打击、迫害。可见,徐阶是很险恶的。吴晗先生关于不要轻信族谱的判断是科学的。"1965年末,江青、张春桥在上海密谋,姚文元发表了震惊海内外的批判吴晗与《海瑞罢官》的长篇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蒋星煜自然逃不脱厄运,被张春桥设计的"引蛇出洞"圈套网住。但是,蒋星煜在那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险恶形势中,没有人云亦云,落井下石,而是保持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节,与张春桥、姚文元、徐景贤一伙斗智斗勇,尽量实事求是地论吴晗、论《海瑞罢官》及自己的《海瑞》。

"张春桥在上海开了两次有关吴晗《海瑞罢官》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周谷城、周予同、李平心、徐德嶙、陈守实、张家驹、刘大杰等,由陈虞孙先生主持。座谈会气氛很紧张,尤其是第二次,那是1965年最后一天的下午,与第一次一样在上海市政协文化俱乐部。

"我和与会者观点差不多,吴晗写的剧本《海瑞罢官》有些问题可探讨,有不足有缺点可修改,如古为今用是对的,但太往政治上靠,艺术上就不强。但讲他反党反社会主义,就不能理解了。我说了一个意见,要讲一分为二,海瑞是一个具体的人,现在姚文元等写的文章,将海瑞讲得一无是处,一点也没有借鉴意义,这不是一分为二。

"人们觉得姚文元的文章过于盛气凌人,把学术问题上纲上线,很难接受。当时,上海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主任曾找我谈话,明确希望我与姚文元展开笔战,《文汇报》的两位编辑也特地到市文化局找我,在草坪上谈了一个多小时,希望我写文章与姚文元展开面对面的论争。我答应写一篇论述海瑞罢官历史背景的文章。几天后,我写了一篇万余字的长文《海瑞因何而罢官》,《文汇报》很快排出了校样,但始终没有能发表。"到l966年2月,对我的批判也急转而下,徐景贤的写作班子在1966年2月12日的《解放日报》,以丁学雷笔名发表《海瑞上疏为谁效劳?》,指责我和吴晗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3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一分为二看'清官'》,在摘引吴晗作品中的某些语句加以'批判'的同时,又以'蒋星煜同志也这样质问'开头,引用了我在座谈会上关于一分为二问题的发言,然后横加诬蔑和谩骂。"

蒋星煜坐在沙发上不动声色地沉默片刻,我觉得此刻他像一尊坚定的岩石,又像一座充满想象的雕塑,历经大风大浪,显出本色气节。如今蒋星煜在一种淡?白的心境中回顾历史,撰写新章。书桌上放着他很快要出版的一部散文随笔的清样。近年来他对《西厢记》独辟蹊径的研究引起了日本、台湾和国内同行的刮目相看。

蒋星煜眼眶有些潮润,对我深情地说:"我已将吴晗给我的亲笔信,捐给了海口市海瑞墓管理处,他们在陈列柜中作重点陈列,以通过展出,教育更多的人。我以为永远记取吴晗因《海瑞罢官》剧本而制造文字狱的惨痛教训,具有深远意义。吴晗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他在从事行政工作的同时,严谨治学,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明史的研究,用了许多苦功。他写的文章非常通俗易懂,中学以上文化的读者都能读懂,这一点很有特色。他一生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这一切都值得后人发扬。"

http://www.19zs.com/xiandai/d/4556/7.html

摘自《近看远看:我笔下的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23: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晗为什么写《海瑞罢官》

作者:张怀远

     吴晗先生曾在京剧剧本《海瑞罢官》的序言里夫子自道: "我不懂戏,也不大看戏。特别是京戏,虽然住在北京多年,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却一次也没有看过。这些年来,看戏的机会比较多了,但是总会有这个缘故,那个缘故,不能不放过机会。以此,可以说,对京戏是个道地的外行。有人笑话我文化水平低,我也欣然同意。恰恰是这样一个人,不但写了戏,而且还写的是京戏,岂不可奇怪也乎!" 那么作为一个不看京剧、不懂京剧的史学家,为什么暂时放下学术研究,去着手一向陌生的京剧剧本的创作呢? 创作《海瑞罢官》的初衷又是什么呢?

     1959年4月2日,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举行。晚上毛泽东主席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湘剧《生死牌》。刚直不阿、素有"南包公"之誉的明代清官海瑞的故事引起了毛泽东莫大兴趣。四月三日晚,毛泽东没安排任何活动,而是打开《明史》,精读《海瑞本传》。4月4日上午大会上,当讲到人民公社整顿问题时,毛泽东推开发言稿,扳起右指,向与会者说起了清官海瑞:海瑞是忠臣,大忠臣!他对崇道求仙的嘉靖皇帝很不满,给皇帝的上疏中就讲,嘉靖,嘉靖,家家户户干干净净。结果惹恼了皇帝老官,被关进了大牢。后来,得知嘉靖死了居然顿足捶胸,恸哭不止。讲完海瑞的故事,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应当提倡海瑞这种一片忠诚而又刚直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他希望各级干部在整顿工作中,好好学习海瑞,发扬海瑞精神。

    一时间,大讲海瑞成了各大媒体的热门。4月17日,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刊登了专稿--蒋星煜《南包公--海瑞》;6月16日《人民日报》全文登载了明史专家吴晗署名文勉之的《海瑞骂皇帝》;9月21日《人民日报》文发表了专稿--吴晗的《论海瑞》;1959年国庆节,做为献礼节目,上海京剧院推出了许思言执笔、周信芳主演的《海瑞上疏》。受此启发,北京京剧团的马连良先生几次去北京市政府,请副市长吴晗写一出海瑞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京剧十分陌生的吴晗同志参照《明史·海瑞本传》及李卓吾《海瑞传》,用近一年时间,七易其稿,于1960年底写出京剧剧本《海瑞》。

    该剧写出后很快由北京京剧团试演、彩排。演员阵容强大,马连良饰主角海瑞,铜锤名净裘盛戎饰徐阶,周和桐饰戴凤翔,敦聘老旦名宿李多奎先生饰海瑞母亲谢氏。 看过剧本,吴晗好友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提议:本剧不是写海瑞一生,而是写海瑞任江南巡抚之际为民除害,敢怒敢言,直到罢官,不如叫《海瑞罢官》。吴晗拊掌称妙,欣然提笔正式命剧名为《海瑞罢官》。

     文革初期,《海瑞罢官》被无限上纲,大肆株连,吴晗、马连良等相继饮恨而亡,铸成一大冤案。

(摘自《中国京剧》杂志 2001.2)   

http://www.dongdongqiang.com/lyys/18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19 21:27 , Processed in 0.04364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