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09|回复: 0

廖伦建:沈从文向阳湖诗歌中的赞美与忧愁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3-5-6 19: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云梦泽中“独轮车”
——沈从文向阳湖诗歌中的赞美与忧愁
廖伦建
文学大师沈从文文革时期在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期间,留下了若干首十分珍贵的诗作。这些诗作或描写干校壮观的劳动场面、江南咸宁秀丽的景物;或赞美真挚的乡亲情怀,深厚的同志友谊;或嗟叹苦涩的繁重劳动,灰暗的生存环境;或抒发真挚的劳动体会,特殊的思想感受。给咸宁留下了一笔贵重的文化遗产,也给中国当代“五七干校”留下珍贵的史料。

关键词:沈从文;诗歌;向阳湖;研究
中图分类号I12    文献标识码A


用“云梦泽中独轮车”作标题,引出对沈从文咸宁向阳湖诗歌的探讨,实在是因为作者初读沈老向阳湖诗作时,对“独轮车虽小,不倒永向前”[sup][1][/sup]的意境感触太深。沈老1969年冬来到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时节,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诗圣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境。正是那颗孤独而不衰老的心,正好佐证了“文坛不幸诗家幸”、“国家不幸咸宁幸”的说法,沈老在那种“似人非人”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下,写了若干首以干校为题材的诗歌,给咸宁留下了一笔贵重的文化遗产,也给中国当代“五七干校”留下珍贵的史料。
壮观的劳动场面,秀丽的江南景物
1.五七干校壮观的劳动场面
《大湖景一》中写道:“长堤数十里,民工聚万千;同学愚公愚,开壁万顷田。”[sup][2][/sup]此诗为沈老初到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本部时所作,向阳湖“五七干校”所在地是古云梦泽的一隅,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80公里处,五七战士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而劳动改造无疑是思想改造的重要途径。当然,对五七战士的改造还有另一种说法,“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沈老诗歌中所描写的劳动场景——围湖造地,就是与天斗、与地斗壮举。汇聚数万千民工,筑起数十里长堤,挡住浩荡江湖之水,争当新时代愚公填湖不止,让百里沼泽变为万顷良田。百里长堤挡江水,万千战士学愚公,开辟良田千万顷的壮举在诗人眼中绝对不亚于当年的南泥湾开荒。
沈老在《双溪大雪》[sup][3][/sup]中对壮观的劳动场面亦有生动的描写:
旌旗蔽云日,燎原烛天穹。
虎豹各潜骇,狐兔迹绝踪。
赫赫呈天威,壮丽难形容。
…………
到处红旗红,人在画图中。
咸宁市双溪镇是沈老在咸宁五七干校劳动生活最长的地方,但一年数迁,常无定居,写此诗时正面临迁居。“旌旗蔽云日”六句写的当是写的平整土地,挖山造田之事,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少量的机械也主要是手扶拖拉机,主要是靠人海战术,人多力量大在那个年代显得特别有说服力。人如潮涌、旗如林立,夜以继日,挑灯夜战,便有了“旌旗蔽云日,燎原烛天穹”的壮观场面。双溪镇(当时称区)是典型的丘陵地带,虎豹是早已难见踪迹了,狐兔之类倒是随处都有,但在白天隆隆的炮声,晚上遍野的烛光中,也是魂不守舍,溜之大吉了。这种人定胜天、人定胜地、人定胜兽的场面,的确是“壮壮丽丽难形容”了。正值春深时节,川岭叠翠,红旗招展,便有了人在画图中的赞叹。
2.江南咸宁秀丽的湖光山色
在《大湖景二》[sup][4][/sup]中,沈老对古云梦泽之一隅的向阳湖景物作了真实、形象、典型的描绘,诗中写道:
楚地多大泽,鸿雁不胜罗。莲菱连十里,鱼虾千船拖。
登高遥望远,心胸感寥廓。长堤围玉带,湖中余小河。
水土齐驯服,纵横成纤陌。沃壤膏如油,良田万亩多。
全诗十二句,分二个层次描写对向阳湖的景物。前四句主要描写向阳湖丰富的物产。“楚地多大泽”一句,点出了向阳湖的地理位置和与古云梦泽的渊源,咸宁向阳湖属于古代的楚国,云梦泽属于古楚地,楚地是千湖(泽)之乡。因为是大泽,便有了鸿雁、莲菱、鱼虾等物产,并有“不胜罗”、“连十里”、“千船拖”的富庶。沈老按从高到低的视角,描述空中鸿雁、水面莲菱、水中鱼虾,鸿雁、鱼虾之多姿,荷叶、莲花之多彩,可谓动静结合,红绿相映;如果读者稍作想象,这里有更有生机的人的活动,少年罗雁的欢呼声、少女采莲的嬉戏声,渔民拖鱼的号子声,汇成一支特有的交响曲,别具湖乡特色。
512句描写登高远望所见的湖乡景物。5、6两句总写登高望远的感受,那就是天高地远,心胸开阔。在山区登高望远是“一览众山小”、堆玉叠翠,在湖区登高望远是“秋水长天一色”、风帆点点,在咸宁向阳湖干校的高处登高望远则另有一番景象。严格地说,向阳湖不是真正的湖区,“向阳无湖”已是不争的事实。诗中7—12句为我们描与了当年向阳湖的真实面貌:向阳湖这片沼泽地已被巍巍长堤挡住浩淼湖水,被春柳染绿的长堤宛如玉带;平畴的原野中只有小河潺潺流淌;湖水和烂泥已被人类所驯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已是道路纵横成网、土壤肥沃流油,“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万亩良田。
此外,在《双溪工作点》中有“连冈十里秀,佳麦郁青青。”[sup][5][/sup]《双溪大雪》中有“川原铺锦绣,红紫竞芳容。平田七万亩,遥岑接碧空。”的景物描写。这几句诗是沈老从向阳湖迁至双溪镇劳动所见的景物,这里是丘陵地带,地势与湖区不同,景物自然也有异。山坡地一片连首一片,绵延数里,满眼是麦苗青青,佳木繁荫;坡地下的原野,也是一片片金色的油菜花,一片片紫色的草紫花(农民种下用于沤肥开着紫色小花的草)。田野中的红紫色与坡地中的青翠色似乎在展示着谁个更芬芳,谁个更美丽呢!一边是万顷红紫无边无际,一边是百里青山与蓝天相接,这正是江南咸宁农村仲春的特有景色了。
沈老在《挖砂场上红五连》[sup][6][/sup]中写的“鸢飞鱼跃天地阔,背景迢迢十里莲”,可以看着是《大湖景二》中“莲菱连十里,鱼虾千船拖”的一个注解。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挖砂指五七战士自己动手,在山破上建造红砖红瓦的平房,住房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万绿丛中,幢幢红房相衬,不仅写的是美景,写的更是喜悦之情。“鸢飞鱼跃天地阔”,通过“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暗喻五七战士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
真挚的乡亲情怀,深厚的同志友谊
1.真挚的乡亲情怀
文革时期来咸宁五七干校劳动的文坛巨匠们,尽管肩膀磨破一层又一层皮,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思想遭受一次又一次批判,但大多人对咸宁这片土地还是怀有感情的,对咸宁的人民还是深深感激的。是啊,再大的苦难、再大的折磨,不是这片土地之过,不是咸宁人民之过;而再小的安慰、再小的的帮助,只要来于这片土地,只要源于这里的人民,那都教人终生难忘啊。沈老在《大湖景四》[sup][7][/sup]中写道“人民多伟大,无事不可成。”在《双溪工作点》中写道“不仅风景好,还多尧舜民。”在《双溪咏》[sup][8][/sup]中写道“亿民皆尧舜,棉麻尽丰收。”在这里,老诗人不仅赞咸宁的风景美好,更称称人民“伟大”,尊人民为“尧舜”,由此可见沈老对人民的一片深情厚爱。
2.深厚的同志友谊
一边是人民的母爱伟大,一边是同志的友谊深厚。沈老在《大湖畔基建工程》[sup][9][/sup]中写道:
五七战士面貌新,同吃同住共艰辛。
青壮运砖过二百,老将推水五车频。
天未大明已排队,夜深雨雪未收兵。
飘飘红旗到处是,列列新屋日告成。
这首诗从整体上赞美了“五七战士”(原文化部文革时期的沦落者)的艰辛劳动与伟大功绩。无论青壮年老,无论阴晴雨雪,无论黎明深夜,全都尽力而为、同心同德、不辞辛苦,才有“列列新屋日告成”的幸福收获。这之间不乏青壮与老将之间的相互理解,阴晴雨雪天的相互关爱,黎明深夜的相互鼓励。
《各连大厨房》[sup][10][/sup]中,沈老写道:“厨房诸同志,工作极苦辛。职务责任重,阶级友爱深。”老诗人这里不仅肯定了厨房师傅工作的辛苦、责任的重大,而且指出师傅们的起早摸黑、不惧脏累,缘于阶段友爱深,同志情谊重。在《双溪工作点》、《九连三战士》、《老贾》、《老苏》等诗作中,也有对其他后勤工作同志的赞美。
值得一提的是,沈老对拖拉机手的辛勤劳动赞赏有加。在《大湖景一》中写道“机耕争分秒,雷鸣土地翻”,还专节写下《大湖中拖拉机手》[sup][11][/sup]
天时未大明,机声已雷吼。
雨雪从不辟,入湖翻泥土。
计时争分秒,不敢稍落后。
独当艰巨责,能比坦克手。
诗中的拖拉机手,早出晚归,不惧雨雪,翻土造田,“计时争分秒”,说明农事的紧急, “独当艰巨责”说明拖拉机在平湖造田中的作用重大、拖拉机手的责任重大,在这与天斗与地斗的战场上,拖拉机就像那冲锋陷阵的坦克一样重要啊!
苦涩的繁重劳动  灰暗的生存环境
1.苦涩的繁重体力劳动
沈老在《大湖景一》中写道:“三月天气恶,雨雪日夜兼”;在《大湖景三》[sup][12][/sup]中写道:“蝮蛇喷毒雾,野竹扎脚跟。选之作基地,别有深意存。何为此辛苦,雨雪兼泥泞。”在《双溪工作点》中写道:“日夜分班去,雨雪落纷纷”。咸宁五七干校的劳动,如果不考虑围湖造田对生态、对环境的破坏这些因素,可以说是人类与天斗与地斗的壮举,的确是可歌可泣的。但这个泣应该不是“喜极而泣”,而是悲极而泣。以上三首诗都提到“雨雪”,在雨雪中劳动,可不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垂钓,雨之泥泞,雪之寒冷,肩上重担,心头重压,不要说,常坐办公室拿惯笔杆子的文化人,就是风里来、雨里去地地道道的农民,也会深感当年那种劳动的繁重与苦涩。又何况这种雨雪又来自“三月”,江南的咸宁,三月初的天气,常有倒春寒十分寒冷的时候,本应享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受,却是雨雪兼加,寒气逼人,这就给人增添一份心情的烦恼,难怪沈老写下“三月天气恶”的句子,一个“恶”字,把沈老当时糟糕的情绪、苦涩的心理表现得入木三分。道路泥泞不说,兼之途中还有荆棘毒蛇挡道,竹跟野茨埋伏,时有被咬和扎脚的可能。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还要日夜分班劳动,在《双溪工作点》中作者自注道:十连战士住区里,有夜11点才下班的,有早4点即上班的,主要工作是挖煤。这样的劳动(改造),哪有与天斗其乐无究,与地斗其乐无究的体会。难怪沈老会发出“选之作基地,别有深意存”的感慨了。
2.灰暗的工作生活环境
沈老在他的向阳湖干校诗歌中,正面直接描写生存环境恶劣的诗句十分鲜见,或许是由于写作的不便,或许是由于“不见不怪”吧,正如诗人在《双溪大雪》中所云“何不辞辛苦?举世皆尚同”。但细读其诗作,我们不难品味出老诗人当年的劳动之苦、生活之苦,心灵之苦。
前文已分析过五七战士在雨雪交加,蛇蝎当道、荆棘扎脚的环境下劳动的辛苦,这里不再赘述。关于生活上的艰难,沈老在《大湖畔基建设工程》提到“同吃同住共艰辛”,必须提到的是沈老的年老多病,这种“共艰辛”就显得更加不易。沈老的悲苦的原因还在于“亲旧远分离”(《喜新晴》),“远辞京国,移居咸宁,素居寂处”(《双溪大雪》后沈老的自我说明);兼之居住无定,“孤蓬转自征,去住长随风”(《双溪大雪》,“一年数迁,迄无定处。天寒地冻,又因不久即将转移,心脏已不甚得力”(《双溪大雪》后沈老的自我说明)。当然,最大的痛苦,当是来自心头的重压,《喜新晴》中“万马齐喑久,闻声转相惊!”《双溪大雪》中“夜眠易警觉,惊弓类孤鸿”。这应是“大雨大干,小雨小干:晴天不干,开会批判”后遗症吧!或许读者还可以从诗人的自画像中得到一些佐证,《自检》中“七十白发如丝素”、“连旬阴雨眼横糊”,《双溪咏》中“我今来双溪,素丝已盈头”;《双溪大雪》中“五色目迷朦,五音耳失聪”,诗人的悲愁,已写进他的发盈白、目迷朦、耳失聪中了。
【注释】
[1]李城外编.向阳湖诗草[M].沈从文.喜新晴[E].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21-22
[2]李城外编.向阳湖诗草[M].沈从文.大湖景一[E].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3-4
[3]李城外编.向阳湖诗草[M].沈从文.双溪大雪[E].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23-28
[4]李城外编.向阳湖诗草[M].沈从文.大湖景二[E].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4-4
[5]李城外编.向阳湖诗草[M].沈从文.双溪工作点[E].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9-9
[6]李城外编.向阳湖诗草[M].沈从文.挖砂场上红五连[E].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12-13
[7]李城外编.向阳湖诗草[M].沈从文.大湖景四[E].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5-6
[8]李城外编.向阳湖诗草[M].沈从文.双溪咏[E].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16-18
[9]李城外编.向阳湖诗草[M].沈从文.大湖畔基建工程[E].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7-7
[10]李城外编.向阳湖诗草[M].沈从文.各连大厨房[E].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9-10
[11]李城外编.向阳湖诗草[M].沈从文.大湖中拖拉机手[E].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7-7
Wheelbarrow in Yun-meng lakes
——Praise, sorrow and feelings in XiangYang lake poems of Shen Chongwen

Abstract:The famous literary master Shen Chongwen labor during the XiangYang lake five_seven cadre school of XianNing ,Hubei Provinc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He left a number of very precious poems.
Some of these poems describe the spectacular scene of labor in cadre school, describe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Jiangnan XianNing. Some poems praise sincere feelings of the villagers and the profound friendship of comrades. Some poems upset the heavy labor of the bitter,the dark survival environment. Some poems express science labor experience and special feeling of thinking. These poems leave a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XianNing, also left valuable historicalmaterials to the Chinese cotemporary five_seven cadre school.
  Key words: Shen Chongwen , poems, XiangYang lake,study


(本文为2013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向阳湖文化之诗歌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廖伦建,男,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所长,教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cc64ce0102ee2h.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15:10 , Processed in 0.0298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