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查看: 2036|回复: 0

李晓航:“文革”时期郭沫若对毛泽东诗词疑难问题的解答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发表于 2012-11-29 20: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现代诗人中,郭沫若与毛泽东相交最久,相知甚深,他对毛泽东诗词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研究,是毛泽东诗词的积极解说者和主动宣传者。他解说毛泽东诗词的文章,在众多毛泽东诗词阐释者中,篇数最多,为他人所不及,解说水平亦堪称大家。“文革”期间,包括臧克家在内的许多曾经对解说毛泽东诗词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诗人失去了话语权,郭沫若成为这一时期毛泽东诗词权威的阐释人,他通过多种方式,对毛泽东诗词作了全面、系统、精到的讲解。据笔者查阅的资料,“文革”时期,郭沫若对当时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中的三十一首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这些诗词包括《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七律·答友人》、《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郭沫若对毛泽东诗词疑难问题的解答,是通过书信、批注、谈话等方式进行阐释的。其中书信六封,批注一件,谈话一次。

    郭沫若解答毛泽东诗词疑难问题的第一封书信,是1967年6月13日写给新北大公社“傲霜雪”战斗组的。这个组织曾于1966年12月26日为庆祝毛泽东诞辰73周年,编写出版《毛主席诗词注释》(后更名为《毛主席诗词注解》)。该书首创对每首诗词附以“注释”、“时代背景”和“解释”三段式的诠释方式,这种诠释方式在“文革”时期为各地编印者所仿效、沿袭,成为一种流行的模式。这个注解本得到了郭沫若的具体指导,是“文革”时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本子,曾多次修订再版。在这封信中,郭沫若表示,他将《毛主席诗词注解》看了一遍,有些地方作了小的修改,有些地方打了问号,并纠正了此前他对“枯木朽株齐努力”的解释,认为“努力”是好字眼,不能属诸“腐恶”的敌人。“枯木朽株”不是恶意,可解为“老人病人都振作起来,一起努力”。①

    1967年7月2日,郭沫若写给新北大公社“傲霜雪”战斗组第二封信,回答该组织向他请教的三个问题:一、《浪淘沙·北戴河》中“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究竟有什么寓意,上下阙的联系怎样?二、《登庐山》中“桃花源里可耕田”一句,就是指的人民公社的发展吗?三、《答友人》中的“友人”是实指还是虚指?所指大概是什么样的人?②   

    第三封是1968年4月2日写给北京师大“红烂漫”战斗组的回信。当时,北京师大的青年教师欲编写一本《毛主席诗词试解》,书面求教郭沫若。郭沫若对毛泽东十九首诗词中众说纷纭的三十四个问题作了详细回答。这是郭沫若对毛泽东诗词疑难问题所作的一次较全面、篇幅最长的文字答复。北京师大的青年教师将坊间流传的毛泽东对自作诗词的自注寄给郭沫若,求证是否确是毛泽东的自注,郭沫若作了肯定的答复:“据我看来,是主席自注。但传抄中讹误不少。凡未正式公布的文字,最好不要引用。”郭沫若对求教者提出的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诗句作了解释,如“万类霜天竞自由”、“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不周山下红旗乱”、“东方欲晓”、“风景这边独好”、“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残阳如血”、“何时缚住苍龙”、“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样悲欢逐逝波”、“桃花田里可耕田”、“天生一个仙人洞”等。还对一些具体问题作了解答,如《菩萨蛮·黄鹤楼》的写作时间,《忆秦娥·娄山关》的历史背景,《念奴娇·昆仑》的主题,《沁园春·雪》中的一些词是否包含了对秦皇、汉武等历史人物应有的肯定?“天若有情天亦老”和“人间正道是沧桑”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观鱼”一典出自何处?③

    第四封是回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校毛主席诗词学习小组关于毛泽东诗词的十三个注释问题。郭沫若对“金瓯”、“漫道”、“黑手”、“芙蓉”等词的释义作了答复,对“‘白云山’究竟在何处”、“‘便有精生白骨精’中的‘精’,您原解释为‘革命阵营中的保守派’,是不是指修正主义者”等问题作了解答。④

    第五封是1968年4月2日对《毛主席诗词》民族文字版翻译中十二个疑难问题的答复。郭沫若对“怅寥廓”中“怅”的含义、“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的语气,“昆仑”的象征意义,“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句法结构,如何理解“偏师借重黄公略”中的“借重”?“白云山下呼声急”中的“呼声急”是指敌人的呼声还是指我们的呼杀声?“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行军的气氛还是打仗的气氛?均作了答复。⑤

    第六封是对福建师院《毛主席诗词笺释》编写人员提出的几个问题的解答。郭沫若认为“昆仑”代表大山,即压在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雪”的象征反动势力;对“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不宜求之过深;“白云山头云欲立”、“遍地英雄下夕烟”的云、烟决不是敌对势力等。⑥

    1967年8月,新北大公社“傲霜雪”战斗组编印《毛主席诗词注解》。此前,该组织将此书的打印稿送郭沫若审阅。郭沫若在打印稿上作了六条批注,对“激扬文字”、“谁持彩练当空舞”、“漫道”、“快马加鞭未下鞍”、“更细岷山千里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等词句作了解答。⑦

    1968年12月,《毛主席诗词》朝鲜文版出版前,翻译组部分人员就毛泽东诗词中的一些疑难诗句,当面请教郭沫若。郭沫若在谈话中回答了翻译组提出的十三个问题,对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说明。郭沫若认为,“翻译‘一枕黄粱再现’这一句时,对‘再’字要引起注意。就是说旧军阀混战都自取灭亡,现在新军阀再战,照样是重蹈覆辙。”“‘不周山’,在译文中不一定直译出来,因为‘不周山’不好理解。”“‘枯木朽株’是指我们自己,不是指敌人。译文里还是不直译好,要意译。”郭沫若还说:主席的诗词不好译,语言非常简练,内容非常深奥。所以译的时候要反复推敲,翻译出来的一定要成诗,不成诗不行。要是只表达思想内容的话,只用白话文解释出来就好了,翻译出来后,一定要有原诗词的风韵才行。毛主席的诗比如是一杯茅台酒,译出来后起码要成为一杯白干,成一杯白开水不行,成一杯混水那就更糟了。⑧

    从这些问题的解答中不难看出,郭沫若对毛泽东诗词理解之透彻,见解之精当,为常人所不及。在现在看来,这些解答也不失为独到之见。

注释

①《郭沫若谈毛主席诗词》,湘潭师专中文科编印,1978年7月,第134页

②《郭沫若谈毛主席诗词》,湘潭师专中文科编印,1978年7月,第134-135页

③《毛主席关于诗词的论述》,山西教育革命联络站编印,1968年10月,第28-45页

④《毛主席诗词学习资料》,内蒙师院中文系《毛主席诗词》学习小组编印,1968年,第31-34页

⑤《郭沫若谈毛主席诗词》,湘潭师专中文科编印,1978年7月,第153-156页

⑥《郭沫若谈毛主席诗词》,湘潭师专中文科编印,1978年7月,第153-156页

⑦《郭沫若谈毛主席诗词》,湘潭师专中文科编印,1978年7月,第136-137页

⑧《郭沫若谈毛主席诗词》,湘潭师专中文科编印,1978年7月,第157-164页  

(载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

http://lixiaohang.blshe.com/post/5216/745508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4 03:25 , Processed in 0.0594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