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42|回复: 0

乐清中学校史1949-1979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2-11-1 18: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

(二)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
    一、对旧学校的接收与改造二、逐步确立共产党在学校的领导地位三、向工农开门四、学制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五、教师的思想改造六、工读生产七、事务工作
二、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
(1949年5月——1956年7月)1949年5月10日,乐清县城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学校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对旧学校的接收与改造
1.乐清县立初级中学 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指定“校长赵立、教务主任胡公善二人于教员初步聘定后迅即遴选五人组织临时校务委员会,校长为当然委员兼主任,教务主任为当然委员”。县中遵照指示,聘陈适、陈蓉初、梁朝曦、胡公善、赵立为临时校务委员。9月6日,假县城徐放澜家开临时校务委员座谈会,商讨教职员聘定,决定9月20日招生,25日开学,30日上课。11月2日,临时校务委员增加胡乾中、倪若水二人。倪若水为学生代表,学生级联会主席。11月18日,校长赵立向县人民政府呈送本学期学校概况表,学校公章,主管人私章印鉴,教职员印鉴,学生名册等。全校共3个年级6个班,学生201人,其中一年级67人,二年级61人,三年级73人;教职员21人,其中教师16人,职员5人。
2.私立乐成初级中学 1949年7月29日,县民主政府县长叶龄银令私立乐成中学校董会改组,“查该会组织成份复杂,又加岁月更迁,人事变动甚大,故为适合时代及工作需要计,特令该校校董会董事陈哲夫、倪悟真、朱叔华、郑虔、陈旦等五位先生负责,克日进行改组,并将办理情形暨下学期校长人事决定报本府核委为要”。8月3日,校董会召开改组校董会筹备会,推举倪悟真、陈哲夫、陈旦、郑虔、朱叔华、王亦文、陈济民、蔡耀宗、陈适、王纯侯、卢霞九等十一人为校董。经呈报县民主政府,准予备查。8月9日,校董会开会,推举陈哲夫为董事长,王亦文为校长。8月30日,县长叶龄银指令,准陈哲夫先生为该会董事长;又训令:顷奉第五区专员公署8月24日函开:‘该校校董会推荐王亦文为校长,未便照准’等因,奉查该会应速即召开校董会重行推选校长,报府核转。9月1日,又召开校董会,议决聘请吴崇厚先生为校长,呈请县人民政府鉴核。9月4日县人民政府县长仇雪清指令:“呈请吴崇厚为校长,所请照准!”11月15日,校长吴崇厚向县人民政府呈送学校概况报告表、学生名册及学校公章、主管人私章印鉴、教职员印鉴。全校共6个班,学生76人,教员16人,职员4人。
3.县中奉令接收乐清简师和私立乐成中学 1949年8月,创办于1941的乐清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停办,学生并入县立初级中学。1950年2月,私立乐成初级中学校董会董事长陈哲夫向浙江省教育厅呈请学校停办,呈文如下:“查本校学生骤减,经费支绌,无法维持。前曾呈请乐清县政府转呈第五区专署,请求补助。旋奉乐清县府中教字第318号通知,以奉专署通知,目前政府经费困难,对私立学校无法照顾。处此极度困难,下学期究应如何办理,当即召开校董会筹商办法,议决:(1)下学期暂行停办,(2)各年级学生请县府饬令县中无试验转入肄业,(3)所有校具校舍校产移交县府接收保管。惟念本校缔造艰难,且有十年历史,拟请就原址设立县中分部,以符办学初衷等语纪录在卷。除分呈外,理合呈请钧厅鉴核,迅赐饬县接收,不胜公感。”这一呈文道出私立乐成中学停办的原因在于“学生骤减,经费支绌,无法维持”。虽说“暂行停办”,实际上此后没有恢复,私立乐成中学就此画上了句号。陈哲夫先生是学校的创办者之一,首任校长,清楚知道缔造之艰难,语多悲凉。3月9日,县人民政府县长仇雪清指令,同意私立乐成中学停办,“(1)暂行停办之议,虽由省厅批准,事实上已无问题,(2)各级学生无试验转入乐中肄业,原则上亦无问题,(3)所有校产校具校舍由县政府接收,今县中现正决定迁来城内,可即由县中全部接收。仰即克日办理移交,会衔具报,以利开学!”同日,县长仇雪清训令乐清县立初级中学校长蔡耀宗,接收私立乐成中学校产校具校舍,训令全文如下:“令乐清县立中学校长蔡耀宗:查私立乐成中学业经校董会决议停办呈报在案,所有校产校具校舍全部由该校接收,除分令外合行令,仰该校长克日办理接收会衝具报为要!此令”。
4.县中奉令迁移县城 1950年3月中旬,县立初级中学奉县人民政府令自虹桥镇迁移县城西北角白鹤寺私立乐成中学原址。一切搬运及移交工作均于4月8日下午全部结束。县中自虹桥迁来县城后,开始在新址开学,4月2日注册截止,开始上课。学生合计7个班210人,教职员工23人。
二、逐步确立共产党在学校的领导地位
1.任命校长 1949年5月乐清全县解放之后,县民主政府即任命赵立为乐清县立初级中学校长。1950年2月,校长赵立因病请辞,县人民政府呈请温州专员公署委派蔡耀宗为县中校长,陈适为副校长。9月,副校长陈适辞职照准。1951年冬,校长蔡耀宗奉调到青田县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9月,校长蔡耀宗离任。此后由县长仇雪清兼任代校长、校长,又任陈培汉为代副校长、副校长。1955年8月又任金大千为副校长。
2.改革行政机构 1949年9月,县民主府指令县中设立校务委员会,校长为当然委员兼主任,教务主任为当然委员。初为7人,后为9人,其中2人为学生代表。废除民国时期的训育组及训导主任,在校务委员会下设教导处、事务处及生活指导组、体育组、卫生组。
3.建立中共乐中支部 1952年10月,县中有共产党员 人,经中共乐清县委批准,建立中共乐清县立初级中学支部委员会,陈培汉为首任支部书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县第一个学校党支部。支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县中工作的直接领导的开始。自此之后,支部在学校的工作中一直起着核心的堡垒的作用。
4.建立青年团支部 1949年11月,乐清全县开始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地方组织。在城区青年团工作委员会书记徐恭恕、副书记蔡耀宗等指导下,私立乐成初级中学建立了青年团支部,有青年团员十多人,蔡耀宗兼任青年团支部书记。私立乐成中学停办、学生全部并入县中,青年团支部也并入县中青年团支部。1950年5月4日学校举行纪念“五四”青年节集会,校长蔡耀宗演说建立青年团的几个问题及乐清建团半年来的情形。1953年,青年团员有20多人。1954年下半年青年团员增至57人,建立青年团委员会。钟学庭为首任乐中团委书记。团委下设4个支部,教工支部6人。1955年,全校团员增至128人。1953年开始学校配备专职青年团干部,钟学庭为首位专职团干部。解放之后,学校废除了童子军。1953年上半年,建立中国少年先锋队大队部,钟学庭兼任大队总铺导员。
5.成立学校教育工会 1951年6月,乐清县教育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校长蔡耀宗兼任主任。该年下半年,县中教育工会成立,朱一正为首任工会主席。1955年,全校教工58人,其中工会会员56人,分为5个工会小组。
6.成立学生会 解放之后,原学校学生自治会停止活动。1950年4月,县中学生会成立,下设学习、生活福利、文娱等部。9月9日,各级召开级会,选举学生会执委会候选人及级会主席与级务委员;11日,召开学生会会员大会,普选执委,成立新的领导机构,取消女同学会,在学生会下增设女同学部、生产部、膳务部,同时将生活福利部和文娱部合并为生活部。
三、向工农开门
在旧中国,工农及其子弟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任务之一”,学校努力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1.改革招生制度 学校1950年度第一学期招生简章规定秋一新生报考资格为“甲、曾在公私立高级小学毕业持有毕业证明书者。乙、具有高级小学毕业的同等学力者……持有原校成绩单及当地区人民政府的证明书者”。简章明确规定“同等学力者”可以报考有利于工农入学。考试科目为国语、算术、常识(包括政治常识、历史、地理、自然)、口试。政治常识为考试内容之一。
2.工农及其子女入学人数不断增加 新中国成立后,学生中工农成份的比重逐年增加。据1954年统计,上半年学生人数790人,其中出身工农成份占36.2%,地富成份占33.3%,其他成份占30.5%;下半年学生人数837人,其中出身工农成份占55.07%,地富成份占16.24%,其他成份占28.69%。是年下半年招生6个班,录取365人,实到359人。录取的学生中工农成份比重亦较上年增长。上年工农成份占56%,地富成份占17.2%,其他成份占26.8%,是年工农成份占76.15%,地富成份占6.6%,其他成份占17.25%。学校已进一步做到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3.设立人民助学金和减免费 为了保证工农及其子弟受教育的权利,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学校设立了人民助学金和减免费。1950年,人民助学金分甲乙丙三种:甲种月给九二米60市斤,乙种37.5市斤,丙种22.5市斤。全校总名额按甲种计算占全校学生总数10%。减免费分甲乙丙三等:甲等全免,免缴学杂费及体育、学习、图书、医药卫生和茶水、灯油费之全部;乙等减免学费、杂费两项;丙等减免学费。
人民助学金和减免费设立之初,由于对享受助学金和减免费的阶级路线还不够明确,对学校的性质教育目的方针与任务还不够明确,所以还没有完全符合上级对学校的要求,没有做到向工农开门,为工农服务。自从学习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之后,学校情况已大有转变,人民助学金和减免费也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据1954年统计,享受人民助学金的学生,工农成份上年占67.57%,本年占84.32%,地富成份上年占10.81%,本年占5.68%,其他成份上年占21.62%,本年占10%;享受减免费的学生,工农成份上年占31.75%,本年占66.59%,地富成份上年占31.48% ,本年占10.76%,其他成份上年占36.77%,本年占22.65%。4.附设工农业余中学 为了让那些在白天有工作而无法来校读书的工农及其子女能够读上中学,学校在1952年开始附设工农业余中学,学生人数41人,其中女生6人。授课教师由县中教师兼任。
四、学制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县中是一所初级中学,原有学制为三年,春秋两季始业。1951年下半年,执行正式颁布的《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停止春季招生,此后新生都在秋季招生入学始业,与相应的初等教育机构衔接,修业年限为三年。
1949年乐清全境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旧学校时,即取消了党义、公民等旧社会反动的政治课及童子军训练课,开设了革命的政治课。1950年9月,执行国家教育部《关于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的命令》,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1951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规定初中学制三年,课程设政治、语文、数学(算术、代数、平面几何)、自然(植物、动物、达尔文学说基础、生理卫生)、化学、物理、历史(本国史、外国史)、地理(本国地理、外国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每周上课时数一年级30节,二三年级各31节。学校执行省政府的规定。1954年秋,国家教育部通知,初中不设外语课。学校执行上述通知,初中二年级已开始设的外语课也停授。
改革旧的教学方法,积极研究教学的新途径。1950年4月,组织教学研究会,分社会科和自然科两科,共同研究教学上的疑难与教学方法。又成立各科教学听讲小组,有重点地先就政治、国文、数学三种,在教师有空时进去听讲,并在教学研究会上提出意见。5月19日,召开社会科研究会,讨论学习上的偏向及改进方法,小组学习的加强,不选英语课学生空闲时间的利用等问题。5月22日,召开自然科教学研究会,讨论各科的进度加速问题,以及怎样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程度问题。下半年,组织教学小组,重点先组织国文、数学两个小组,开展业务学习,举行教学实习。由试教者选定教材,编好教案,提交小组订正,然后试教,其他教师参加听讲。实习后举行小组会,检讨优缺点。这一学期,各科举行二次,国文、算术两科各举行五次。1953年开始,强调全面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学习凯洛夫《教育学》,试用“五级记分法”。
五、教师的思想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帮助从旧社会过来的教师适应新时代,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组织教师参加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抗美援朝等运动。
1950年4月,学校组织教职员学习委员会,推选吴崇厚为主任委员,决定当年以《社会发展简史》为学习内容。又请中共乐清县委书记叶龄银来校作题为《一九五0年的工作与任务》的报告。暑假,胡公善等7位教师赴杭州学习,8月25日返校。其余教师均在校,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学习毛泽东主席的“六六”文告及土改文件,以自学为主,集体学习为辅。学习后,每人作论文一篇,呈送专署。11月,举行全校教职员时事座谈会,以抗美援朝及解放西藏两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这年冬天,学校响应中央号召,开展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控诉美帝国主义罪行,破除亲美、恐美、崇美思想,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订立爱国公约,以实际行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贡献。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普通中学应以整顿、巩固、提高为主,打好基础,准备发展;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积极的成员;学校的基本工作是教学,搞好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中心的一环;办好学校必须正确执行校长责任制和教师责任制;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中学必须坚决贯彻为工农兵开门的方针。是年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暑假开始前后,遵照中共乐清县委指示,组织教师学习毛泽东主席为5月20日人民日报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开展批判电影《武训传》和“武训精神”,澄清教育思想上的混乱。是年冬,学校部分教师到农村参加土地改革运动。
1952年春,部分教师抽调到农村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暑假,学校教师赴杭州参加思想改造学习。1953年,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又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1955年5月,组织教师学习部颁《中学生守则》。1956年组织教师学习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明确对资产阶级世界观自我改造的重要。暑假,全体教职工集中温州文教干校进行肃反学习,进一步划清敌我界线,交代自己的政治历史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7年间的一系列学习,改造了教师的世界观,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使教育转到为人民服务的轨道上来,努力贯彻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指导方针。
六、工读生产
1950年,县中成立工读委员会,组织学生参加工读生产。学生参加工读以自愿参加为原则,参加的同学须经工读委员会审查通过,其条件为家境清寒,有工作能力者为合格。参加工读的同学如不负责任,致使资本受到损失,一律赔偿,若为人力所不能挽救的损失(如猪瘟)当作例外。工读生产成品收入,除成本和公积金(抽取利润的 %)外,完全归同学所有。该年上半年制订的工读计划草案,劳动生产部分设农艺组、畜牧组、农业加工组、工业组、合作社等。该计划草案需动支学米、学费稻谷12500斤,作为开展工读业务的垫脚本。县人民政府把计划草案转呈温州专署要求核准,并认为计划草案有两项意义:一、使学校参加大生产运动,增加收入,减轻学生对教育费的负担。二、使全体师生与生产劳动结合,建立劳动观点,改造思想意识。县人民政府并认为这事是该校革新教育的创举。温州专员公署在批示中认为“是项计划缺乏重心”,“工业生产必须研究市场销售情况,资金花下去,周转不灵,易于失败。当此资金短缺,生产经验技术不够,就应当集中财力、劳力、时间,钻研一种主要劳动生产”。专署明确指出,“工读生产应当以农业生产为主,结合副业生产养畜、蚕丝等”。学校据此批示,调整了计划,该年下半年,工读生产分设为农垦(25人)、合作社(5人)、洗衣(5人)养猪(5分)、养羊(4人)、缮写(2人)等7个组。1950年,开垦学校周围荒地4亩3分多,种植马铃薯、络麻、甘薯和各种蔬菜,养羊6头,养猪 头,收获络麻700斤,甘薯5000斤(计旧人民币40万元),菜头500余斤(计旧人民币6万元),大麦90斤(头年种植)。其余蔬菜折价归伙食团计算。工读生产收入共计旧人民币66.76万元,除甘薯款40万元尚存工读会外,其余26.76万元全数发给工读同学为伙食谷。
七、事务工作
乐中自迁到县城以后,对原私立乐成初中的校舍、校具进行大规模的修理。原有校舍年久失修,屋瓦多破裂,每到雨天,各处多被漏湿。1950年,把各处屋瓦全部重翻,剔去破瓦,增添新瓦。有的房屋木柱被白蚁蛀蚀,桁条、横梁多脱榫,有塌倒之虞,均一一给加贴柱。男女生寝室向来少窗,东西两面均用木板隔成,光线黑暗,空气不流通,暑天十分闷热,不合卫生要求。现开板窗42爿。原缺乏浴室,现修隔浴室,男4间,女2间。又修理厕所。
把从虹桥搬来的校具和原乐成初中的校具清查一次,重分项目,编定号码,造具清册。对黑板、床板、浴盆、面盆架及球架等校具进行修理、添补。
改组膳食会。第一届膳食会在1950年3月20日成立。每届膳食会任期一月,到时改选。从是年9月开始,任期改为一学期,而采办、管仓、监厨三股干事各二人,每月更迭。
做好经费收支工作。每学期做好事业规费、代管费、工读经费、员工薪金等经费的收入和支出,催收学田租谷,1950年秋,学田租谷经晒干秤定入仓,计5671.5斤;催收学生事业规费欠谷4000余斤。
测量校园,建筑围墙。请两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测绘,经一个多月,绘好校园平面图。又建筑学校围墙30多丈。
购买药品。省教育厅发来学生卫生补助米2580斤,其中一部分由事务处用来购买药品58种,交校医使用。
完成“三好楼”基建。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拨款建造的第一幢教学楼动工兴建,有教室8个。全校师生参加清基和搬运木料、砖瓦、石头等义务劳动。当年下半年建成,命名为“三好楼”。1954年,又建平房两幢。这样,大大缓解了教学用房。


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十年
(三)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十年
    一、从初级中学到完全中学二、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三、教学改革四、教师队伍五、勤工俭学与半工半读六、政治运动与思想教育七、体育卫生工作
(三)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十年
一、从初级中学到完全中学
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提出了“向科学文化进军”的口号,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已经到来。
1956年1月,在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乐清县选出的省人大代表陈芙蕖在会上提议,要求在乐清县增办高级中学。4月14日,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函复陈芙蕖代表,“省教育厅已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你县具体情况,将你县增办高中任务列入56年度事业规划。今年暑期开始在乐清初中增招高中班。”此件同时抄送浙江省教育厅,乐清县人民委员会,温州专 。
是年下半年,学校增招高一新生4个班,开始了从初级中学到完全中学的跨越,校名也因此而改为浙江省乐清中学。
二、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1956年9月开始,陈培汉、金大千先后任乐清中学党支部书记,兼任副校长。1957年8月,又任命王炳墀为副校长。1958年4月,县(地)委委任余孝安为学校专职书记,旨在加强共产党对学校的领导,坚持一切工作都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1960年6月,中共温州地委决定:乐清县委书记王振元兼任乐清中学校长,林康西任乐中党支部书记,金大千、陈培汉任乐中副校长。1963年2月,县委又任命张龙光为副校长。
学校办成完全中学后,其行政机构无多大变动。党支部、校长之下,分设教导处和总务处。教导处之下分设各科教学研究组。
学校建立中国共青团团委和中国少年先锋队大队部,配有专职团队干部管理。
1957年2月,国家主席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在谈到教育方针时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提出的教育方针,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其要求。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这一指示肯定了新中国成立后九年来教育发展的业绩,也指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生产劳动,强调党在教育工作中的领导地位。
学校努力贯彻党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1958年开始设置专职党支部书记,强调书记挂帅和党支部的绝对领导。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政治运动,参加工农业生产,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大办工厂、农场,把学生作为劳动力使用,而削弱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
1960年贯彻劳逸结合的方针,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的量开始减少。1963年,执行中央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4年,传达学习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改革学制、课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该年冬,传达《毛主席与毛远新谈话纪要》,“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反对注入式教学法”,学校强调反修防修,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三、教学改革

学校办成完全中学后,学制实行三三制,即初中阶段三年,高中阶段三年。1958年下半年,学校一度试行中学四年一贯制教学计划及中学五年一贯制半工半读教学计划。
中学四年一贯制设置语文、社会主义课、数学、历史、地理、生物、矿物、物理、化学、生产劳动、逻辑学、外国语、体育、音乐、图画等课程。前三学年每年上课40周,每周上课32节;第四学年每周上课38周,每周上课31节。每节上课时间从45分钟增为50分钟。另有体力劳动每周一天。
中学五年一贯制半工半读课程设置与四年一贯制相同。第一学年上课36周,每周上课32节;第二、三、四学年每年上课40周,每周上课分别为32节、27节、24节;第五学年上课38周,每周上课24节。每节上课时间从45分钟增为50分钟。另有体力劳动一、二学年每周一天,第三学年每周一天半,四、五学年半日劳动半日学习。
四年一贯制和五年一贯制半工半读在学校只试行了一段时期,并未长期实行。
1956年秋,执行教育部制发的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初中开设汉语、文学、数学、历史、政治常识(一、二年级不开)地理、生物、卫生常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图画、工农业基础知识(一、二年不开),高中一年级开设汉语、文学、数学、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外国语、体育、制图等。1957年秋,课程有所调整,初高中重开政治,初三增设农业基础知识。
1958年秋,课程又有调整,恢复语文,不再分设汉语、文学、政治改设社会主义教育,增设生产劳动,旨在加强劳动教育。此外语文、历史、地理分别增加乡土教材。1963年秋,课程又有变动,政治课按年级分别设置道德品质教育、社会发展简史、中国革命和建设、政治常识、经济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初中重设外国语,初三开设生产常识。上课时间,每节课50分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年秋季,学校高中没有招生,初中招收新生,1967年秋季初中又招新生,开设的课程有毛主席语录、农业会计、体育、革命文艺等。上课只有几周就停课了。
学校所用教材,大都为部编教材,其补充教材和乡土教材,多采用省编或教师自编。1958年,为适应目前形势、勤俭办学和学生的需要,许多学科的教材都作了增删修改。1960年秋季,据省教育厅通知,政治课应认真加强形势教育,着重加强阶级观点、劳动观点、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的思想教育。开学之后初高中都学习人民日报社论《立即开展一个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全党动手,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李富春的《高举总路线红旗继续前进》等文章,高中还要学习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文教群英会和第三次文代会上的祝词,初中还要学习英雄人物。高三政治课主要学习《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政治课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学习毛主席著作,进行形势教育,均应紧密联系当前政治斗争和生产斗争,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贯彻“兴无灭资”原则。
1958年开展整风运动,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管教不管导,教书不教人,普遍存在注入式教学法,现在开始面向政治,面向生产,面向思想实际,改变了“三大脱离”,转而变成“三大结合”。1960年开始开展各科之间大协作,如政治教师、历史教师兼语文课,语文教师兼政治或历史课,使学科教学得到密切配合。语文课上毛主席诗词,请音乐教师听课,用毛主席诗词配曲上音乐课。革新课堂教学,掌握教学重点,精讲多练,启发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又试行电化教学,既生动形象,又节约时间。
1964年,学习贯彻毛泽东主席在春节座谈会上的谈话和对北京铁路二中校长提出减轻中学生负担问题的意见的批示:“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学校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改革教学方法。此后又传达毛泽东主席关于培养接班人的谈话和《与毛远新谈话纪要》等,强调“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要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1965年,传达毛泽东主席对“北京师范学院一个班学生生活过度紧张,健康状况下降”材料的批示:“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学校采取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倡当堂完成作业,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可留少量课外作业,其他各科一概不留课外作业,以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四、教师队伍
1956年秋,学校办成完全中学,师资缺乏,学校从兄弟学校或外地调进一批教师。该年全面工资改革后,教师工作积极性高涨。1957年署假,教师留在学校进行整风和反右派学习;寒假至1958年3月,全体教师集中温州地委干校进行反右派斗争。经上级有关组织同意,将黄士华、吴颂球、李长和、杨节乐、胡儒标、郑大伟、金宗宽(已调出)等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开除公职,有的还被押送回乡管制劳动。学校共有教职工85人,右派分子占8.2%。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广大教师长期心有余悸,工作缩手缩脚,使教育工作受到不应有的损失。
1957年秋,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开始分配到县。学校从大学毕业生中挑选教师,至1966年夏,先后有30多位大专毕业生分配到学校任教师,学校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大为提高。这些新分配来的教师经过几年锻炼,逐渐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有的还当了各科教研组长和教导处的负责人。1966年初,新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50%。教师的课节负担比较重,1960年,教师每周最少的有18节,多的达22节。至“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学校的教师队伍比较齐整,各科教师的组合也比较均匀,有力促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五、勤工俭学与半工半读
学校重视生产劳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展工读生产,主要目的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费用问题。1956年秋季之后,特别是1957年整风反右之后,学校重视生产劳动,主要解决教育脱离生产,学生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农业劳动的问题。
1958年初,学校发动高中和初三年级500多名学生到白石参加白石水库建造工程劳动,坚持两个多月,做了二万多工。学期开学后的两个多月中,全校师生参加学校附近西山水库修建工程劳动,每天都有300多工,共做了三万多工。春耕生产时,师生日夜苦战,积极做好校内生产劳动,同时每日抽调50—400人支援乐成、城东、城南等地农业社抢收春花和进行春耕生产。夏收夏种时,学校抽出400多人帮助农业社抢收抢种。
1958年开始,学校成立勤工俭学委员会、管理校办农场、畜牧场和工厂。
农场共有水田185亩,山地23亩。主要种植水稻和番薯。在学校附近,遍植向日葵、蓖麻子、各种豆类和蔬菜。185亩水田,除25亩较好外,160亩完全是土质瘠薄的烂塘田,且座落在南草垟,离校有13里之遥。师生们克服了没有种子、耕牛、肥料、农具等困难,栉风沐雨,披星戴月,苦战半年,农场获得空前大丰收。这160亩烂塘田,过去一年里,只收一、二百谷,1958年早稻平均亩产达400斤,最高单位面积产量达1000斤。
畜牧场饲养毛猪19头、兔60头、牛5头、羊2头、鸭90多只、鸡100只。在兔和鸡、鸭方面,还特地培育和推广一些优良品种,如安哥拉兔、澳洲墨和婆罗门鸡、北京鸭等,使之大力繁殖。
工业方面,办起固氮细菌肥料厂,25人,日产肥料500—700斤;电池厂,5人,日产电池10打,空气电池灯30台,其质量超过上海大中华;砖瓦厂,75人,日可造砖坯700——1000个,还有铁工场、木工场、篾工场等。1958年下半年,为完成中央提出的年产钢1070万吨,铁1700万吨的指标。乐清全县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学校师生也投入这一运动,办了炼铁厂。同学们到城北乡挑铁砂,在操场上筑炉炼铁。先建立两个土炉,炼铁都失败了,后又建立两个大饼炉,先后炼了三次,也失败了,炉底冻结不能出铁。再建11个馒头炉,6个投入生产。
1958年,是学校勤工俭学最风光的一年。上半有高中5个班,初中3个班,学生931人,教职工49人,下半年高中8个班,初中11个班,学生933人,教职工52人,共种植水田185亩,山地23亩,平均每人0.20亩多。此外还办工厂,办畜牧场,大炼钢铁,支授各地修水库,筑海塘,夏收夏种、扫除文盲等等。1958年下半年,高一年级实行半工半读,其他班级也准备转为半工半读。学校领导提出“要做到吃饭不要钱,先做到吃菜不要钱。”勤工俭学劳动,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点,认识到劳动光荣,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促进教学改革,把“三脱离”变成“三结合”(结合政治、结合生产、结合实际);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如科学种田,良种培育等。但这一年勤工俭学,生产劳动时间过多,劳动强度特大,因此,“劳动生产与课程安排的矛盾难解决”,学生“旷课的很多,特别工农子弟及学生干部,补课补不胜补”。“学习放松了”,“学生作业没有很好完成”,“球场长出青草”,“其他课外小组及文体活动也陷于停滞局面”。这一年,学校流生严重,上半年原有1050人,流生120人,占11.4%;下半年高一新生近四分之一不读,强调困难。老生流生也占8%。
1960年,学校农场农田减少至71亩,平均亩产早稻480斤,晚稻399斤,全年平均亩产达800多斤。畜牧场饲养黄牛2头,毛猪85头,鸡、鸭、鹅等360多只。上学期一次卖给国家毛猪27头,每头重量200多斤。学校拟把畜牧场发展为良种繁育场,为农民提供良种。饲料是养猪的突出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利用课余时间上山拾枯番薯藤叶,基本上解决了饲料问题。果木场培植桃、李、枇杷、苹果、桔子等果树,又试种从南方移栽的香蕉和龙眼树。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中,师生在学校四周山坡上开垦荒地320亩,种上蔬菜,并大力推广套种,提高复种指数,选育蔬菜优良品种,大面积种植的优良品种有永德白菜、球菜、花菜等9种。学校成立生产处专门管理农场、饲养、蔬菜三线,由三位教师分工负责,班级生产出来的蔬菜,全部用来改善学生伙食,实现吃菜不用钱。
1958年开展勤工俭学时,随着农业季节而增减教学时数,本着“农忙不读减少读,农闲读”的原则,安排教学劳动时间。1960年,为适应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进行校队、校厂挂钩的需要,建立集中劳动与分散劳动相结合的劳动制度,就是除农忙假外,学生劳动时间作两种安排:一种是集体劳动,每学期集中劳动两次,每次连续劳动一周;另一种是分散劳动,每两周劳动一次,每次一天。因此课程表也作两周安排,单周上五天课,双周上六天课,解决数学与生产劳动时间的矛盾。
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学校农田全部归还给农民,农场不办了,工厂也停办了,只有畜牧场还继续在办,学校附近山坡上有一些蔬菜地在种植。
六、政治运动与思想教育
这一时期,学校里与社会上一样,政治运动多,先后经历了整风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反右倾”,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学雷锋、创三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等。
1958年,以整风为纲,推动学校一切工作。教师政治学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放鸣,提合理化建议。第二阶段学习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文件,引导教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开始大办工厂、农场。第三阶段动员教师开展“交心运动”。第四阶段开展评比运动,评出先进分子8名,占教师总数20%。
学生中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也以整风为纲,第一段阶段开展放鸣、辩论,放出大字报5864张,提出7000 多条意见,班级和个人都订出勤工俭学规划,开展竞赛。第二阶段,学习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四比”运动,即比觉悟,比学习、比劳动、比活动。第三阶段掀起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进行自觉革命运动,写出大字报6856张,提出意见8000多条。第四阶段进行勤工俭学评比,评出先进劳动者900名,其中一等100名,二等350名,三等450名,占学生总数的96.7%。是年下半年,全校掀起“诗画化”运动,几天几夜之内,写出“跃进诗”、画出“跃进画”12000多件,贴满整个学校。
1960年9月,根据省教育厅通知,对学生加强形势教育,着重加强阶级观点、劳动观点、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的思想教育。
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精减精神,学校动员下放部分学生回乡劳动。1963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中苏两党交恶之后,学校对学生加强反修防修教育,强调阶段斗争,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七、体育卫生工作
1956年秋开始,体育工作继续推行《劳动卫国体育制度》,坚持做广播体操和开展课外活动。1958年“大跃进”时,体育课把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作用以作为体育活动的准备操。每天早上体育锻炼半小时,技能比过去进步得快。该年参加县中小学学生田径运动大会,学校选拔一百多人参加,得第一、第二的比例占85%;24人参加温州专区中学生运动会,得第一名、第二名的各5人,得第三、四、五名的共11人,只有3人没有得分。20世纪60年代初期,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见县教育志111页4行),学校组织体操队、篮球队、田径队等,定期进行基本训练,经常参加县、专区、省体育运动会及表演和比赛活动,获奖颇多。(见50周年纪念册10页)
1958年,根据省卫生厅通知,学校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是年,学校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6月前,校医室协同县防疫站,对师生进行全面血、粪检查,对患有丝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疟疾等疾病的学生进行治疗。在开展勤工俭学劳动中做好安全生产,防止劳动过程中伤害事故发生或由于不讲卫生而引起疾病。进一步开展卫生督导工作,重点地测定肺活量,心功能及养成讲卫生、不随地吐痰的习惯。据校医室统计,该年上半年与上年同期相比,学生疾病减少了41%。


“文化大革命”时期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一、“砸烂乐中”二、乐清县工农兵五七学校三、乐清县第一中学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一、“砸烂乐中”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乐中校园内掀起大字报高潮。6月17日,中共乐清县委决定以乐中为“文化大革命”试点,派驻工作组,组长陈岳宣(县委宣传部长),副组长尤俊章(县文教局副局长),指导乐中“文化大革命”,校园内大字报再掀高潮,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揪出一小撮修正主义分子”,矛头直指广大群众教师,进行人身攻击和政治诬陷。7月,县委工作组撤离乐中。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公布后,乐中学生冲出校门,冲向社会,大破“四旧”(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10月,首批学生赴京代表动身上北京,接受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检阅。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四出串连,12月,外出串连的学生陆续返校,立即与社会上的一些群众组织一起,开始“炮轰县委资产阶级司令部”。1967年1月上海“一月风暴”掀起夺权狂潮之后,乐中学生众多组织逐渐分为两大派:乐中东方红大队和乐中总司。3月,中共中央号召学生回校“复课闹革命”,但两大派学生仍在社会上冲杀。乐中没有复课,学校处于瘫痪状态,无政府主义泛滥。至1969年,乐清全县各中学均已先后建立革命委员会,开始复课,唯独乐中没有建立革命委员会,没有复课。乐中被诬为“封、资、修的样板”,被彻底砸烂。学校的教学设施、仪器、教具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图书馆被捣,藏书几乎全部被毁。1969年之后,三届生(指1966、1967、1968三届毕业生)业已离校,或在边插队,或返回家乡,教师也大部分离开。留下的部分教职员工,经批准成立了“乐清中学护校革命领导小组”。
二、乐清县工农兵五七学校
1970年3月,“为了全面落实毛主席的光辉‘五七’指示,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适应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拟利用原乐清中学校址,筹办乐清县工农兵五七学校,“培养为农村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为工农兵所需要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学校开设:师资培训、农业、财会、农技、农机、机电、畜牧兽医、通讯报道等短期培训班。招生办法:由社队革委会、厂矿、企事业单位革委会推荐选拔。其条件:“学员来于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伟大红旗,政治可靠,革命干劲足,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和身体健康的,年龄在十六——三十岁之间的工人、贫下中农、退伍军人和参加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优秀青年”。学校的培养去向为“社来社去”,学习完毕,“回到工农业生产岗位参加生产劳动”。学校的教师“采取专职教员和兼职教员(老贫农、老师傅、解放军指战员及有关人员)相结合”,“能者为师。”学校领导机构,“建立有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为主体有革命领导干部,革命师生参加的校革命委员会。并邀请与学校挂钩的实习单位的革委会成员参加学校管理工作”。原“乐清中学护校革命领导小组”相应撤销。县革命委员会同意政工组《关于筹建乐清县工农兵“五七”学校的报告》,并批示迅速做好筹建工作。
1970年5月15日,县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批准成立县工农兵“五七”学校革命委员会,由戴希娒、干方斌、陈继定、尤俊章、赵玉德、林岳纯、章立鑫(暂缺工人代表一名,学业生代表二名、干部一名)等11位同志组成,并由戴希娒兼为主任,干方斌为第一副主任,陈继定、尤俊章为副主任。12月,县革委会为解决城镇学校领导体制,同意政工组和生产组的联合报告,“县工农兵五七学校由县农机一厂管理”,“由工厂轮批派出党员骨干和优秀工人组成的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并分别参加学校的党支部和革委会”。
该年6月,县工农五七学校第一期培训班开业,以连、排为组织分式,分红师连两个排和红医连两个排。课程自定,教材自编。培训中狠抓阶级斗争教育和路线斗争教育,“忆苦思甜”,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学员还要到学校、医院去实习,红医连还办了门诊部,接待群众来诊治。此后,还举办过农机和广播电影放映等培训班。至1972年12月,共培训人员______人,时间由一、二个月至半年不等。所有被培训人员结业后均回原单位安排工作。
县工农兵五七学校存续时间约为两年半,1972年12月后,学校改为县教学辅导站,其任务是担负全县中小学的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
1970年8月,城关镇人民公社第二中学开办,暂借县工农兵五七学校科学馆为校舍,招收2个初中班。该校由县农机二厂管理。
三、乐清县第一中学
1971年春,根据县革命委员会《关于开办高中及招生(试点)的通知》,县工农兵五七学校开始招收高中学生,在城关、城南、盐盆、城东、城北、慎海六个 社招收2班,学生108名;学制二年;招生对象以70届初中毕业生(即延至71年春季毕业生的)为主,适当招收农村户籍的69届初中毕业生,其条件“学生必须是政治思想好,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能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突出无产阶级政治,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高”;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相结合的办法)。
1971年 月,高中部开学,春季始业,按军事形式编排,称高中连,下分两个排,排下设班。1972年1月,中共乐清县委决定,将县工农兵五七学校高中部与城关二中合并为乐清县第一中学。为县办中学学校,建立党支部和有革命干部、工人贫下中农代表、革命师生参加的革委会,革委会下设教育组和总务组,教育组下分科建立教研组。4月,县委决定,尤俊章任乐清县第一中学革委会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孙大征任乐清县第一中学革委会副主任。由于原乐清中学已被“砸烂”,教师大部分流散,高中部开始招生时,学校不得不重组教师队伍。新组的教师队伍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根本没有受过职业训练,只能算是“拉郎配”。
1973年,学校以批修整风为纲,明确提出“把学校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把支援农业、支援集体经济放在第一位”。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每周一、二、三、五晚上集中学习,需要时随时增加学习时间。
试行省教育局制订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上好文化课,认真贯彻毛主席的“十大教授法”。该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具体规定了初高中的教育要求。
初中教育的要求: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工农兵进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规律,初步具有分清路线是非和批判资产阶级的能力,不断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觉悟,提高革命警惕性,加强战备观念;教育学生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决心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树立为中国和世界绝大多数人服务的思想;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能自觉斗私批修,遵守革命纪律,加强革命团结,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和具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努力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继续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掌握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培养分析、计算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一些实际本领。如能自学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以及一般的报章杂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写通顺的记叙文、简短的论说文和常见的应用文;能运用所学自然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三大革命运动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等等。要进一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
高中教育的要求: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热爱工农兵,进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学习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初步能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初步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增强批判资产阶级的能力,具有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教育学生决心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绝大多数人服务的思想;进一步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传统和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要在初中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要继续大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能担负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光荣任务。
试行《体育锻炼标准条例(草案)》,上好体育课,坚持早跑、课间操制度,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三大球”(篮球、排球、足球)小型活动。
此时学校开设的课程,高中有政治、语文、外语、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历史、革命文艺、军事体育等,初中有政治、语文、外语、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革命文艺、军事体育等。教材使用省编教材,或自编教材。
除了学习一点文化课外,学校还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学工,学校办了个小型机械厂、中草药研制厂,生产锯床,生产“岩柏合剂”等药物,但因场地小,多数学生无法进入工厂;学农,一是在校园里种植农作物、中草药,培育蘑菇菌种和蘑菇、银耳,参加校畜牧场劳动,一是到农村去参加春种秋收,或是兴修水利;学军,主要是军训和拉练。每个学期放农忙假一次,时间半个月,农村学生回乡参加劳动,城镇学生由学校组织到农村劳动锻炼。
学校虽已恢复,但“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时时冲击学校教学工作。
1971年秋,《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下达,抛出所谓“两个估计”:一是解放后十七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二是知识分子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纪要》全面否定解放后十七年的教育工作成绩,搅乱了思想,制造了混乱,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1973年7月,县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部署“批林批孔”整风已作。此后,学校即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评法批儒”,将学生从未接触过的陈腐发要的“三字经”之类拿出来让学生批判。1974年,县革委会派了“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贯彻极左路线;又贯彻省委领导对本校学生王俭美的关于反对走后门的一封信的批示,开展大批判,批判所谓“复辟回潮”,批“智育第一”,批“师道尊严”,造成“读书无用”的不良风气。一时间,学校教学秩序又受到严重干扰,出现了极度混乱现象,学生不来校上课,或来校而不进教室,或进教室而课堂纪律杂乱,教师无法上课,学生无法听课。课桌凳被毁坏,教室墙壁被捣了大洞。校无宁日。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下降。期间毕业的学生,只是时间上达到规定的年限,实际上多数达不到中学毕业程度。有的学生受极左思潮影响,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分不清是非界限,违法乱纪的行为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给社会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时止,十年期间,乐清中学遭受了一切劫难,学校受到很大破坏。但多数教职工能坚守岗位,多数学习仍能努力学习。期间毕业的学生,在恢复高考之后,好多人考上大学,有的甚至出国留学。这期间毕业的学生,日后取得可观成就的有:博士、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浙江省金华市市长徐止平,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研究所基因组中心主任杨焕明,教授、浙江教育科学院院长方展画,人民日报驻浙记者站副主任主任记者袁亚平,浙江南都集团董事长周庆治,美国中坦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巧敏,张一鉴、王俭美、李遍野,长江集团董事长施中旦。


原文地址:http://engineermate.com/Leisure/Alumni/HistoryOfYueQingZhongXue.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17:38 , Processed in 0.0370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