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88|回复: 0

法国学者70年代中国行日记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发表于 2012-9-26 11: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74年春天,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等五人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罗兰·巴尔特的《中国行日记》(怀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以纪录片似的素描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多有个性化的评语。
  星期日4月14日北京……14点55分,上海。14度:天空灰蒙蒙的,不热,下了几滴雨。   

这里更热一些。棕榈树。含羞草。香水气味。   

受到了三位身着天蓝色衣服的人的迎接,其中一位是上海出版社的编辑。他们更像知识分子吗?他们不大像是负责导游的。各式眼镜(有变化,可以做出分类吗?)。   

人很多,这里更具有吸引力。许多由拼音组成的标牌名称(似乎,是在教授两种方式)。   

旅馆(和平饭店):惬意、解放。旅馆很大,安静。奥地利-匈牙利和英国风格。玛莱娜·迪特里希1930。对面是港口。英国人曾经的居住地有着庞大的建筑物群。   房间里有两个窗户。壁橱很大,像是一个房间。   

在面对港口的一个小客厅里与接待人员见面,棕色的帆船,帆小而高挂。桌子上铺着台布,沙发椅,烟卷,茶。叶雅理(音译)同志作介绍,他是作家和编辑。仪式:讲话等。   

在旅馆周围短暂散步。非常好奇。所有的人都跟着我们、看着我们。目光频频投来。   

有许多向我们表示友好的夫妻。独自一人在旅馆周围散步。到最后还是独自一人。感觉很好。看到了一家服装商店。   

18点吃晚饭。晚上:第一商场。文具柜,上衣柜,人群尾随。   

随后,是友谊商店。古董赝品、毛笔、镜框。星期一,4月15日上海天色灰暗,十分冷。早餐。对面是一个平台,远处是港口、帆船。一个人长时间地单独做着体操:既无肌肉活动,也无骨骼动作,是什么呢?是在“舒展”身体吗?是中国哲学、特别是道教的关键概念。“道”指在任何事物上流动的基本力量,借助于换喻来指武术中运动的连接,它是掌握艺术和实现和谐的途径。   

昨天,很高兴找到“发言”(Speech)这个词,但是赵说得更好:“聊天”。   

向船厂走去。穿过一处宽大的居民区。由三个脚支起的煤炉子,煤球冒着烟。上轮渡之前,在汽车里休息。一个男孩在玩弹弓,属于三个年龄段的三位妇女在用木盆洗衣服,她们使用一块木搓板,就像在摩洛哥一样。许多人走来走去,许多自行车,许多菜篮子,许多家具,许多半扇猪肉,许多大的扫把、绳索。   

(昨天,在汽车里,还是这种建议:不要给大字报拍照,这是中国的内政。)   

快速地穿过黄浦江。鱼的腥味。很大的木筏。巨大的带有凹凸条纹的棕色船帆。有一丝阳光。   

三个平民家的男孩子。一个在唱歌。渡船上播放着音乐。带有凹凸条纹的棕色帆的船。那么多的颜色啊!一会儿是蛋黄色,一会是灰暗的铁锈色,一会儿是灰褐色,一会儿是果仁糖的颜色……   

大河的另一侧,是农村。一块块黄灿灿的油菜田。一群妇女———真正壮似男人的妇女,头上戴着柳条安全帽,正在认真修建沟渠。   
船厂。简直是大字报的狂欢节!大牌子上细心地写着:欢迎《原样》代表团。   

办公室。“Ladies”(“女士”)/“Gentlemen”(“先生”)。   客厅,茶,香烟。一位妇女(行政干部)致欢迎词。革命委员会。他们是三个年轻人,两位妇女(工会干部和女工)+一位个子很矮、眼睛机灵的人。   

(革命委员会的)臧同志(音译)介绍船厂(远洋货轮与河运船舶。造船与修船)。7000名工人,其中1400名是妇女,有10个车间。   

解放前:由官僚把持,只修复船身。仅有700名工人。修船业务很少。今天,有多台100吨的吊车。解放后,船厂回到中国人民手中。发展迅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9年:建造多艘万吨远洋轮船[把“文化大革命”与生产效率联系在了一起][远洋轮船建造的神话:壮举与奇迹。“风雷号”轮船,取自毛泽东的一首诗的开头。]。   

[上海的茶远不如北京的茶好,北京的茶呈金黄色,而且有香味。]   工人们:批判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因为他说过,造船不如租船或买船。   

[所有这些革命委员会负责人都是能说会道的人:个头不高,易激动,有活力,面带微笑。]   

造一万吨轮船,就必须改造船坞。已经建造了6条船。现在,另一个船坞也正在建造,可造两万吨轮船。   

[负责人对数字非常清楚。他很会讲话,很会构筑他的发言,很会讲得明白,无修饰,但带有与之相适的政治砖块。他是一位演说家。]   

参观“风光号”(音译)轮船(161m×20.4m),载重:13000吨。   

参观船厂。一直戴着柳条帽。电焊工很年轻。白色工作服。又小又圆的黑色镜片。工作服里露出红色的领口。绿色柳条帽上有一条蓝带子。   

这是一种没有性器崇拜的文明吗?出生率高吗?只需一根细细的膨胀导管即可。   

几个小伙子正在为张贴大字报的地方做一个很大的遮雨棚子。   

我们参观一个很大的装满机器的车间,一些年轻人正像操作风琴那样独自操作机器。   

我注意到,我们的小个子负责人有一双白净、细嫩的手。   

有人让我们戴上柳条帽和白手套。   

参观轮船。船长的房间。毛泽东的照片,他正在主席台前,手持一个烟嘴。   

(正在修理的轮船是往来于上海-日本之间的。)这使我想到了很多。墙上总有毛泽东漂亮的书法(诗词)。红纸金字。   

从艉楼上看去,船前方和泛有波浪的河水景色耀眼,中间有几条大船。天空晴朗。   

一个年轻的工人,完美的椭圆形脸蛋,目光纯洁,眉毛浓密。   

客厅里也是一样,黑板上满是大字报(是一位54岁的机械工写的,他说他乘着中国造的轮船出行感到非常幸福,他感谢救星毛主席赋予了他革命意识)。东方的香水味。   [性欲:仍然是、永远是一个完整的谜。]   

[那位作家:似乎因为秃顶,他总是戴着鸭舌帽。他的秃顶受到他的严格保护。他把安全帽高高地戴在头上。]   

工人们:他们似乎都平静地、心情放松地、注意力集中地工作,但也经常停下来。   

(回到小客厅)讨论。[根据工地的不同,刘少奇和林彪受到不同的评价。刘少奇: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林彪:想建造吨位非常大的船,为的是与世界上先进的造船厂竞争,这是“极端左倾”主义的路线。参阅轮船餐厅里毛泽东有关谨慎和不骄不躁的语录。]   是一位妇女在给予非常具体的答复。   

(那位妇女)发言:在一个3000吨的船坞上,能造1万吨的轮船吗?技术人员说不能。但是,工人革命群众在相互商量之后说能(这是实践性的主题),等等。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讲话(“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女孩(第三位发言人):工会的作用,是组织学习毛泽东思想原理,是把工人群众组织起来作为主要力量参与当前的批判。促进生产。在车间里组织竞赛。在工人中培养新的行政干部,接收群众对造船厂领导的意见。组织体育和文艺活动(篮球、乒乓球、电影、工人自编自演短剧)。   

在从造船厂返回的汽车里(已是中午时分,天气阴沉,我困意浓浓,已临近偏头疼)。关于林彪,索莱尔斯使用了“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两个词(我不知是根据谁的讲话得出的),赵向导一个劲儿地跟我说话:话语含混,其充满激情和被人期待的段落是关于林彪的话,林彪是个伪君子,他想破坏“文化大革命”的成果,等等。   

(久而久之)这样古怪的好事:这位头戴鸭舌帽的消瘦的作家,使人想到了福柯。他总是微笑着,完全不说话,他以作家的身份(就是以说话人的身份)到处陪同着我们。   

[因此,他们的话语:有着对于砖块的组合规则,只有其微弱的变动显示出区别———无疑是需要细心辨认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的规则:这种语言学并不属于索绪尔语言学系统。没有个人习惯用语。他们大概没有谈情说爱的和社会逻辑学方面的话语。]4月15日下午天气晴朗   

参观一处新的居民区,位于解放路的三瓜弄(音译)。   

像是私人居住区。在一个房间里:茶,烟,餐桌。介绍(是哪个地方革命委员会的一位妇女呢?———是这个居民革命委员会的一位妇女)。工人居住区[我们到的时候,受到居民们的列队欢迎]:欢迎法国朋友和《原样》代表团。35栋楼房,1800个家庭,共7000人口。工人+教师,医生,雇员。所有的公共服务都有:小学,幼儿园,42食品店,配件加工车间,理发馆,书店,银行。   
从前:苦难的过去。1937年,日军入侵。该区遭到轰炸。1941年,很多人逃离,到处是乞丐。地主的压迫:这个地方住的都是穷人。天下乌鸦一般黑。即便是盖个小房(请看墙上的照片),也得向当地恶霸交钱。   

[乏味的发言,从前/现在对比。统计关键词。]   我看了看我的茶杯:绿色茶叶已泡得大大的了。但是,茶色很轻,味道很淡,勉强像是一种汤剂,纯粹是热水。   

1963年以后,建起五层楼房。1967年7月16日,全体入住。人们兴高采烈。居民们都购买毛主席像。热泪盈眶。穷人过去没有确定的命运,多亏了党和毛主席解救了我们。[情感性话语:低吟。]   

200名退休工人:党和毛主席给了退休金。身体上退休,但意识形态上不退休:我们还应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们应该是自愿的。[是制服式服装吗?当然是。不过,还是有一些区别,甚至是细微的区别!灰色或黑色的上衣:公务员、干部等。蓝色上衣:工人等。]   

老年人协助教育孩子。讲述对旧社会的记忆。模范事例:一个孩子在街上捡到了4毛钱,交给了革命委员会。为什么呢?孩子们回答:为了听从毛主席的教导等。   

退休工人:有另外的任务,搞卫生。   每月房租:每平方米3毛钱。参观(仍然是热烈欢迎)。车间里,都是妇女:每天使用继电器*8小时。有10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有5台机器+其他工作。这是这个居民区的一个小仓库。外面,天气晴朗,树木,老人,孩子。有一股英格兰糖果的气味。尽管有阳光,但还是让人感到沉闷:每天8小   时?女人们都不漂亮,她们都不说话。   

在太阳光下(我出去了一会儿),赵向导说:“过去,妇女在家里做家务和充当摆设。现在(他向车间里扭了扭头),她们得到了解放,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获得自身解放,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个车间(还是电业方面的):除了一个小伙子,都是妇女。小伙子身体虚弱:“他患有一种慢性病,但是还能工作。”   简直是博物馆式的管理技术!一片旧的矮屋,进门的上方有一块牌子。小街道很迷人!有一个小而静谧的花园。   

一位老人(72岁)指给我们看三个住处:他从前的住处(他曾经是拉三轮车的,干了27年。充满感激的话语。关键词:从前/现在)。[这里:关于穷人的话题。][那位作家一直在那里:我注意到他的裤子穿反了,折边看得很清楚。]   

那位老人(继续说着关键词):从前是文盲。解放以后,上了夜校,已能够读书看报。他崇尚毛主席和共产党。   

真可笑!老人说:1972年,一位叫安东尼奥尼的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但是,意大利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安东尼奥尼是个两面派:他不拍摄六层楼,只拍摄那些留做参观的小屋(保留下来是为了教育孩子们)。当时,安东尼奥尼为了拍摄,竟滚了一身土!他在诽谤中国人民。   关于安东尼奥尼:他说话与苏联修正主义如出一辙,林彪和孔夫子一个鼻孔出气。   
这一切:老人都是在屋前说的。[多么可笑!]   

幼儿园。都是三岁半的孩子,跳着红色集体舞。女孩儿们都做了打扮,红嘴唇,红脸蛋,头上戴着红蝴蝶结。短剧:在街上捡到了钱,交给了警察。风琴基础课。动作:太像蝴蝶夫人了。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20 20:48 , Processed in 0.0321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