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70|回复: 0

陈向阳:消逝的新北京——当年去游泳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发表于 2012-2-12 23: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咱第一次去游泳是小学三年级,地点玉渊潭。结果呢,淹着了。当时是瞒着大人跟一个会游泳的同学去的。正赶上那天水面很低,湖中间的水深也只到我的脖子,于是我俩放心大胆地到处转悠。看见有条救护船,就赶过去想扒船玩。就差几步了,脚下却突然空了,马上水就淹过了头。后来才知道那里有一道深沟,所以救护船才在那里守着,怕人淹着。记得我当时心中大叫坏了!慌乱中看见水中的阳光,还有好多气泡。我使劲把嘴往上伸,想吸气,更想喊救命,可是都做不到,水直往嘴里灌,怎么扑腾也不行。我心里又急又气,气那同学就在旁边,怎么不拉我一把?更气那救护船上的人怎么不救我呢?后来推测,人家救生员是故意多等会儿,让我喝上两口,长点儿记性。但也许是人在被淹的时候感觉时间特别长。闹不清喝了几口水之后,我被拽上了船。从那儿开始我还真长了记性,好长时间没再去玉渊潭游泳。但想游泳的念头不但没消失,反而更强了:非学会游泳不可!不过呢,先去游泳池学,跟院里的哥们儿一起去。

当年北京的公共游泳池主要有什刹海和陶然亭两处。游一次泳不贵,5分钱一场。可惜一场才两个小时,票上印着时间,出门时要收票,超过十分钟就再罚你5分钱。所以我们当时一进场就赶紧换衣服、存衣服,然后就往池子那跑。但到了池子边有时却不敢下去,为什么呢?水太凉。隔些日子就要换水,刚换的水只有十几度(游泳池有个牌子,上写今日水温)。没想到十几度的水居然是冰凉的。所以池子边上的人密密麻麻,池子里却人不多。最后还得咬着牙下去扑腾,过一会就不觉得那么凉了。但再过一会儿就又凉了,透心儿凉,爬出池子,浑身哆嗦,上下牙打架,嘴唇都紫了。池子边上有大片的水泥地,被太阳晒得滚烫,此时趴上去不但不觉烫,反觉得很舒服。

在夏天的酷热里,只消几天游泳池的水温就升到25度以上,这时就不觉得凉了,但池子里也就成饺子锅了,根本游不开,只能站在水里玩水,打水仗。若突然发现有个七八米的空档,就赶紧趴进水里扑腾几下,但常常会蹬谁一脚,或者和另一个扑腾的人撞在一起。

和浅水池的煮饺子相比,深水池的人就少多了。但深水池围在一道网子里,进去要有深水合格证。那个证要交两毛钱去考,要求至少能游50米远,好像还有岁数限制。反正当年小学生里有钱、能游50米、又够岁数的并不多,所以只能羡慕地看着那些洋洋得意的中学生们走进深水区那道门。不过咱也曾借过深水合格证,就是借了条游泳裤,上面缝着个塑料的证。第一次进了深水区,我直奔十米跳台,一直就眼馋:从那上边蹦下去该有多过瘾!可爬上去才发现:怎么那么高呀?真不敢往下跳。可再从梯子走下去太丢人,最后一咬牙跳下去了。跳的是冰棍儿,但胳膊和腿却不由自主地伸开了,被拍得挺疼,尤其是冲进鼻子的水直顶脑门,呛得人真难受。

当时我们更常去积水潭和什刹海的游泳场而非游泳池。游泳场只要2分钱,还没有时间限制。水面也大多了,水也不凉,就是脏点。记得在动物园坐27路汽车,豁口下车,往前走几步向右拐进一条小街,走不多远,过了总政排练场就能闻到积水潭那一股子水腥味。路上来来往往净是孩子,挎着救生圈,手拿或头顶着游泳裤(那是游完了回家),还吃着冰棍。

不过,我们百万庄的孩子最常去的还是玉渊潭,坐车只有三站,骑车十分钟。而且一分钱都不花,把衣服往岸边一放,轮流看着。此时我已学会了游泳。当年的孩子都是互教互学。先练憋气,再练,就是憋住一口气,胳膊腿伸直趴在水中。然后就是胳膊腿怎么划水蹬水。这时就能憋一口气、头埋在水里往前扑腾七八米了。每个孩子就是这样不断扑腾,突然哪一次把头往起一扬,哎呀,不光眼睛,连鼻子和嘴也露在了水面以上。从此就算学会了。

那时我们到处去游泳。玉渊潭的大湖,西湖,南面的八一湖,还有运河(京密引水渠),三里河的那条河,轮换着游,图个新鲜劲。游泳时有玩不完的花样。打水仗就不必说了,还打泥巴仗,就是挖起湖底的黑泥巴互相扔。还比憋气,比潜泳,玩逮人儿。在水里玩逮人游得慢也不怕,只要来个潜泳就逃脱了。我们还在运河的八里庄桥上往水里跳,大约有七八米高吧,一开始害怕,跳几次就行了,然后就在半空玩花样,大叫着往水里蹦,非一气跳个七八回才算过了瘾。那一个又一个的夏天玩得真痛快呀。

老话儿说的:没有不散的宴席。后来,哥们儿们有的上山下乡,有的参军进工厂,各奔东西。我还在北京,每到夏天还去玉渊潭游泳,但常常只能一个人去了。院里剩下的几个哥们各有各的事,玩不到一块了。不过,整个1970年代在玉渊潭游泳的人仍然那么多,只不过我已经不在那些玩水的孩子群里了。我常在水闸处下水,就是那个湖的东南端出水口处。那里有个水泥平台,背后就是水坝和闸门。虽然有个大牌子水闸危险,禁止钓鱼游泳,但没人管,许多人都从平台上跳下水去游泳。为什么呢?那里干净。别处的岸边都是淤泥,游完了上岸带着一脚泥,怎么穿鞋呀?我从那跳下水,一气游到湖的北岸。北岸在夏天总聚着一群人,他们下了班,骑车到这,游会儿泳,上岸摆几盘象棋,天南海北聊一阵,不那么热了再回家吃饭。天天如此,原来的生人成了熟人,老张小李的叫着挺亲热。但随着秋天到来,人数就一天比一天少。我能坚持到10月底。秋天的水更干净,游完更痛快。不过下水前一脱衣服就起鸡皮疙瘩。哪天寒流来袭,不得不穿上毛衣甚至棉袄,我这一年的游泳就到此为止,明年再见了。不过,玉渊潭北岸仍有铁杆的游泳爱好者,一年365天,天天游。冬天破冰游泳。

一年又一年。我后来到了澳大利亚。1986年回国探亲还是忘不了去玉渊潭游泳。那里游泳的人仍然不少,北岸那群游泳爱好者还在,只是生面孔多了,熟面孔少了。不过,南岸的更衣室已经不见了,政府不再鼓励人们到河里湖里游泳了。

又是十年,1996年夏天回北京,那闷热的天气让我迫不及待又去了玉渊潭。但此时的玉渊潭已经被围了起来,成了正式公园,门票5毛,还不许推自行车进去。到公园里一看,原来的地方竟然没有人游泳了。幸好在西湖(就是那道堤的西面那个湖)发现有十几个人在游泳。虽然都是生面孔,我也赶紧过去凑热闹。但发现湖水太脏,游完了身上和头发都有点发粘。过了两天我又去运河游,运河在玉渊潭的上游,水要好点吧?错了,一点都没更好,反让我发现了污染源:运河边上有一片片的棚子和小破房(非法搭建的贫民窟),那里的生活污水直接就排进运河。这发现把我恶心的,再也不去那里游泳了。

2010年的夏天,我又一次进了玉渊潭公园,出乎意料地发现仍有几个人在游泳。但是他们东张西望,有点提心吊胆的样子。好几处岸边都立着大牌子:禁止游泳。公园已经建得有模有样,游人们衣衫整齐,几个赤身袒露的游泳者显得那么扎眼。不禁想起当年,玉渊潭还是个野湖,成百上千的游泳者反叫那些衣衫整齐的人显得各色。这一晃竟然40年过去了,真让人感叹不已。

如今我在堪培拉几乎天天去游泳,是个室内游泳池,条件很好,好的当年想都想不到。可惜,当年游泳的那种快乐,在这蓝色的大泳池里却一丁点也找不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20 13:36 , Processed in 0.0437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