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87|回复: 0

夏传寿  参加“文革”后第一次高考阅卷忆趣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发表于 2011-4-16 11: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0多年前的两张珍贵的全家福

每年六、七月份,都是考试、阅卷的大忙季节。每到此时,我总会拿出这两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看看,边看边想,想想自己第一次参加高考阅卷的往事――
十年动乱后的一九七七年,全国第一次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虽然我是“文革”前已经考入大学的“老大学生”,但是从祖国命运和前途着想,从千百万知识青年和在校学生的角度着想,自己还是兴奋得夜不能寐,欣然赋诗――
中央决定复高考,知识青年拍手笑。白天战天并斗地,夜晚擦枪又磨刀。
一颗忠心红又红,两种准备牢上牢。身居乡村小茅屋,心怀四化大目标。
于是,十年中积压下来的570多万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男女,从车间、从农田,从军营……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考场。因刚刚拨乱反正,受时间、教材、考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考试不便全国统一进行,而由各省、市单独组织安排命题、考试和阅卷等一系列工作。
我们安徽省集中在江城芜湖的一座农业学校的校园统一封闭式阅卷。笔者当时在皖南山区广德县誓节渡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有幸被抽调参加这一神圣的工作。当时我虽教书已近十年,可参加高考阅卷还是大姑娘出嫁――头一回。当时所在的学校也是第一次有幸派员参加这一神圣而又神秘的工作。所以,自己和学校的领导、同事的自豪感和高兴劲溢于言表。
妻子替我精心准备了行装,还奢侈地花了半个多月的工资特意买了条当时流行的毛料裤子给我换上。临走的那天,她挈女将子,送了又送,叮嘱了又叮嘱,惹得同事们笑话我,笑得我和妻子都面红耳赤。学校的老师还特意用全校唯一的一台“海鸥牌”120相机给我们拍下了这两张全家福,留下了那难忘的岁月印痕,留下了留下了我和妻子青春的身影,留下了我们一双儿女稚气的笑容,也留下了妻儿和我依依惜别的深情……
到了芜湖,我们就被“关了禁闭”,吃喝拉撒睡和阅卷工作都在一个地方。那年头普通老百姓还没有手机,连固定电话也不多见。好在有来自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的数以百计的男女老师朝夕相处,倒也不觉得寂寞和孤单。





高考阅卷聘书

阅卷的揭幕仪式――动员大会上,省教育厅领导给我们讲了许多思想重视、注意保密等“大道理”,有关专家和负责人又讲了许多需要注意的“小细节”。
在阅卷场所,我见到了一些老朋友,又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我们上班时间紧张地阅卷,茶余饭后便轻松地交谈阅卷中遇到的奇闻趣事。
记得我被分工批改作文,你知道吗,100分的语文试卷作文可占70分哦(还有一小段文言文翻译10分和现代文内容20分)。
因为是取消十年后第一年恢复高考,全国各省市命题专家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30个省市光作文题就有五六十道(有的省市拟了两道甚至三道)。我们安徽省那年的语文试卷上的作文题是两道(考生任选一道):
1、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剑英《攻关诗》)谈起(1977月7月刚开过全国科技大会。)
2、紧跟华主席,永唱东方红(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华国锋接班。)
那年的作文题虽多,但大同小异,政治色彩比较浓,大多是紧跟形势,大唱高调的。其他省的作文题有不少都类似安徽的作文题。口碑较好的是浙江的题目:《路》。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浙江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在网上又以高票紧随全国卷I《摔了一跤》位居榜眼。不过咱们安徽的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也夺得探花。
那一年,参加高考的人几乎都是在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仓促上阵的。从1966年至1977年,绝大多数城镇户口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只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农村户口的则回乡务农。国家一决定恢复高考,有资格报考的人蜂拥而至,甚至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携手同进一个考场,一块来挤“独木桥” ,来跨越这道“穿草鞋””与“穿皮鞋”的“分水岭”。于是乎,考生的年龄和文化以及反映在答卷上的水平都参差不齐。





高考阅卷纪念杯

一天,理化组的阅卷老师告诉我们,他们今天改到一份卷子,上面一个题也没答出来。不过这位考生倒也颇有自知之明,自己已在卷子上画好了一个大鸭蛋,而且画得阴阳面分明,立体感很强。更有趣的是鸭蛋旁还题了两行字:
阅卷老师辛苦了,送个鸭蛋来慰劳!
又一天,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在一份卷子上发现了一首题为《答卷有感》的打油诗:
小子本无才,老子逼我来。考试干瞪眼,鸭蛋滚滚来。
此诗一经传出,迅速传开。有的教师还欣然命笔,和诗凑趣。现录其韵者二首,以飨读者诸君:
其一 《答某考生》
小子尚有才,无才写不来。回去好好学,明年重新来。
其二 《阅卷有感》
老朽本无才,头头逼我来。若无好酒菜,明年不再来。
十多天的阅卷生活是紧张的,也是愉悦的。
令人遗憾的是和谐的乐章中也有不和谐的音调。阅卷开始几天后的一天,阅卷场所突然引起一阵骚动。只见有些老师从阅卷教室出出进进,空手出去的老师回来时都背着个草绿色军用布包,里面装得饱鼓鼓的。其他老师好奇地一看,原来里面有酒和茶叶。听背包的老师说,这是他们县有关领导专门看望阅卷老师而带来的礼物。他们县的老师人手一份。





阅卷聘书背面

好家伙,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一来,其他市县的老师吵吵嚷嚷起来,羡慕、赞叹人家之余,都纷纷要求自家的带队人员向家里领导反映,也来慰劳慰劳自家的老师。后来果然来了好几拨慰问使者。
原以为这是尊师重教的好事,谁知道那个县的慰问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来搞鬼的。后来听说,那年那个县有某某领导的孩子参加高考,他是特意前来面授机宜,示意和安排阅卷老师作弊来的。听说涉及这次作弊的人员达17人之多。这些人胆大包天,简直是骇人听闻。
好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后来听说参与作弊的所有人员,根据其作弊情节轻重,分别受到党纪国法的的应有处罚。有个中学校长,被罚当了学校打铃的临时工,真不值得哦。
高考,尽管也许还存在着许多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过,愚以为,总的说来,它还是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况且有关部门和人员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改革和完善它。因此,它仍然不失为选拔人才的一个很好的形式,起码在目前看来。
光阴荏苒,转瞬不觉已经逝去三十一个春秋。其间,本人不知又参加过多少次多少种的阅卷工作,又耳闻目睹过多少件多少类的奇闻趣事。虽然不少已经忘怀,可一九七七年的那第一次阅高考试卷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我时时告诫自己:一定要把十年蹉跎岁月所造成的损失夺回来,一定要多多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值得欣慰的是,今天,在我的莘莘学子中,有的上了清华、北大、南大、科大,当上公务员、科学家;有的成了基层领导人、乡镇企业家;有的骑马挎枪走天下,卫国保家;还有的像我一样,也当上了光荣的园丁,正培育着朵朵向阳花……我自己的一双儿女也早已大学毕业,工作多年;他们的两个女儿也正在祖国的阳光雨露下一天天茁壮地长大!
从当年的鸭蛋滚滚来,到如今的桃李朵朵开,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
多么有趣啊,生活!但愿每次回忆,对她都不感到 负疚。

(作者为安徽省当涂一中高级教师,本文由本站编辑稍作)


转自 安徽文化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7-5 04:59 , Processed in 0.0468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