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04|回复: 0

齐鲁晚报潍坊那段知青岁月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11-3-29 15: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齐鲁晚报

内容摘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掀起初澜,文革期间形成席卷全国高潮,落潮于70年代末,波及近1800万城镇知识青年。12月4 日,地委召开全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省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精神,并对下步的上山下乡工作作了具体部署。


4995731763363726141.jpg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掀起初澜,文革期间形成席卷全国高潮,落潮于70年代末,波及近1800万城镇知识青年。有人认为上山下乡运动是加强工农联盟基础、教育青年、消灭城乡差别的一个重大尝试。也有人认为,这场运动对知识分子是一场浩劫。

  在这场运动中,潍坊地区也未能幸免。据统计,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潍坊全区共接收安置下乡知识青年44555人。

  上山下乡拉开序幕

  1964年4月,昌潍专区制定了《关于组织和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并确定4月20日至5月底,在潍坊市和潍县进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潍坊市率先在全区掀起了一个上山下乡支援农业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到6月30日,潍坊市报名下乡的已有 914人(其中青年669人,成户的91户,245人)。

  7月22日,昌潍地委发出《关于贯彻执行省委、省人委“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和其他闲散劳动力下乡回乡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指示”的通知》,对省安排昌潍区动员安置7500名(包括青岛市派来的3500人)知青任务,具体作了分配。分配方案是:益都县500人,高密县100人,潍坊市 2500人,安丘县2500人,昌乐县150人,昌邑县300人,潍县200人,寿光县100人。27日,经过集中教育后的首批30名(其中男10名,女 20名;高中1名,初中10名,高小17名,初小2名)潍坊市下乡青年离开城市,奔赴农村。随后,有动员和安置任务的益都、高密、胶县、平度、潍县、安丘六县都广泛进行了宣传教育和深入细致的动员安置工作。

  到1965年1月20日,全区已动员下乡、回乡青年4737人,其中下乡插队的4197人,回乡的540人,青岛来潍坊插队的1346人,共计 6083人。这些人分布在潍坊市267人,潍县1421人,平度1280人,高密532人,胶县664人,益都772人,安丘904人,到其它县和外区的 243人。

  毛主席的指示将运动推向高潮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后,昌潍地区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迅速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在很短时间内,潍坊、胶县、益都等县(市)立即动员6400多名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干部职工家属到农村安家落户。其它县也迅速按照地委的统一部署,组织了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

  到1969年,全区共动员下乡人员15500人,其中:知识青年3260人,城镇居民2117户,10033人,干部职工家属1224 户,2267人。安置下乡人员30436人,其中:知识青年12964人,城镇居民1889户,13409人,干部职工家属1033户,4063人。这些人分别安置在14个县,212处公社,3188个大队。其中,知识青年1314个小组,安置在1314个大队。此后,全区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到1976年全区共动员17000多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收安置青岛下乡知识青年17000多人。

  1973年11月,昌潍地委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12月4日,地委召开全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省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精神,并对下步的上山下乡工作作了具体部署。

  1974年12月4日至15日,地委再次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会上,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论述和中央〔1973〕21号、30号文件,传达了全国、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精神,分析了全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形势,研究了具体工作措施。

  15年间共接收知青44555人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要求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随后,昌潍地区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开始对1964年以来城镇户口下乡和1966年遣返回乡的人员落实政策,准予迁回城镇。到1979年底,知识青年下乡工作全部结束。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全区共接收安置下乡知识青年44555人。其中:集体插队40385人,回乡1416人,到国营农林牧渔场800人;接收兵团战士154人,已婚青年1436人。期间,有14531名青年升学、就工、参军,58人入党,3623人入团,1000多人被推荐到社队领导班子,许多人担任了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和科学实验工作者。

  至于上山下乡给知青带来的伤害,给农村带来的后果,给知青家长带来的怨气,在当时极“左”的政治环境里,不只发生在知青身上,而是文化大革命带给老百姓的共同灾难。对于上山下乡,大多数人是迫于强大的政治压力,被敲锣打鼓赶到农村的。也只有文革期间,这样的事情才有可能实施。所以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反思不能脱离文革的背景,上山下乡所造成的后果,也只是文革动乱的恶果之一。

  现在,当年的知青大都已到了退休年龄。人是生活在社会里的,除了物质生活,还需要精神生活。上山下乡是当年的知青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家同生活、共命运,有太多的共同语言。与人生的其他阶段相比,许多人对那段生活的记忆最为深刻,因而也就更加怀念。

  (文片均由潍坊市档案馆提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18:24 , Processed in 0.02661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