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6 12: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肖祖厚 云南省大炼钢铁铜运动
云南省大炼钢铁铜运动
肖祖厚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使我国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胜利使我国的过渡时期提前结束。云南和全国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云南各族人民表现出了高涨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迫切要求尽快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但是由于受党内“左”倾思想的影响,这种可贵的积极性与热忱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经济建设受到干扰和破坏。
一
云南工业上的“大跃进”是以“大战钢铁铜”为中心进行的。1958年2月4日至11日,中共云南省委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南宁会议精神,南宁会议于1月11日到22日召开,会议对1956年的反冒进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大会反冒进的结果,使党内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迅速发展起来。云南省委召开的这次地市委书记会议,提出地方工业产值5年赶上农业总产值。3月4日,省委在地市委及直属企业党委书记会议上,要求地方工业要搞大跃进,每个县要建8至10个工厂。这两个会议,未实事求是地分析云南经济的历史基础和其他各种制约因素,以及应该采取什么符合云南实际的方针、步骤、措施,来逐步改变落后面貌,只要求尽快与内地看齐,这种想法以及据此制定的各项指标,显然都是不切实际的,反映了在当时的形势影响下,头脑已经发热,成为后来指标不断加码的开端。
3月18日至23日,省委在榕峰(宣威)县召开发展地方工业会议,会议组织43个县开展地方工业总产值赶上农业总产值的社会主义竞赛,并发出了力争在两年内使地方工业总产值赶上和超过农业总产值的倡仪。全省大办工业的热潮急剧升温,新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起来,工矿企业数目从1957年的3866个猛增为1958年的23110个,增加近5倍,平均每天新建企业将近6个,有的地区报称平均每1.05分钟就建成一个厂矿,麻傈坡县报称“仅花两块钱就办起一个铜厂”,红河州报称,个旧市的3个矿,未花国家一分钱就投入生产,为国家创造财富,连过去根本没有工业基础的边疆民族地区也报称办起了3600多个厂矿。各地办的大多数所谓厂矿,采取“三边”(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三半”(半农半工、半商半工、半工半读)的办法,仓促开工,随意上马,有的仅仅是将某些生产项目改称为厂矿而已,实际上既无资金,又无设备,只是在一哄而起的情况下的勉强拚凑,经济效益极差,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同时,大办工业的结果,使全省大约100万劳动力脱离了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紧张,增加了城市供应的压力,使粮食生产、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
二
中央南宁会议后,《人民日报》于2月2日发表社论,宣称:“我们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新形势,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同年5月,中共中央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会议认为,当前出现的大跃进,标志着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号召争取15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钢产量比1957年的530万吨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为了实现钢产量翻番的目标,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指出:“钢铁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是整个工业的纲,是整个工业的元帅”,号召全党、全民“行动起来,鼓足干劲,苦战4个月”。9月5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题为《全力保证钢铁生产》的社论,提出生产1070万吨钢,是全国人民当前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要保证完成这一任务,各行各业都要为钢铁生产“停车让路,让工业元帅升帐”,树立一切为钢的全局观点,当钢铁工业与其它工业的发展,在设备、材料、动力、人力等方面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让钢铁工业先行。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而这种跃进是以钢铁翻番为中心,以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的形式开始出现的。即所谓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以钢为钢、全面跃进。因云南是产铜的主要省份,省委除要求“大战钢铁”外,还增加了“大战铜”的内容,提出“大战钢铁铜”的口号。全省广大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和城市居民纷纷响应中央和省委的号召,在极短的时间里,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全民大炼钢铁铜”运动,大炼钢铁铜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1958年7月,省计划委员会编制了正式的云南省第二个五年计划,在这份计划中,把主要工业指标订到根本无法完成的高度,要求1959年生铁产量80万吨(1957年为5.68万吨)、钢产量50万吨(1957年为1.7万吨)、铜生产4万吨(1957年为2168吨)。1958年9月,省委召开了中共云南省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会议讨论了云南省“二五”计划,确认了省委提出的本年度完成30万吨铁10万吨钢4万吨铜的任务,重新规划了1959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工业方面,要求生铁产量100万吨,争取达到120万吨,钢产量争取70万吨,铜产量8万吨,比全省“二五”计划的原定指标又再次加码。
大炼钢铁铜运动,是以实现钢铁铜生产的高指标为中心,动员全省人民,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跃进的群众性运动。在这个“以钢为纲”的运动中,省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第一,各方面“停车让路”,全力保证钢铁铜生产。省委要求:全省各行各业要把支援和保证大炼钢铁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各级党委第一书记要亲自挂帅,在钢铁铜工业的发展与其他工业的发展,在设备、材料、动力、人力等方面发生矛盾的时候,其他工业应该主动放弃或降低自己的要求,让路给钢铁铜工业先行。不管任何地方、任何部门,有材料、有设备、有交通运输工具的,必须首先让给钢铁铜工业,有制造能力的,必须首先为钢铁铜工业而生产,电力必须首先输送给钢铁铜工业,煤炭及其他燃料必须首先满足钢铁铜工业的需要,有劳动力和技术力量的,必须首先调给钢铁铜工业。这就是说,不惜其它工业的“停车让路”,也要保证“钢铁元帅升帐”。
第二,大搞以“小土群”、“小洋群”为特征的群众运动。1958年9月,毛泽东在安徽、江苏、上海视察时明确指出,发展钢铁工业一定要搞群众运动,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这就把群众运动正式确定为大炼钢铁运动的基本方法。中央北戴河会议以后,云南全省广大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和城市街道居民纷纷响应中央和省委的号召,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个群众性的大炼钢铁铜运动就在全省范围内迅速开展起来。这次运动,参加人数之多,动员范围之广,发展速度之快,都是空前的。这次运动,既有在原有昆明钢铁厂、东川铜矿等发动群众突击炼铁炼钢炼铜的所谓“小洋群”,也有动员群众大办小型的采用土法炼铁炼钢炼铜的所谓“小土群”。截止到1959年底,在“土洋并举”的方针指导下,全省建立起各种类型的炼钢、炼铁、炼铜炉子14万座,同时,还建成“大中小洋群”高炉184座,总容积3293立米。
云南省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确定的钢铁铜产量,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首先,从时间上来说做不到,以1958年为例,全省1月至9月只生产了20194吨钢、743吨铜,平均每月生产钢2243.7吨、铜82.5吨,生产能力已全部使用,要在剩下的1/3时间里生产出79800吨钢和39257吨铜 ,平均月产量达到钢26602吨、铜1386.7吨,即每日产量平均提高10多倍,超越了客观实际提供的可能性。其次,钢铁铜生产本身的各个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无法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采矿、炼铁、炼钢、轧钢等环节的生产能力都严重不足,矛盾十分突出。例如炼铁,1957年底生铁生产5.68万吨,1958年1月至9月生产生铁78465吨,10月至12月必须完成221535吨生铁才能完成全年跃进计划,当时安排:10月生铁产量7万吨,11月1日至12月10日前完成剩余的151535吨,主要措施是抓1吨左右的小土炉和半吨小转炉的建设,于是,各地小土炉到处铺点,遍地开花,建设速度惊人,榕峰县7个工两天建成1个土炉,昆明市10天内建成19座转炉,但仓促建成的炉子,大多不能正常出铁,如师宗县火箭、富乐两个公社建炉512个,投产的234个,正常出铁的仅84个,富源县转入正常生产后的344个炉子出铁的只有184个,占53%,每炉平均产量才达179公斤,榕峰县报称建成12000多个土炉,实际投产的不过4000个,并且半数不能正常出铁,土法炼铁的技术不过关,极大影响了生铁产量。至于采矿、炼钢、轧钢的生产能力与完成计划之间的缺口则更大。再次,煤炭、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的生产能力,更是难以保证钢铁铜跃进计划的实现。为满足钢铁铜生产的要求,1958年四季度原煤需要量70万吨,而1957年全年生产原煤192.2万吨,为提高原煤产量,省委在11月11日到17日组织了原煤、焦炭高产周,一平浪煤矿创造了日产焦炭2060吨的高产纪录,为此,省委专门发了贺信,尽管如此,原煤仍未达到原计划产量;发电量要求达到5.8亿度,而实际生产4.09亿度,远远满足不了要求;交通运输异常紧张,当时云南境内仅有一条民国时期修建的窄轨铁路—滇越铁路和数量极少的专用线,运量极小,汽车为数不多,大量物资主要依靠马车、牛车、驮牛驮马搬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为实现钢铁铜跃进的目标,省委加强大炼钢铁铜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钢铁铜指挥部,各地也随即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县一级钢铁铜生产指挥部下设资料、技术指导、运输、物资供应四个专门机构,按生产条件和炉群划分战区,通过“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五定”(定点、定员、定型、定组、定领导)的方式,把动员起来的成千成万的人员编成团、营、连、排、班的建制,投入的人力7月底有17.7万人,建成日产3吨以下炼铁土炉4910座,8月下旬增加到25.7万人,建成小土炉1万多座、小高炉2000多座。7月上旬,省委召开炼铜工业会议,提出采取“先土后洋、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的方针,加速发展炼铜工业。8月9日,省委致电各地、市委:要象抓钢铁工业一样抓当前铜的生产,在8月来一个飞跃,各地计划修建的1316座土炉必须在8月底全部建成并投入生产。7月14日,由省冶金厅厅长岳肖峡任团长的省委钢铁工作团分为10个工作组到个旧、建水、峨山、腾冲、禄丰等10个县市进行检查和帮助工作,以便这些县市都能在9月份内达到日产生铁百吨以上。9月17日,省委召开电话会议,紧急号召全省2000万人民行动起来,人人为钢铁生产贡献力量,全省实现日产铁2000吨、争取3000吨向国庆献礼。成千上万的群众,不分男女老幼,各行各业齐上马,奔赴大炼钢铁的第一线。全省到处都摆开了大炼钢铁的战场,各行各业从党委书记到广大干部、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大中小学师生,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毫无例外地夜以继日,奋战在矿山和炉旁。9月17日以后,《云南日报》不断报道各地日产钢铁铜创新纪录的消息:9月18日,榕峰县日产铁142吨,夺取全省第一面突破百吨的红旗;9月28日,东川市放出土法炼铜日产33.57吨的大“卫星”;10月10日,省委根据中央规定的全国15日至21日开展高产周的要求,决定10月15日全省放出钢铁大卫星,产钢1500吨、铁3万吨、铜1000吨。10月14日,省委通知各地、市委于15日起组织人员参加全国钢铁铜高产周竞赛,于15日至18日上午,用3个半天完成全省高产周总任务(钢1万吨、铁5万吨、铜3000吨)的三分之一,18日上午12时至19日上午12时为全省“卫星日”,要求完成全省总任务的三分之一,19日下半天至21日两天半完成总任务的三分之一。10月15日,昆明放出日产钢1030吨的大卫星,22日更进一步达到日产钢2065吨,在10月15日到21日的高产周中全省共生产钢8295吨、铁66034吨、铜604吨。10月30日,为了响应中央关于提前完成1070万吨钢的号召,云南省争取在12月10日前完成钢10万吨、铁30万吨、铜4万吨的任务,省委决定11月14日至20日组织云南钢、铜高产周。高产周计划完成钢产量3万吨、铜2000吨,后来由于准备不足,11月14日,省委又通知各地、市委将省钢铜高产周延至11月17日至23日,并定18日为卫星日,产钢1.1万吨、铜1000吨以上。
为了增加钢铁铜产量,全省掀起了土铁炼好钢、土法炼好铜的热潮,各地土法炼钢、炼铜,妙计横生,各显神通,个旧用石灰窑炼铁,丽江用铁锅炼铜,墨江创造土法炼铜一刻钟出一炉,巧家用矿石直接炼成钢,省委于10月15日至20日在玉溪召开土法炼钢现场会,推广毛铁炼钢、鸡窝炉、坩锅、汽油桶、打板铁5种土法炼钢方法。11月,全国土法炼铜现场会在云南省牟定县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全国28个省、市的260名代表。会议提出,各省力争突破技术关,做好思想、组织和技术准备,实现明年铜生产的更大跃进。会上,牟定县被国家冶金部誉为“全国土法炼铜的一面旗帜”。1958年10月10日,《云南日报》以《全民总动员,奋战钢铁铜》为题发表社论,号召全省人民积极行动起来,鼓足干劲,大战钢铁铜。各地争炼钢铁,大搞土法炼钢,全省近400万钢铁大军不歇兵、不停炉地日夜酣战,没有转炉自己造,没有坩埚用痰盂代,从边境村寨到城市乡村,从高山峻岭到内地平坝,成千成万的土高炉彻夜火焰熊熊,全省各地、各行各业,到处都是以冲天干劲为钢铁生产苦战的人们,和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截止1958年11月底,据省冶金厅统计,全省铁产量28万吨,钢产量10.6万吨,已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同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据冶金工业部12月19日为止的统计,今年全国已经生产钢1073万吨,比1957年的钢产量535万吨增加了1倍挂零,全省人民欢欣鼓舞,纷纷表示决心再接再厉生产出更多的钢铁。
1959年1月1日,《云南日报》发表题为《迎接更伟大的跃进》的元旦社论,说1959年是苦战3年的决定性一年,要善于运用一年来大跃进的实践经验,实现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1月10日,省委印发《关于1959年全省国民经济计划的决议》,提出了1959年比1958年更大跃进的发展计划,如工业生产:铁50万吨,钢25至30万吨,铜2.5万吨。6月15日,省委召开地、市委工业书记会议,对1958年的工业生产进行总结,会议认为,1958年的工业工作成绩很大,但教训也很多,失败的经验也很多,主要教训是占用农村劳动力过多,城市人口增加,造成市场供应紧张,保了工业,丢了农业,结果工业也没有保住,1958年全省实际产铁25.03万吨,产钢5.08万吨,产铜2075吨,大大低于省委原定的生产指标。因此,会议根据国家计委党组的要求,决定调整工业生产指标和缩短基本建设战线,钢铁铜的生产指标分别调整为12.02万吨、27万吨和3000吨。钢的生产任务,绝大部分由昆明完成,铁只安排个旧、富源、易门等有部分炼铁任务,其余各地的小高炉、转炉,从7月1日起一律停止生产。集中全省力量支援昆明市的几个钢铁厂,压缩铜的生产任务。1959年,全省产钢15.3788万吨,铁38.18万吨,铜4802吨,提前65天超额2.38%完成了全年计划。
在1960年上半年新的“大跃进”中,钢铁生产仍占有突出地位。2月12日,在昆明召开的钢铁、煤炭、运输、电力、木材系统五级干部会议提出,工业战线一保粮,二保铜,三保钢。4月1日,省委召开地市委工业书记会议,会议确定,为保证今年特大跃进,1960年云南钢产量在国家下达的25万吨的基础上,最好搞到30万吨。重又搞起“小洋群”、“小土群”,省冶金厅党组拟定了“小洋群”发展规划,认为通过1958年和1959年的持续大跃进,有了很大发展,1958年钢铁产量中,“小洋群”企业生产所占的比例是钢40%、铁49%、钢材50%,在钢铁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应积极发展“中小洋群”企业,初步确定在榕峰县建立60万吨规模的中型钢铁联合企业1个,红河、楚雄、昭通、越州、玉溪、东川、大理、德宏、丽江等9个地区各建小型联合企业一个,文山、思茅、临沧等地区,待资源进一步弄清后,再安排相应规模的“小”、“洋”联合企业,要求的“小洋”联合企业在1960年新增炼铁能力为32万吨,炼钢能力20.5万吨,轧钢能力4万吨。有色小洋群的布点原则是以铜为主,兼顾其它,以10个铜矿为重点,建设步骤为小洋群逐步发展到中洋群、大洋群,同时结合各矿点地质资源、煤、电、水、交通及已有动力,采选设备安排进行,总的建设规范为4440吨/日。4月,省冶金厅报告,今年一季度,钢铁日产水平均比去年四季度有提高,其中钢增长17%,铁增长28%,钢材增长18%,钢铁生产仍呈持续跃进的势头。
三
大炼钢铁铜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首先,钢铁铜生产的高指标缺乏科学依据,超越了客观实际与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云南省第二个五年计划及省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确定的高指标要在3个月的时间完成,在当时条件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不仅时间过短,要完成近8万吨钢的任务不可能,而且与钢铁工业本身各个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极不协调,采矿、炼铁、炼钢、轧钢、交通、煤炭、电力的生产能力,同钢铁跃进的高指标要求差距甚大。这种片面强调发挥群众积极作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作法,使整个运动陷于混乱状态之中,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下。在1958年11月底省冶金厅报称已生产的10.6万吨钢中,6万多吨是土钢,土钢含硫量大,质量差,既不能铸锭也不能轧材,剩下的4万吨洋钢中合乎标准的只有2.4万吨,合格率仅20%弱,并且炼土钢土铁,消耗大,成本高,据当时省委钢铁工作团的报告称,每吨生铁的成本达到2700元到3300元,而每吨生铁才值160元,损失无法估计。为了生产这些土铁土钢,还过量地开采矿石,破坏矿体,浪费资源,砸掉了大量的铁锅铁器,大量树木被砍伐,使森林覆盖率下降到60年代初期的22.6%,导致后来生态平衡失调,自然灾害加重。
其次,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由于大炼钢铁铜占用农村劳力过多,且都是壮劳力,结果,导致许多地区粮食无人收割,粮食产量连续下降,农村缺粮严重,城市居民因减少了粮食供应定量,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工农业比重失调,1957年云南省工农业的比例为40.3:59.7,1958年是53.6:46.4,1960年变为66.2:33.8,工业比重迅速上升,是以损害农业为代价得到的。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也严重失调,1957年云南省轻重工业的比例是56.8:43.2,1958年变为45.2:54.8,1959年再变为40:60,重工业比重大幅度上升,轻工业严重萎缩,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吃、穿、用等轻工业产品大幅度减产,日用品短缺严重。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云南的积累率1957年为23.6%,1958年上升为33.1%,1959年为45%,1960年竟达到46.1%,比全国同期的平均积累率39.6%还高出许多,人民的消费水平大幅度降低,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极大地挫伤了广大群众生产的积极性。由于农产品和轻工产品短缺,市场供应紧张,人民收入减少,消费水平降低,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同时,全民大炼钢铁铜运动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迫使人们不断加班加点,到处转战,疲惫不堪,极大地挫伤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
http://www.xinfang.yn.gov.cn/ynd ... /20080523/8913.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