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25|回复: 0

關於文革起因——緣起于崔之元文章的對話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1-1-10 08: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關於文革起因——緣起于崔之元文章的對話


  【老例】8/7/2002 2:34:29 AM[19]

    1,(崔文)不外90年代初的“兩個文革”的觀點;

    2,大量引用文革初期受迫害者(派)的申訴材料,以及字裏行間的傾向性,可見作者似乎是站在“群眾文革”的立場;

    3,“群眾文革”的主力軍,當然是文革初期的受迫害者(派),但其“偏軍”還應該包括49年以來的歷次運動如肅反、反右、反右傾、反瞞產的受害者以及文革前的知青;

    4,“群眾文革”的影響及其評價,遠超逾文中所論,目前不可斷言亦難以斷言;

    5,“群眾文革”似乎有其合理性,然而是否也有其可反思乃至批判之處?

    6,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群眾文革”剖析,是否更可見出整個文革(包括官方文革)乃至整個體制的荒謬性與殘酷性?


  【海寬】8/7/2002 1:21:36 PM[16](447字)

    “兩個文革”的劃分還需要探討。

    “群眾文革”與“毛文革”之間具有很密切的聯繫,具有許多一致性。例如,矛頭都指向“黨內當權派”或“新壓迫者”,或“新階級”,或“黨內資產階級”;都致力於從制度上防止“新壓迫者”的出現和掌握權力;都是在繼續著吉拉斯(《新階級》作者)、奧威爾(《動物莊園》和《1984》作者)等人的思考;都在考慮怎樣防止中國走上蘇聯社會法西斯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的道路,都在試圖對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作者)等人對社會主義的批評做出回應。


  【老例】

    “黨內當權派”、“新壓迫者”、“新階級”、“黨內資產階級”……此類稱謂就很荒謬很具誤導性。毛何以就不是“黨內當權派”、“新壓迫者”、“新階級”、“黨內資產階級”?憑什麼把這些“尊稱”都賜予其政敵(其實只是其絕對權威的無意冒犯者)?以此興風作浪,荼毒天下,禍國殃民……


  【海寬】

    “黨內當權派”、“新壓迫者”、“新階級”、“黨內資產階級”……此類稱謂並不荒謬,對於理解專制社會主義的黑暗性,很有啟發意義。

    因為毛鼓勵“造反”,因為毛發動了指向“黨內資產階級”的文革,所以,可以認為他與“黨內資產階級”拉開了距離。

    如果不是他發動了文革,他就與史達林、勃列日涅夫、齊奧塞斯庫、金日成、鄧等人沒有區別,不過是代表“新壓迫者”利益的政治家。因文革,他與他們拉開了距離。

    隨手轉一段毛一九六七年二月的一次談話(見《人民日報》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過去我們搞了農村的鬥爭,工廠的鬥爭,文化界的鬥爭,進行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但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沒有找到一種形式,一種方式,公開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發動群眾來揭發我們的黑暗面。

    他最終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他確實在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老例】

     1,何謂“資產階級”?何謂“黨內資產階級”?如何看待當時的“黨內資產階級”?如何看待(區分)今天的“黨內資產階級”?

    2,毛發動文革,是為了“受壓迫者”的利益?——我不相信!

    3,毛發動文革,只能證明他在與民為敵的路上走得比史達林、勃列日涅夫、齊奧塞斯庫、金日成之流更遠——這就是“他與他們拉開了距離”。

    4,鄧雖然有64大臭筆,但在遏制毛(派)的倒行逆施上畢竟有功。在我心目中毛不如鄧。

    5,對毛,聽其言,遠不如觀其行。我不相信什麼主觀動機,只看客觀效果。主觀者,一己所知;客觀者,公諸天下。

    6,在中國,“專制社會主義”的始作俑者是誰?——毛!


  【海寬】

     我是通過我的一些同學、插友瞭解“黨內資產階級”的。他們通過導賣批文、倒賣土地證、操縱股市、利用股市中的特殊資訊來源等,成為了“黨內資產階級”。有些是違法的,也有些是合法的。

    不為“受壓迫者”的利益,為什麼呢?為打倒劉鄧?劉鄧值得他用文革打倒?我不信。既要打倒,為什麼後來又扶鄧起來?我認為,劉鄧與毛,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我從來不相信“動機效果統一論”。美國許多誤殺無辜的員警被法庭宣判無罪。人已死,事實清楚,這種審判主要是“動機審判”。動機並不是“不可知”。陪審員們會用自己的良知對被告的動機做出判斷。我認為,對毛的審判主要是“動機審判”,而不是“效果審判”。

    毛嗜書如命。鄧不讀書。今天ZG意識形態的一塌糊塗與鄧的不讀書不無關係。我從小以讀書為樂,對好讀書的毛有惺惺相惜之感。

    June 3我通宵在長安街,是屠殺的目擊證人。我對鄧出此狠手的動機是懷疑的。我認為他的辯護人需要為他洗清“自己子女不乾淨”的嫌疑。

    毛倒劉、鄧是因認為他們要“走資”,思路是清楚的,對鄧的判斷也是正確的。鄧倒胡、倒趙的動機是什麼?他的辯護人需要為他尋找可以得到陪審員們認可的動機。


  【老例】

     1,你說的是現在的“黨內資產階級”,當時的呢?

    2,“為被壓迫者”搞文革,那麼,“被壓迫者”在文革中翻身了嗎?受了什麼利益?我們下鄉,不都有親身體驗嗎?

    3,審判要講證據,證據就應該是事實所在,亦即客觀效果。以“良知”去猜度別人的動機?不玄呀?

    4,毛嗜書如命就必定幹好事啦?我也從小以讀書為樂,但對毛沒有惺惺相惜之感。再說,我不相信鄧不讀書;就像不相信當年說林彪不讀書不看報一樣。不讀書就能如此折騰,天才呀?

    5,贊成“鄧出此狠手的動機是懷疑的”。

    6,毛對劉鄧的認知、判斷,不宜貿然下論斷。鄧倒胡、趙的動機倒是較好猜度。

    7,我一直敬重你,海寬兄!一切都是學術層面的討論。對嗎?


  【海寬】

     造成信陽地區至少70萬人餓死的地委書記路憲文、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和他們手下的縣委書記們。

    據當時的信陽地委副書記張樹藩回憶,在餓死人的時候,信陽地區的“大小糧庫都是滿滿的”。

    根據手稿整理的毛60年10月26日看到信陽災情的批示是“請劉、周今日即看,下午談一下處理辦法。”從中可以看出信陽事件對毛的觸動。

    其後,60年底,毛對信陽事件至少還有三個批示。一些旁證顯示,“信陽事件”對毛震動很大。是導致毛最後發動文革的重要因素。

    在60年12月底毛加上“重要檔”標題,加上“一個好檔”批語轉發的的關於信陽事件的檔中已經包括:“民主革命補課的群眾運動”、“要像土改一樣大搞整風運動”、“放手發動群眾,奪取領導權”、“組織社員代表會,一切權力歸代表會”等內容,從所用的這些語言看,已經是文革的雛型了。

    為什麼說“民主革命補課”?民主革命的物件是什麼?很顯然:專制。

    事件揭露後,信仰地區所有縣委書記統統免職,其中地委書記和8個縣委書記被開除黨籍、逮捕。信陽地區的20萬幹部因餓死人事件被整,至少一個縣委書記被判死刑(在毛的干預下,改為死緩),省委書記撤職。在實際做法上,也儼然是一次文革了。

    摘一段文革死亡名單:“吳芝圃(男),1967。10。19,廣州,中共高幹。河南杞縣人,1906年生。曾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河南省委第一書記、河南省省長、中南局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委員。文革中遭受殘酷迫害,是日含冤逝世,終年61歲。”

    想到河南滿滿的糧倉外餓死的上百萬冤魂,死于文革的吳,說不上有多大冤屈。   

    許多“受壓迫者”確實在文革中看到當初整自己的人受到打擊,如胡風看到周揚遭到報應。

    鄧確實是天才。靠天才和悟性,也靠多年積累的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還靠早年留學法國接受的西方思想。而不是靠讀書。

    若不是囿於時間因素,本希望向老例兄更多討教,不僅討教風雲,還希望討教風月。但是,老例一類“老虎”都滯留海外不歸,只剩下海寬一類“猴子”留在國內濫竽充數,結果把自己弄得忙亂不堪。


  【老例】

    作為“新左派”的一名主將,崔文令人失望——

    僅擇三說法評之:

    1,“黨內走資派”=“黨內資產階級”=“官僚集團”——前二者含混不清,內涵與外延都難以確定,也就給攻擊者留下了極大極靈活的發揮空間,後者倒是明確得多了。這“三合一”在崔文中是被指責、貶斥的對象。問題在於:這裏所說的“資產階級”的含義是什麼?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特點是什麼?憑什麼說中共內部的“官僚集團”是屬於“資產階級”的?難道說“壞”的東西(集團)就是“資產階級”的專屬品?如何解釋香港特區的資產階級?香港特區的官僚集團有幾個不屬於“真正的”資產階級?還有歐美滿地的資產階級都該“大掃除”?為什麼中共的官僚集團不能老老實實“正名”為“集權(社會主義)官僚集團” ?(崔文)用如此鮮明時代色彩的階級觀念去分析文革起因,能翻出什麼新意?

    2,“大民主”——說毛欲通過文革實現大民主,只因未能徹底超越傳統馬列而走向獨裁。簡直是癡人說夢!“未能徹底超越傳統馬列”,其結果應是“大民主”的實現未能徹底而己,何至會以獨裁告終?崔文也承認“大民主”的發明權歸於五七年的右派,毛是“借用”而己。在現實中,毛對“大民主”的宣導者恰恰就實行了最不民主的鐵腕手段,哪有絲毫民主氣味?而在文革中,所謂的“四大”,又何曾是真正的大民主?只不過是毛“借助鍾馗”的策略罷了。紅衛兵們不就是在完成了歷史使命後走向廣闊天地的嗎?張志新們不就是滿懷“第二種忠誠”走上刑場的嗎?事實上,毛始終熱衷於獨裁,文革的結果不過就是使其獨裁達至頂峰(是否可以由此推導出文革的起因之一,待考)。

    3,毛澤東所謂“文化大革命,七、八年就再來一次”,應制度化為定期的國家主席和全國人大常委直接選舉(可從縣長、省長、縣人大、省人大做起)——將文革與民主選舉直接掛鈎,實在是新鮮。文革中何曾實行過真正的民主選舉?是說“革命委員會”嗎?在我的印象中大多革委會是在經歷了派性武鬥後產生的,那時別說武鬥落敗一派無選舉權,就是勝利一派的一般群眾,又何曾有選舉權利?革委會最終還不是在權力各方交易後,經中央文革批准而成立?再說,要將文革“七、八年就再來一次”制度化,著實夠嚇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60dfbf0100hmpa.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3 14:56 , Processed in 0.0367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