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32|回复: 2

【卞案研究】浅谈“暴力文化”——读《记忆》总47期有感

[复制链接]

0

主题

18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QQ
发表于 2010-8-15 21: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卞案研究】

浅谈“暴力文化”
——读《记忆》总47期有感


读完《记忆》“师大女附中文革专辑”,不免让人感触多多。笔者觉得,这无疑是《记忆》编得最好最有震撼力的期数之一。 愿《记忆》编者沿这路子继续走下去,越办越好。

要说探讨“卞案”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编者按”中直指的“教育制度”本身,应当可算是因素之一。不过,最根本的恐怕还不在这里。笔者认为,“文革暴行”(卞案仅是其中引人瞩目者之一)深层原因有三:一、体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二、文化(被鲁迅等先驱一批再批的国民性);三、人性弱点(人身上固有的“兽性”基因,不分国度,也不管东西方)。文革特殊环境令此三者作用在一起,形成空前惨烈的“文革暴力”,以及为之张目的“暴力文化”。这种“暴力文化”如不彻底清算,难免有一天,中华大地在合适气候土壤下会“再来一次”。这绝非笔者危言耸听。“暴力文化”张扬的时候,尤其是在政治意识形态或宗教狂热支配下,不管是“花季少女”,还是“白发老翁”,甚至是未谙世事之少儿(比如现今非洲某些杀人“童子军”)都会作恶,都会毫不手软实施暴行。因之,最重要的是清除(或是清算)这种“暴力文化”的土壤。

读了这期《记忆》,对真实的宋彬彬多了一份了解、理解,甚至同情。当然,从广义上来说,“宋彬彬们”也是受害者。不过,这种先是施害者,后是受害者的情况,在文革中可谓“多乎哉也”。就是被视为“文革最大受难者”的刘少奇,在文革之初,在靠边之前,也是“施害者”。若文革按他的设计,是大抓“右派”,大整党内外(包括高层)持不同见解或他等看不惯的人。他施起害来也毫不手软,整几十万几百万都不会在乎。

因此,宋彬彬们在文革后期或现在受点误解委屈,挨点“砖头”也是正常的。这可以看作是为当年的出格举动收获的“代价”。这没有办法。“宋彬彬”此时已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象征”(红卫兵)。试想,假如一个德国人的名字,同“党卫军”的风行得势联系在一起,在西方社会,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形?又假如,不幸又留有向纳粹领袖希特勒佩带“党卫军”袖章的照片于世。这个照片上的人,肯定会被后世钉在历史那根不光彩的柱头上。不管他(她)当年的动机如何,有心还是无意。

况且,据笔者看来,那批“革干”、“军干”直到现今仍是在收获政治、经济、文化的“红利”。“宋彬彬们”仍是理所当然地占据社会主流。一个例子就是,2007年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原北师大女附中)举行盛大90周年校庆,宋彬彬本人得获“知名校友”荣誉称号,其向毛泽东献“红卫兵”袖章的大幅照片,赫然陈列于校庆展厅。引来卞仲耘校长八旬丈夫王晶垚先生当场抗议,主办方毫不理睬。而同是该校学生,文革思想者之一的闻佳(被“反革命罪”判20年刑)等,连纪念文章上校庆文集的资格都没有。可见,“宋彬彬们”在主流价值观影响下,相当时期内仍有政治红利可收获,许多同辈人天壤之别,望尘莫及。

最后一点,不管是叶维丽女士,还是刘进,、宋彬彬等,探索“卞案”真相,或说出事实真相,都是值得欢迎的。既是探索真相或是说出真相,就不必用“某班几名女生”之类。对当日为首的施暴者,或特别卖力的那些女生,点名说出来最好。以免这些人几十年了继续沉默,甚至装作“无辜”。起码让参与暴行者受到“道德的审判”。

2010年4月30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2

回帖

87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77
发表于 2018-5-28 13: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暴行(卞案仅是其中引人瞩目者之一)深层原因有三:一、体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二、文化(被鲁迅等先驱一批再批的国民性);三、人性弱点(人身上固有的“兽性”基因,不分国度,也不管东西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8-6-18 22: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离题万里连卞案皮都没碰到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9 10:16 , Processed in 0.06870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