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45|回复: 0

知青旧体诗创作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0-7-14 11: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4d4430100bo14.html

由于中共领导人*、陈毅等喜用旧体诗(包括古体、律体与词体--下同)进行创作,因此,旧体诗创作在中共建政后的文坛上依然得到微妙的保存与发展;即使在大破四旧的文革中,旧体诗非但没被禁止,反而得到异乎寻常地保护与应用。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用旧体诗词来进行创作的风气也流行于知青之中。
  郝海彦主编的《中国知青诗抄》(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收录了三百多首作品,其中就有一百七十多首是旧体诗创作。如前述陈自强(陈墨)七十年代初所作的四首词〈永遇乐.隐意〉、〈八声甘州.雨后夕窗写怀〉、〈何满子.国庆〉、〈玉蝴蝶.重阳影里〉就收录其中。陈自强的词,格律工整、笔力沉雄、意蕴浓郁,显示了深厚的文史国学功底。
  其他众多作品,有反映知青生活的:
“既事耕耘又纫炊,雪崖樵径每惊危。身孤落日穿钩棘,肠断啼鸦栖老枝。”(刘立山〈七律.采薪〉)
“野路盘旋向老林,挥斤伐木汗沾襟。樵夫不尽辛勤力,多少良才弃山阴。”(王晞〈七绝.采伐〉)
“昨日始学耕,欲速不能。惶惶只道牛欺生。精疲力乏扶犁叹,大汗如蒸。”(秦晖〈浪淘沙.学耕〉下阕)
“茂草流萤明灭,幽林树鸟惊飞。腰挎胶篓入山去,一路琼华踏碎。”(黄燕生〈西江月.夜半割胶〉上阕)

  有描写乡村风光的:
“风吹波碎月成花,满池鱼影四声蛙。山暗水深深深处,映出灯火是人家。”(王克明〈七绝.无题〉)
“五月春来姗姗,六月春又归去。东风扫尽千里雪,唤醒生灵无数。我欲唤春长住,却得潇潇细雨。白草褪尽嫩芽出,漫山遍野碧绿。”(施晓明〈西江月.春来草原〉)

  有叙志抒怀的:
“大浪淘沙波未平,一代风流辞北京。星河明灭关山路,步履高低相携行。”(叶坦〈七律.感怀〉)
“百里孤雁鸣秋,望云愁。千古大江东流,不回头。二百年,弹指间,何时休?血染桃花一枝,立寒秋。”(顾卫华〈相见欢〉)

  有思乡怀人的:
“夜班梦中醒,漏屋筛寒风。冰花窗上冻,冷月天外明。忽复忆友人,怅惘心难平。去岁同衾语,今宵却西东。”(常箴〈五律.夜怀友人〉)
“桃花红,杏花红,风落红蕊雨蒙蒙,难舍难相逢。思家乡,忆家乡,念时时已麦花香,薄酒酹何方?”(王新华〈长相思〉)

  有赠答辞别的:
“聚散匆匆过古城,衣单不耐早春寒。危中尚念山河碎,梦里尤闻父老声。”(魏光奇〈七律.赠友人〉)
“十年深交,一旦重逢,好不相投。恰汾阳酒洌,添君快意;芜湖鱼美,释我闲愁。何所重哉?哥们意气,此外人情不必求。儿女事,有兴趣谈谈,无也罢休。”(孙恒志〈沁园春〉上阕)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内蒙古阿巴嘎旗的北京知青刘小阳就已将知青创作的旧体诗八十首,编成《扎洛集》(扎洛:蒙语为“青年”),这些诗词作品用旧体诗词体裁反映了知青在内蒙古草原的插队生活、劳动与情感,如北京知青邢奇(1948-)的组诗〈虹〉,将草原上雨后彩虹的美景与知青的青春梦幻融为一体:
  白日追虹触手空,梦乡再遇却成功。
  莫怪青春多异梦,青春色彩有如虹。(其一)

  半天细雨半天晴,雨后青青草色新。
  彩虹一架平空出,虹脚落于马脚前。(其二)

  与邢奇同样来自北京二中的施小明(1950-)则似乎更喜欢用词体进行创作,其〈清平乐.冬牧〉词,便颇为形象生动地描绘冬季草原苍茫寒荒的景象:
  羊归何处?漫漫牛车路。茫茫雪原西去,不知搬家几度。落日余晖尽收,寒凝大地生愁。遥望毡包新立,恰似海上孤舟。
  同样是以〈冬牧〉为题,施小明用“沁园春”调所填的词,更是着意从草原的苍莽萧瑟寒荒中显示知青的粗犷、雄浑与豪迈之情:
  草原冬色,莽莽苍苍,遍地皆白。风撼乾坤,撕肤割面,雪掩旷野,满目皑皑,惨惨白白,瑟瑟羊群,阵阵狼嚎阵阵哀。朝天啸荡,深山幽谷,壮我胸怀。(上阙)
  这些作品,既有古诗词的底蕴,亦显见新的意象与思想,古典雅致之间透现清新质朴之气。
  白洋淀诗群女诗人潘婧在从北京下放到白洋淀插队落户的当年,即1969年的12月就写下了〈行香子.和戎雪兰〉送给同在当地插队的好友戎雪兰:
  渺渺故园,隐隐西山,锁重烟,芦荡漫漫。萋萋堤柳,门雾霏然。悠悠碧水,沉野鹜,暗云天。京华结交,常话铭禅。伥何年,天涯行帆?海角逢春,天示神忏。今事蹉跎,婵娟素,渔火寒。
  这首词在凄冷萧索的背景上抒写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内心的彷徨失落以及对未来的一丝期望。
  而戎雪兰也与1968年到内蒙古哲里木盟扎鲁特旗香山公社插队的北京女知青史保嘉(齐简)保持着诗词往来。1970年史保嘉曾致诗戎雪兰,其中有“笔伐四月识君志,戈枕三载赖师尊”句,表达了对戎雪兰的思念和敬重之情;戎雪兰则回诗曰:

芳凄草迷归路断,绿绮久损恐难弹。
绻纸虽感暖君意,无奈岁月易温寒。
灵旗空扬赤子絷,朱帘待秀正辛酸。
去载玉关一掊土,胜似秋山枫叶丹。  史保嘉(1951-),文革时是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中学生,与郭路生、孙恒志(1947-)被视为红卫兵运动终结时期的三位代表诗人。史、郭、孙三人后来都下乡成为插队知青。

史保嘉认为郭路生的诗作仍属于格律诗的传统,并非现代诗的开端而是古典诗的终结。史保嘉自己与孙恒志的创作则更以旧体诗词见长,不同的是,孙恒志多作律诗,史保嘉喜用词体,其处女作〈临江仙.记康宁的四条热带鱼〉表达了对文革的幻灭心态及人生喟叹,在北京中学生中广为流传。
此后,其北师大女附中同学潘婧与戎雪兰,以及北京师院附中、二十八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的旧体诗词爱好者都与史保嘉有诗词交流,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下乡插队之后。
  1968年冬季,史保嘉到了内蒙农村,恰经历了一次感情上的挫折,又对艰苦的农村生活丝毫没有思想准备,还生了一场肺炎,尽管如此,精神却并没有被击垮,因作〈满江红.答友人〉词以明志:
  茫途疲旅,此去岂必重披挂。忆流年,三度昙花,往事烟霞。一别小园春秋梦,画中塞外今是家。欲浪迹三江寻故事,遍天涯。断血戟,谱胡笳,弃长缨,赴蛮鞑。却人情依旧,足下难乏。兰草经年伴忠骨,诗魂几醉付黄沙。何须顾当年曾临海,雄关下。  虽然〈满江红.答友人〉创作的背景有较为具体的个人因素,但该词的内容毕竟颇为真实地反映了知青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仍然执着追求青春理想的心境。因此,该词一出,和者踊跃,前后约有和作三十余阕。有和者赞曰:“待来年再看史、青、兰,在谁家?”由此可见,史保嘉及其同学好友潘婧、戎雪兰隐然已成北京地下诗群的聚焦点。次年(1969)下半年起,史保嘉大病初愈,从内蒙古启程经河南、甘肃、山西各地知青点辗转漂零了五个月,终于回到北京,回京后作〈满江红.答友人〉以酬答一路与朋友们的思想情感交流:  别来一载。晋中会,又值年残。喜重读,华章秀藻,韵简毫寒。无能信笔任沉浮,有劳俯拾责与赞。看志得意满文横溢,曾何难。春秋史,付笑谈,血珠字,任千般。多才莫诧我,无意苦攀。躬耕未感天伦乐,凡心宁弃孺子冠。已秋风隔断归时路,是群山。  字里行间,显见对自我才情的自得与谦逊,对严酷现实的抗争与无奈。
  旧体诗词体裁的运用,不仅表现知青们有较深厚的国学基础,还透露了知青们对传统文化割舍不断的情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4 16:24 , Processed in 0.0347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