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28|回复: 0

贵州文革大事记第十七章

[复制链接]

0

主题

38

回帖

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
发表于 2010-5-20 10: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七章
部队换防 “四一一”迎来胜利曙光


(一)部队换防前后的斗争场面


1968
1118前后,在黔野战部队换防。7611部队(49师)调到云南省保山地区去,0276部队(41师)从那里调到贵阳来。7611部队临走时与李再含发生矛盾,因要求补充给养,被呼为“牙膏兵”、“肥皂兵”;0276部队不满身兼昆明军区副政委的李再含在云南散布的反军乱军言论。0276部队来了,给“四一一”带来胜利曙光!

0276部队来筑,经打听是乘火车在贵阳南站下车,“四一一”中学指挥部暗中组织一批学生前往欢迎,一部分学生被李再含的专业武斗队抓走,其中有十七中女生邓国贞、魏凤英等。不等部队整理内务,有幸脱逃的“四一一”立即向0276部队报告。群众欢迎部队何罪之有?部队闻讯意外地吃惊,立即向省革委、省军区要求放人。“四一一”们大快人心。
从此,0276部队的来访接待站忙个不停,天天都有到访的“四一一”学生、工人、干部和居民。
部队换防后,为加强与0276部队的联系,“贵阳地区四一一兵团”很快恢复重建,由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陆光武负责。贵大邓振新、姜青舫、贵州农学院张德才、贵阳九中朱召留、周俊、赵新环等都是活动骨干。1969年元月上中旬,邓振新不畏严寒,躲在市北路陈克久家楼上好几天,写了1万多字的汇报材料,向0276部队反映贵州“四一一”遭受踏平的情况,请部队如实报告中央。
李再含强烈地意识到部队换防后的形势对他不利。通过“508”间谍情报活动,安排一些人作内奸,如叶志伟等,打入“四一一”兵团内部,掌握了陆光武的活动动向,于元月22日晚上8点左右,省工代会和“818”兵团出动10余人,在贵阳市服务大楼前抓捕了陆光武。陆光武被关押一年多,直至1970年元月底,根据中央(6971号文件精神,才由省公检法军管会释放。陆光武被关押期间被打伤致严重脑震荡后遗症。
陆光武被捕后,贵阳地区“四一一”地区兵团的工作由邓振新接替主持。叶志伟又将目标转向了邓振新。
叶志伟是贵阳发电厂职工,原来也是“四一一”,“八月踏平”之后,还参与了“四一一”地下活动,与陈贤有联系。但在“36 事件后,他恢心了,觉得没有希望了,就停止了“四一一”活动。他们厂里的锅炉工罗锡康,贵州夺权时作为贵州红色工人造反团的代表,进入省革委后一路攀升,由委员、常委直到不久后召开“九大”又当上中央候补委员。厂革委主任罗锡康以给叶志伟的老婆解决农转非户籍问题为诱饵,将叶志伟转变为“508”成员,叫叶志伟打入“四一一”。
叶志伟利用“四一一”的老关系,先与贵阳水泥厂龙明昌、强承怡以及贵阳六中袁立铮等人一起,成立“四一一工总司”,然后与“四一一”地区兵团搞联合,从而与陆光武相识。
陆光武被捕后,叶志伟的内奸嘴脸尚未被识破。他又通过强承怡的介绍同邓振新认识,邓安排叶参加兵团勤务组工作。目的达到后,强承怡不久被捕,被关押近一年之久才释放出来。
为了取得邓的信任,叶志伟得知邓是外地人,在贵阳举目无亲,便邀请邓去贵阳发电厂过春节。他说他们厂里的护厂队有半数是“四一一”的,住在厂里可以得到暗中保护,比较安全。217日春节之前几天他领邓到了厂宿舍区,由一位报称姓田、实际姓张的人安排吃住。邓住了两天感到过份“安全”,觉得可能有问题,就找个借口离厂进城脱险。
219,正月初三,“四一一”地区兵团决定在火车站附近刷一批拥军标语祝贺春节。叶志伟告密。当第二天几名“四一一”学生在火车站广场地面刷标语时,预先得到情报的铁路大修队“818数百人前来抓捕学生,火车站军管会0276部队军人为了救护革命群众前去制止,这批“818又将刘连长等40多人围困了2个多小时。最后“四一一”被“818抓走2人,其中贵阳九中学生汪义培被抓时挨匕首剌了7刀,屁股、手掌等处重伤,部队送到昆明军区医院医治了2个多月。
224,中央批准在北京召开解决贵州问题的“二月会议”,革命形势向好。37,地区“四一一”兵团勤务组开会,定于次日走访0276部队支左办公室,叶志伟参加了勤务组会议,会后就去告密。次日上午,邓振新从都司路王玉珍家出发,抄小路去0276部队,行至兴关路贵阳棉纺织厂背后,被两个个子高大的男子抓住,压“喷气式”,边走边打,先押到贵棉的群众专政室,搜走了粮票20斤、布票15尺和钢笔等私人财物,用绳子反捆住双手,用邓自己的手绢遮捆住双眼,强迫面壁而立,拳打脚踢。一个多小时后,用吉普车押送到“818专业武斗队。又过了两小时,又用吉普车押送到30公里外的清镇九化公司。当晚,又从贵大开来一部卡车,将邓转移到贵大,关了五天五夜。到313晚上,又从省学办开来一辆22-00141轿车,将邓转移到贵州农学院综合大楼,在四楼的一间处理胶卷的暗室内关了四天四夜,省学办从贵阳十六中调来4名工宣队员轮流看守。到317,邓又被22-00141号轿车转移回贵大,又关了两天,到晚饭时刻他趁人多之机要求上厕所便跑了,抄3个多小时小路,返回市内张德才家中,再经过居民委员会严委员安排,住进雪涯路4号张秀珍家中。
“四一一”地区兵团打听到邓被关在贵大后,找了一辆车,决定314日凌晨1点对邓实施救援,叶志伟参加了会议。会后他立即告密,于是邓被提前转移到贵州农学院。救援工作失败。

(二)“九大”前后中央两次解决贵州问题


1969
224,中央解决贵州问题会议在北京召开。327,中共中央、中央文革、中央军委发出“对贵州省当前文化大革命的指示”和“给贵州部队的指示”,指示内容各有五条,人们称之为“双红五条”。

“双红五条”下达后,李再含被迫把“四一一”头头从监狱里放出来,贵州“818”兵团被迫解散,其设在省财经学校的总部虽不见了,但只是变相解散,改名为“捍三红”,其一部分力量被转移至省革委会和省工代会,为此在省工代会增设了“群众工作组”,下分内勤、外勤和动态三个组,仍然专门用于对付“四一一”群众组织。
818”专业武斗队从省财经学校撤消后,“四一一”地区兵团进去办公,因空荡荡的财校食堂没有开伙,又转换到贵阳师范学院理化楼办公和住宿。地区兵团的集会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
《四一一战报》恢复出版,师院石尚儒任总编,编辑有师院李可仲、贵大姜青舫、贵医郭大衡、农院刘华章、贵工廖仕裕以及中学生孙志强、高星等。
师院《六六战报》也恢复出版。贵大历史系朱应长等负责编辑出版新办报纸《九一五战报》,在贵阳师范学院印刷厂出报。
“双红五条”的重要精神之一是要搞好革命群众组织的大联合。形象地说叫“一碗水端平”。省革委420日发出的贯彻通知,蓄意回避这一问题。李再含采取拖的办法,拖过了“九大”,直到5月份仍未贯彻落实。“九大”后中央文革小组已撒销。
523,中共中央下发(69)25号文件,又一次解决贵州问题,要求贵州省革委和省军区广泛宣传“双红五条”,纠正各方面所犯缺点错误,总结经验,落实政策,稳定局势。
67,省革委增补副主任5人:省军区司令员何光宇、0276部队(41)政委张琦、7578部队(独立师)师长刘金池,以及张健民、罗锡康,他们也都是省革委核心小组成员。

(三)“四一一”联席会议和它开展的斗争


在“双红五条”精神鼓舞下,“四一一”各系统、各行业的地下斗争都转为公开,但各战斗组织仍带着地下活动时隐蔽和分散的色彩,山头林立。

一是学生组织 “四一一”地区兵团,活动地点在贵阳师范学院;
二是由郭平、伍昆宪、袁昌富、王明佐等组建的“工建交指挥部”, 地点在省建工大楼;
三是由交通运输系统“四一一”工人杨长明、汤仲全、蒋明龙、迮华清等在汽车三场设置的交通运输兵团;
四是财贸系统叶仁忠、廖光杰、李德明等在省供销社设立的财贸兵团;
五是贵阳师范学院庞守忠、贵阳医学院汪东炯等在省工商联大楼组成的“四一一”工人兵团;
还有市房管系统张仁树、省植物园肖存文组织的归口联络站,省林勘院寿云夫、贵阳煤矿朱少彪等组织的 “五大系统”(农林、水电、煤矿、地质、石油)等。
“九大”以后,“四一一”不再沿用“总司令部”的组织形式。为了促成各个山头协同战斗,由贵阳师范学院杨文华提议,姚德仁力促,0276部队支持下,各山头经过反复协商,形成了“贵阳地区‘四一一’联席会议”,以紫林庵“黑大楼”为驻地,常驻人员有姚德仁、金光祥、涂光禄、谢垂泉等。联席会议进驻“黑大楼”,得到大楼内各业主单位的支持,他们欣然让出办公场所。
联席会议以勤务组为核心,于1969419日成立。勤务组最初由11人组成,他们是:耿铁(省植物园)、王长宽(贵阳棉纺织厂)、宋达山(铁路物资转运站)、李少华(省花灯剧团)、汪润生(清镇发电厂)、田子明(贵州工学院)、孙世正(贵阳师范学院)、梁森权(省二工校)、曾祥美(省冶金学校)、方守廉(省运输公司)、魏志将(新添光学仪器厂)。
51,联席会议勤务组在十三公里0276部队礼堂召开扩大会议,推举宋达山(原贵阳战斗团团长)为勤务组组长,耿铁(原红色工人战斗团)和田子明为副组长。 勤务组下设机构有:办事组:组长王长宽, 副组长郭 平、王普庆 ;政宣组:组长孙世正,副组长姚德仁;组织联络组:组长方守廉,副组长郭玉珍、苏达仁。
425日至727日的三个多月内,联席会议勤务组围绕内部团结和文攻武卫等问题,先后组织学习和召开会议50多次, 勤务组成员先后两次扩充,冉龙伟(贵钢)、郭玉珍(贵烟一厂)、邓振新从610日补充进入, 郭平(贵州胶鞋厂)、迮华清(人汽公司)从719日补充进入。宋达山告退(716日),耿铁被抓(76日前后),新添光学仪器厂王润身与魏志将交换,魏志将回厂。
719,勤务组增至15人:组长方守廉,副组长田子明、林和芳。其余成员:王长宽、王润身、汪润生、李少华、郭平、郭玉珍、冉龙伟、迮华清、孙世正、邓振新、梁森权、曾祥美。拟吸收进入勤务组的还有贵阳医学院戴碧玉和省运输公司叶仁忠。
勤务组下设政宣、组织、办事、后勤四个小组,分别由邓振新、李少华、郭平、林和芳负责。
“双红五条”下达后,斗争的焦点是怎样搞好大联合。李再含在“九大”后藉口消除派性,对群众组织只承认“三代会”(工代会、农代会、红代会),坚持要“四一一”先倒旗再联合,而“四一一”则坚持要先联合才倒旗。
425,在春雷广场召开的省市革命群众庆祝“九大”胜利闭幕的大会上,联席会议组织“四一一”的庆祝队伍举旗入场,一名“捍三红”头头竟从主席台开枪,“四一一”队伍中一人中弹,屁股受伤。
426, 在“四一一”联席会议勤务组安排下,在贵阳市六广门广场自行举行了庆祝“九大”闭幕的数万人盛大集会和街头游行,人们来自各厂矿企业、近郊农村、各系统单位、各学校机关,还有许多专州县工人。游行队伍前头的仪仗队400多人,广大群众人心极为振奋。
429,省革委、省军区和0276部队代表徐明礼、王光银、陈义、杜振山出面,到联席会议做说服工作,要求“四一一”参加次日庆祝“九大”文件发表的群众集会时只打党旗国旗,不要打“四一一”旗帜。联席会议要求严惩4.25凶手,坚持在大联合实现之前决不倒旗。
510,联席会议为解决归口联合问题,召开了贵阳地区各系统“四一一”代表的联席会议,参加单位有省建工系统、省机械系统、邮电系统、石油指挥部、建工部四局、柴油机厂、汽车大修厂、耐火材料厂、贵阳制药厂等;
511,联席会议对文攻武卫作了分工,文攻由田子明、孙世正、梁森权负责,地点在和平路云岩区教育局一个小院内。武卫由耿铁、汪润生、曾祥美、魏志将、方守廉负责,地点在汽车三场。后来这个分工有调整变动。
就怎样搞好大联合问题,联席会议在523日中央(6925号文件下达后接待了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安一长、张新民的专访。田子明、李少华通过记者提出要求:一是要求公开表态“四一一”是什么组织,为“反动大杂烩”摘帽;二是收缴“捍三红”的武器,制止武斗,惩办凶手;三是释放被关押的“四一一”学生和工人;四是举办两派学习班,解决归口联合问题。
526,省军区、军分区和7578部队(独立师)的代表王光银、汪胜永、陈俊林、左从清来到联席会议,要求撤出据点,收缴武器。联席会议回答,缴武器“捍三红”应先兑现,杀人凶手要严惩,“四一一”是什么组织要定下来。这三条兑现了,“四一一”撤出据点。
69召开了全省各地州市“四一一”代表的联席会议,到会的有都匀、施秉、凯里、兴义、盘县、毕节、安顺、平坝、遵义、铜仁的代表;
712,省军区参谋长王彦才、0276部队青年科科长陈匡来到联席会议,就收缴武器和撤出据点问题听取和交换意见,表示今后多来联系。
71618日,举办了贵阳 “四一一”各个组织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三天,参加人员2028人。联席会议勤务组在学习班结束时又作了调整扩充。

(四)“四一一”的据点策略


“双红五条”下达后的“四一一”,大学生大都已毕业离校,中学生大多已上山下乡,工人们分散在各自厂矿,斗争实力今不如昔,斗争策略选择了据点策略。实践证明这一策略有效,它引诱李再含犯错误,导致“四一一”斗争胜利。

“四一一”工人被打出来,要求省革委、省军区安排吃住,不予解决,大家只好找汽车三场等几个点住下来,这就成了据点。既然有了据点,李再含势必想方设法拔除据点。拔除“四一一”的据点,最终导致李再含垮台。
“四一一”在市内的据点主要是汽车三场、建工大楼和黑大楼,在郊外还有清镇电厂、贵州水泥厂、贵阳钢铁厂和新添光学仪器厂等。各据点几乎都没有武器装备,建工大楼虽弄到25支步枪和两挺机关枪,但只有12发子弹。所有这些据点都不具备进攻能力,都只能是防御性的,因此都定下一条原则:搞好自我防御,决不主动进攻。
当上候补中央委员的李再含对解决“四一一”问题仍然没有诚意。1969520日,贵州省军区在京常委对解决贵州问题提出了五条措施,为了稳定贵州局势,向中央表态,坚决拥护、支持、帮助贵州省革命委员会,认为提出“打倒李再含”的口号是错误的。李再含因此更加有恃无恐,以为他无论如何都是打不倒的(见附件11)。他布置独立师、“捍三红”和省射击队在省政法大楼、省计委大楼、喷水池百货大楼等处设置据点,以端掉“四一一”据点为目的。他支持“捍三红”在贵阳地区25个工厂制造武器。据贵阳市机械办许浔生的不完全统计,共造枪炮1292支(门),手榴弹1840个。
手无寸铁的“四一一”为了自卫,也在汽车三场用钢板将一辆依发车封装成笨重的“土坦克”。联席会议郭玉珍从盘县弄来两支手枪两箱炸药。工建交指挥部伍昆宪等带一车人从乌当区水田公社武装部弄来2挺机枪、25支步枪,但只有12发子弹。省军区参谋长王彦才前来问责。郭平回答说:不能只许“捍三红”造枪造炮,也要允许我们自卫。王参谋长无言以对。
邓振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6-26 08:33 , Processed in 0.0225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