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上刷屏,看到友邻散出一条关于“脑残”的定义:Your brain has two parts: the left & the right. Your left brain has nothing right, and your right brain has nothing left. 脑子包括左脑与右脑,左脑啥都不对,右脑啥也没剩下。绝倒。
研究一下这11篇文章的9位作者可能是件有趣的事儿。时间有限,简略介绍其中的数位:哈耶克(F.A.Hayek),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还有啥说的。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经济学家,大牛,也不必说了。阿什顿(T.S.Ashton),来自LSE的经济史学家,工业革命时期生活水平大讨论的始作俑者,1949年发表第一篇论战性质的论文,即收入本文集的《1790年至1930年间英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哈特威尔(R.M.Hartwell),经济史学家,任教于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曾任朝圣山学会会长(1992-1994),这场争论的中流砥柱。
因为收录的是“完全一致”的右翼这一边的论文,所以当时论战的场景很难从中一窥全豹。实际上,这场争议从50年代开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达到第一个高潮,那是哈特威尔和左翼史学家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的对决,连美国人查尔斯•比尔德(Charles Beard)、乃至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被“卷入”论战。1983年,Peter Lindert 和Jeffrey Williamson提出了新的研究证据,右翼得到支持,但是新证据也并非毫无瑕疵,论战继续进行,而且越来越深入和繁琐。时至今日,在谷歌的学术搜索引擎打入“the standard of living in Britain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哗,24万条结果。剑桥的《经济史》杂志去年还有专辑研究这个“古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