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9|回复: 0

徐庆全:李希凡和江青

[复制链接]

1444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80
发表于 2022-12-17 07: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希凡和江青

徐庆全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15期

稍稍读点“红学”的人,都知道在这一领域里有两个著名的“小人物”——李希凡和蓝翎。这个称谓是毛泽东赋予的。1954年,他们二人合写的一篇与红学界泰斗俞平伯商榷的文章,因江青向毛泽东推荐得到毛的赏识而一夜走红,毛称他们为敢向“资产阶级”“大人物”开火的“小人物”。李希凡想去研究所工作,周扬转达毛泽东的意思表示反对,“那不是战斗的岗位”。于是,从1955年至1986年,李希凡就一直在《人民日报》文艺评论部工作;晚年又回归“红楼”。如今,八十多岁了开始盘点自己的历史,出版了这本《李希凡自述——往事回眸》,向读者勾勒出一个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与“大人物”有了关系后,其生命轨迹中的种种偶然和必然。

在李希凡所走过的人生路上,毛泽东和江青当然是“大人物”,而毛的作用已经尽人皆知,但江青的作为知之者甚少,在读这本“自述”时,我格外注意这一点。

李希凡说,他一直到1964年才被“从没有见过面”的江青召去谈话的。“在这次谈话中,她(指江青)讲了一些别的问题”,李希凡写道:“如1954年《红楼梦》研究问题时,初期的情况她还知道,但很快她就得了重病……”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就过去了,江青在这场批判运动中的作用就这样被淡化了。

引发这场大批判运动种种因素中,江青的作用是不可忽视:是江青首先读到了发表在《文史哲》的李、蓝的文章送给毛而引起毛的关注;又是江青到《人民日报》找邓拓转载此文。关于这一点,江青本人也从未回避过,她在“文革”中的讲话中以及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都直言不讳地说过的。而李希凡呢,当年对江青也显然心存感激,他出版过的书,譬如《寸心集》就“呈敬”“江青教正”。现在,李希凡对此语焉不详。

李希凡与江青另外一件事,就是所谓的“不识抬举”的问题。1964年,江青两次召李希凡谈话,并透露出要批判吴晗《海瑞罢官》的意思。李认为,说《海瑞罢官》表现“三自一包”单干风,是“风马牛不相及”,就不表态,装糊涂——“我不说什么就是了”。

李希凡为什么“不识抬举”?赞扬多多。而以当时情势而言,这是他唯一的选择。首先,在江青谈到这一话题时,李觉得“和吴晗同志讨论的学术问题,已惹的历史学家很不满意了”——已经有了为难情绪了。而按照江青的要求上纲上线,那就将矛头对准以彭真为首的中共北京市委。彭真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同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经常列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当时比江青要显赫得多。在这种政治考量面前,李希凡当然要选择婉拒的态度了。其实,拒绝并不是什么难事,但真要接下这活,那倒真需要勇气的。其次,江青对李的拒绝也并不在意,在“文革”中还采取另一种方式保了李希凡——请文艺界的人士看样板戏时,江青一句“李希凡来了没有”,让李泪流满面。都说江青性格刁钻古怪,但在对待李的问题上倒不乏宽厚。这或许可以说明,江青当时也只是说说而已,也并没有真想在北京眼皮子底下来做这件事。再次,这次江青找李谈话,重点还是在于李曾批评过江青抓的《智取威虎山》,江青要李转变态度。这一点,李坚决按着江青的指示作了,回去后就写了4000多字的文章予以赞扬。其间谈《海瑞罢官》,也就扯了个闲篇吧。

如此说来,所谓李希凡“不识抬举”的问题,还是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看好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12:28 , Processed in 0.0276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