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0|回复: 0

萧象:1966年,他们为什么拥护文革?

[复制链接]

1480

主题

305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776
发表于 2022-9-5 04: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萧象:1966年,他们为什么拥护文革?
       
  文革运动之兴起,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号令天下、颠倒众生的权力意志,除此之外,中央高层的配合认同与拥护支持,也是值得注意的一种因素。当初如果不是包括大多数常委在内的政治局的集体认同,表决通过《五一六通知》,让毛泽东名正而言顺,文革未必会如此轻易地得以兴起,甫一兴起就势如燎原,席卷全国。那么,中央高层为什么会对文革持拥护态度,是否他们没有意识到文革将带来的严重后果,或者仅仅是因为运动所谓反修防修的“政治正确”?

  《五一六通知》是发动文革的纲领性文件,按照毛泽东旨意而制定,1966年5月经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文革就是因此而得以正式兴起的。我们不妨由此说起。

  按照一般政治常识,《五一六通知》既为政治局讨论通过,自是体现了政治局成员的集体意志,反映了他们全部或大多数的政治意愿,他们对于开展文革运动的赞同态度。但,就像当下人们所言,世上有两种逻辑,一是逻辑,一是中国逻辑,政治亦是如此。中国政治尤其是文革政治,不循常理,逸出常规,与常识往往大相径庭。《五一六通知》表面看来是政治局大多数意愿的外在反映,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毛泽东1967年一次与外宾谈话时毫不掩饰地提到这一点,他说:“我在中央主持了 5月16日通知,……当时大多数人不同意我的意见。尽管大多数人实际不同意,还是通过了。”(卜伟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80页)从毛泽东此番谈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权力意志,更是中央政治一言堂所导致的一个严重现象: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在关乎国家发展方向的重大政治决策时,与会党政大员违背意愿而集体背书。

  这一现象与文革前夕日趋严重的政治生态环境密切有关。自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重磅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引发意识形态领域新一轮大批判,中央政治明显出现某种诡谲变化,重大人事变故与震荡接二连三,杨尚昆被贬放广东,罗瑞卿上海遭整肃,彭真与陆定一亦因抵制姚文元文章,出台《二月提纲》,随后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指责而停职。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一背景下召开。彭、罗、陆、杨以“反党集团”被捆绑推出,受到与会人员众口一词地严厉批判。朱德是唯一的例外。罗瑞卿在上海会议上被指为反党,朱德心存疑惑,对是次会议做法,朱德同样态度消极,持有不同意见。但朱德的迟疑与不同意见没有引起会议的应有反思,反而受到批评而被迫检讨(卜伟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87-90页)。

  在党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出现一边倒的激烈批判,没有不同的意见表达,没有质疑与辩驳,即便位高德劭、睿智忠诚如朱德者也不被允许出现不合时宜的想法,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党的决议与政策制定就轻易成为领袖权力意志的单边反映,集体决议多半是一种集体意志告假缺席下的集体表态与背书。

  所以,《五一六通知》的得以通过,表面看起来似乎体现了政治局成员的集体意志,反映了他们对于开展文革运动的赞同态度,实质却是一群共和国的政治家们在一种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政治决策时的集体背书与不由自主。

  那么,党内高层为什么会选择集体背书?是什么原因在支配他们的政治行为,使得他们做出这种选择,在内心并不认同的情况下,仍举手同意通过《五一六通知》,一起助力毛泽东推开文革大门?

  参加5月北京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是一群位高权重而非同寻常的政治人。政治人与一般人的最大不同,乃是政治人为理性的权力人。按照经济学假设,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大目的,政治领域也同样存在这种假设定义,即政治人在政治活动中以讲究政治利益为最大考量。所谓政治利益,乃指在政治活动中产生的政治需要及其满足,以追求和维护权力为主要表现特征,包括权利、权威、声誉等等(见百度文库)。这就意味着,影响政治人政治行为选择的最大因素是以权力为导向的政治利益因素。(人们对此或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是一群曾出生入死而具有崇高理想的共产党人,共产主义理想才是他们的最大追求。不错,共产党人具有崇高理想,这主要表现在夺取政权的战争年代。而一旦夺取政权,情形即刻发生变化。革命者成了执掌国家政权的政治人,就会不由自主地遵循一般政治人的现实政治行为原理,在政治活动中以追求政治利益为最大考量。这是时代变化与身份地位变化使然。)

  毛泽东发动文革,目的双重,既有打倒刘少奇的权力重组,又有反修防修的社会重构。对党内高层来说,反修防修为宏大叙事,是《红旗》文章,政治正确自不待说;而打倒刘少奇以重组中央权力的人事清洗与变动,才是惹人注目之处,是牵动他们神经的关键所在。建国以来,党以运动治国,各种名目的运动接二连三,迭出不休,但多是针对党外和基层,人们习以为常,不以为意,但是次文革除了指向党外,更有针对党内高层,这是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运动的特别之处。

  《五一六通知》对此有明确表述:运动指向两类人,一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一是“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就前者而言,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及其反动学术权威,是无产阶级政党题中应有之义。49年以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反右、64年以来的文艺界整顿,乃至批《海瑞罢官》,资产阶级思想及其学术权威一直是党所坚持反对与批判的,因此这不是问题。问题在“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亦即走资派的所指,对与会人员而言,这才是触动他们最厉害、令其心神不安、踌躇不决的地方。因为它指向党内,而党内斗争历来残酷无情且变化无端,彭、罗、陆、扬殷鉴在前,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彭、罗、陆、扬。因此,从内心深处人们自是不会接受一场可能指向、危及自身的运动。

  但由于运动反修防修的“政治正确”,由于对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批判,也由于毛泽东巨大的权威所在,加上彭、罗、陆、扬的教训,人们提不出或不敢提出反对的正当理由,唯有心怀忐忑与侥幸,希望运动指向党内与打击的面向不要过宽,涉及到自己,走资派的头衔不要落在自己头上,则万事大吉,仅此而已。可是否被打成走资派,成为下一个彭、罗、陆、扬,只有最高领袖毛泽东才握有发言权。如此,出于政治人政治利益的理性考量,也就是为确保自身的安稳现状,不被打入走资派之列,免蹈彭、罗、陆、扬之覆辙,就必须站稳立场,表示态度,在行动上证明自己,紧跟领袖毛泽东,拥护文化大革命。这就是毛泽东所言“尽管大多数人实际不同意,还是通过了”的原因,也就是与会党政大员不由自主而集体表态背书的实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2 00:23 , Processed in 0.0333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