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59|回复: 0

夏公然:三年灾难时期的内参

[复制链接]

1446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88
发表于 2022-4-21 07: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公然  


  59年上半年,我调到新华社内部参考编辑组工作,是负责人之一。

  新华社内参创办于53年5月,起初仅发行693份,阅读范围为:地委常委和相当于这一级的党员。

  57年上半年之前,内参基本能正常反映问题。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新闻普遍“报喜不报忧”,内参的正常功能显得不合时宜,内参组也压缩到只留两人守守摊子了。

  我来到内参组之际,“大跃进”的后患己露端倪。然而,对这群众意见极大后果极坏的问题,内参却未能反映。

  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样下去不行。正在此时,国内部副主住方实传达毛与吴冷西的谈话:“现在《人民日报》和《内部参考》是两本经。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搞两面派。公开报道尽讲好的,《内部参考》讲不好的。当然,《内部参考》还是要办的,不好的事情还是有个地方讲。但公开报道老是这样只讲好的,不是办法。”

  59年8月,国内部开会,开始总结前一段跟着“浮夸风”起哄的教训。谁料就在会议快结束时,下传了“庐山会议”“反右倾”的精神,风向又变了。于是转而组织大家批评先前对“三面红旗”提过意见的人和有关言论,有限的一点反思被迫中断。

  雪上加霜的还在于此时新华社体制的变更。59年,新华社进行“改革”,把分社下放给地方,直接受省委辖制,很多记者想不通,这如何写批评稿,怎么可能通过受批评的人往中央送呢?

  我进入内参组的头两年,就处在这样一种窘境中。尽管如此,面对到处饥荒、死人的现象,我们还是从正面或者侧面,委婉反映了一些真实情况。稍微胆大些的,有两件事:

  一是61年1至8月,发了70多篇\\\\\"自然灾害\\\\\"的特稿。所反映的情况虽远不及实际生活的严酷,但事后还是吃了批评,大作检讨。

  笫二件事即反映深圳逃港事件。作者原《人民日报》军事组组长连云山应广东省公安厅之邀,先到深圳连境后又进入香港,对逃港难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采访,发现难民离境的根本原因,决非国内传闻的“美蒋特务策划的偷渡行为”,而是边境两边的社会经济水平日益拉大,并且内地一侧已陷于严重饥荒所致。他因此受到极大震动,也产生许多思考。这种反映严重事件的稿子,是用手抄件送上去的。当时可能只送了小平同志一人,通过他反映到总理处.

  从这以后,相关政策悄悄开始松动,记得当时总理对大陆出逃的难民有一个放宽不究的指示。

  最能看出政策变化的,是大陆通过香港买粮食一事。起初的看法是外电造谣,给我国抹黑,后来就用中性的口气转载此事。我们当时虽然不知周总理为了缓解大陆饥荒,亲自安排这件事,但从对内参反映材料的处理看,已经能正视现实了。

  内参到底是了解实情的一条重要渠道,多日听不到真实的声音,看不到记者反映问题的稿子,感到少了一只耳朵。60年11月底,穆青从外地给张应先和我来了一封信:“周总理认为,内参应多登一些下面刮‘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的情况,必要时应请漫画家画些讽刺画。”刘少奇亦连续批评“《内部参考》没有看头,像白开水。”我们感到,这是认识到事态严重性,需要内参反映真实情况的一个信号。

  61年1月,毛也发话了,说各地:“死官僚主义封锁了消息。”

  此后不久,刘少奇对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报道痛加斥责:“新华社、人民日报几年耒净吹牛、浮夸,吹牛成风,你们几年耒是犯了罪的,欠了债就要还,不然不如关了门。你们是祸国殃民。你们新闻工作不是党和人民联系的主要桥梁。你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借着重新明确内参方针的风头,新华总社又将分社领导权收了回来。

  是时,内参编辑工作异常繁忙,我们七八个人同时编印着内部参考,内参增刊、情况简报等好几种每周数期的刊物,还有一种抄送件,只送中央最高级几位领导人的,不定期随编随送(后来调整为《记者反映》,发送范围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来源:《观察与思考》2001年12期


http://www.aisixiang.com/data/755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04:38 , Processed in 0.0276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