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06|回复: 0

王厥轩 一代名师:段力佩(上海市育才中学)

[复制链接]

1446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88
发表于 2022-1-6 06: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代名师:段力佩
王厥轩

837d9da9-0a68-44c3-875a-2e4d83787429_zsize.jpg
“超级校长”段力佩

位于山海关路的育才中学老校舍.jpg

位于山海关路的育才中学老校舍

      在上海教育界,段力佩是位绕不过的人物。他对上海教育产生过重大与深远的影响。吕老(吕型伟)曾说过大意如下的话:“纵观近三十年上海,再也没有出一位像于漪那样的教师,再也没有出一位像段力佩那样的校长。”此话意味深长。

      段力佩,1907年生于江苏金坛。其父段忻吾,献家兴学,在金坛颇有声望。段力佩1929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回家乡书院小学执教。1935年来沪,先后在上海东明小学、华光中学执教。1940年经挚友赵朴初介绍主持净业孤儿教养院。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在麦伦中学、储能中学任职。1946年通过民主选举任储能中学校长,从此储能中学成为上海中学界的“红色堡垒”。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段力佩与吕型伟接管缉槼中学(今市东中学),段力佩任校长。8个月后,段力佩到育才中学当校长,一待就是48年。1984年,段力佩成为10位由上海市政府命名的中小学名誉校长之一。1996年,段力佩过90岁生日时,江泽民、吴邦国、徐匡迪、柳斌及挚友赵朴初都题词祝贺。

      2003年3月8日,一代名师段力佩因病逝世,享年97岁。

      让我们一起回顾段力佩的教育生涯,看看这样一位在上海和全国名闻遐迩,几十年如一日,以校为家,那么专一,那么执著,痴迷于教育的一代名师,是怎么当校长的?

      一、待人真诚,是一位真性情之人

      人做事情,或出于利益,或出于性情。段力佩是一位真性情之人。

      讲三个小故事。

      故事一:在孤儿身上倾注父爱。 1940年初,受挚友赵朴初之托,段力佩来到净业孤儿教养院。这所孤儿院收养了80多位瘦得皮包骨头、蓬头垢面的流浪儿。为了照料这些孩子,段力佩把铺盖搬到长满白虱的孤儿身边。晚上,有些孩子要尿床,他晚上总要起来两三次,叫他们小便;有些孩子乱蹬被子,他一次一次帮他们盖好。有些孩子病了,他为孩子煎药、倒水;有些孩子头上生疥疮,他为他们买来硫磺拌万金油,轻轻涂在孩子头上。段力佩在孤儿身上倾注了满腔的爱,一张张脸蛋逐渐清洁、红润起来。
段力佩与孤儿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游戏。 他教他们修皮鞋、缝衣服;教他们学文化知识;与他们一起玩捉迷藏和甩菱角,和他们一起唱《游击队之歌》、《毕业歌》:一起排演话剧《渔光曲》。在地下党的安排下,这些孩子或奔赴解放区参加新四军,或留下做地下工作,都成为革命的中坚。

      故事二:待学生如亲子,在“储能”播火。 1946年“六·二三”前夕,储能中学成立了“地下学联”。储能学生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爱国民主运动。在段力佩的保护下,储能学生在“红色堡垒”中不断成长。

      1948年九龙城寨事件时,老闸捕房怕储能学生闹事,一清早派警察来监督。段力佩把警察请到自己的底层宿舍,敬烟泡茶、热情款待。到了中午,警察问:“学校怎么一点声音都没有?”段力佩答:“今天星期六,下午没课,他们回家了”。实际上,学生正在楼上写标语、做旗帜。警察说:“能否让我打个电话?”段力佩走到楼梯口,故意大声喊:“上面电话有空吗?警察先生要打电话!”学生一听,警觉地躲起来。打完电话,警察说:“今天储能很太平,一点动静都没有。”说完高兴地走了。下午,学生打起旗帜,扛着标语,赶到外滩参加游行集会。

      为了把储能学生培养好,段力佩建立了雄厚的师资队伍。 文科有冯宾符、楼适夷、王元化、碧野等著名文化人士;理科如周建人、马飞海等优秀老师执教。段力佩还聘请陶行知、叶圣陶等社会名流来校作报告。储能的学生在优秀教师的培养下眼界开阔,思维清晰,成为又红又专的人。

      故事三:待教师如亲人,甘当“后勤部长”。 段力佩刚到育才中学时,学校一片混乱:操场杂乱无章地堆着砖瓦竹木,校外的人可以随便进出;课堂秩序乱糟糟;教师之间文人相轻,有些教师之间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怎么办?段力佩想到要把一盘散沙聚起来。 他一家家上门拜访教师;看到单身教师宿舍窗户朝北,冬天冷风袭人,就关照在窗户外加装一道窗;发现有的教师病了,有的工友生活困难,就马上给予补助;有位教地理的女教师40多岁还没成家,老母双目失明,在调整工资时,段力佩向大家说明情况,让她加了工资;有位女教师生了孩子无人带,段力佩把孩子放在自己家里,请老伴当“义务保育员”……段力佩用一片真情与全校教职员工交心,大家也把他当作亲人与挚友。育才中学教学秩序也逐渐走上正轨。

      二、坚持真理,在各种倾向、潮流面前不迷失方向

      段力佩有个性,有信仰,相信神圣。在精神追求上,他始终保持了虔诚的态度,在各种倾向、潮流面前不迷失方向。

      也讲三件事情。

      事情一:坚持学校以教育为中心。 1958年,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有领导提出,“学生以工为主,以读为辅”,“要把学校办成工厂,要用管工厂的一套办法管学校”。当时段力佩任新成区(现静安区)副区长,兼育才中学校长,他针锋相对地提出:“学校应当以读为主,以工为辅”,并在新成区第十一女中开展“以读为主,以工为辅”的试点,取得成功。1962年,又有领导提出“学校是阶级斗争的基地”。对此,段力佩很反感,鲜明地提出:“学校应该确立以教育为中心,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基地,这是常识。”有人批判他,说他与“以阶级斗争为基地”唱反调,搞的是“资产阶级教育”。还组织了六次批判会,把段力佩打入另册。但段力佩仍然坚定相信:“我是对的。真正有信仰的人敢讲真话,喜欢扣帽子、喜欢发誓的人,其实并无信仰。”

      事情二:“育才的教改是红的,不是黑的。” 十年动乱时期,育才经验被贴上“黑教改”、“黑经验”、“黑样板”、“黑典型”的标签。段力佩被作为“修正主义黑典型”、“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被批判、揪斗、隔离。1968年,与段力佩风雨同舟几十年的老伴积怨成疾,含冤而逝。望着老伴满含冤恨的脸容,很少哭的段力佩,禁不住号啕大哭,老泪纵横。回到“牛棚”后,段力佩彻夜难眠。他在造反派给他写“悔过书”的纸上写下:“育才的教改是红的,不是黑的,只要走出牛棚,我还是要照着做,好好为国家培养人才。”

      从此,段力佩改变生活上比较随便的习惯,把小隔离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天洗冷水澡、跑步,阅读留在身边的英文版《毛泽东选集》。1972年,因查不出任何问题,造反派只得把段力佩“解放”了。

      事情三:与杭苇争吵的趣事。 1984年夏,“育才经验”在上海和全国刮起“旋风”。时任市教育局顾问的杭苇带着我到育才取经。段力佩与杭苇都是上海刚解放时接管旧教育的领导,两位好友相见,又是拉手又是拍肩,亲热得不得了。过了一会儿,不知怎么回事,只见两人争吵起来。只听见段力佩大声说:“你有本事,你到育才中学当一个礼拜校长。你做得下来,我服你!”杭苇涨红脸,嘴里嘟嚷着。又过了一会儿,俩人又勾肩搭背,互开玩笑,畅怀大笑。我当时是市教育局的秘书,看到这种情景,第一次从书本外懂得了什么叫诤友、挚友。

      三、以校为家,安于清贫,淡泊名利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段力佩就是一位安于清贫、淡泊名利的人。

      自1950年段力佩来到育才中学,他们一家老小就长期住在学校一间朝西的仅有12平方米的洗漱间里。冬冷夏热,儿孙同堂,房小人挤。在段力佩看来,他天天待在学校,天天与教师接触,学校的事了如指掌,胸中安心。
1956年,组织上考虑让段力佩担任区领导职务,区政协副主席,征求段力佩的意见。段力佩表态:“要我担任区里工作可以,但我一定要兼育才中学校长。我离不开学校。”区长说:“老段呀,你好固执,叫你搬个场都不肯,你就听我一句话吧。”段力佩坚决不肯,说:“我认为地位变了,房子不一定要变。”

      段力佩从1956年至1963年担任新成区(1960年后为静安区)副区长、区政协副主席,那些年正是整个国家“左”倾思潮泛滥、政治运动不断的时期,他做了许多工作,也受到责难与批判。段力佩的得意之作,就是他在新成区办少体校,坚持一半时间搞运动,一半时间读书,以读书为主。培养出乒乓国手张燮林、余长春、郑敏之等。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还专门视察新成区少体校,嘉奖段力佩。把新成区的经验推向全市。1963年,经段力佩再三请求,区委同意段力佩辞掉区里一切行政职务,回到育才中学当专职校长。

      十年动乱时期,段力佩一家被撵到育才中学一间不到10平方米,终年不见阳光、阴暗潮湿的小房子里。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育才中学校长、后担任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的章淳立告诉我:“段校长的这间房子,实际上是青年教师的单身宿舍,上海人称之为小厢房。他在那儿一住又是好多年。”

      1984年夏秋之交,受《解放日报》记者庄玉兴之托,笔者到段力佩在江宁大楼的家(位于北京西路江宁路口)采访。我发现,整个房间约80平方米左右,家具装饰非常简朴,家中只有一座立式大挂钟有些显眼,装修看来是新的。段力佩与我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只要谈到学校教育,77岁的老人就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讲得头头是道,充满激情。从他家出来,我感叹道:这样一位对上海、对中国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身居陋室,只是到了70多岁才刚有象样的新家,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呵!对于这样一位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他的生命疆域一定宽阔、一定丰富。

      1984年8月17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登载通讯:《育才中学教改不断出现新局面》。

      四、坚持改革,善于总结,一位敢为人先的实践者

      世事无常,潮流变迁。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段力佩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始终针对教育的弊端,不断探索、实践、改革,成为一位高瞻远瞩的弄潮儿。

      段力佩的改革,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抓凯洛夫教学五环节。

      1950年,段力佩刚到育才,学校一片混乱。学校教师有的从洋学校毕业,有的读私塾出身,有的从解放区过来。一个师傅一套拳路。

      怎么改变混乱状况?怎么抓教育质量?段力佩清楚:“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段力佩抓凯洛夫“五步教学环节”,即组织教学、提问、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同时,还抓了“五级记分法”。这样抓了几年,育才中学的教育质量稳步上升。

      1954年,上海市教育局把育才中学作为全市试点。在总结经验时,时任市教育局普教处处长胡昌治说:“育才教育质量高,教师积极性高,校长领导有方。”

      第二阶段:提出“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十六字方针。

      到了1963年,段力佩发现凯洛夫教学太机械了。他从课堂教学中发现存在三个弊端:“满堂灌”、“两剥夺”、“三脱节”,即教师习惯于一讲到底,独占课堂教学时间;剥夺了学生思考与练习的机会;造成教学上的讲与练脱节、教师与学生脱节、课内与课外脱节。

      1964年,段力佩提出“十六字方针”,其主旨是反对课堂教学中的烦琐讲解,死记硬背,做到面向实际,减轻负担,让学生学得活泼,学得生动。“十六字方针”的基本思路是:“紧扣教材”,就是反对添油加醋,按照教材规定的内容有重点地讲解,启发学生阅读教材,运用教材;“边讲边练”,就是上课时有讲有练,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进行不同形式的讲练。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能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以提高;“新旧联系”,就是教师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学生懂的不多讲,不懂的讲清楚,发挥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兴趣爱好上更加发展,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应有水平,极少数成绩较差的能得到课内外的个别辅导。

      段力佩的“十六字”方针,很快引起各界的热切关注。1964年4月,时任上海市教卫部长杨西光视察育才中学。时任市教育局局长孙兰带着上海师院一个教改工作组蹲点育才中学半个月。上海各家报社大张旗鼓地宣传“育才经验”,在上海和全国刮起一股“旋风”。我当时在杨浦中学读高中,学校的走廊、各个教室的墙上,都张贴了学习“育才经验”的宣传标语。教师上课时也努力按照“十六字”方针去做。“育才经验”真的是深入人心。从1964年到1966年这一时期的上海教育质量,也许是历史上比较高的一个时期,倘若按照今天的说法,它是真正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做的。

      第三阶段:“‘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

      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告诉我,他读过北师大教授王策三写的《教学论稿》,王教授把段力佩这一思想,作为中国课堂教学的里程碑提了出来。张人利解释说:以往的中国课堂教学,都是以学科的逻辑关系构架的,比如,语文按语文的逻辑关系,数学按照数学的逻辑关系构架课堂教学。而段力佩提出的这一思想,是按照学生学习的逻辑关系构架课堂教学,变教师“讲堂”为“学堂”,课堂教学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张人利用激昂的声音说:“段老的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形式,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完全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

      我仔细阅读段力佩1979年2月发表的《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发现他确实有独到的见解,回答了课堂教学的三大问题:

      第一,学生怎么学?段力佩提出了课堂教学的程序:先学后教。 “读读”,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养成学习习惯;“议议”,提倡学生自觉议论,主动探讨问题;“练练”,是学生自己将学科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讲讲”,是教师点拨、解惑、小结或总结。“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八字”方针不是机械的程式,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因班级、因学科的不同有所区别。

      第二,学生怎么学是对的? 段力佩认为:把课堂作为教师的“讲堂”,那是不科学的。课堂应当是“学堂”。“茶馆式”教学的核心是“议”。这个“议”,从对象看,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与自己的对话;从形式看,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对话。“议”,是课堂教学中最核心的部分,“教学的对话”,是课堂的精髓所在。

      第三,教师怎么教是对的? 段力佩强调:“有领导的”,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下进行学习的;“茶馆式”,鼓励学生在课堂里“七嘴八舌”,在“七嘴八舌”中把学生思考的问题提出来,尔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解惑、启发、引导。

      段力佩还在学制、课程设置、教材、课时安排等方面,做出了非常大胆的改革。

      学制: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学校高中学制改为三年。当时上海高中学制改为三年的,只有两所学校,其中就有育才。

      课程设置:段力佩把历史、地理、生物作为常识课(必修课),列入从初一到高三的课程;体育、英语每天都有一节,体育按大课小课安排。大课(55分钟)按体育《教学大纲》上课,小课(30分钟)以“男拳女舞”为主;音乐,从初一到高三都开设;还增设了选修课,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扩大与提高。

      教材:段力佩对教材也动了手术。生物课由于实验增加,自编了教材。英语也有自编教材。语文教材变动较大,初一学《西游记》、《水浒》,初二学《老残游记》、《儒林外史》,初三学《红楼梦》、《三国演义》。对语文统编教材,则采取一次多篇进行学习。为什么选用这些小说的章回?段力佩认为:从纵的方面看,《西游记》较儿童化,《水浒传》讲农民斗争,也较通俗,再上升到描写知识分子的《儒林外史》,尔后再上升到更高级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章回。这些都是根据青少年生活感受而逐步上升的;从横的方面看,教材选用的都是适合青少年喜爱的章回,如《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水浒传》里的“林冲夜奔”,不但情节连贯,而且语言文字也为青少年所喜爱。

      课时安排:段力佩根据脑力活动和体育活动的特点。将全天分为三段,每段分为两节:一节为大课55分钟,上逻辑思维强的课,一节为小课,上形象思维强的课。中间相隔5分钟为换课时间。全天共6节,第一、三、六节为大课,第二、四、五节为小课。第二节课后有30分钟的大休息,学生可在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活动筋骨,也可吃些学校为他们准备的点心,这样大小课相间,对学生整个一天的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改革后的育才,呈现一片蓬蓬勃勃的景象:每天下午4点10分之后,教室里传出阵阵歌声和琴声;操场上,各项单项锻炼,友谊竞争搞得热热闹闹,生气勃勃。学生由于负担减轻,身体素质得以提高:高中理科班在毕业复习阶段,有90.32%的学生能保证每天8小时以上睡眠时间,能坚持每天半小时到1小时的体育活动。全校近视眼率下降到3.16%。1980年上半年,学校对全校12岁到18岁的男女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脉博等形态机能测定,指标都超过全国平均数。

      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必然带来高考入学率的全面上扬。1980年7月育才中学有152名学生参加高考,148人考取大学(其中100名考进重点大学),3人考上中专。还涌现了一批象金子宣(全国三好学生,全市高考理科第二名,学生党员)、吴一庆(全市文科第一名,放弃北大,志愿报考华师大)、毛信德(校团委委员,放弃考大学,志愿报考团校)等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学生。

      第四阶段:提倡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行为”。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段力佩又提出了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行为”,开展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领域的改革,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依靠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想到段力佩自1984年已被市政府命名为育才中学名誉校长,退出第一线。这“三自”思想还是段力佩的吗?我询问了时任校长章淳立、副校长瞿钧,俩人斩钉截铁地说:肯定是段校长的。提出“三自思想”,首先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上自治自理。学生定期举行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学生会,在学生会带领下开展各种文娱、体育、劳动、生活服务等教育活动(比如规定高三学生打扫厕所,初一、初二学生参加食堂劳动)。其次是政治上自己教育自己,比如组织专题演讲、讨论、主办论坛、出版墙报;鼓励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小组,如数学、物理、化学爱好者协会,既丰富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又培养学生的兴趣。

      段力佩要求学生自治自理的同时,提倡教职员工人人做思想政治工作。 班主任改为辅导员,其任务是,当学生在自治自理自我教育时,辅导员处于从旁辅导的地位。

      五、校长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

      有一位哲人说过:人生境界有三项指标:生活情趣,文化品位,精神视野。段力佩把三者融合为一,全身心地投入育才中学的课堂教学第一线。

      他把全部精力用于学校管理。段力佩住在学校,他索性把办公桌也搬到教研组,和教师在办公室聊天,讨论。哪位教师过生日了,他会送上生日蛋糕,哪位教师病了,他会去看望。他也喜欢给学生作报告,他那充满激情伴着手势的报告,给一批一批的育才学子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有一时期,来育才听课的人太多了。段力佩拍板:学校课堂全部开放,所有来校听课的人都可听“推门课”。

      他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粉碎“四人帮”后,段力佩重回育才担任校长。绝大多数教师表达由衷的欢迎,也有个别教师有些不安,他们在“文革”中参加“打段”,心中既内疚,又怕往后的日子不好过。段力佩与他们促膝谈心,告诉他们:自己是共产党员,不会计较个人恩怨。有位女教师,教学方法灵活、生动,教学效果也相当好,段力佩很想总结与推广她的教学方法。但这位女教师也参加过“打段”,心中总是畏首畏尾。为了消除她的思想疙瘩,段力佩主动邀请她到家里,与她坦率交换了想法,消除了她的隔阂和误会。后来,这位女教师成为育才教改的中坚。

      他是三尺讲坛的强者。1963年,段力佩亲自抓初一(3)班的教学方法改革。他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商量,在边读边练基础上持续进行教学方法试验。谁先上课呢?段力佩提出:我先试试。

      段力佩选了一堂数学课。他先用10分钟言简意赅、条理分明地讲述新课内容;然后出了道题目,让学生上黑板演算,学生做完后全班讨论,对不理解的地方启发引导;下课前20分钟,段力佩拿出事先拟好的10道题让学生做,绝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段力佩的课,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有激情,抓住学生的心,受到学生欢迎。

      他特别重视体育与卫生的结合。段力佩把体育与卫生合并为一个教研组,使卫生工作对体育工作起到医务上的辅导和监督作用。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卫生教师就在边上,学生下课后,卫生教师就测量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防止过分(学生运动量过分有伤身体)或不足(运动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卫生课教师还有计划地到各个班级,给学生讲解营养卫生、体育卫生、防近视、防病和女生青春期卫生等知识。

      体育与卫生的结合,使育才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好。 1988年春上海曾爆发甲肝大流行,全市有30万人患上甲肝。而育才中学,全校没有一位学生染上甲肝。

      他有朴素的教育理念。被誉为“教育改革一面旗帜”的段力佩,对上海教育的贡献,当然是改革实践,但他的每一步改革探索,又都有理论支撑。段力佩在学制、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在课堂教学,教书育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如何看待素质教育;在涉及普教改革几乎所有领域,都有著述。他的理论明白、易懂、晓理,具可操作性。它集中在《段力佩教育文集》中。

      段力佩的教育理论,概括起来有十句话:“教学必须循序渐近;要着眼于‘因’字,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认识要提倡螺旋上升,不断加深;深议熟练,核心是一个‘学’字;课堂不是讲堂,主要应是学生的学堂;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谈得上勤奋好学;要专攻与博览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要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教书必须育人;要处理好考试与评分的关系,反对以分数刺激学习。”

      说得多好呵!又朴素又深刻。直到今天,每个字都闪耀着金子般的光芒。上海师大燕国材教授,用了洋洋万言,阐释了段力佩教改所实践的就是素质教育。是啊,要用笔写段力佩,真的太难了。在同样写过段力佩的作者群中,我没有如张民生、张家祥、张志公那样兼具领导与专家的身份,没有他们看问题的深邃与精准;也没有如赵宪初、李楚材那种与段力佩并肩作战,几十年如一日的办学经历;更没有如吕型伟与段力佩那种“事业上的同志、情感上的真挚、思想上的相知”,吕老那篇《人生难得一知已》,从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份人间真情,真的令人感动。

      我写段力佩,是写给今天的年轻校长看的。从老一辈教育家身上,体味办学的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 本文选摘王厥轩 《滋润上海——素描第一线校长、教师 》 一书 )


https://yucai1901.kuaizhan.com/95/91/p343261578285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13:08 , Processed in 0.0385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