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37|回复: 2

国民党迁台首倡者张其昀

[复制链接]

1442

主题

303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68
发表于 2021-10-14 07: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民党为什么选择台湾作为其栖息地,史学家杨天石先生从蒋介石和台湾的因缘、台湾的战略地位(所谓“单纯环境”、大陆尽失只好命悬孤岛等)诸角度加以论述,可惜没有一字提及作为首倡者的蒋介石幕僚张其昀。其实,张其昀与国民党迁台方案和行动大有关联,这一话题此前很少被人议及,近来随着相关史料的不断涌出,才给我们提供了重新认知的机缘。
    张其昀其人
    张其昀(字晓峰)是著名的史地学家、教育家,系蒋介石的同乡(浙江宁波人),进入蒋介石幕府之前,他还是—位纯粹的学人。
    张其昀1900年出生,是“五四”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1923年,张其昀自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前身)毕业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服务,从事高中和初中地理教科书的编辑工作。1927年,他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前后有十年之久。
    1936年,同乡兼弟子的张其昀受初任浙扛大学校长的竺可桢聘请.襄助竺可桢在浙大办学。
    值得一提的是,张其昀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职14年,曾多方罗致专家来系执教,并大量购置图书设备,敦饬学风,造就了众多杰出人才,如史地研究所地学组历届毕业生中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就有5人之多。
    1943年,张其昀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及讲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归国,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1947年,他被选为“国大”代表。
    1949年,在沧桑鼎革之际,张其昀与竺可桢分道扬镳,他们有了不同的归宿,张其昀取道广州转赴台湾,成为蒋氏父子的股肱之臣。
    张其昀还曾被称为台湾的“文化之父”和“教育之父”,又因经其手完善了台湾的高等教育体系而被台湾学界誉称为“博士之父”。
    1954年,他出任台湾的“教育部部长”。
    1958年他卸任后,又于1963年创办了“中国文化学院”(设于阳明山华冈,1980年获准改称为“中国文化大学”)。
    张其昀晚年尤致力于教育文化事业,可谓不遗余力。

    成为蒋介石的文士

    抗战时期,张其昀经同乡陈布雷的引荐,结识了蒋介石。陈布雷自杀之后,蒋介石身边的空白也是由张其昀来填补的。
    蒋介石之所以会看中张其昀,除了同乡关系及陈布雷之死形成的空缺,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张其昀的思想和他的才华。张其昀曾撰写过《中国历代教育家史略》一书,此书深得蒋氏的赏识,以致亲签书眉,同时还要张其昀继续编纂《中国历代军事史略》。
1949年夏,应蒋介石的邀请,张其昀离开大陆,赴台湾出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秘书组组长”,这实际就是取代了已死的陈布雷,成为蒋氏“小朝廷”中“官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此后,张其昀又相继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长”、“中央改造委员会秘书长”、“行政院政务委员”、“教育部部长”、“总统府资政”等,他还是国民党第八届至第十一届的中央常务委员。在蒋介石生前,张其昀还“荣幸”经常随其出访,可谓隆遇有身。

    张其昀与国民党迁台

    1949年初,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已被消灭过半,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面临彻底垮台的命运。此时蒋介石采纳了张其昀的建议,决定把台湾作为退身之所在。
    当时蒋介石和张其昀都认为:退居台湾,退可守,进可攻;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完全可以抗衡当时尚无海、空军的中国共产党,以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
其实此前蒋介石已在1948年底进行撤退的酝酿和安排,不过,将国民党的党、政、军、财、文的中心东撤台湾,是来自张其昀等人的建策。
    显然,“三大战役”之后,作为退守之地,国民党只有西南、海南、台湾可以选择。
三者之中,以蜀地为中心的西南,军事地理上易守难攻,其北有秦岭,东有**三峡,南有横断山脉等,地形凶险,屏障繁多,又是抗战的“发祥地”,自是好去处,于是,当1949年10月广州失守后,国民党当局仍将其全部中枢机构迁至重庆和成都。不过,解放军的猛烈攻势和西南地方实力派的游移让蒋介石和国民党当局不能安心于此,最后终于决定仓皇渡海迁往台湾。
    张其昀当时如何向蒋介石建言,今已不可详知,但以张其昀著名地理学家和专攻“国家战略学”的学者身份(并且在哈佛大学深造过这门专业),他还曾在台湾“光复”后领队前往考察,因此,作为此时蒋介石身边的“御用专家”,他的建议毋庸置疑,当然是很有分量的。
   《凤鸣华冈——张其昀传》一书中称:此时,“只要是张其昀的提议,蒋介石几乎没有反对的”。
    张其昀,即是当时国民党围绕撤退方向的“东撤论”的主张者。
    他认为西撤川康不妥,井说明东撤台湾的种种优势:
    首先是台湾海峡海阔浪高,只有它才能暂时阻止没有海、空军优势的共产党军队的乘胜追击。
    其次,台湾作为“反共救国的复兴基地”,有着大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之处,即:
    一、台湾地处中国东南部,北回归线从台岛穿过,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适合动植物的生长,物产丰富,全岛土地利用率高,植被茂密,粮食等农产品基本可满足军民所需;
    二、台岛内部交通便利,工业有“日据时代”留下的基础,若善于经营,经济可望起飞;
    三、在军事上,台岛有海峡与大陆相隔,易于防守。且位于太平洋西缘,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与美国的远东防线衔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美国不会弃之不顾,若得美援,台湾防守将万无一失;
    四、台湾居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回到祖国怀抱后对国民党政权有一种回归感,这种心理正可利用来稳定社会秩序。
    尤其是台岛长期与大陆阻隔,中共组织与人员活动较少,又经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整肃,干扰更少,未来即使社会稍有动荡,台岛四面环海,呈封闭状态,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农村都已开发,当局极易镇压不稳定因素与稳定社会。
    因此,国民党若将党、政、军、财、文中心迁台,再带来较多的资金和人才,必将建成稳固和强盛的台湾基地,适当时就可“反攻大陆”。
    这一番主张已然是国民党唯一的选择。1948年年底,蒋介石任命其心腹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同时蒋经国亦受命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这就是迁台的信号了。
    1949年年初,大陆国民党控制的金融机构开始向台湾紧急运送黄金、白银、外汇,文物部门也开始加快运送文物,这更是国民党决策台湾为其退守之所在的表征。此后,国民党在大陆完全溃败,于是其迁台成为事实。
    此之前后,张其昀已随行于蒋介石身边,在1949年蒋介石宣布“下野”之后,张其昀曾劝蒋以“党内总裁”身份主持“党国大计”,颇得蒋介石欢心,于是留他在奉化溪口的武岭学校居住,并待如上宾,常与他促膝谈心。
    蒋介石遁往台湾后,不忘召其赴台,并荐举他为国民党“改造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此后,台湾就有了一位众人皆知的“陈布雷第二”了。
    1985年,张其昀在台湾逝世。

(据《历史学家茶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

回帖

1333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333
发表于 2021-10-21 07: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主要的是台湾没有地方势力, 也没有地下党的群众基础。
而西南地区,川康云南军阀从来没和蒋介石同心同德过,共产党又在抗战期间布下了极为强大的地下党组织,对于共产党的军事行动来说, 蜀道难到底还是可以走进去了。
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朝鲜战争, 若不是金一世, 解放军一样用木船渡过台湾海峡, 要知道那时国民党政府内部暗地里与共产党联系的多了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2

主题

303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68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1 07: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糊涂 发表于 2021-10-21 07:14
最主要的是台湾没有地方势力, 也没有地下党的群众基础。
而西南地区,川康云南军阀从来没和蒋介石同心同 ...

补充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1 19:17 , Processed in 0.1086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