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45|回复: 0

北外附中/外语附校大事记(1959-1988)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1100

回帖

7520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520
发表于 2021-3-21 03: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外附中/外语附校大事记(1959-1988)
作者:时间:2019-11-19
        北外附中时期(1959-1963)

为满足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1958年4月,北京外国语学院党委决定开办附属中学,仅设高中部,作为北外的预科。之后启动相关筹备工作。



1959年

1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教务科提出“关于筹办附属中学的初步意见及问题”,建议将学校名称定为“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

4月,北京外国语学院就北外附中1959年秋季学期招生计划,发函请示北京市教育局和北京市海淀区文教局。

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正式成立,校址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西院(海淀区苏州街),北京外国语学院李棣华副院长兼任校长,韩铮任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首批高一新生入校,共251人,开设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5个语种。

12月,北京外国语学院向教育部报送“关于我院举办附属中学的有关情况和问题的报告”。



1960年

1月,教育部函复北京外国语学院,就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的性质、规模、招生地区等作出批示。

9月,北外附中第二批高一新生共244人入学。

12月,北京外国语学院筹建外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因校舍紧张,教育部决定北外附中迁址。



1961年

1月,根据外交部关于北外附中外语教学应成为“一条龙”模式的意见,北京外国语学院向教育部报送了“关于增招初中一年级新生的报告”,提出“将根据师资力量再逐步扩充,从小学办起,准备若干年后将附中逐步发展为完备的十年一贯制学校”。

年初,北外附中因办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先进集体,并派代表出席了北京市文教系统群英会。

4月,经教育部批准,北外附中由北京外国语学院西院(海淀区苏州街)迁至宣武区南新华街2号(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旧址)。

8月,北外附中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条例”。 9月,北外附中第三批高一新生共209人入学。



1962年

5月,外交部教育司函告北京市教育局,根据中央决定,北京外国语学院及其附中改由外交部直接领导,同时报送北外附中本年度招生计划和招生办法的意见。

6月,北京外国语学院向教育部报送了“关于录取我院附中本届高中毕业生直升本科问题的报告”。

9月,北外附中第四批高一新生共221人入学,取消德语教学。

12月,根据北京外国语学院第12次行政会议决定,北外附中定性为“文科性外语中学,其课程设置方针:突出外语课程,保证文科课程水平,照顾理科一般知识”。



外语附校时期(1963-1988)



1963年

4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有关省市教育厅局长、4所外语院校和8所综合性大学负责人会议,传达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计划在全国成立10所外国语学校,每所学校都开办小学部,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外语,直到高中毕业。之后,根据教育部有关建议,北京外国语学院向外交部教育司先后报送了关于北外附中增设小学部和初中部的意见。

6月,北京外国语学院请示外交部,拟将北外附中校名改为“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 国语学校”。

7月15日,教育部向北京、上海、广东、四川、陕西、吉林、江苏、湖北等8个省市教育厅局,北京、上海、四川、西安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和黑龙江大学正式发出“ 关于开办外国语学校的通知”。

7月,经外交部批准,北外附中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简称:外语附校)。

7-8月,外语附校筹备开办初中部和小学部,并开始在北京市全市范围内招收小学二年级、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毕业生。

8月,为加强对外语附校的领导,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由刘仲容、李棣华、罗俊才、熊正阳、王正宁等组成的附校工作领导小组,李棣华任组长。

9月初,63级新生入学报到,高一年级97人,初一年级160人,小学三年级151;三个年级开设语种相同: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

9月,根据教育部《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外语附校成立了由16人组成的校务会议,副校长马占忠、韩铮分别担任校务会议主席、副主席,成员有:李涛、何振歧、崔启瑶、闫鑫泉、王凤宇、张沁、周英珂、王炎森、张福臻、张永彪、张辅仁和汤振海等。



1964年

元旦,由中国兵乓球队领队张钧汉率领,庄则栋、胡道本等运动员应邀到外语附校作报告,并在学校南侧礼堂做乒乓球表演。

年初,经陈毅副总理兼外长批准,外交部拨款70万元,在外语附校校园南侧建造一幢小学综合楼(兼有教学、住宿功能)和学生食堂。

3月,根据教育部通知,外语附校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45人,派往法国、意大利、古巴、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家留学。

6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外国语学院和综合大学外国语专业联合招生的通知”,明  确提出,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和北京外国语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注:高中毕业生),除了选拔一部分学生出国留学和个别不愿意升学的学生之外,其余一律参加外语专业联合招生考试。参加外语专业联合招生落选的学生还可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其中原学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语种的学生,可以申请免试统一考试的外国语。

8月,外语附校第二批64级新生入校,初一、小三招生人数、班级以及开设语种均与上年基本相同。本届高中停招。

9月,外交部任命曾远辉为外语附校校长。

10月,外语附校组织高中和初中学生赴北京西山农场劳动三周。



1965年

    1月,教育部计划从全国选拔640名留学生,派往40多个国家学习38种语言,北京地区共有130个名额,其中包括外语附校应届高中毕业生。

7月,62级高一入学学生高中毕业离校,其中4人留校工作。至此,北外附中时期所招收的4批高中生全部毕业离校。

8月,外交部选调齐平担任外语附校校长。65级初一和小三新生入学,情况与上年基本相同。

  12月,小学部迁入新建小学综合楼。



1966年

6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外交部派工作组进驻外语附校。全校学生提前放暑假。

    9月,外语附校部分教职员工赴丰台区卢沟桥公社接受“劳动改造”。

下半年,中学部部分学生及少数青年教师组成若干红卫兵组织,参加全国大串联。



1967年

3月,解放军军训团进驻外语附校。

夏季,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军宣队)进驻外语附校,学校开始部分恢复上课,实行半天上课和走读。

7-8月,在反对外语附校“特殊化”的声浪中,学校提出解散小学部。小学部部分学生和教师前往外交部(东交民巷33号旧址)静坐请愿,反对解散小学部,部分学生家长到场声援。

9月,初三法语班(64级初一入学)部分师生参加在首都机场欢迎毛里塔尼亚总统达达赫访华仪式,赠送法文版《毛主席语录》并现场朗读,周恩来总理当场给予好评,并与师生们用法语交谈。此后学校全面复课。

年底,中学部开始毕业分配,少部分学生先行参加工作。



1968年

1968年7月至1969年7月,外语附校中学部4个年级(高三、初三、初二、初一)16个班级的学生相继毕业,分别奔赴农村、生产建设兵团、工厂、部队。

10月初,学校组织小学部师生赴房山县窦店公社参加秋收学农劳动。同月,北京钢厂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

年末,工宣队组织在校师生去北京特殊钢厂参加学工劳动。



1969年

6月,学校组织小学部师生赴房山县东南召公社参加“三夏”劳动,接受贫下中农  的“再教育”。

暑期,外语附校恢复招生,第一批从小学三年级毕业生招收。根据教育改革的精神,取消招生考试,改为以学校推荐方式,同时要求工农兵子女在招生名额中占绝对比例。

9月,全校师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建国20周年庆典活动排练。

10月中旬,小学部恢复招生,招收小学5年级学生。分英语、俄语、西班牙语和法语4个班,每班40人。

11月,解放军海军情报部选拔63级小三(时称“小五”)和64级小三(时称“小四”)15名学生参军。



1970年

1月,外语附校组织20多名教职员赴宣武区教育局设在顺义潮白河畔的“104干校”  参加为期半年的劳动。

4月,北京外国语学院迁至湖北沙洋开办“五七干校”,驻北外的解放军宣传队提出将附校迁回北外西院,以便集中管理。

6月中旬,学校组织小学部师生赴大兴县魏善庄公社参加“三夏”劳动。

6月下旬,周恩来总理召集北外军代表谈外语教育改革问题,问及外语附校的情况,强调了办好附校的重要性,并指示附校还是和北外一起,统一由外交部领导,同意附校迁回北外西院。

暑期,外语附校从宣武区南新华街2号迁回海淀区苏州街北外西院,部分家具由学生徒步搬运。学校开始从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招生。

9月初,70级两届新生同时入校,分别为四年级和初一年级,除英、俄、西、法4个语种外,增加日语和德语,每届编成3个班,每班由两个语种组成(一班:英德;二班:日俄;三班:西法)。

秋季,学校组织部分师生编成“教育改革小分队”分赴新侨饭店和四季青公社田村大队,帮助饭店员工和驻地学生学习外语。

10月,学校组织中学师生赴海淀区温泉公社白家疃大队学农劳动。

10月,海军工程兵选拔63级小三6名学生参军。

年底,学校组织64级小三(五连)、65级小三(四连)、70级初一(三连)师生参加了为期19天的冬季野营拉练,往返途经海淀区、朝阳区、昌平县、延庆县,徒步行走近千里。



1971年

63级小三入学学生初中毕业分配工作,分配方向有工厂、学校、饭店、服务行业等,也有部分同学应征入伍。

夏季,初三(64级小三)10余名学生经选拔进入北外,融入北外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另有10余名学生经选拔进入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学习。



1972年

1月,64级小三入学学生初中毕业分配工作,除进入北外和洛外的部分学生,分配方向与上届大致相同。

2月,72级小四新生81人入学,分3个班,一班(英)、二班(俄)、三班(西法)。

6月,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赠送给中国儿童一只小象“米杜拉”接收仪式在   首都体育馆举行,周恩来总理出席,外语附校学生代表中国儿童接收礼物并用英语致答谢辞。

夏季,初三(65级小三)西班牙语班的4名学生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选调学习克丘亚语。

12月,外交部从初三(65级小三)学生中选拔20人直接送往8个国家留学。



1973年

2月,外语附校恢复高中(两年制),初三(65级小三)大部分学生升入高中,少部分学生分配赴海淀区东升公社插队务农。从外地“五七干校”返校的个别学生留级复读。

3月,73级小四新生149人入学,从本届恢复招生考试,设6个语种,4个班:英语班,俄语、德语班,西班牙语、日语班,法语班。

6月,外交部从外语附校三个年级选拔留学生,70级初一2人,70级小四10人,72级小四3人,派往美、英、法、德、日、墨西哥六国留学。学校组织高一、初三师生赴海淀区上庄公社参加“三夏”劳动。

9月,高一英法班(65级小三)英语师生参加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外宾接待工作,其他三个语种的师生到外文印刷厂参加劳动。



1974年

3月,74级小四新生入校,共142人,情况与上届基本相同。

6月,学校组织高二(65级小三)和高一(70级初一)师生赴昌平县中越友好公社参加“三夏”劳动。

7月,外语附校青年教师孙永安参加国务院各部委首批援藏教师团,赴西藏北部那曲工作两年。



1975年

1月,首届两年制高中生(65级小三)毕业。

3月,75级小四新生137人入学,情况与上两届相同。

4月初,大部分高中毕业生赴季青公社集体插队。

6月,部分师生赴武清陆军196师学军3个星期。



1976年

2月,70级初一入学学生高二毕业,除个别返乡以外,其余人赴海淀区清河公社集体插队。

3月,76级小四新生133人入学,除撤销俄语外,情况与上两届相同。



1977年

1月,69级小四入学学生高中毕业,5人参军,除个别人返乡以外,绝大多数人同年3月赴海淀区清河公社插队。

3月,77级小四新生49人入学,只有英语、西班牙语、日语三个语种。

12月,70级小四学生高中毕业,推选10余名优秀生参加首次高考,由于当时的特殊政策和录取标准差异,这批学生无一被录取,尽管其中部分人成绩远高于录取线。



1978年

3月春季,中国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到外语附校招收干部,70级小四入学高中生中10余人通过考试被录取。

7月暑期,70级小四入学学生高中毕业,110余名学生参加78届高考,近70人被录取,10余人由学校联系下乡插队,这是外语附校最后一批插队学生。

9月,78级初一新生66人入学,编为2个班,设英语、法语、日语、德语4个语种。78 级小二新生72人入学,编为2个英语班。本届带有试验性质,是外语附校唯一一届从小学二年级招生,在校时间整整十年(初三毕业时不少学生报考其他学校高中,致使毕业时仅有39人)。



1979年

1月,72级小四入学学生高中毕业,个别人返乡劳动,大部分人参加高考。

9月,79级初一新生71人入学,开设英语、法语、德语3个语种。



1980年

5月,经北京外国语学院党委批准,撤销外语附校革命委员会及其下设的政工、教改、后勤三个组,实行党总支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责任制,重建校长领导下的校务会议,成立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和总务处。

9月,80级初一新生144人入学,开设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5个语种。



1982年

3月,外西院“外附楼”落成,这是外语附校时期在北外西院唯一的大型校舍建设目。

7月,语附校首次选派16名学生参加中美学生夏令营活动。

9月,82级高一新生37人入学,仅开设英语。本届学生在外语附校历史上人数最少、校时间最短,也是最后一届招生。



1983年

北京外国语学院党委决定,外语附校暂缓招生。



1984年

5月,北京外国语学院向教育部报送“关于呈请停办我院外语附校,改建为师资培训部的报告”。

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停办外语附校改建为师资培训部的批复”,要求对目前在校的几届学生要善始善终,负责把他们培养到毕业。

暑期,中国青年旅行社组织中美学生暑期夏令营,外语附校初中共17名同学参加,美方共有40多名中学生,共同游览了北戴河和内蒙古草原。

10月,北京外国语学院向教育部报送“关于贯彻教育部‘关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停办外语附校改建为师资培训部的批复’的情况汇报”。



1985年

7月,77级小四入学学生高三毕业,79级初一入学学生同期高三毕业。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首批高三毕业生。

暑期,外语附校最后一次选派学生参加中美学生夏令营活动,共有10余名中学同学参加。



1988年

7月,78级小二入学学生高三毕业,外语附校最后一批学生毕业离校。学校进入停办前清理善后阶段。

10月,外语附校向北京外国语学院最后一次报送“附校1987-1988年工作小结”,至此,外语附校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正式停办。



(录自《情怀甲子  语通天下》)

https://webcache.googleuserconte ... cache:ivP45v_jQJcJ:https://bwfxxy.bfsu.edu.cn/info/ ... p;ct=clnk&gl=a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5 13:25 , Processed in 0.0514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