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查看: 1781|回复: 0

徐挺 张如心:首提“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理论工作者

[复制链接]

1496

主题

305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49
发表于 2020-10-30 10: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如心:首提“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理论工作者

晶报记者 徐挺

  众所周知,“毛泽东思想”是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少人还知道,是王稼祥1943年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中,第一次科学地、明确地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然而,很少人知道,第一次使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个提法的是个广东客家人,他的名字叫张如心。

  张如心是一名哲学家、教育家,曾担任多所大学的校长。1955年他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学部委员(院士)。但与大文豪郭沫若、史学大师陈寅恪、语言学家王力不同,张如心是以哲学家和教育家的身份跨进这科学殿堂的,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客家籍哲学名人和教育专家。事实上,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他长期从事党的理论研究事业,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就在上海从事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精神,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31年张如心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主持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是年,他编著了《哲学概论》一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这在当时真是凤毛麟角。

  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党校等单位工作,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在党内是比较早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工作者。1946年他撰写并出版了《毛泽东的思想与作风》一书,建国后曾出版《论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中国共产党历史讲授提纲》等专著,还出版过多本宣传毛泽东思想小册子。

  生于书香之乡

  张如心,原名恕安,广东省兴宁市叶南镇中社乡人。他出生于1908年,父亲张祖基是一位牧师,是梅县德国教会学校乐育小学校长,母亲罗惠英是乡村接生员。

  长久以来,兴宁崇文重教,有“大学校长摇篮”的美誉。一个面积只有2100平方公里的粤东县级市,近80年来涌现出了包括第五任清华大学校长温应星、原广东省省立文理学院院长罗香林、原东北大学校长张如心等在内的45位大学校长。45位大学校长中,还有5位是院士:除了张如心,还有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佛松,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汪懋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刘焕彬,俄罗斯工程院和圣彼得堡工程院院士;原长春光机学院副院长张作梅,中国科学院院士。

  据不完全统计,现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的兴宁籍专家、教授达3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60多名,院士(含学部委员)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兴宁籍专家有200多人。

  另外,兴宁的美术、文学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界的各类专家学者、专业人才云集。如宋朝学士罗孟郊,明御史及方志学家张天赋,清朝新派诗人、考据家胡曦,语言学家罗霭其,亲自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机器式地震记录仪的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地震研究室主任李善邦等等。

  初夏,笔者来到兴宁,在这人杰地灵的地方追寻张如心早年的足迹。

  入读德国教会学校

  其实,张如心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地念书。他就读的德国教会学校乐育小学创建于1887年,现在在梅州市梅江区,离兴宁有数十公里路程。他在此念书的理由很简单——其父当时正担任该校校长。

  念完小学,他进了同名的乐育中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 人才辈出的学校,也是梅州市创办最早的中学之一。当时学校为便利学生能毕业后升入上海同济大学就读,特开设德语课,除国文、历史、地理采用汉语讲授外,其他各科均用德育教学,是全国用德语教学的四所中学之一。是年,校名改为乐育德文中学校。1914年由万保全(瑞士人)任校长。万保全在任期间,陆续兴建校舍,开辟体育运动场。在校兴起近代足球运动,开创梅县足球运动之先河。这段时期,学校治学严谨,校风优良,毕业生投考各大学均获录取,声誉日隆。原嘉应五属和闽赣边区各县慕名而来的学生为数不少。从1921年至1925年,张如心一直在这所学校念书。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张如心,该校校友还包括钟世镇、梁伯强等多位院士,另外还有48位留学博士,200多位教授、高级工程师。

  1925年,张如心因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被开除。同年8月,年仅17岁的张如心只身离开家乡,到广州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先学习打字,后到广东国民政府航空局当宣传员。

  赴俄接受马列主义教育

  由于乐育中学是德国教会学校,许多教员是德国人,所以学生的德语水平都比较高,留学德国成了他们首选的人生之路。许多同学劝张如心一起去德国留学,但张如心毅然选择了在国内参加革命的道路。

  据退休老教授梁忠礼编著的《客家院士》记载,张如心于1926年2月应当时广东革命政府招考,赴前苏联留学,进入专门为中国革命青年设立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教育。

  1927年12月张如心转入中山大学教员班学习兼做翻译。他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国民党政府曾在报纸上刊登布告,以二百块银洋的高薪为诱饵,要求他们这一批从广州去苏联学习的人回国后到国民党政府去工作,跟张如心一起在莫斯科学习的谷正纲、谷正伦两兄弟就是这样逐步当上了国民党的大官。但是,张如心不为所动,决心追求马列主义真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1929年6月为了和党的组织接上关系,他历尽千辛万苦,辗转蒙古、东北等地回到上海,他住棚户,在码头当搬运工,有时吃不上饭,买红薯充饥,度过了一年十分艰苦的生活,一直坚持寻找党,终于在1930年同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从那时起,他就在党的领导下,在上海从事新文化运动及相关的革命工作。宣传民主和科学精神,彻底反对封建文化。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他还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的筹备工作。1930年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他任研究部部长。

  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1年张如心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主持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年,他编著《哲学概论》一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这在当时是凤毛麟角,不可多得。它有效地帮助人们进入唯物论革命哲学领域,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分析研究周围事物和各种现象的有力手段,对广大知识分子学习哲学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931年,张如心到江西中央苏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6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瑞金红军学校团政治委员训练班主任,同年冬改任红军学校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3年冬调到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任红军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会主任兼红军大学政治教员,不久兼总政治部破坏部科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他还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办的《红军报》主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不少文章,如《坚决纠正反中农的倾向》等。1934年,张如心随中央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总政治部破坏部工作,次年胜利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首提“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到陕北后,张如心担任延安抗大主任教员、军政学院教育长、中央党校三部副主任、延安大学副校长。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党校等单位工作,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这一时期,张如心一度担任毛泽东同志的秘书,潜心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撰写、发表了许多文章,为宣传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在党内是最早从事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研究、比较早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工作者。

  1941年3月,张如心在第16期《共产党》杂志上发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提法,对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进行了概括。他在文中写道:“党教育人才,应该是忠实列宁、斯大林的思想,忠实于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的著作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典型的结晶体。”同年4月,他在《解放》周刊上发表了《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的文章,他写道:“说到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问题上的发展,最主要最典型的代表,是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

  1941年7月,张如心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政治研究室主任以后,继续深入研究并指导大家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1942年2月18日、19日,《解放日报》连载张如心的文章《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他把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分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三个组成部分,指出“这三个组成部分内在有机的统一便构成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的体系”。这是一篇继《论布尔什维克教育家》后更系统,更深入地研究毛泽东理论策略的文章。

  在当时能作出“毛泽东的理论是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论断,这是十分可贵的。我们党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之后,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时期,迫切需要对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概括。1945年6月,刘少奇在“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完整的系统的阐述。“七大”通过的党章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功不可没。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张如心论述毛泽东的言论和文章越来越多地在解放区印行、出版。他在《毛泽东论》中追述了他1931年8月间于江西瑞金红军总司令部里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的情景:这一次会面的一切一切真是平凡极了,普通极了,原以为毛泽东总该是特别一些,不同一些,当天若不是别人介绍我还以为他只是总司令部的一位参谋呢!

  虽然张如心在文章“引言”中谦虚地写道:“这里所谈的远不是毛泽东作风的整个地有系统的介绍,而只是关于它的若干方面的基本特点,据我所观察到的,加以说明而已。”但丰富的革命生活阅历,卓有建树的理论成果,使他首次提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仅凭这一点,他的名字就应当在中共党史、乃至整个中国现代史上大书一笔。

  创办东北大学

  1945年冬,根据中央的决定,张如心和周扬一起带领延安大学的部分干部、教师、学员去东北创办东北大学,于当年12月到达张家口,由于前方战争频繁,道路阻隔,中央决定他们暂时留在张家口,在华北联合大学工作,周扬任副校长、张如心任教务长。他还协助校长成仿吾编辑晋察冀边区理论文艺综合性刊物《北方文化》,任副主编,为提高该刊质量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他撰写了《毛泽东的思想与作风》一书,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华北联合大学是党中央为了加强敌后根据地建设,于1939年9月由延安的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青年训练班、工人学校抽调教职员工、学员1500多人由延安迁到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组建的,该校1948年8月又与北方大学合并,在晋察冀边区的正定组成了新的华北大学,即以后的中国人民大学。

  张如心曾在华北联大的演讲中介绍毛泽东的人生观,他说:“所谓人生观的问题如果通俗扼要的说来就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究竟为了什么?有何存在及力求继续存在之必要……联大的同学都是抱着改造社会的志愿而来的,因此必须对这一重大问题加以深思熟虑……我今天介绍毛泽东的人生观也正是为了使同志们在处理这一重大问题上有所参考。”他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初步形成,早期革命实践活动,科学理论的来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魅力,虚心甘当群众小学生的态度,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诸多方面详尽阐述了毛泽东与一切旧式“大人物”、统治者们最根本的区别。

  1946年8月,张如心率延安大学百余名教师、干部、学生长途行军,终于从内蒙古胜利到达当时东北局所在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旋又赶到东北大学所在地佳木斯市。当时东北大学刚成立半年,张学思兼任校长,张如心被任命为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

  1946年10月11日,张如心在东北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我们的学风》,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东北大学的性质、任务和学风。1948年7月,东北大学迁至吉林省吉林市,与吉林大学合并,校名仍称东北大学。张如心任校长、党组书记。

  1950年4月,为了适应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将东北大学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张如心任校长。在张如心的领导下,从东北大学到东北师范大学,仅用4年时间就实现了由短训班到正规高等师范教育的转变。到1952年复,东北师范大学共培养本科、专科毕业生1000多人。这些学生大部分被分配到东北各省中学任教,解决了建国初期东北地区缺乏中学师资的燃眉之急。

  填补党史教材空白

  1952年10月,张如心调到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任党委委员、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他亲自编写中共党史讲义,并讲授该课程。

  在随后几年的工作中他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认真研究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他撰写、发表的论文《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贡献》、《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贡献》和专著《论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就毛泽东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撰写的辅导文章,曾被苏联学术界翻译发表。

  张如心还出版了多本宣传毛泽东思想小册子。他主持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授提纲》一书,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颇具特色,广被采用,填补了党史教材建设空白。

  1958年底,张如心遭到错误的批判,并被调任到上海大华橡胶厂,从此,他被剥夺了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权利。“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如心进一步受到迫害,但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文化大革命”初期,他看到一个文件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割裂开来的一些说法时,十分愤慨地说:“连科学的良心都不要了!”。林彪提出那个别有用心的“顶峰论”,他在学习讨论会上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还要发展,“顶峰论”这个提法不科学。林彪、江青、康生一伙以此为借口胁迫他承认自己反毛泽东思想。他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始终没有屈服。因此,他被监禁长达7年之久,1976年1月,张如心在上海逝世,时年68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拨乱反正,张如心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恢复名誉。1979年5月19日上午,张如心追悼大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等送了花圈。正如悼词中所说:“张如心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的理论工作、教育工作勤奋努力的一生。”

  1941年3月,张如心在第16期《共产党》杂志上发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提法,对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进行了概括。他在党内是最早从事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研究、比较早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工作者。

  □张如心大事年表

  1908年:出生于广东兴宁,原名恕安。

  1921年:入梅县乐育中学学习。

  1925年:因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被开除。同年夏到广州学习。

  1926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9年:回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研究部部长

  1931年:编著《哲学概论》一书,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总政治部《红军报》主编、后方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延安抗大主任教员、军政学院教育长、中央党校三部副主任、延安大学副校长。

  1946年: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务长,《北方文化》副主编,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1953年: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党委委员。

  1976年:因病在上海逝世。

  □链接·同代撷英录

  蓝胜青

  蓝胜青(1906~1928),原名少辉,兴宁县叶塘人。是中共兴宁组织的组建人之—,首任中共兴宁县委书记。1925年5月,在梅县广益中学与刘裕光成立了“反基督教学生同盟会”,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组建中共兴宁小组,并担任党小组长。同年12月,中共兴宁特支成立后,又任特支书记。

  1927年,建立了兴宁地下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队伍“广东工农讨逆军第十二团”。1928年10月21日,在梅子坑参加五县联席会议,突遭兴宁反动武装包围,同敌人激战中壮烈牺牲。

  艾思奇

  艾思奇(1910~1966)中国哲学家。云南腾冲人。早年留学日本,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1936年任上海《读书杂志》编辑。1937年到延安,历任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文委秘书长、《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在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亦有一定成就。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 ... /content_753196.htm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30 13:38 , Processed in 0.0361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