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80|回复: 0

七十年代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复制链接]

13

主题

28

回帖

24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42
发表于 2020-8-31 08: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十年代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由周恩来总理领导,当时的国务院业务组直接筹划和组织,我国从西方国家引进了一批成套技术和设备。这次成套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解决了“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缩小了相关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建立和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以至对后来的对外开放,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积累经验的作用。

中国在70年代开始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第一,政治气候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1970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以后,国内的政治气候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毛泽东主席支持下,周恩来总理开始着力调整一系列“左”的经济政策及错误做法,来消除“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后果,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正常秩序。周总理鼓励各级干部理直气壮地抓生产,抓业务。这为引进成套技术和设备创造了必需的工作环境。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图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

第二,中国国际交往的恢复和扩大。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接纳中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两国关系20多年的坚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关系的缓和,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日本、加拿大、西欧一些国家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外交关系的突破带来了对外经贸合作关系的新契机。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产品、设备、技术都急于找出路,对同中国做生意十分感兴趣,这就为中国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国内纺织工业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当时,中国纺织工业的原料主要是天然纤维棉花,但棉花产量长期停留在年产4000多万担的水平上。毛泽东主席曾经指示:必须把粮食抓紧,必须把棉花抓紧。70年代前后,每年都要召开棉花会议,各级干部参加,包括主要产棉县的县委书记、县长。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要求各地多种棉花、多卖棉花给国家。1971年中国的棉花产量才4300万担,比1970年减产7.6%。扣除农民自己用的棉花、军用和城市居民用的絮棉,能够用于纺织业的棉花只有3100万担。种棉存在粮棉争地的矛盾,如果扩大棉田面积,势必减少粮田,进而引起吃饭问题。棉花生产的困难,导致纺织工业不能多生产,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因此,人们把目光投向棉花之外的其他纺织工业原料。

第四,国内石油生产量的突破。1965年,由于大庆等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成功,中国石油产量达到1131万吨,完全实现了自给。到1972年,中国的石油产量达到4567万吨,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用不完。“文革”中有些省市区因为打派仗,煤炭生产瘫痪,没有煤炭发电,只好紧急把一些电厂由烧煤改为烧油,这是一种非常浪费的做法。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生产的石油,除了用做燃料之外,有可能拿出一部分作为生产化学纤维的原料。这就为中国引进成套化纤设备奠定了原料基础。

这时,国外已经在广泛利用石油生产化学纤维,用于纺织工业的发展。这使得中国从国外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来解决穿衣问题的决策时机已经成熟。 

1972年1月,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联名上报了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报告中建议引进4亿美元的化纤、化肥设备,得到毛泽东批准。8月,国家计委根据李先念的批示,提出了《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扎板机问题的报告》,设备价值约为4亿美元,也得到毛泽东批准。

同年11月7日,国家计委再次提出《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建议进口价值6亿美元的22套化工设备。毛泽东看了这个报告后,要求国家计委提出一个更大规模的一体化进口方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73年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在今后3至5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包括13套大型化肥设备,4套大型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等大型项目。之后,在执行这一方案又追加了一批项目,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元,成为新中国从苏联引进156个项目后的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这些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

70年代这次大规模引进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这次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贯彻了“集中力量切切实实地解决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指导原则。当时,中国国民经济面临许多问题,其中影响面最大的是8.7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引进方案中用于解决吃、穿、用问题的化肥、化纤和烷基苯项目,占了全部引进项目26个中的18个;总投资136.8亿元,占“四三方案”全部投资的63.84%,重点十分突出。

第二,通过这次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对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了更多了解。新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对象主要是苏联、东欧国家。因为它们本身就有局限,这些技术到20世纪50年代在世界上大多已经不能算是先进技术了。而我们对西方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更谈不上与他们交流合作和自西方发达国家进口技术设备了。70年代这次大规模成套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不仅带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设备,还带来了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使我们通过这批设备的引进,切身感受到了外部世界的变化,看到了究竟什么是先进技术,什么是高度发达的工业,什么是高效率的劳动生产率。对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有了深刻的认识。

第三,通过这次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人才,造就了一支对外工作的队伍,积累了经验,为以后的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创造了条件。通过第一次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专家和管理干部。而第二次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我们培养、锻炼了一批了解西方发达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积累了同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的经验,也初步了解了怎样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怎样引进软件、怎样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知识等等。

邓小平同志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说:“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第二次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起到了承前启后、率先开拓的作用,使中国较早地从苏联、东欧国家转向西方发达国家,转向积极全方位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如果没有当时打下的基础、创造的条件,以后中国开放面临的困难要多得多,解决这些困难所付出的代价也会大得多。

附:1972年从西方引进的26个大型工业项目(四三方案):

13套大化肥项目:四川化工总厂、泸州天然气化工总厂、齐鲁第二化肥厂、云南天然气化工厂、赤水天然气化工厂、洞庭化肥厂、湖北化肥厂、沧州化肥厂、辽河化肥厂、大庆化肥厂、栖霞山化肥厂、安庆化肥厂、广州化肥厂。

4套化学纤维项目: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四川维尼纶厂、天津石油化纤厂。

3套石化项目: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燕山石油化工公司)30万吨乙烯工程、吉林石化公司11.5万吨乙烯工程、北京化工二厂的氯乙烯工程。

1套烷基苯项目:南京烷基苯厂。

3套大型电站项目:天津北大港电厂、唐山陡河电厂、赤峰元宝山电厂。

2套钢铁项目:武汉钢铁公司一米七轧机项目、南京钢铁公司氯化球团项目。

(齐冠钧 编撰)

参考资料:
  1.陈锦华:《国事记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2.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编:《再造中华辉煌-邓小平记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
  3.陈慧琴:《我国三十年来技术引进工作经济效果初步分析(上)》,《工业经济管理丛刊》1981年第5期。
  4.国家计委档案:《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

原载于:商务历史 http://history.mofcom.gov.cn/?newchin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03:56 , Processed in 0.0259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