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革转型时期的社会不平等?如何化解由此引发的社会不满与社会冲突?在若干分析方案中,有论者(Nee,1991;Lee and Selden,2008;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社会进步研究所,2012;等)强调社会不平等现象是由转型时期特殊的国家—社会—市场关系所致,是转型陷阱的一种表现,也有论者(冯仕政,2008;李路路、陈建伟、秦广强,2012;等)强调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要重拾阶级分析。作为长期关注近现代中国政治社会的海外中国研究学者,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Elizabeth Perry)也加入了这场讨论,《安源:发掘中国革命之传统》(以下简称《安源》)一书试图通过发掘中国革命传统来为当前提供学术思考。
改革时期,作为曾经的“特权阶级”,身处市场经济中的工人在向国家伸张诉求时,不仅会引用相关法律条文,还会诉诸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工人与国家之间的某种“正义契约”(Lee and Selden,2008)。然而,现如今国家正在力图将不平等现象“去政治化”,在对待国企工人的抗议上,越发倾向于不采取传统的“政治”机制予以回应而是倾向于将其归类为法律框架内的劳资冲突问题,将劳动争议由街头转移到法庭上,鼓励维权工人寻求司法救济(庄文嘉、岳经纶,2014),以防止工人的集体行为挑战国家所力图维护的劳动关系体制。由此,工人的集体行动就变为单纯的“谋利行为”“维权行为”而被“去政治化”,国家在处置工人集体抗议时也就可以不再纠结于自身的历史包袱进而采取高度理性的劳动冲突控制方式,既能有效处置工人抗议而不危及意识形态根本,亦能通过“依法治理”来增进制度—程序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