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叙事”进入中国现代文艺史研究的核心视域,并没有因此而弱化国家叙事、政治叙事,而是在研究视角和范式的转换中更清晰地呈现出国家力量和政治叙事在历史语境和文艺现场中的真实存在。即使是在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主旋律叙事之中,只要真正重返历史现场、置身于历史语境之中,“上海叙事”的红色地标仍然会显露出来。1998年由叶大鹰导演、张国荣主演的《红色恋人》在全国上映,在广州首映后,我在接受广东电视台采访的时候,猛然想到和谈起了大革命之后的“上海叙事”,虽然当时还没有明确用这个概念。张国荣的出色表演和革命加恋爱的另类桥段(信仰、病中幻觉的情欲、生命交换……)固然让人印象深刻,但让我更着迷的是“上海”这个历史现场的现代性和国际性。故事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租界为背景,叙述框架是从美国人佩恩的回忆视角切入。在英租界豪华酒吧里,佩恩结识了曾经是红军军官、时为上海地下党领导人的靳,还有变节投敌的国民党特务皓明的女儿秋秋,春风沉醉的上海与血雨腥风的上海交织在一起。靳像一名前线指挥官那样,在家里跪在铺开满地的地图上关心着红军的战事进展,想到要在国际舆论上宣传中国革命与红军,所以冒着危险与佩恩见面。这种国际视野无疑是他曾留学巴黎的经历所决定的。一个更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是影片中的“交换”情节:秋秋因在父亲设下圈套的聚会上亲手击毙了他而被捕,靳决定牺牲自己而把秋秋交换出来。有观众质疑这情节是否违背了历史真实,导演说他调查了1936年上海的监狱历史,当时在押的政治犯分别关在国民党监狱和租界监狱,所谓的交换是克拉克代表的租界监狱把靳交换给国民党监狱以换取秋秋的生命。这就是红色叙事中的“上海叙事”,是被遗忘在历史皱褶中的真实现场。影片结尾出现的今天上海外滩的“东方明珠”画面,似乎是对这条潜在的叙事线索的最后呼应。“A Time To Remember”,这是张国荣亲自为《红色恋人》起的英文名字,在我看来那值得追忆的时光中包含着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