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42|回复: 0

王彬彬:文革中江青为什么痛恨给革命样板戏找原型?

[复制链接]

1426

主题

3036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470
发表于 2018-4-23 09: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12月11日 17:12
来源:南方报业网    作者:王彬彬

核心提示:“样板戏”中的那些金光闪闪的英雄人物如果真有了“原型”,就等于有一个检验他们的尺度、衡量他们的参照,这当然是江青等人不能容忍的。

1.jpg

(样板戏《白毛女》剧照 资料图)

本文摘自:南方报业网,原载于《南方都市报》,作者:王彬彬,原题为《浮世阅史:江青为什么痛恨给革命样板戏找原型》


“文革”期间耗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炮制出的“革命样板戏”,的确并非一点意义也没有。江苏常熟市的沙家浜成为旅游景点,为当地的财政收入做着贡献,就证明了“样板戏”《沙家浜》的现实意义。

十多年前,我去过沙家浜,参观了那里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样板戏”《沙家浜》中有什么,那博物馆里就有什么。后来每念及此,我都不禁感叹:艺术真的能创造历史啊!

十多年前去时,“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否要门票,现在已不记得。但在芦苇荡边走走,肯定是可以的,也并没围墙拦住游人。今年秋又去了一趟,情形大变了。芦苇荡成了封闭式景点,入口处的大门,十分气派。游人须买门票方可进入景区。我们有几十人,算是一个团队,于是配备了导游。导游是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念经一般地背诵着“新四军”当年在这里的抗日事迹。当然要介绍“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小伙子不厌其烦地背诵着《沙家浜》中那些正面人物的“原型”:阿庆嫂、沙奶奶、王福根、阿福等,原本姓甚名谁,分别是哪个村的,做何营生……总之介绍得很详细。我听了直笑。趁小伙子停顿时,我对他说:“你这样介绍‘ 样板戏’中正面人物的原型,若在‘ 文革’期间,是要大祸临头的!”这二十上下的小伙子,一脸茫然。我想,“文革”这两个字,他大概连听都没听过,又怎能不对我报以茫然呢。

但我说的是真的。“文革”期间,江青等人,是极其忌讳人们把“样板戏”中人物与现实人物联系起来的。在“样板戏”刚闹腾起来的几年里,有些人喜欢把那些戏中的光辉形象往自己身上靠,或者往自己熟悉的人身上靠。这样做,无非是表示对“样板戏”的崇敬,但却往往招来横祸,审查、批斗,都还是轻的,蒙受更严重的灾难也并非不可能。《红旗》杂志1969年第11期刊发了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集体写作的《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对塑造杨子荣等英雄形象的一些体会》的长文,文章最后部分,对把“样板戏”中人物与现实人物相联系的做法,进行了杀气腾腾的责骂。转述必伤原文精神,还是照抄:

“从我们开始创作革命样板戏起至今,阶级敌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攻击破坏,只是在不同的斗争形势下,具有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法而已……当我们的英雄形象在舞台上树起来的时候,他们又采取‘ 偷梁换柱’的方法,费尽心机地歪曲、丑化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当我们所塑造的英雄形象更加成熟时,他们又采取更阴险的手法,即:以‘ 热爱样板戏’的面目出现,居心叵测地暗中进行破坏。他们有的用‘ 捧’、‘ 哄’等打糖衣炮弹的手法,破坏我们的军心,妄图使我们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不知不觉地变了形、走了样;此外还有的人恬不知耻地把革命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硬挂到自己或者自己亲戚朋友的身上,宣称某某戏中的某某人物就是我或者就是谁,以此标榜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妄图败坏革命样板戏的声誉。最近就有一个自称姓孙的人,瞎说《智取威虎山》中的申德华就是他本人,并山南海北,到处游说,信口开河,大吹大擂,竭力丑化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战士,歪曲为贪生怕死一心想吃敌人鸡骨头的胆小鬼,把有高度无产阶级政治觉悟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歪曲成为流气十足的兵痞,丑化人民解放军,破坏革命样板戏,完全是一副政治扒手的嘴脸!我们对此感到无限愤慨!对于这种人,我们劝那些好心的同志切勿上当,并且要口诛笔伐,彻底肃清其流毒,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革命警惕性,爱护样板戏。”

把自己或自己的亲友说成“样板戏”人物的原型,是出于对“样板戏”的敬仰,当然也有往自家脸上贴金的用意,但却被认为是对“革命样板戏”用心险恶的攻击、是对“革命样板戏”的自杀式袭击,而这样的罪名,是可以拉出去毙了的。本来,一出戏上演,有人要把自己往戏中人物身上靠,说明这出戏有影响,是一件好事。而“文革”期间,江青等人却对观众的这种做法切齿痛恨,这肯定让今天的年轻人难以理解。其实,江青等人对“原型”的痛恨,表现的是对真实的恐惧。

所谓“革命样板戏”,实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它是以艺术的名义登场的政治怪胎,当然,同时也就成了艺术怪胎。他们自己说得好:“革命样板戏直接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制造了革命的舆论。”要担负起为这场“革命”制造舆论的使命,就必须彻底脱离现实,虚构阶级斗争,塑造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样板戏”基本上是对原有剧本的改编。原来的剧本,还多少有点现实生活的气息,还让人看到一点真实的、符合常识常理的东西。而“样板戏”的炮制者,在改编过程中,以“除恶务尽”的态度,对待这种现实生活气息、对待符合常识常理的那一点真实。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改编自上海京剧一团1958年就公演的《智取威虎山》。原剧本虽然也不怎样,但还没有荒谬到后来那种程度。例如原剧第六场,杨子荣扮成土匪打入座山雕的巢穴。舞台上,座山雕占据中心位置,杨子荣居于次要位置。这当然体现的是一种起码的真实。座山雕是匪帮的最高主宰,杨子荣冒名的胡标,不过是另一支土匪队伍的“饲马副官”。一个负责养马的人,见了座山雕这样的匪首,不居于次要位置才叫见鬼呢!但“样板戏”的炮制者认为“这样就必然造成历史颠倒,牛鬼蛇神专政的局面”。于是,在后来的“革命样板戏”中,座山雕的座位移到了舞台边缘,装扮成胡标的杨子荣则自始至终占据舞台中心,座山雕弓腰屈背地围着胡标转。这样的改动,被认为是“大灭了资产阶级的威风,大长了无产阶级的志气”。

要贯彻“文革”的政治理念,要为“文革”的现行政治服务,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歪曲历史、违背现实,这也就必然对真实产生恐惧。一个伪装成慈善家的人,如果有人拿出他作恶的照片,他一定对这人恨之入骨。同样,“样板戏”中的那些金光闪闪的英雄人物如果真有了“原型”,就等于有一个检验他们的尺度、衡量他们的参照,这当然是江青等人不能容忍的。不过,“样板戏”人物,却又并非绝对不能有原型。《海港》的主人公叫方海珍、《龙江颂》的主人公叫江水英、《杜鹃山》的主人公叫柯湘,性别都是女性,姓名都带着“水”,不难让人联想到江青。“文革”中还是有人有资格充当“样板戏”中英雄人物的原型的,江青就是一个。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1/20053364_0.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9-8 08:59 , Processed in 0.04869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