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01|回复: 0

叶依:一个研究所的诞生——讲述钟南山

[复制链接]

1456

主题

305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670
发表于 2018-4-2 22: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国70年代,钟南山解答了共和国医学史上一个时代性的难题:中国呼吸系统疾病的专科治疗,没有象样的研究机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从一个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到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至今年11月,走过了30年艰辛却辉煌的历程。

1971年,周总理向全国征询呼吸疾病的专家,因为毛主席得了呼吸系统疾病。但是,当时的中国竟然没有这样的专家,而且很多大医院尚没有专业的呼吸科。于是总理号召全国医疗系统建立呼吸科,并进行呼吸医学的研究。

钟南山,是从那个开始了他医学生涯辉煌的第一步。

1、35岁钟南山从北医到广州第四医院,还是一个不懂临床的医生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窗外伫立眼前的摩天大楼,是即将入住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这座大楼的前面低矮的小楼,是医院的即将成为历史的旧址,而这座大楼的后身,那条狭长破旧的一德路上的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是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最初的雏形。那是钟南山开始创建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地方。

1971年,35岁的钟南山从北医初回广州,在条件简陋的广州第四人民医院工作。因为过去时光都没能给他接触临床的机会,到如今,生活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都在考验着他这个想当医生却不会看病的人。这是他人生履历中,面临的一座新的大山。

然而这座大山,不但没有使他屈服,反而给了他机会,他奇迹般地创造了一个令中国医学界震惊的呼吸疾病研究所。

一个不懂临床的“医生”,放到哪个科好啊?广州市四医院领导孙平为钟南山的工作安排犯了愁。

外科的一个主任很希望钟南山到他的科里去,钟南山也正好想搞外科,但钟南山的履历:根本没有搞过临床,原来他是个对临床一窍不通的人,说白了,这样一个人,谁要了都没有用!孙平虽然嘴上留情没这么直说,可他那表情,让钟南山觉得比直说还让他尴尬。

有人建议让他先到内科门诊去,外科肯定不行。所以钟南山有幸到了内科。

第一天,钟南山来到内科门诊的楼层,面前的一切实在让他心寒:有几把破凳子,医生就坐在那些破凳子上看病人。诊室内外的一切破旧不堪,简直难以入目。

“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我难道就在这么一个地方,一个很破很旧的医院里面,一直混下去?三十多岁了还去学一个内科?慢慢跟人家学?不行!我将来决不会就是这个样子!”钟南山想:“现在我虽然是在这么破旧的地方,但是将来我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一定要让这里改变!”

钟南山像一个认真识字的小学生一样,苦苦学习了三个月,笔记做了厚厚几大本,每一个病人的治疗过程他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记录。由于如此认真,他的进步很快,大约三个月,他就逐渐有了经验。因为急诊室的病人虽然都是急的,但是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种需要抢救的病人:胃出血、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呼吸衰竭等,所以他很快从中找到了规律。

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每天下午大批判结束以后,他就跟技术员借了钥匙,如果要看心电图,他就打开心电图室的门,把房间里的窗帘都拉上,慢慢地读,仔仔细细地学,每天像着魔一般用功。

慢慢地,他会看X光片了,会诊断了……

这期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最基础不过的,但是恰恰是这些最基础的知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成为了后来在医学实验过程中的高手。

2、没有人愿意去呼吸科,大家“推荐”钟南山

1972年上半年,周恩来总理发出开展慢性支气管炎群防群治的号召,全国都开始响应。

“为什么那时要搞这个呢?因为毛主席得了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疾病,还有肺心病。”钟南山说那时医学界才发现偌大一个中国,竟没有这方面高水平的专家,所以中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心病的治疗和研究。

让谁去搞这个工作呢?当时医院没有人愿意去,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搞慢支炎是没有出息的,人们普遍认为这没有什么好做的,也没有什么好搞的。

民间有一句俗话,叫名医不治喘,治喘不露脸。是说气管炎迁延难治,也没有医院能治好。

但是医院的革委会又得响应上级的号召:“你们第四人民医院好歹也得组织这么一个防治小组吧?”当时,四医院在全国不仅是属于最简陋的国家级医院,而且正是那种没有呼吸科的医院,主要由一个老教授负责治疗来医院看气管炎的病人。

革委会主任要求另外多派一个人去,派谁谁都不想去,后来就指定让钟南山去,理由是他刚刚提出过要求:想到内科病房去学习学习。

钟南山的确做梦都想进内科去学习,可也确实没想过要去慢支炎小组。

但是因为他要求过,“机会”就真的来了。所以医院就把钟南山弄到慢支炎这个组去了。

他非常不愿意去。但是他想到自己是党员……

他从来都是以挑战的姿态,面对阻力不低头,好像挑战正是上天赐予的机会,让他去战胜!

3、借鉴中医疗法,取得了最初的成绩

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尚不知如何开始的钟南山,探究的触角伸向了多种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有关的领域。他对中医的疗法和理论,也产生了很深的兴趣。

自从来到慢支炎小组,钟南山仔细观察到,每个病人咯出来的痰都是不一样的,有黄的,绿的,还有泡沫状的,黏稠的。他刚毕业时,搞过一个生物物理的专业,做过一些生化实验,他就对病人咯出来的痰液进行了一个生物化学的分解,看看里面的成分。经过实验,确实发现了同样是慢支炎,其分泌物却有不同的成分。根据不同的情况,钟南山就考虑是不是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那时他们跟中医科也有联络,学习到一些中医讲究的五脏六腑的综合调理办法。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他了解了中医对呼吸系统治疗的方法,对此他能讲出一番大道理,尤其可贵的是,这些道理他都在工作中运用过。

一个是虚实寒热的分析,一个是脏腑的分析。慢支炎涉及到三个脏器:肺、脾、肾,进一步说就是肺、脾虚,肺气不足。肺脾肾虚有三种不同表现,是不同的类型,所以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他象防治组内的老专家侯恕请教。

当时钟南山采用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并和西医的局部性状治疗结合起来进行,还用一种‘紫花杜鹃’的草药来配合治疗。这样的治疗方法真的不错,有效率达到50%还多。

这样的成功,来自钟南山这个草创的研究小组,当时的广东卫生厅得知以后,欣喜地做出肯定:“做得不错!”

1977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代表团来中国参观,到了广州以后,就开始了解中国的传统医学。最后来到了钟南山所在的慢支组。“对于我们慢支炎的中西结合治疗,这下我有机会讲一讲了!讲了之后,他们评价非常高,这就等于广东省卫生厅看上我们这个小医院了,仿佛说你们还是有一点玩意儿的。”

这就是命运给钟南山的又一个机会。在当初,这样的机会,谁能看得出来?!在别人眼里,在很多人眼里,那可能是挫折的先兆,而决非什么幸运!

他把临床治疗和医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那时的国产呼吸机很容易坏,有时候只用了一个钟头就坏了,就又要用手来操作了。

他说记得那时晚上他和侯恕、余真三个人轮流值班,他成了修理呼吸机的好手,晚上有时候他干脆把刚刚派上用场的呼吸机盖子打开,看它有没有问题需要处理。

“看它有没有问题可以处理”,这句话是绝对的口头语,其实他要表达的原意是:看它有没有问题,可以满足自己要寻找问题来处理的好奇心,或者说,他正等待着可以钻研的机会出现。

白天、晚上都是如此。晚上病人睡觉的时候,呼吸机也为病人送气,送气的声音很均匀就说明病人睡着了。突然间声音一变,钟南山就“嘭”的一下跳起来,赶快就得去修理。“我们就是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抢救病人的,有一个病人经过7天7夜的治疗,最后完全恢复了。当时我们的一个思想就是要出头,不能老是安于这种平平稳稳、只能看看普通病人的现状。”

4、两间破旧的房子,两个被专政对象的后代,有了诊室加实验室

钟南山当时的处境,不仅初学临床,而且还是个“反动学术权威的后代”,他的搭档余

真医生,更是属于专政对象的“黑五类亲属”,加上老专家侯恕,三个人,两间破旧的房子,有了呼吸疾病正式的诊室和实验室。

钟南山起草了一个宏图:

一、慢性支气管炎研究实现一条龙计划: 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一条龙。

二、动物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一条龙。

三、实验室、病房、门诊和一个定点市郊的慢支医疗基地一条龙。

这就意味着需要增加多方面的人手、设备和开拓空间。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这样的计划难比登天。钟南山没有放弃,他一直走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他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共产党员的身份,还利用可靠的人际关系网,四处游说,要人,要物,要房子;至于要钱,当初钱用处还不大。

慢性支气管炎小组这才有了独立的门诊和病房,而且能够开展临床研究。也算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据已经迁往澳门的尤真医生的回忆:当时的钟南山,上班后不过两三个月,原先粗壮黑实的运动员体格,原先圆头满腮、双目炯炯发光、笑口常开的一个大小伙子,变得高颧深目、面容严肃、走路也在思考问题;原先紧绷在身上的白大衣,竟然显得飘逸松动,真有点像个道骨仙风的大夫了。外人不明就里,打探他的健康是否出了问题,但留心的人却都看到,他除了按时上班外,为了速成一个熟练的临床医生,他把大部分休息时间都用到了X光室、心电图室、图书馆等地方自行补课去了,怪不得他“人比黄花瘦。”

研究组草创时期,百废待兴,他继续发扬在运动场上“十项全能”的精神。

搞呼吸研究,实验数据首先重视的是肺功能。老侯在慢性支气管炎小组时,就在仓库里发掘出那台陈年报废的“老爷”肺功能计,它基本上能得出肺通气功能的数据。当进一步要了解病人的血氧含量及血二氧化碳分压的资料时,就必须增加设备。当时世界上已使用自动微量血气分析计,方便准确,但必须进口,且价格惊人,全国只有寥寥三数台。

时值1973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召开在即,我们这初生的小组必须拿出有份量的论文,才能跻身全国科研行列。

但是,如果没有先进的设备就很难谈得上研究的突破,当时急需作血气分析,他们

从仓库找出一台专门做血气分析,但是早已经不能开动的血氧饱和度计。

钟南山以他三顾茅庐的热诚,抱着这台破机器,到上海找当时我国的肺功能专家李华德,几经波折才感动李教授相助,好不容易把机器修好。当钟南山抱着这台宝贝回来的时候,小组里几个人的心情,因为艰难的初战告捷,竟高兴得又哭又笑;想到将面临的更大难关,又笑不出来了。

余真回忆:从修好机器到测试数据,实验室做了一系列工作之后才把它应用到临床,这些工作都是钟南山建立呼吸实验室的基础,没有他这些开拓性的工作,就谈不上临床研究。

另外一项艰难的测定,是对二氧化碳分压测定方法的建立。当时几乎所有的肺科研究单位,都在为没有这种机器而诉苦。但是他们不能坐等。钟南山与侯恕苦苦研究肺功能计进化的历史,决定古为今用,采用重复呼吸气体分析的方法,来计算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这一方法有几个关键的仪器,一个是气体分析仪,用作分析病人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一个是连接病人呼吸道的氧气囊及三通开关。这都没有现成的设备。

如果不是钟南山对基础医学的了解,单靠临床知识是无法解决的。他四处打探,结果在学院一个基础实验室借来了一台人家不用的气体分析仪,花了不少精力加以改装,以适应测定的需要;又在机械室以及某个他相熟的机床厂帮助下,经过反复设计修改,造出了一个铜的三通接头,这样的接头能适应温度湿度的经常变化而不生锈,毋须润滑剂而能顺利变换开关模式。

当别的医院叫苦连天,因没有血气分析仪而研究上不去的时候,他们就是利用了这一古为今用的方法,写出了一系列提供血气资料的肺心病研究论文。

在当时推崇新型尖端精密洋机器的风气上扬,他们的方法引起不少质疑,但在那样的条件下,这种独创性和自力更生的精神,使他们这个小组在广州地区乃至整个医学界备受瞩目。

5、最初的实验对象是猪......

如此的医疗条件,他竟然整天想出奇、出新,不安于现状。“当时我想仅仅治疗慢支炎面就太窄了,应该拓展到对肺气肿、呼吸衰竭、肺心病的治疗,这样可以学到更多东西,我知道自己的知识面太窄,因为我的临床知识太窄了。后来在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病人,不论是呼吸科的,还是内科的,我都很注意去研究病理。”钟南山说。

猪的肺功能、心脏,尤其是整个呼吸系统与人极为相似!钟南山从这个发现进行探索,开始了呼吸医学领域的攀登,他解答了共和国医学史上一个时代性的难题。

为了使研究和诊疗能够拓宽领域,而不仅只是支气管这一个局部,他们开始琢磨,有什么动物是和人的结构相似的,结果发现猪和人的心脏最接近;猪的肺和人的肺也类似;猪也会得肺心病。他们就想办法买来了一只很大很标准的猪,然后自己做实验,研究肺心病的生理变化。

对猪的研究成果,缔造了呼研所作为一个医学研究机构的雏形,对以后的医学研究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使一个小小的慢支炎小组,有了国内最先进的科研水平,而且有最新的医学发现。

“买一头猪要200多块钱,我们自己凑了一些钱,公家给了一些。”

最初是做缺氧后变化的研究。先给猪麻醉,然后再插管,这些技术性的工作他们都通过这头大猪,自己慢慢地掌握了!

“这种研究,使以前只是单纯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达到了拓宽视界,它面向了整个呼吸系统的研究。虽然那个时候研究水平不高,还不敢谈到要达到世界水平,只能说是追赶和超过国内的最高水平。”他说。

“我们三个人,侯恕、余真和我,晚上要值班,白天要看病,怎么办呢?一查完房三个人都一块儿去做猪的实验也是很困难的。”钟南山说。

对猪的实验是科研上台阶的一个里程碑。当时很少人这么做,但是钟南山坚持要这么做。

那头猪,和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好长一段时间。

“关键是通过猪这个实验,发现在不同的缺氧程度上,肺动脉的规律,我们把它找出来了。 另外在缺氧的情况下,观察一些介质的变化,像组织胺,还有前列腺素等。组织胺是身体内的一种化学传导物质,可以影响许多细胞的反应,包括过敏、发炎反应,胃酸分泌等,也可以影响脑部神经传导。组织胺存在于肥大的细胞内,也存在于肺、肝及胃的黏膜组织里面。它在过敏与发炎的调节上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钟南山说那个时候他们做得非常好。

研究成果是相当出色的。1982年,全国呼吸疾病的会议上,他们研究小组的成果获得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此后多篇研究成果的报告,分别刊登在国家级的专业杂志上。

(注:照片不可侵权挪用)

7、成立了呼吸疾病研究所,跻身全国科研行列

在研究题目方面,侯恕和钟南山都非常注意国内外的动向,竭尽全力追赶。

他们在广州地区最早使用纤支镜,并将其用于治疗呼吸疾病的治疗。从申请外汇到订购,从远赴杭州学习使用到建立纤支镜室,钟南山事事亲力亲为。至于那个期盼已久的自动血气分析仪,以及其后购得的老侯梦寐以求的新型肺功能计,一代一代更新的呼吸机,无一不是费尽心机,磨破嘴皮才得来。尤真说:哪像今天只要上面拨下经费就可以去购买这么容易。没有钟南山,很难想像这些东西怎样才能得来。

建立各个实验室,开展多项动物实验,为临床科研提供补充和对照,一系列扎实的工作,一边是临床,一边是科研,有如双翅,令他们写出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

在呼研所正式挂牌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它实质上已经成熟了。挂牌之后任命钟南山为所长,侯恕为副所长。

在这之前,侯恕是行政负责人,钟南山没有行政职务,但他实际上是灵魂。除了包办对上、对外联络的一切杂事,以及负责实验室的业务,他也参与查房,抢救危重病人,值夜班,疑难病例的讨论。在呼吸衰竭的合并症中,我们比较早就观察到有DIC现象,有酸中毒和碱中毒两种不同的肺性脑病的表现,将这些临床现象提升为规律,需要耐心、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这都是集众家的智慧总结而成。

无数例呼吸衰竭病人抢救成功,钟南山始终参与全过程。钟南山在对一个疑为肺癌的顽固性咳嗽患者的纤支镜检查中,经仔细观察,在其右主支气管中取出几粒鸡骨,从而治愈了困扰病人多年的顽疾,开创国内纤支镜用于治疗的先河。

一开始的时候想做一些研究,真是没有地方啊。后来我们就在医生办公室,挪开凳子,挪开桌子来做实验。

大家在一间办公室里,每个人都有分工。你要采集什么数据?他要做什么?那个时候是很困难的,老要熬夜,很晚才回家,白天又要照常上班,而且没有报酬,也没有奖金,更没有加班费,每天就这么辛苦,但是很快活。

钟南山带领着我们一个团队,他常常自己掏钱买菜给我们吃,还买汽水,就是玻璃瓶装的那种,我们真是很开心。

1979年呼研所挂牌成立。本是无人问津的学科,钟南山却做出了大名堂。钟南山一生的事业,自此真正有了根基。

2008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室,升格为国家医学科学重点实验室。

尾声

1978年,中国知识分子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在党的支持和科技工作

者们的努力下,在北京隆重开幕了。钟南山作为广东省的代表也参加了这次历史的盛会,他与侯恕合写的论文《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和治疗慢性气管炎》,被评为国家科委全国科学大会成果一等奖。

这届大会,汇聚了当时几乎所有在世的科技工作者,由于大家都是“十年生死两茫茫”,

因而很多科学家与老朋友相见时,都是抱头痛哭。会议期间,钟南山捧读了著名作家徐迟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他完全被书中主人公时刻拼搏、刻苦钻研、无私奉献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当时,书中的主人公、那位摘取了数学领域皇冠的科学家陈景润,就坐在这届大会的代表席中!这次大会,让钟南山的心情久久都不能平静,陈景润削瘦但却精神矍铄的神情,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本篇钟南山相关语录:

1、现在我虽然是在这么破旧的地方,但是将来我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一定要让这里改变!这个从来都是我的想法,我从来不会满足于现状。

2、我觉得作为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你先有什么兴趣再去做什么工作,而是反过来,分配你在哪个岗位,你就能够在那里培养出兴趣,把工作干好。

3、我现在搞的这个呼吸病研究,本来并不是我的初衷,所以我到那儿以后有一段时间情绪不是很好,但我从来都是这么一种想法,就是既然你把我弄到这里来,我就在这里开辟出一个新天地,我是不会认输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0663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5 10:22 , Processed in 0.04562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