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83|回复: 0

张比:试论“阎淮现象”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8-1-16 14: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阎淮著《进出中组部——一个红二代理想主义者的另类人生》的出版,使许多读者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热议。

阎淮出身于革命干部家庭,早年先后毕业于北京101中学和清华大学,文革中参加过保守派红卫兵,毕业后当过工厂副厂长,煤炭部副部长秘书,中组部青干局干部,康华公司高管,1989年政治风波后出走,短期参加民运后,成为政治学者。一个根正苗红的“红二代”,不去接革命的班,也不去经商发财,却深刻反思了中共建政的得失和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曲折,除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和学术论著外,又推出了这部“另类”的人生回忆,实在是一种少有的特殊现象。笔者作为阎淮的中学和大学校友,多年来一直关注着他的行走轨迹和思想变化,阅读他的近作后,将他近年来的表现和在海内外的影响,称作“阎淮现象”,并对此略加评论。

一、什么是“阎淮现象”

“阎淮现象”,表面上看,是一位红二代,前“吏部主事”,披露了中共考察、选拔、任命干部的内幕,顺便涉及了中共高层如陈云、薄一波、江泽民等以及他们子女的不为人知的诸多轶事,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而他的中学、大学校友们,又看到了他与多数红二代不同的“另类”表现,以为是一种特殊现象。

但是,这都只是看到了表层。要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需要看他与众多红二代的不同的表现,分析他的思想与行为特质。

老一代革命者的子女,除少数出生于上个世纪20、30年代外,多数出生在40、50年代。他们的表现,也多数从文革开始,活跃于文革后。就其职业和最终追求来看,可大致分类如下:

专心科研型:如彭士禄(澎湃之子)、聂力(聂荣臻之女)、杨为民(北航教授、杨秀峰之子)、顾逸东(中科院士、顾准之子)

文学艺术型:如谢飞(电影导演,谢觉哉之子)、张郎郎(画家,张仃之子)、贺捷生(贺龙之女)

从军接班型:如贺鹏飞(贺龙之子)、粟戎生(粟裕之子)、许延滨(许光达之子)

出国谋生型:如宋彬彬(宋任穷之女)、林梅梅(林枫之女)

经商致富型(体制内):如孔丹(孔原之子)、王军(王震之子)

从政接班(安全型):如俞正声(黄敬之子)、李铁映(李维汉之子)、刘延东(刘瑞龙之女)

从政接班(野心或贪腐型):如薄熙来(薄一波之子)、郑光迪(周恩来秘书杨刚之女)

受牵连失意型:如林彪女儿、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子女

民主自由派:如胡德平、胡德华(胡耀邦之子)、陆德(陆定一之子)

由于未做大数据统计,无法得出以上各种类型占的比例。但显然,最后一种类型所占比例是很低的。

阎淮自然可归入此种类型,但他又与里面的多数人不同,一是他曾经在文革中与孔丹一流表现类似,都是保守派红卫兵,而文革后十几年又从政且比较顺利,用江核心的话来说,就是党对得起他。如果他不离开中组部,应该还有上升的空间;如果他在康华公司不走的话,也可进入经商致富型。

但是他却在政治风波后愤然出走,又在此后成为海外政治学者,对中国的革命历史和现行体制进行了多方位的观察和深刻的反思,发表了有影响力的论著,可见,他的特征是幡然觉悟,彻底反思。

由此,可以说:“阎淮现象”,就是一种被原有体制培养并在原有体制下受益的“红二代”,脱离原有体制并进行深刻反思,而向人类普世价值回归的思想文化现象。

二、为什么会出现“阎淮现象”

“阎淮现象”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虽有一定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试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分析。

先看内因。

阎淮虽然出生在干部家庭,但其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出身的业务干部,并非没有文化的大老粗。在这样的家庭里,他从小就爱学习,爱读书。他天性善良,同情弱小。在中学里,他并未与干部子弟拉帮结伙,而是接近知识分子家庭和其他“出身不好”的同学。如他的同班同学徐朔经,父亲为因主张建立中国劳动党的清华教授徐璋本,在受到歧视不允许上大学,到房产队工作后,阎十分同情,并去看望他。这在101中学是很少见的。记得阎淮上了大学后,还在星期天回中学去掏粪,打扫厕所,虽然是在“学雷锋”,但其热爱劳动、接近平民的精神也可见一斑。文革中,他保工作组,但并未狠整反工作组的同学;清华红卫兵掌权期间,他参加抄家,但又暗中保护了中学同学郭某的家人。工宣队进校后,他刚直敢言,不阿谀奉承,所以被分配到西北环境艰苦地区。在煤炭部和中组部工作期间,他也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顶撞领导的“刺头”。此外,他在文革后期及出国以后,读了大量古今名著和现代政治理论书籍,形成现代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所以,从人性特质和知识储备来看,他在晚年大胆披露内幕,反思体制,就具有了内在的动力和能力。

再谈外因。

阎淮就读的中学,虽然曾经是一所干部子弟学校,但在他读书期间,已经有大量清华、北大等高校和科学院的知识分子子女及附近的平民子女入学,在和他们的接触中,阎淮的平民意识在进一步增强。101中学的校长老师,也不是那种“突出政治”,不学无术的党棍,而多是知识渊博,性情温和的教育工作者。这种环境无疑对度过高中生活的阎淮有正面的影响。在清华大学,虽然老清华的传统已经保留不多,但学习理工科的阎淮,也逐步形成以逻辑思维为特征的科学思维方式。文革后期,由狂热归于冷静,阎淮开始初步的反思。

步入政坛以后,虽然背后有陈云通过陈元对他一定程度的遥控,但胡赵时期的相对开明的政治,李锐等“两头真”的老一代革命知识分子的真诚与睿智,无疑也感染和影响了阎淮。

促使阎淮毅然出走的直接原因还是1989年的那场政治风波。他身在现场,亲眼见到的血淋淋的现实,使得他惊讶,愤怒,绝望,失去了对原有体制的幻想。

出国以后,由于各种机遇,他进入美国、新加坡等地的政治研究机构,得以阅读更多的资料,接触到严家褀、刘宾雁等流亡人士和杜维明、余英时、胡志强、马英九等海外学人,方得以打通中西界限,融合最新研究成果,开阔国际眼界,并彻底放弃原有被灌输的革命与专政理念,回归普世价值。

阎淮曾对笔者说,60年来,前30年是吸毒,后30年是排毒。从他的经历看,如果没有外部条件的改变,排出原有毒素,吸入新鲜营养,就很难做到。但是,没有本身的自觉,吸毒成瘾,病入膏肓,也不可能有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这就是“阎淮现象”出现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三、“阎淮现象”的启示

1.读《进出中组部》,不能只热衷于官场秘闻,看大佬的密室策划,高层的勾心斗角,而要看到作者的深意。进出中组部的书名,隐含的意思是进入和离开原有的体制,进入是被动的,离开是主动的。连阎淮这样根正苗红的人都要离开,说明此体制的运转已经出了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前景失去信心。所以,才有了罗宇的告别总参和阎淮的脱离中组部。当然,还有许多人不愿离开,要继续在里面捞好处,逞英雄,但总有明智和有良知的人会与之决裂。因此,对体制内的人,对红二代不能同等视之,一概认为是维护既得利益的顽固派。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觉醒,更多的阎淮出现。

2.“阎淮”现象已经在海内外,在他的中学、大学校友中产生了影响。但是,和他曾经关系密切的一些中学校友并不认同他。他的大学校友中,情况各有不同。原清华大学红卫兵,曾经在1966年“红八月”中大显身手的“将军”好汉们,有的顽固坚持原有观点,有的虽有一些反思但沉默不语。而原造反派(分裂为两派)中的一些知名人物,少数仍然沉迷在文革“大民主”的美好回忆中,对领袖和“旗手”情意缠绵。还有的校友派性未消,以“一贯正确”自居,把很大精力用于揭露对方的残暴,而对自己一方的错误和自己思想上的失误缺乏反思。作为原保守派红卫兵干将的阎淮,尚且能够解剖自己,深刻反思和忏悔,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为何我们不能呢?上帝都允许年轻人犯错误。犯了错误没有什么可怕,关键是要承认和改正,而不是继续“试错”。经历了文革的清华校友们,应当向阎淮学习,消除派性,增进团结,共同为总结文革的教训,走出专制主义思想的阴影,继续做出努力。

3.“阎淮现象”的出现,阎淮思考和阐述的新的政治理念,无疑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他认真学习和思考,反思旧体制之弊病,展望新时代的到来,显示了一位自由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当然,他的阐述,也只是一家之言,可以讨论。但他对祖国对民族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令人感动。目前,清华校友和众多的海内外朋友们,关心中华民族命运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们,要沉下心来,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加强团结合作,继续探讨政治体制改革之路。我们的努力和付出,不会是白费的。



作者投稿

http://hx.cnd.org/2018/01/14/%E5 ... %E7%8E%B0%E8%B1%A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2 18:54 , Processed in 0.0356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