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33|回复: 0

张双昭:熊大缜伟大功绩之我见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12-19 16: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双昭   

    2015年7月,有媒体的90后在采访时问:“熊大缜除了在清华大学学习时,搞了个‘红外摄影’;到冀中抗日根据地当了供给部部长,还有什么其他的贡献吗?”语气颇不以为然。听到此处,我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因她事先说过看过很多关于熊大缜的书,怎么竟然会得出如此结论?!
    关于熊大缜当年在清华大学研究的“红外摄影”,现在,很容易找熊大缜在清华大学时的老师、同学、同事、校友等等人们写的许许多多关于叶企孙先生与熊大缜的回忆,有书,有互联网可查。然而,熊大缜在冀中的伟大功绩鲜为人知。
在书刊、报纸、电视、互联网等等公开媒体上,关于熊大缜的文学作品多是生动描写他作为供给部部长如何造地雷、造子弹、造高级炸弹等等。其实,他没有时间亲自参加制造任何武器弹药;他没有亲自参加技术研究社技术人员们研究试制氯酸钾高级炸药包,也极少过问;熊大缜与冀中的地雷战也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吕正操《冀中回忆录》第183页:冀中民兵地雷爆炸始于1940年;地雷战形成于1941年2月以后,七分区连续开办了三期爆破训练班,聘请了各地爆破能手,…… 。此时熊大缜被害已一年之久。
    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军工部技术研究室研制成功、并大量生产的无烟药,双基高级(仿朱迪生)炸药等等火药,因制造子弹、炮弹需求量太大,极少装入民兵使用的地雷中。
    只在1943年前后,为炸碉堡曾专门制作过地雷,张奎元回忆:“我们没有可以摧毁敌人碉堡的重武器,部队要求我们提供地雷去炸毁敌碉堡。究竟用多大的地雷才能炸掉炮楼呢?当时敌人在冀中的炮楼壁厚大都在4米左右,大约30斤炸药才能炸开楼壁。我们找了一所墙壁有一米多厚的庙宇进行试验,结果非常满意。以后,定了大量生产这样大小的地雷。所装炸药有的是硝铵炸药,有的是(仿朱迪生)炸药,都是晋察冀自己制造的炸药。每个地雷上装有导爆管,导爆管上皆有两个雷管孔,可以装两套发火装置,为得是保证百分之百的发火。”。
    冀中军区1938年5月成立供给部,兼管兵工生产。当时,冀中只有官厅村修械所。冀中供给部部长,顾名思义,想方设法保证供给抗日根据地和战斗部队所需要的一切物资——武器弹药、通讯设备、医疗器材、印刷货币和报纸所需要的工具机器及原材料,……以及各种生活必需品(衣、被、粮食)等等。
    1938年8月,熊大缜接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同样只是兼管兵工生产。他作为供给部部长总揽全局,不可能事必躬亲,他奔走在各地(包括敌占区)为根据地寻找人才,寻找各类物资,不止是军用物资(包括印钱币、印报纸的纸张油墨机械等等),这是他作为供给部部长的主要任务,是职责所在。敌后根据地的任何一位供给部部长都会全力去做的。难怪90后小青年会认为熊大缜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贡献。
    熊大缜与其他军区的供给部部长,唯一不同之处:
    因有张珍“捡来的”三船阎锡山的军用物资,其中以氯酸钾(造高级炸药的主要原材料)为最多。为解决利用氯酸钾制造高级烈性炸药的问题,熊大缜提出成立技术研究社(这是他的一个创举),报请冀中军区党组织,获批准。杜撰熊大缜为技术研究社“招兵买马”是个人行为,那是文学作品,瞎编的,不是史实不可当真。在组织纪律严明的八路军内部成立任何部门与单位怎么可能不经过上级部门批准!
    *1938年8月,冀中供给部在河北省任丘县娄堤村成立技术研究社,供给部部长熊大正兼任主任。(546页)
    不要小看熊大缜创建这“技术研究社”,这正是中国知识精英熊大缜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
    “技术研究社”是个专门研究技术的组织。现在研究科学技术的单位,从国家级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院到各个研究所,再到最基层研究室、课题组,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不足为奇。但是,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各个抗日敌后根据地中,熊大缜创建的技术研究社——由知识分子能工巧匠组成的技术研究单位却是唯一的。
一.冀中技术研究社

    知识群体的聚集
    冀中军区组织部把到冀中参加八路军的能工巧匠和学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陆续分配到技术研究社,不是熊大缜个人行为。
    汪怀常(汪德熙,中国大学化学系讲师)、李广信(李琳,清华大学地质学毕业生)最先到技术研究社;张方(李度,燕京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研究生)、军陶瑞(北平协和医院洗器皿的工人)随后调入;门本中(阎裕昌,清华大学实验员)从北平、天津来;张奎元高小毕业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一年后辍学在家乡河北省安国县军诜进村务农,抗战初参加八路军,8月由冀中军区招待所调到技术研究社;胡大佛(清华大学技师)8月进入冀中根据地先分配在冀中军区修械所,1939年2月冀中组织部才调他到了技术研究社;1939年4月又调来有钳工手艺的朱心德。
    首先,解决的是研制“利用氯酸钾制造高级烈性炸药”。
    *1938年8月冀中军区供给部在河北省任丘县娄堤村成立技术研究社,供给部部长熊大正兼任主任。研究社吸收了一些从北平、保定等地来的知识分子,从事兵工技术研究。不久,该社李广信、汪怀常等主持试制成功氯酸钾混合炸药;张方、张奎元、门本中等试制出雷汞和雷管。(546页)
    仅有六名技术人员的李广信(原名李琳)、汪怀常(原名汪德熙)、张方(原名李度)、军陶瑞、张奎元、门本中(原名阎裕昌)的技术研究社,先试制成氯酸钾混合炸药,再把氯酸钾混合炸药与电雷管,制成可控的高级炸药包。“为了推广利用我们新试制的高级炸药——‘氯酸钾混合炸药’,炸毁在平汉铁路线上奔驰的日寇火车头。我们通过供给部,要求军区司令部轮流由各分区给我们调来一些工兵,”(张方语)。一是,帮助技术研究社制造氯酸钾混合炸药;二是训练他们如何使用“电发火地雷”。第一次炸火车头由汪怀常带工兵去的,其后的三十多次炸火车与桥梁分别由张奎元、军陶瑞、李广信带工兵去的。
    其二,知识分子与能工巧匠的知识群体,他们的思想、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辅成,集思广益,团结协作形成独立系统,很快研制出成果。
    因日寇扫荡,技术研究社由冀中平原转移到“路西”山区。
    张奎元将技术研究社的一部分物资,由冀中运来。运来的物资,有水银、硫酸、硝酸,还有以脱。除了药品还有温度计、比重计、玻璃杯、玻璃管、烧瓶、蒸发皿以及石蕊试纸之类的试验用品。有一本大学使用的中文版《无机化学通论》两寸厚,马瑟尔氏著的《高级火药学》上册,与原有下册,凑齐一套,各两寸厚。
    成果1.技术人员:张奎元、张方、门本中、胡大佛。
    “人是知识经验的集合体,‘知识就是力量’,技术研究社中我是唯一能阅读英文科技书籍的人,自然地担当起向同志们介绍火药制造知识的责任。胡大佛同志向大家介绍机械制造方面知识。通过学习和互相介绍,我们都得到很大的充实和提高。”“我右手残废了,动手操作不方便。张奎元同志是个极热心,聪明且手脚勤快的人,他敢想敢干。我刚讲过书上的‘火棉胶制造方法’,张奎元立刻找了个小缸盆,用运来的硫酸和硝酸配成混合酸液,将脱脂棉在其中浸泡,做成硝化棉,又将硝化棉洗净,晾干,浸泡在酒精和以脱的混合液,做成了粘胶样的火棉胶。火棉胶竟然被他制成了。”张方语。
    成果2. 人尽其才,各显其能,积极主动的有心人,缺一不可。他们团结协作,用烧瓶玻璃管试制“实验室法”制硫酸成功
    技术人员:张奎元、张方、门本中。
    * 1939年2月,冀中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社也从冀中平原向平汉铁路西侧的冀西山区转移到河北省唐县葛公村开始研制硫酸。(548页)
    张方去易县修械所参观时曾与舒技师(旧兵工厂过来的)咨询过,舒技师说过“如何制造雷汞;也说过,火药棉是用硫酸和硝酸浸泡棉花取得的;用酒精和以脱的混合溶液可以使火药棉‘胶化’;向热硫酸中滴加酒精,可以蒸馏出‘以脱’来;他还说过,硝酸是硫酸加火硝蒸出来的;说到硫酸制造,他说必须用‘铅室’。”
    张奎元制成火棉胶,张方立刻联想到应该“自己生产子弹的发射药——无烟火药”。
    打算自己制造无烟火药,硫酸是一切的关键。
    张方在那本《无机化学通论》中,找到一个说明“铅室法原理”的试验,画好图;由于手不方便,只得请门本中同志帮助烧制,门本中按图烧制好了玻璃管。他们按图装起来。又请张奎元帮忙用个煤油桶改装个供应空气的“气包”,用自行车的打气筒向空煤油桶中打气,他们仨人开始进行试验,一切顺利。将制得的液体用蒸发皿蒸浓,所得到的硫酸,洁白而浓稠,质量是好的。“我们三人乐极了,用烧瓶玻璃管的‘实验室法’制硫酸成功了!”
    在技术研究社“用‘实验室法’试制硫酸期间,熊大正(熊大缜)部长走了。他走之前来看过我们,并告诉我们:他奉命回冀中去。没想到,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成果3.集思广益,确定用“大磁缸”制作工业法制造硫酸的设备
    技术人员:张奎元、张方、门本中、胡大佛,卫生部部长张珍。
    在物质条件也极度匮乏的“多见石头少见人”贫瘠山区,用工业法制造硫酸,谈何易!制酸设备必须要耐酸、抗腐蚀!需用铅板制造“铅室”。“路西”的山区没有!转移到葛公村的技术研究社在讨论工业法制造硫酸的设备时,(张方语)“张奎元提出:‘不用铅室,用一种比烧瓶大几百倍,而且耐酸的东西,行不行?’ 我:‘你说说用什么东西代替烧瓶呢?’张奎元说‘用民间的大磁坛代替!’我;‘哪儿有大磁坛呢?’张奎元带我们到村里的一个酒店去看那些装酒的大缸。我连声说:‘行!行!行!’我们回到研究社继续讨论,我说:‘那么多大的磁坛,到哪儿去找呢?’张奎元说:‘听说距此地几十里的灵山镇就有生产磁坛的。不过灵山镇是敌占区。’他后来又打听了一下,烧制磁坛的村子不在灵山镇,是离灵山镇十几里的村子。张奎元去之前先访问张珍同志,张珍同志是搞化学的,也肯定了张奎元的想法,并指出:‘应该定制烧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大坛。’他向张奎元同志说了这种‘大坛’的形状,并给张奎元画了一张草图。张奎元同志听了张珍同志的意见后,他立刻化妆去了,一路上还算顺当,没有遇上敌人。那个村子叫岗北村,那村子家家户户都搞窑业,没费口舌他们就接受了按图烧制几个大缸的定货。张奎元回来后,大家在一起继续讨论如何使用大磁缸做硫酸,又如何收买铜元做子弹。”
    工业制硫酸设备的研制工作停止在1939年4月底,技术研究社的技术人员因“熊大缜案”统统被抓起来。从此,冀中根据地再没有了技术研究社这个单位。
    熊大缜创建的技术研究社虽然存在了只有短短的九个月,但是,作为专门研究科学技术聚集知识分子与能工巧匠知识群体的模式,因其在敌后军火工业研制中,以其极大优势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所以这种知识群体模式并没有因熊大缜被害而消失。
    朱德、彭德怀关于雇聘制弹人员和收集制弹材料,致八路军各部队电(1939年7月27日):
    *“在坚持敌后方长期抗战中,弹药的补充成为最严重的问题,”……。“前曾与五月养日、六月巧日两次电告各部找请制弹工人、购办制弹材料、收集弹壳送来,但还未得回响。兹特郑重提出:要求各部,特别是聂区和吕部,特别注意设尽一切办法,找请制弹工人、购办巧电所列各项材料、雇聘用各种制造硫酸之技术工程人员(此间产大批硫磺)、动员部队收集子弹壳。以后各部请领子弹将依所送缴之弹壳数量发给、动员部队收集子弹壳。以后各部请领子弹将依所送缴之弹壳数量发给。”(58页)
    1939年7月,因“熊大缜案”被囚禁的一百多人,包括原技术研究社的全体技术人员,中央派来的专门审查“熊大缜案”的审查组,向因“熊大缜案”被囚禁的一百多人(除熊大缜外)宣布“你们自由了,没事了。”先安排去军城学习两个月,后重新分配工作。
二. 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

    *1939年10月,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成立(551页)。
    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是继“冀中技术研究社”之后,敌后根据地第二个成立的“专门研究科学技术聚集知识分子与能工巧匠的知识群体”组织,这在193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各大军区是独一无二的军事工业领域的专门科研机构。
    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特别指示把张方、张奎元、胡大佛、朱心德等四人调到新成立的技术研究室。
    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之初,技术人员:黄锡川,韦彬,任一宇,张方、张奎元、胡大佛、朱心德七人。这七人无一人是专门学化学的。
    晋察冀技术研究室,人尽其才,各显其能,积极主动,集思广益、缺一不可。
    其一,成果多多。技术研究室成立之初,在日寇频繁扫荡的夹缝中:
    1.利用冀中送来的(原技术研究社的)水银、硝酸等物做雷汞;
    2.为了给复装子弹准备发射药,拆卸缴获敌人的炮弹,烤炮弹,获取无烟药;
    3.研制出如何修理复装各类子弹;
    4.改装炮弹(缴获的)的技术工作,包括打死了日寇“阿部规秀”的82迫击炮弹;
    5.研究室和子弹排合作,制造各种冲模,复装子弹;
    6.研制并与工人一起造出黑火药装大批手榴弹;
    7.改进设备与工具,制订正规加工程序,并根据打靶试验结果,改进子弹头的质量,使复装子弹的生产逐步脱离手工生产,进入正规化半机械化工业生产,
    8.……
    其二,集中攻关,解决主要矛盾——工业法自制硫酸、硝酸、无烟药,攻关成功后,立刻建厂实施大批生产,在生产中不断改进设备。
    1.张方有空儿读冀中送过来的英文版《高级火药学》、一本英文字典。到技术研究室后,心里放不下“熊案”之前,已经开始研制工业制硫酸的半截工作,主动向上级再次提出试制工业法硫酸,获上级批准,上级领导告诉工业部的材料科,要什么给什么,尽量给以方便和满足条件。
    于1940年初,技术研究室开始研究工业法制硫酸,胡大佛同志参考《高级火药学》上图样,画个蒸硝酸的铸铁硝酸锅(坛);张方画个用硫酸和酒精制造以脱(乙醚)的铁坛;研究室一起讨论“用什么设备能大规模的制造硫酸呢?”还是张奎元首先提出“水缸不就是有釉子的陶瓷容器”。于是,张方、张奎元在神南村“号”下十几口的大水缸。
    工业部组织上宣布张方代理技术研究室主任职务,负责技术研究室的业务工作。
    2. *1940年3月, 晋察冀根据地的技术人员张方(、张奎元、胡大佛、黄锡川、韦彬、任一宇)等人在完县神南镇用当地盛产的陶土缸试制硫酸成功,创造了“缸塔法”硫酸生产的新工艺,为研制火炸药创造了条件。(第552页)注:括弧中名单是笔者添加。
    张方、韦彬和任一宇等人主要负责理论上的研究;胡大佛主要负责制造硫磺箱、蒸硝酸的铸铁硝酸锅(坛)等等各种设备的设计;张奎元主要负责硫酸塔的加工与安装,分工合作。研制制酸之初,张珍给予了很大帮助。
    1940年6月30日八路军副总司令员彭德怀、左权参谋长得知晋察冀军区研究成功工业生产硫酸、硝酸后,即刻打电报给聂荣臻司令员表示祝贺:
    *“你们已能自造硫酸、硝酸,这是我们工业建设上一大进步,也是解决工业建设特别是兵工工业建设之主要关键。总部亦曾实验自造硫酸,但未成功。现晋东南硫磺产地为敌占领已无来源,自造不可能,边区产硫磺且已能自造(硫酸),希大量扩充以能供给全华北各工业部门,首先是(兵工)工业部门之需要为目标,……”
    *1940年7月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化工厂在河北省唐县大岸沟村建成,用“缸塔法”生产硫酸正式投产。(第554页)
    研制生产硫酸设备的同时,同时研制成功生产硝酸、以脱等方法与设备,很快进一步研制出工业生产无烟药的方法。
    1939年10月成立的晋察冀军工部技术研究室的张方、张奎元、胡大佛、黄锡川、韦彬、任一宇、朱心德等人,他们开创了敌后根据地的军火(火炸药)工业,首创“缸塔法”设备制酸工艺,使抗日根据地的军火生产从无到有,他们率先研制出工业生产硫酸、硝酸、无烟火药、高级火药、全新子弹等等;并建造了抗日敌后根据地的第一座制造硫酸、硝酸、无烟火药等等的大安沟化工厂。他们是工业生产硫酸设备第一代(1939年底神南村)、第二代(1940年4月清虚山大安沟)的研制者和制造者、生产者,那时只有两三个工人;而后在大安沟的第三代制酸设备开始招工人;逐步完善成熟的第四代制酸设备。后因日寇扫荡,破坏严重搬迁到神仙山附近齐家庄户重建化工厂。
  

    如果没有晋察冀军工部技术研究室集聚知识分子与能工巧匠集体攻关,他们中间任何一、两人,凭借单打独斗绝无可能在半年内,研制出工业生产硫酸、硝酸、无烟火药等等军火产品。
    随着生产军火种类增多,生产不断扩大,技术研究室不断调入知识分子与能工巧匠,他们时散时聚,散时在各个工厂(即连队)担任厂长、股长等职务,聚时他们是技师,共同讨论解决各种技术难题(直至抗战胜利之前晋察冀军区技术人员职称最高是技师,没有工程师)。
    在造军火的原材料由从匮乏到完全没有来源(例如肥田粉、水银等等),不断研制用替代品生产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多由技术研究室科技人员“提出试验方案和实施计划,然后由工厂生产技术系统做出保证,提供合格的原材料和必要的工具与设备,调配得力的操作工人,大家一起干。在试验过程中,不分彼此,争着承担危险的工序,并主动加班加点,在关键时刻坚持连续操作,常常推迟吃饭或轮换吃饭,有时通宵达旦或者替换着打个盹,大家有一种不完成计划决不罢休的决心。我们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勤于思考,善于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很好地结合,每一项新武器、新产品的试制和生产,都凝结着我们辛勤劳动的心血和汗水。”
    “大约在一九四一年左右,刘再生部长找到我,说:‘在共产党领导的各根据地里,晋察冀军区是首先解决自制硫酸、自制无烟火药问题的。你写个材料,我们送到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去,将我们的经验向其他各根据地推广。’”“我遵命写了我们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如何成功制造出硫酸和无烟火药的材料,交给了刘部长。”
——张方《敌后军工生活回忆》

    *八路军总部1941年8月“30日,军工部发给晋察冀部队五?小炮5000发;收到晋察冀军区送来的电池、硫酸、无烟药的样品和资料。《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


    这个技术研究室使得晋察冀军区的军火(火炸药)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创造不断前进,很快跃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首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创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敌后根据地军火事业的数个第一,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军工史和世界军工史的奇迹。
三. 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工程技术研究室

    *1944年中旬,八路军总部调晋察冀工业部研究室副主任张方及技术干部朱英、王子川等来军工部,加强化学厂,扩大火药生产与自制枪弹厂的建设。他们带来了日产200公斤浓硫酸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制造甘油、硝化甘油、硝铵炸药的先进技术。(327页)
    在张方等人到达第二天,军工部副部长刘鹏同志问张方:“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各方面的情况。他对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对技术研究室,似乎很欣赏;对做酸,做火药,蒸锌,炼铜,他都让我做个预算。”
    “再到军工部开会时,军工部的组织机构也有改变:八路军总司令部军工部改名为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参考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的组织形式,设立一个‘工程技术研究室’,军工部的技术干部全隶属于这研究室。这个研究室设一个主任,由汉涛同志担任,他原是军工部主管生产计划的工程处的处长,是来自上海的大学生。”“设一个副主任,由我担任。工程技术研究室,主管军工部所属各厂的生产技术工作。”“杨立三同志、刘鹏同志是决心要把晋察冀军区的‘创新’,都在晋冀鲁豫军区使用起来。”张方《敌后军工生活回忆》

    熊大缜创建的“技术研究社”虽然消失了,但其后的晋察冀军工部的技术研究室,使晋察冀根据地军火生产从无到有发展飞速;再后八路军总部(晋冀鲁豫)军工部的工程技术研究室,使得军火工业产生“质”的飞跃。
    在日寇铁蹄蹂躏祖国时,知识精英熊大缜放弃舒适的生活、放弃结婚,放弃去西欧德国深造的机会;自觉自愿奔赴抗日根据地,年轻的生命定格在26岁。在他暂短的一生中创建了“技术研究社”这一研制军火工业科学研究部门,而后在敌后根据地成立的“研制军火工业科学研究部门”使抗日根据地的军火工业发出璀璨光芒。
    结论:技术研究社(以及后来的技术研究室,或技术工程研究室):在科技人才极度匮乏的敌后根据地,最大限度集聚有限的知识个体;使各方面技术人才集中,他们的思想、知识、能力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辅成、团结协作形成独立系统,有利于最大化发挥知识个体智慧能力与集体力量;人尽其才,各显其能,缺一不可,集中攻关解决主要矛盾,攻关成功后,还要继续进行实施;使得每位技术人员(无论文化高低)迅速成长为军工科学技术研究人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实际上是当今大大小小科研单位的雏形。
    创建“技术研究社”是熊大缜在抗日战争中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其影响深远!
张双昭2015年8月15日

    参考文献丛书
    《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
    标有*.文字后面括号内的页数,摘自此书。
    《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主编.吴东才.兵器工业出版社.1990年4月
    《敌后军工生活回忆》初稿.张方.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编辑部.1986年10月
    附:
    1942年冬季,边区政府在城南庄附近召开晋察冀“自然科学协会”成立大会,自然科学协会的代表们选举。边区政府的张苏同志为自然科学协会的理事长。刘再生部长、张珍局长等人为自然科学协会的副理事长。自然科学协会下面设立几个专门学会:农学会;理学会;理学会,这是根据会上的提议增加的,主要是由边区各学校的理化教员们所组成;电学会;以司令部的无线电通讯部门为基础;医学会等等,工学会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张方被选为工学会的理事长。——《敌后军工生活回忆》
人物简介

    张方原名李度,祖籍福建,1914年6月北京生人。著有《敌后军工生活回忆》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编辑部.1986年10月
    l937年于齐鲁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生。1938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社教官,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代理主任、化学科科长、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工程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晋察冀工业局第二生产管理处副处长、工程师等职。参加八路军后,一直从事军工研究主持了硫酸、硝酸、无烟药、高级炸药、雷银等多种产品生产的谋划及研究,1941年5月1日庆功大会,荣获模范干部的称号。摘自《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主要技术人员。
    1944年7月,调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任工程处技术研究室副主任,负责源泉化学厂的筹建和技术指导工作.他把晋察冀制造硫酸和炸药的经验推广到太行区,促进了总部兵工厂的火炸药生产。摘自《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
    军陶瑞,是北平协和医院负责刷洗玻璃器皿的工人;1938年8月与张方、刘云等人一起到冀中根据地参加八路军,与张方同时分配在冀中供给部技术研究社,参与制造氯酸钾高级混合炸药,并数次带领刚从农村招来工兵们炸翻日寇火车头;同时,多次运输军用物资;1939年春因“熊案”技术研究社全体技术人员被牵连,研究社消失;“熊案”结束后,分配他继续运输军用物资;最后一次是,为了根据地能有优质的钢材造枪炮子弹的设备,奔波穿梭在敌占区长达半年之久,成功运送钢轨到冀中根据地,自己却因劳累过度,病逝在军区卫生室。
    寻找不到关于他年龄、原来姓名、祖籍、家乡、学历等等,以及他的家人的任何信息。他没有谈起过关于自己家的任何事情,由于又改了名字,可能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早已为抗日牺牲了。协和医院也没人知道在他们医院曾经出过这样一位抗日英雄,抗战胜利以后没人问起他。加之每次技术研究室人员合影,他都在敌占区与根据地之间为运输军用物资奔忙,在这个世界上他没有留下一张影像。只在父亲的书中能见到他为祖国为人民为抗日而作出的一切。1941年底前后因公病逝。
    熊大正原名熊大缜,江西省南昌冈上月池熊家人。1913年生于上海新闸路,小名曰“新”。他自幼读书,193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考入清华大学,第二年入物理系,为该系第七级毕业生。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叶企孙的高徒,1935年毕业后留校,1937年考取赴德国留学名额。此时七七事变爆发,清华大学准备南迁昆明,叶企孙全面负责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的抢运工作,熊大缜于是放弃出国和新婚,做了叶企孙的重要助手。抢运工作还没有结束,北平沦陷,日军进入清华园,叶、熊被迫转至天津。
    1938年初,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张珍潜入北平,搜罗根据地急需的知识分子。他找到他的辅仁同学孙鲁,动员他和自己一起工作。春节,孙鲁回到天津老家,在英租界找到熊大缜,并向他介绍了冀中抗战的情况。于是熊大缜找到叶企孙,很郑重地提出自己要到根据地参加抗日。
    熊大缜到达冀中军区后改名熊大正,先在修械所工作,后调到印刷厂任厂长,三个月后,便被任命为供给部部长,全面负责整个根据地的物资工作。
    1939年前后,被冀中供给部锄奸部诬陷为特务而被捕,1939年夏被害,年仅26岁。
    1986年10月,河北省委根据调查取证的大量事实,作出《关于熊大缜特务问题的平反决定》。



    李广信原名李琳,河北省通县台湖乡胡家壁村人,1907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38年7月参加革命,研究高级炸药的制造与爆破技术。冀中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社技术人员;1939年春因“熊案”技术研究社全体技术人员被牵连,研究社不复存在;“熊案”结束后,调到冀中供给部;先后任晋察冀军区爆破训练队教员;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冀中九分区修造厂、冀中兵工生产管理处、冀中化学厂技师;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被派往井陉前线任工兵连指导员,指导部队进行爆破。1942年受命组织爆破训练班,并担任教员,为部队及民兵培养了大批爆破人材。1943年调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后,主要是指导50弹投产处理有关技术问题。1945年以后,在冀中兵工生产管理处任技师期间,为冀中军事化学厂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汪怀常原名汪德熙,祖籍江苏省灌云县。1913年生人。
    1929年夏,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1931年,考上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1935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1935—1937年在该系读研究生,在著名化学家张大煜指导下,曾发表“关于农业纤维素原料用两步法制高韧性纸浆”和“有机物电解还原”等论文。1938年,任中国大学化学系讲师;1938年11月到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任教,期间在八路军冀中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社从事高级火药技术研制工作。
    张奎元,河北省安国县军诜进村人,1902年10月15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高小毕业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1920年辍学后在家务农。1938年36岁参加革命,先在冀中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社工作,开始军工技术研究的事业;1939年春因“熊案”技术研究社全体技术人员被牵连,研究社瘫痪;“熊案”结束后,1939年10月调入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工作;先后担任工业部、、冀中兵工管理处技术研究室技师。由于他刻苦学习、勤于动脑、悉心钻研、勇于实践、不怕牺牲,为晋察冀根据地军事工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1938年秋,在冀中技术研究社制造炸药和雷管,数次带着工兵去炸日寇的火车头及桥梁。他一面学习一面工作,为了避免压雷管、压装干的雷汞时伤人,发明制作了压雷管、装雷汞时的木质的防护装置;首先做出火胶棉;1939年初他是第一个建议用大磁缸代替铅室制造硫酸的。而后参与了试验研制硫酸、硝酸的全过程。1940年春,为爆破训练班讲授地雷的原理及制造,推动军民地雷战的开展;夏,他在拆卸三八野炮弹时负伤;下半年协助工业部七连改进手榴弹的导火索及拉火装置,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942年蒸锌、1943年春试制雷银,都由他最早进行试制并取得最初成果的;与付江用极其简易的材料,成功制造了直接攻击敌人的炮楼的“飞雷”。1945年到冀中兵工管理处工作时,他巳经是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弹药技师;对冀中手榴弹厂、50弹厂、82弹厂的建厂和产品质量的改进付出了心血;1947年还用黑火药作发射药制造了一枚火箭弹,经实验基本成功,完成从理论到实际的飞跃。
    在军工科研生产中,做出过许多成绩。有危险的事情,从来自己独自担当。在化学厂初建时期以及在后来的成批生产过程中,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将书本上的东西变为生产实际,一步一个脚印,他重视产品质量、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工作,一丝不苟,同时又很关心职工的技术教育,亲自讲课培养新一代,博得化工厂职工的爱戴。他对同志战友的十分关心爱护,见到战友生活上有困难从来都是尽自己所能,默默帮助。
    一九四一年五月晋察冀工业部庆功大会,他受到表彰,颁发“有功人员”奖章。一九四五年“五一节”被评为边区“模范工作者”,在《晋察冀日报》公布表彰。
    门本中原名阎裕昌,北京人。1896年出生在北京西郊一个贫苦的木匠家里,幼时曾在私塾中念过几年书,没有进过洋学堂。做过学徒,做过厨师。
    1919年,经人介绍到清华学校当工友。他一面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一面克服种种困难,参加了“工友夜校”的学习。他如饥似渴地学文化,学技术,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又乐于帮助别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称赞。
    1928年,清华学校发展为国立清华大学。阎裕昌到物理学系实验室工作,从此愈加努力钻研工作中遇到的诸多技术问题。当时物理学系设在科学馆,在实验室他边学边干,积极出主意想办法,进行规划和设计,对解决实验室不同需要的直流供电线路问题出了力,得到了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的赏识。1931年夏被提升为仪器管理员,成为物理学系一位负有专责的教学辅助人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成临时大学。为保护北平校产,成立了“清华校舍保管委员会”,由毕正宣任委员会主席,下属有40位保管人员,实际在校留守的仅十多人,阎裕昌便是其中的一员。他同美籍教授温德等人一起挑起了保护校产的重责。不久,北平沦陷,清华校园被日军占据,万恶的侵略军在校内耀武扬威,肆意劫掠,任意破坏,保管人员经常遭到他们的辱骂、殴打与凌辱。对敌人的野蛮暴行,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激起了无比的民族义愤和爱国激情。
    物理学系实验室里存有极贵重的稀有金属铀,阎裕昌深知此物的珍贵,也知其有放射性,能伤害人体,但为了不让它落入敌手,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人的配合下把它取出,转移到家中,又设法送往天津,交与叶企孙教授。
    1938年初春,阎裕昌经叶企孙教授指引,与中国共产党地下者取得了联系,到冀中抗日根据地当八路军,被分配到供给部技术研究社工作。
    “那时做出这个决定是非常困难的。全家六口人,上有60多岁的老母,下有三个孩子。我母亲没上过学不识字,是家庭主妇;哥哥失业,我刚14岁就辍学当童工,弟弟才四岁,且给父亲治病后家已无隔夜之粮。生活的艰苦是可以想见的,即使如此也不能动摇父亲投身抗日的决心。一天,他交给母亲300多元钱,也没说是谁给的,只是要求母亲节约使用,实际他参加了抗日队伍,家里人以为他去了南方,8年和家里完全失去联系。受熊大缜一案牵连,限自由,受审查,精神上受折磨,吃过不少苦头。”
    “1946年夏,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根据他革命的业绩和贡献,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营团级抗战牺牲将士追授为‘革命烈士’。”
                                                                                   ——阎裕昌之子闫魁恒




    上图为当年发给门本中即阎裕昌家属的阎裕昌烈士证,由阎裕昌之孙阎路德提供
    《敌后军工生活回忆》张方:
    门本中同志和李广信同志是在1939年“熊案”结束后调回冀中军区供给部的。那时,冀中地区在日寇“扫荡”情况下,早已不设置后方机关。他们就在工业部四连,张庄子附近的木兰沟村,搞起了工厂。为了做雷汞,他们也按照我们用过的办法,首先建立硫酸厂。我去四连时,曾顺便到他们的工厂里参观过,并根据门本中同志提出的问题,将工业部六连的白口生铁焖火方法,介绍给他们。
    一九四三年春,李广信同志由冀中军区的后方工厂调到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据后来李广信同志同我讲:
    一九四二年,冀中军区又将门本中同志调回冀中平原工作,门本中同志调回冀中平原后,是十分不幸的。门本中到冀中平原后,冀中平原又开始反扫荡,日寇袭击了门本中同志等住的村子,堵住了出村的路口。当时,年纪轻、身体好的同志们全都跳墙走了。门本中年纪大些,身体又弱,跳不了墙。那个村子临滹沱河。河岸上,扣着一些为过冬防冻,由河里拉起的木船。门本中就钻到扣着的木船下面,隐蔽起来。日寇进了村子,到处捉鸡。有一只鸡恰好逃到门本中同志隐藏身体的木船下面。日寇追鸡时发现了门本中同志,将门本中同志捉出来了。有人见到,日寇走时,用粗铁丝在门本中同志的锁骨下面穿过,将门本中同志牵走了。
    门本中同志年岁比我大许多,他在北平有爱人和孩子,他参加抗日部队前,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作试验员。日寇侵入平津后,他放弃了这些,也不顾自己患有肺病的身体,毅然离开北平,参加了抗日部队。“熊案”发生,他受审查,吃过不少苦头。当“熊案”结束,组织上要他再次回冀中供给部时,他二话没说,立即服从。他和李广信同志一起,在冀中后方工厂搞硫酸、硝酸,做雷汞、搞炸药,支援冀中军区部队的需要。当冀中军区的组织上准备再度派遣技术人员去冀中平原工作时,门本中同志是知道冀中平原环境比高山密林要残酷的多,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毫不讲价钱、毫不迟疑地服从了组织上决定。
    不幸的是,这次他还没有来的及发挥作用,就被日寇俘虏了,将他的一腔热血洒在抗日前线。这事让我们十分悲痛,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门本中这样的儿女,中华民族是不会灭亡的。我们一定能够赶走日本鬼子,实现门本中同志的遗愿!
    胡大佛,祖籍河北省安国县,1903年出生。1918年,在本县小学毕业;1919年7月入保定育德学校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习工科于1923年12月毕业。
    1924年,胡达佛与王佩璜(后为旅欧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等一行7人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设纳德、雪铁龙、彻木松等工厂当工人、工长、技术定额员等职。经过几年工作,精通机械制造工艺,并能进行机械设计。1931年2月回国,当时法国厂主说“中国那么穷,回去干什么?”并高薪留用。胡达佛断然拒绝说:“正因为中国穷,我才回国。”回国后,山东军阀韩复渠曾以高薪请他去济南任兵工厂厂长,胡达佛说“我不能为军阀卖力气”未去,而于1932年9月受刘仙洲教授聘请,担任于北京清华大学机械系助理及技师职务,机械系实习工厂的负责人,成为刘仙洲教授的得力助手。
“七·七”事变,清华和北大、南开一起南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在北京原址成立清华大学保管委员会,负责不能迁走的房产、设备、图书及资料的保护工作,胡达佛参加保管委员会的工作。日寇进校,逐渐占房子,保管委员会无法坚持,因而解散,他愤而迁居北平,在市内闲住。

    1938年日寇占领北平,胡达佛义无反顾到冀中根据地参加抗日。
    1938年8月进入根据地,初在冀中军区修械所任技师;同年年底调入冀中军区技术研究社;1939年 “熊案”结束后调入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新成立的技术研究室,任技师、总厂厂长等职。曾主持设计出晋察冀工业部第一个子弹厂的设备、模具、量具,还设计了其他厂自制设备,为复装子弹和制造全新子弹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胡达佛在晋察冀军区前后工作十年。
    胡达佛参加子弹制造并有特殊功绩,当技术研究室在大安沟化工厂能够制造无烟药后,工业部向技术研究室提出自己制造全新子弹的要求。胡达佛很有信心地说,全套生产子弹的装备,咱们自己制造绝无问题。他根据在法国一家炮弹厂工作的经验,提出自己设计制造子弹的机械设备图纸:
    (一)必须有齐全的工作用的卡量具,以保证做出来的子弹,尺寸划一并质量合格、
    (二)必须有齐全的技术装备,达到半机械化的程度,才能大量生产,满足前线的需要。
    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设计制造好的工作卡量具及机械设备用了较长时间,这在根据地长期习惯手工操作的情况下,已经是很大进步了。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委任他为南厂厂长,正式交给他生产6.5毫米枪弹等任务。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和其他技师的共同努力,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实现了自己生产全新子弹的计划。
    胡达佛在晋察冀军区的另一贡献,就是培养技术干部。边区职工的政治质量很高,但技术水平较低,难以胜任管理大工厂的工作。于是,工业部决心培训民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当时既无教材,又无教员。胡达佛自己动手,用一本外国机械制图做为教材,自己担任教员。那时工厂分散在山区、村落,工厂之间相距甚远,胡达佛跋山涉水,各工厂讲课。以致晋察冀工业部的职工,无一不知胡达佛。
    当时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副部长张珍在创造发明总结会上,称胡达佛为晋察冀我军生产子弹的创造发明人。
    1941年5月晋察冀工业部庆功大会,受到表彰,颁发“有功人员”奖章。1944年12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边区抗联会召开“边区公营工厂第一届英雄模范大会” 胡达佛荣获模范工作者光荣称号。
    这是因为他有一颗热爱祖国的红心,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不顾一切,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数次受到奖励,被授予有功人员或模范工作者称号。每年“五一”、“七一”纪念会上,胡达佛多次受到表扬奖励。
    黄锡川,广东省梅县人,1920年2月出生。农业专科学校毕业。
    1938年5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到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历任技术研究室技师、化一厂厂长等职。1943年3月以后历任冀东军工处处长、冀察热辽军区军工部部长。1949年调东北军工部。1940年在一无设备、二无技术工人的困难情况下,与技术研究室的技术人员一起创建了根据地第一个化学厂——大安沟化学厂,参与硫酸、发射药等产品的试制,以及后来的生产过程中,在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下,除了昼夜不停的摸索当前技术问题,以身作则,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带头示范之外,并且根据女工不同情况,进行非常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带领第一线工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危险冲在前,多次立功受奖,荣获模范干部光荣称号。
    1943年3月创建与发展了冀东与冀察热辽两地的军事工业。
    韦彬,河北省肃宁县袁家佐村人,1906年生。1935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后在师范学校任教。1938年参加革命,在武强县人民武装自卫总队任秘书。1939年7月调到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先后任工业部技术研究室技师,宣化化学公司经理化学总厂厂长等职。
    他在技术研究室任技师期间,直住在工厂潜心于研究工作,为建立化学厂和试制硫酸、无烟药作出了贡献。他工作认真,严谨细心,作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数据和资料,对稳定硫酸、无烟药的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付出了心血。
    一九四一年五月晋察冀工业部庆功大会,受到表彰,颁发“有功人员”奖章。一九四五年“五一节”被评为边区“模范工作者”,在《晋察冀日报》公布表扬。
    任一宇,原名任以信,察哈尔省子镇县隆盛庄丰乐窑村人,1909年出生。1928年考入北平大学工学院预科,后转入电机工程系。1932年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由党组织派往东北军工作;先后在骑兵二师,步兵762国当兵。1938年在延安抗大五期五大队学习,1939年秋随抗大总校到晋察冀根据地调工业部技术研究室任技师。
    他是一个电工技师,在参与了工业部技术研究室的很多研究项目,特别是在以电解法为制造全新子弹取得精铜,成绩卓著。并在研制枪榴弹、飞雷方面有贡献,曾受到工业部表扬、奖励。
                                                                                          22015年10月修改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xsg/8350/2015/20150820163306665595235/20150820163306665595235_.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08:18 , Processed in 0.0392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