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66|回复: 0

新京报 北京“文革”时期档案解密 曾出现失密泄密现象(09年旧闻)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11-14 07: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06月15日 09:58来源:中国新闻网



香山慈幼院的家庭总部公共游戏室。图片提供:王春宜

各个年度的布票、棉花票、油票。

  档案,直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四十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中,档案一度成为重要的斗争武器,档案库也成为必争之地。
  在档案开放的时间规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向社会开放。所列档案中涉及国防、外交、公安、国家安全等国家重大利益的档案,以及其他虽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但档案馆认为到期仍不宜开放的档案,经上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延期向社会开放。
  【部分解密档案名称】
  1.华侨事务委员会关于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对归侨侨眷、港澳同胞在国内家属的处理问题
  2.市人委关于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工作团(队、组)人员粮食补助和医疗开支的几项规定及经费开支问题的通知
  3.市劳动局关于当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两个工资支付问题的请示
  4.全国总工会关于发送“支持合同工临时工参加‘文化大革命’的意见的函 ”
  5.国务院关于各部门所属学校搬迁问题的通知、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紧急请示及市人委的批复
  6.北京市委、市档案局关于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确保档案机密的指示规定
  7.北京市教育局1967年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大、中学生军政训练经费开支的规定等文件
  香山慈幼院的前世今生
  上月底,北京市档案馆再次向社会公开档案21568卷,这是继1996年、1997年和2001年向社会集中开放档案之后,第四次开放档案。与之前不同的是,本次开放的档案中,包括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部分档案。其中不少档案带有鲜明的那个时代的特色,绝大多数文件首页最上方就是“最高指示”。这些档案中不乏上学、取暖、粮油供应等关系民生的档案,也有“尼克松访华”期间的部分越南留学生在华工作生活状况的档案。本报记者近日查阅大量资料,寻访档案中的人和事,为读者解密“文革”档案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解密档案★
  档案名称:关于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通知
  发文单位:北京市教育局
  发文时间:1966年12月24日
  原文摘录:香山慈幼院是解放前封建官僚熊希龄举办的“慈善事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该院广大革命师生和革命群众强烈要求政府接管。
  - 亲历
  ●王春宜 81岁,曾就读于香山慈幼院蒙养部
  在近期北京市档案馆解密的部分“文革”档案中,有关香山慈幼院的数份档案位列其间。档案中展示了这所慈幼院“文革”前后,经费短缺申请政府接管、政府最终接管等一系列改变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请示、批复、决定的过程。
  创办初期:慈善家为孤贫儿创办
  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民国慈善家熊希龄于1920年,在香山宜园旧址创办了北京香山慈幼院。收养来自各省的灾童及贫苦儿童,免费为他们提供教育。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
  “香山慈幼院的师资质量和教育设备在当时堪称一流。它设有婴儿、幼儿、小学、中学教育,又设有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所有这些教育,都是以当时最先进的方式进行。”王春宜回忆。
  慈幼院的第一批教师来自于北京、天津等地的师范学院,还有一些留学生。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等曾受聘为该校评议委员会,研究教育方式。
  王春宜说,当时美国记者参观后谓其“较之美国所办幼稚学校有过之无不及”。
  发展时期:达官贵人花钱送子
  王春宜介绍,解放后,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的孩子都慕名而来。在香山慈幼院孤儿是正统,学校称之为正生,所有费用免费。而那些争着送到香山慈幼院学习的有钱人家的孩子,身份却是附生,完全自费。但正、附生共同寄宿学习,学校一视同仁。
  “文革”时期:慈幼院因“私立”被接管
  王春宜说,由于香山慈幼院的生源发生变化,该校变为一个婴儿、幼儿、小学三部综合的干部子弟教养单位,经常保持1300名到1400名儿童在校,工作人员170人左右。1965年1月初,香山慈幼院提交《申请政府接管的报告》反映这些问题,并提到经费严重困难,迫切希望政府尽速接管。
  1966年10月28日,北京市教育局向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提交了“关于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紧急通知”,指出,香山慈幼院是解放前封建官僚熊希龄举办的“慈善事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该院广大革命师生和革命群众强烈要求政府接管。
  王春宜介绍,当时教育部门还列出3条理由:第一,全市只有这一所私立学校,如继续保留,政治影响很不好;第二,学生认为学校对他们进行剥削,把老师当成资本家,师生之间关系紧张,且该院收费高,附近劳动人民的子女不能入学,群众意见大;第三,学校经费短缺,暖气用煤无钱购买,职工工资无法发放。北京市教育局亦提出接管后的具体意见。
  1966年12月24日,北京市教育局出台(66)教革行子第45号文件,即“关于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通知”。
  - 后记
  1967年,海淀区教育局阜成路香山慈幼院内增设一所中学,成立“北京市立新中学”。1973年1月29日,北京市三家学校合并,定名北京市立新学校。意在“破旧立新”。
  从慈幼院创立到被接管,共把6000多名孤贫儿童培养成材,其中有五位部长级人物。王子纲(在校名杨炳玉),建国后曾任邮电部部长。赵志刚(在校名赵连)是邮电部副部长,邮电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安法乾,建国后曾任商业部副部长。
  - 讲述
  学生见面先论“血统”
  香山慈幼院校友会会长刘大保(现在人民日报新闻中心工作)介绍,1966年、1967年香山慈幼院陷入混乱,学生学业荒废。香山慈幼院被当做“培养资产阶级的黑据点”,“资产阶级孝子贤孙的安乐窝”看待。院长受到批判,副院长被批斗,许多教职员工被“劳动改造”。小学部设备遭到破坏,珍贵院史资料被焚毁,“北京香山慈幼院”的校牌被取下。“读书无用论”盛行,全院的正常教学无法进行。
  香山慈幼院校友焦润英(现在京从事教育工作)回忆在香山慈幼院的八年时说,“香山慈幼院蒙养教育将手技作为儿童智能开发、培养自立精神的课程让我受益一生。”1968年之后,缝纫机、木工房等作为“资产阶级教育路线”被封了。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句顺口溜江海(旅居国外)记忆犹新。江海曾于1967年就读于香山慈幼院,在校期间该校更名为立新学校。
  江海说,他上学时期的“血统论”对他那一代青年的影响至深。“新同学认识首先问出身。”江海记得刚上中学的第一天,他和附近几个楼的孩子分到了同一个班。第一节课刚下课,一个孩子就问他:“嗨!你爸爸是哪一年参加革命的?”
  - 建议
  代表提议恢复“香慈”
  在今年的海淀区人代会上,海淀区人大代表汤蕉媛提交了恢复“香山慈幼院”校名的建议。从2004年到2009年,汤蕉媛已连续5次提此建议。
  汤蕉媛说:“我为此事奔波,一方面是因为熊希龄先生在海内外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是出于对熊希龄先生的教育精神的敬仰。我希望通过这件事的解决,能够唤起我们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关注。”
  “代表的建议是整个香山慈幼院校友的愿望,香山慈幼院校友为母校正名的努力从未停止过。”王春宜说。
  越南学生实习遇尼克松访华
  【档案故事】
  档案名称:《北京市出版办公室、新华印刷厂关于接待越南、阿尔巴尼亚实习生的情况报告》
  记载时间:1971年12月至1972年12月
  档案内容:
  1971年11月,13名越南学生到新华印刷厂实习,学习时间近1年。
  为了迎接这批学生,展示良好的精神面貌,当时的印刷一厂进行了多年未曾进行的全厂大扫除,改善了车间生产秩序和卫生环境。
  与其他留学生不同的是,这批学生学习期间,遇到了尼克松访华。而当时正值越南和美国战争。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据档案记载,越南实习生在尼克松访华期间情绪较低,乒乓球不打了,电视也不看了。
  厂内职工认识到,尼克松访华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决定。厂方决定对越南实习生多做工作,使他们了解中国的立场,不能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
  对此,新华印刷厂专门组织学习了尼克松访华宣传提纲,并安排人员注意了解实习生的思想。厂内还组织实习生看电影,越南学生非常高兴。
  棉花紧缺 棉票使用期延长4月
  1967年8月,北京市粮食局、商业局等联合下发通知,鉴于絮棉供应紧张,决定将当年棉票的使用期限(1年)延长4个月。据亲历北京商业40余载变化的原商业局离休干部王家义讲述,“文革”初期,为克服北京物资供应困难,中央主管部门领导曾为北京调配物资。而在1984年,布票、棉票停用后,当年的布票曾被当作稿纸用了20年,还没用完。
  ★解密档案★
  档案名称:《关于下达1967—1968年絮棉供应办法的联合通知》
  发文单位:北京市粮食局、商业局、供销合作社等
  发文时间:1967年8月4日
  原文摘录:
  根据全国供销总社指示,絮棉供应由生产年度改为计划年度,因此决定把今年的絮棉供应时间延长到1968年12月底,共16个月的供应时间。其中规定:
  1.定量棉票:此种棉票是供应城乡居民购买定量棉絮使用,每人发给一张。
  2.补助专用棉票:分半市斤和一市两两种,专供生育、火烧、被盗、邮运遗失等和其他困难补助用。
  - 背景
  票证配给30年
  1954年起,国家棉布供应紧张,全国棉纱、棉布统购统销。当年9月15日,工业消费品第一种票证布票面世,买布开始凭布票限量购买。
  1984年,布票、棉票使用了30年后退出历史舞台。
  - 亲历
  最苦时北京年人均供布6尺
  棉花紧缺,北京布票曾连续数年采取“两季销售”制
  ●王家义
  原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离休干部,曾亲历北京商业40余载变化
  有效期原定1年,可1967-1968年度的北京棉花票,“寿命”却延长了4个月。据王家义回忆,当年“棉花供应不上,不得不延长使用期限,推迟发新票”。
  棉花紧缺延长票使用期
  据王家义回忆,延长使用期限,这并不是1967-1968年度北京棉花票的“专利”。当年,如遇主产地减产等情形,“有时采取延长使用期限来应对”。
  王家义说,虽统计总产量按人口分配,可仍供不应求,北京布票曾连续数年采取“两季销售”制,即同一年度的布票,根据棉花产量、丰歉程度,分两次发放。
  据其讲,各个年度布票的人均配给量有较大起伏。开始时人均40多尺,最艰苦时人均仅约6尺,这种紧缩局面持续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缓解。
  60年代北京供应主靠外地
  发放1967-1968年度棉花票时,王家义正在市第一商业局业务处工作,负责调配全市物资供应。他说,“文革”初期,他经常急得睡不着觉。“跟上海不同,北京是消费城市”,他说,建国初北京人口达200多万,可产值不到1亿,城市物资主要依靠全国供应,就连大字报所用的纸张都靠其他省供给。
  这种依靠外地供应的格局,“文革”初被彻底打破。“调拨不灵”,王家义说,工矿企业停产,最要紧的是铁路被占,原本计划运往北京的物资经常被迫停滞,王家义经常进四合院直接向中央主管领导汇报,由其调配,北京才渡过了一个个难关。
  - 讲述
  84版布票当稿纸20年没用完
  布票退出历史舞台,废布票拉了一卡车
  ●范鲜丽
  北京红都集团公司党办主任,84版布票废止时正在市纺织品公司工作
  印刷精美的1984年版北京布票,并未像以往进入寻常百姓家,而是被存入北京市纺织品公司的一个库房。这一年,布票、棉花票同时退出历史舞台。
  北京红都集团公司党办主任范鲜丽当时正在市纺织品公司工作,经历了这一变化。据她回忆,当时,84年版布票已印完,只是还没来得及打孔(打孔后便于撕下),北京全市的布票装了一卡车,拉到了纺织品公司,一间20多平方米的库房被塞得满满的。
  “一夜之间,布票、棉花票作废了,不少人不习惯”,范鲜丽回忆说,当时不少人舍不得买布做新衣服,手头攒了很多布票,布票突然作废,不知如何是好。
  之后,同事们很快发现了废布票的新用途,背面可写字,厚度、纸质跟稿纸相比不相上下。他们没料到,一库房的废布票,用了整整20年还没用完。前年,他们突然意识到,废布票当稿纸用是种浪费,84版布票在收藏市场已然奇货可居,剩余布票立即被制作为纪念封,封面印上了“收藏的珍品 历史的见证”字样。
  - 收藏
  40年后棉票有价无市
  67-68版棉票数量稀缺
  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收藏委员会常务主任蔡援朝介绍,按当年规定,棉花票每人每年仅1张,过期作废、定期销毁,每一张留存于世的票证,都是“历史的漏网之鱼”。如今废票已身价倍增,成为收藏市场的“宠儿”。
  目前在国内收藏市场,北京棉花票的最早年份为1967-1968年度棉花票,但数量稀缺,之前的棉花票从未现身。因每人每年只有1张,且棉衣、棉被必不可少,百姓的棉花票多已花光。“如果现在突然出现1张1967-1968年度的棉花票,能卖到多少钱很难说”。
  71版印墨条遮最高指示
  1969年起,票面开始印上“备战备荒为人民”、“抓革命、促生产”等内容。但1972年后则取消。其中,1971年的票面加印了黑色墨条,隐约可覆盖住“最高指示”字样。
  蔡援朝说,可能上面有指示,而票证一般都是提前1年印制好,所以一些1971年度的票证加印了墨条。
  据其介绍,1969、1970年度印有“最高指示”的票证,共有29种,在全国各地票证中版式、色彩最精美,目前收藏价已过万元。
  档案出现失密情况
  【档案故事】
  档案名称:北京市档案管理局的“情况反映”
  记载时间:1966年10月5日
  档案内容:
  有些群众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阅用档案、公布档案,甚至强制接管档案。这一时期,档案的安全受到很大压力和冲击,失密、泄密的现象,也是相当普遍和严重的。
  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不少群众和红卫兵组织利用过一些文件、档案和机密资料,揭露和批判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但是有的机密文件、档案和资料被扩大了阅读范围;有的档案被群众接管;有的人把一些机密文件、档案、资料的内容以大字报或大会发言的形式公布于众,发生了一些失密泄密现象。
  当时北京市委制定了暂行规定,虽然对档案的借阅范围、借阅批准权限等都进行了具体、详细的规定,但是接下来的情况,并没有好转。
  记者 李东 记者 王荟 刘泽宁 王姝 蒋彦鑫 (来源:新京报)[/td][/tr][/table]

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06-15/1733639.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9 23:00 , Processed in 0.0549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