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81|回复: 0

陈向阳  忆1977年高考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0-3-19 10: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忆1977年高考


陈向阳 原载 华夏文库


1977年高考是在冬季,只有两天:12月10日(星期六)上午9点到11点考政治,下午1点半到3点半考理化(理工科)或史地(文科),12月11日上午考数学,下午考语文。我的考场在北京市13中,位于离后海不远的柳荫街,老式的大宅院。考试之前我已经进出13中不知多少次了,每天在学校的食堂吃午饭。都是买了饭菜端着出大门,向南拐,走上几十米,进街对面的一个门。那里是厂桥街道装订厂的一处房子,被西城区二轻局借用了办“七二一工人大学”,我那时就是这“大学”的一名学员。

考试那天太方便了,我跟往常一样骑车到了七二一,在屋里坐到差十分钟了,才跟着七二一的十几个参加高考的同学不慌不忙的去考场。考政治我还真没把握,好像哪道题都知道点,可又不是完全清楚,只能是想起什么就赶紧写,使劲招呼吧,一会都没敢停。答没答到点上,心里一点都没谱。

那天中午,由于高考,13中的食堂关门,只能去饭馆。这么重要的日子,可要优待自己,我来了个溜肉片,4两米饭一碗鸡蛋汤。等饭菜端上来才发现一点都没胃口,早上吃的太饱了,生怕考到半截饿了。谁知高度紧张的考试过后,非但不饿还有点恶心肚涨。可这饭菜花了我小一块钱呢,我那时一个月才挣38块,所以一努力吃下去了。
到了下午考试我一低头写字就想打嗝。从此我算记住了,碰上狠用脑子的时候决不能吃得太饱。好在那天还没撑糊涂,考的还行。物理部分我有把握,尤其是力学,可惜试卷里的题太简单,其中只有一道力学题,一下就答完了,不禁心中暗叫:他娘的,这么容易,我这优势显不出来呀。化学我有点怕,因为从来就没学过。我是1970届的初中毕业生,1966年五年级时文革爆发,放了一年多的假,1967年底直接进了初中。中学三年学了点什么呢?政治课占一半,还不算天天读学毛著。此外动不动就上街游行,什么最新指示发表、党的某届某中全会胜利召开,还有欢迎外宾,十一去天安门组字,五一去公园游园,都是政治任务,提前一个月开练,还挖防空洞,烧砖,每年还要去农村支援三夏秋收,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个月出头,反正中学三年里室外活动占了一多半。文化课当然也有,比如数学,最高学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物理和化学则根本没有,改了,叫工业基础和农业基础课,学点二冲程四冲程发动机,还有“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之类的。所以后来一提70届初中生,人们都说实际文化水平是小学五年级。不过,70届又很幸运,那之前的老三届加上69届的都上山下乡了,70届却绝大部分留在城里分配工作了。我被分到西城区福绥境造纸厂。

大约从1972年开始,我不知动了哪根筋,自学起数学来了。我绝没有先见之明,多半是因为“闲着也是闲着”,另外还有个面子问题。工厂里有上过真正初中高中的,平时聊天,一旦涉及到中学的知识,马上就显出我是小学五年级的来了,有点丢人。就那么着,我开始自学了。在造纸厂自学,课本不发愁。院子里堆的小山似的原料里有不少旧书本,有图书馆淘汰的,更多是收废品收来的。我刚进厂时是搜索小人书小说,这会又开始找中学课本。到1975年时我居然学到了微积分,当然是跳着学的,碰上费劲的就跳过去。不管怎样,全造纸厂就我一个人知道微积分是怎么回事,这很让我飘飘然,用现在的话,感觉很酷。那时候北京青年的“酷”并不在穿衣打扮,也不是入团入党当官,而是有点什么“本事”,比如有个好爸爸,可以参军,至少常能弄点内部电影票内部参考资料之类的,爸爸不行呢,就靠自己了,比如会画画,会拉琴,乒乓球打得好,或书读得特别多,尤其是内部的黄皮书灰皮书,会写个诗什么的,再不就觉着脑袋里有点别人谁都比不了的“特别思想”。我本来什么都不行,此时突然发现几百号人里只有我知道微积分,这事当然不能憋在肚里,不久全厂都知道了“小陈特别爱学习”。就凭这名声,我1975年差点上了大学,那时叫工农兵学员。当时我表都填了,也体检了,全厂一个名额,也只推荐了我一个人,这不手拿把攥了么?可最后呢,没我的事了。名额被“上边”转给了哪位干部子女。不过我当时毫不在乎,第一,那个大学名额是北工大的污水处理专业,所谓污水不就是大粪汤吗?我听着有点害怕。第二,那会我在厂里的日子过的满舒服,在那个北京社会底层的小厂子里没人看不起我,很有点“鸡头比牛尾强”的感觉。

还回到考场上的化学题吧。因为中学没学过,自学时又不感兴趣,所以化学是我的弱项,在准备高考时是恶补重点,我把初中到高中的化学课本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那天下午的考试中也有满轻松的感觉。只有一道题超出了我的范围,记得好像是“写出照相和显影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这我在课本里见过,可是给马虎过去了,只能乱答了几句。后来得知我高考的理化考试得了96分,唯一丢分的就是这道题吧。

高考的第二天上午考数学,这是我把握最大的。考卷一到手我忍不住的先找几何题,因为几何题很讲“寸劲”,思路对了一下就完事,思路不对,几个小时想去吧。那次的几何题一点都不难,我一下就想出了路子,这才放心的从头做起,越做越顺。可是越顺越容易犯“低级错误”。有一道题,大约是什么东西每年增长10%,问五年后是多少。他要是问十年二十年我当然会用指数去算,可我当时哼了一声,才五年,一年一年的算岂不更快更保险?于是我从第二年到第五年,每年都用算术算了出来。最后还有道附加题,是很简单的微积分,这还有点意思,我挺高兴得给做了。可惜附加题不算分。出了考场我对自己很满意,但对考题不满意,太容易了,我的优势显不出来。后来得知,我数学考了94分,大概就是那道指数题丢了分。

等考到最后一门语文时,我已经松懈下来,不紧张了,可也没多大劲头了。其实语文又是我的弱项,因为我本是小学五年级水平,什么句子分析、主语谓语宾语、错句病句之类的语文知识一点都没有。作文呢,我也不行,因为我从小就不会“编”。我经历过的事,再把它写出来,这我不怕。可要是没经历过的,尤其是没那种感觉却偏要装着有那么回事,我可就不行了。那次高考的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大概是说从1976到1977中国有点天翻地覆,年轻人们大都蹦达得挺欢,有点像参加了战斗似的。可惜我却一点都没有战斗过的感觉,所以一看题目就觉得这作文没法写。但一个字都不写肯定不行。怎么办?实话实说吧,于是我就写我没参加战斗,只能写“我在过去的一年里”,接着就跟流水账一般。我当时的想法是让判卷子的人明白我能认字写字,能把意思说清楚,具有上大学所需要的基本语文能力,根本没指望语文能拿多少分。
那次高考,监考的都是临时现抓的。我在的考场就是13中的老师,他们一边监考一边挨个的看考生答得怎么样。而13中跟我们七二一是近邻,都在一个食堂吃饭,全面熟。于是没过两天,我们七二一的都知道了谁谁谁考的怎么样。我呢,据说是“数理化挺棒,语文砸了,整个跑题”。我当时却不以为然,认为人家主要看的是数理化,还有数学里的附加题,虽说不计分,但人家大学会重视的。那次高考还没有公布分数的做法,每个人的分数都是通过不同渠道得知的。直到现在我只知道我的总分是317,数学94,理化96,那么政治和语文加在一块就是127,各自多少呢?还真不知道!

那次高考的录取通知也不是邮局送到家里,而是顺着工作单位发下来的。这一级一级的单位情况都不同,所以这通知到达每个人的手里时间大不一样。已经忘了发通知是哪一天了,好像是1978年的春节过后。我们七二一大学已经在1977年底结业,四十多名学员各自回了自己的工厂,但关系好的还保持着电话联系。发通知的那两天,关心我的电话来了好几个,都问我接到通知没有,还顺便告诉我七二一的小郭子接到了清华的通知,小梁子呢,北工大,还有……我听着真着急,假装平静,心里却猛嘀咕:我完蛋了?不会吧?我比小郭子小梁子也差不到哪去呀!真是语文或政治不及格?一门不及格就刷掉?有那么残酷吗?在煎熬里过了一天,到第二天我更嘀咕了,活是干不下去了,我跑到传达室坐着。一块坐着的小黄还安慰我,说这次高考是百里挑一,那非得是尖子里的尖子才行。意思是说:我考不上也还是个尖子,只不过不是尖子里的尖子。我应付着点头,心却不知在哪呢。突然电话又响了,还是找我,但这次不是朋友而是厂里管人事的老孔!电话里他毫无语气地说,你过来一下,拿录取通知(厂子分南北两块,差着十几分钟的路)。我曾经因为几件事挺不待见老孔,可这一刻却觉得他怎么那么好啊。我赶紧问哪个大学?回答北大。北大!我操!第一志愿!我怎么这么有福啊?

那次高考只能报三个志愿,而且也是通过工作单位报的名。我不想让领导难过,所以报了个华南工学院造纸专业,又报了个北工大的机械专业,可怎么琢磨怎么别扭,我实在不喜欢干那个。我喜欢什么呢?其实也不清楚,因为我是井底之蛙,知道得太少了。如果现在可以退回去重新报名,我一定选一个文科的专业。可我当时考虑的是成功的把握,我早就自学了数学、物理,在七二一的一年多又继续强化了这个优势,于是首先就把自己限制在理工科了。工科报了两个,再挑个理科吧。数学、物理?我恐怕没那个脑力。别的呢,五花八门,越看越不知道选那个了。突然看到北大的古生物专业,我当时以为生物就是老虎大象之类的,这我可喜欢。古生物?大概就是过去的,现在已经看不到的珍禽异兽,那岂不更好玩了?就是它!古生物!于是第三志愿报了北大地质地理系古生物专业,后来又把第三志愿改到了第一,把北大放在第三岂不是开玩笑?不过,等我拿到录取通知后一看,地质地理系没错,但专业却是“地貌”而非古生物,先是有点失望,再细一琢磨,地貌不就是地球的面貌么?说俗了就是自然风光吧?游山玩水我可喜欢,于是又恢复为大喜。

有人说过,人的一生,关键处只有那么几步,那时的一念之差就能决定你的一生。这话真对呀。我那时随手写了那么几个字,就决定了后来的几十年里跟石头土壤,山啊河啊的打交道。如果我改写成另几个字呢,后半辈子干的完全就是另一些事了。1977年的高考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机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随意挑选我的后半生。我当时的优势就像是跑百米,人家是从起跑线上开跑,我却从50米处甚至是80米处起跑。多大的优势啊,我却没有好好的利用,随随便便就挑了个自己根本不知实情的人生方向。这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当时一点都没有“做错了什么”的感觉,谁知近些年来频频回头看的时候,却忍不住一次又一次设想:我要是当年……?
从小我就听说过:天下没有后悔药。人生好似东流水,一去不回。


□ 寄自澳大利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18:17 , Processed in 0.0262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