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84|回复: 0

王可:“文革”中北京故宫重新开放始末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11-2 18: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6年初夏,一场由文化大革命引发的破“四旧”、砸烂“封、资、修”的文化浩劫冲击着中国大地。就在红卫兵即将冲入故宫博物院破四旧的危急时刻,周恩来总理于1966年8月18日深夜召开紧急会议,果断决定故宫博物院停止对外开放,并派卫戍区部队进驻保护。由此,这个世界最大的皇宫建筑群大门紧闭直到1971年夏天。

  周恩来总理亲自布置重开故宫任务

  1969年12月16日父亲王冶秋被疏散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他刚安顿下来不久,就有文化部留守处的干部来访,他们是为落实周恩来、陈伯达、康生等三位政治局常委对父亲一封信的批示,专程来接他回京待命的。在那封给中央领导同志的离京辞别信中,父亲建议设立一个5至10人的小组,把处于无人管的文物博物馆事业抓起来,在全国几个重点地区抢救一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及图书碑帖等。在信中他强调道:“但此事必须脱离旧文化部,另在国务院设这个小组,才能有力量,我则可以做一点出主意的工作,也算为党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1970年4月末的一天,周总理的秘书侯英来到黄化门39号,通知父亲出席五一节晚上天安门的庆祝大会,并说在毛主席到来之前,总理将要与他谈几分钟的话。五一节晚在天安门城楼上,总理对他说,决定成立“图博口”领导小组,先把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物系统的工作恢复起来;另外,许多外宾要求看故宫,还有外电造谣说,故宫三大殿都被红卫兵砸毁了,你要抓紧故宫的恢复开放工作,有些事可以找吴德同志商量解决,吴德既是北京市的负责人又将兼任国务院文化组的组长。在总理谈完话后,他便去找吴德请教和商量故宫的整改问题。第二天,各大报都刊登了出席五一庆祝活动的负责人员名单,王冶秋的名字列在“国务院各部门的军代表、负责同志、革命群众代表”名单中的后面(……王冶秋、宋镒、谢华、张运麟、丁江、段云、吴庆彤、朱礼泉、高富有、王兆柯、李启煌、丹彤、陈树云。)那时,这个由总理亲自圈定的名单是个重要的政治风向标,总理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释放出“解放”干部的信息,以利他们开展工作。

  1970年5月10日,周总理接见图博口负责人和文化部的军代表,宣布成立“图博口领导小组”,由军代表任组长,王冶秋担任副组长主管业务工作。该小组由国务院办公室代管,吴庆彤为联系人。周总理还特别说道,康老病了,文物工作我亲自来管。王冶秋恢复工作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周总理亲自布置的重新开放故宫任务。故宫博物院已经关闭数年,又是在那个只有“样板戏”才是文化的“革命”年代里,要重新开放这个封建皇宫建筑群,不仅困难重重,而且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

  故宫博物院的“整改”大转向1970年初,故宫博物院革命委员会设立由高和负责的“整改组”,开始定的整改大方向是把故宫改造成“反封、反帝的教育阵地”。为此,召开了多次座谈会,焦点集中在太和殿。北大学生提出皇帝宝座应该挖地三尺并倾倒,再配上农民起义军的雕塑。这使整改组感到为难,如果宝座这样改了,那么象征皇权的太和殿,乃至整个皇宫呢?五一节后,王冶秋到故宫召集整改组开会,传达吴德关于故宫开放的意见。他说在天安门城楼上,当面向吴德同志请示了关于故宫的开放,吴德同志确定的方针是:原状陈列,个别甄别,文字斟酌。这样一来,整改大转向,整改组不再需要挖空心思地“改”了。然后,他和整改组同志到各个陈列室走了一遍,把中轴线、西六宫、东六宫及皇极殿的陈列内容:宫廷、陶瓷、民间工艺、绘画等确定下来,要求把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艺术品剔除。针对有人认为古代绘画不宜陈列展出,他说,这些画是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代表,当然要展出。最后,他要求整改组按照新的整改方针布置陈列,确保1971年7月1日前全面开放。之后,只要摆出一个陈列,他必到陈列室对展品逐一审查。在开放前,他全面审查了故宫宫廷史迹陈列与艺术专题陈列,对展品一一过目,乃至观众的休息处、厕所都看了一遍。

  为了重新开放,还有些外部工作要做,其一是有些古建筑需要进行加固维修,其中关于端门彩绘问题,总理在王冶秋的请示报告上批示:要实用、经济、朴素、美观,美观不要过分强调,在可能条件下美观,要朴素,和天安门协调就行了;其二是关于故宫博物院的匾额,原匾系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长李煜瀛所写,为了显示除旧布新,改请郭沫若撰书,由石工把石质的匾反过来刻制,现在神武门上的“故宫博物院”匾额即为郭老所写。同时,故宫职工动员起来清除了堆积几年的垃圾。这样,在故宫开放前,外观焕然一新。

  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故宫简介》

  外观条件改善与陈列内容确定后,便是要重新编写一本介绍故宫的简介,先由整改组的朱金甫执笔起草一稿。且不可小看这个简介,它是宣传我国古代文化的媒介,将会流传到全国、全世界的。王冶秋深知其分量,尤其是在那个非常时期,文字东西一不小心就会被望文生义,扣上反革命复辟的帽子,来不得半点马虎。他自己亲自修改定稿,上报国务院请周总理阅批。周总理仔细阅读了送审稿,然后批示给郭沫若,由其主持对简介的审查,具体办找王冶秋商量。郭老见到总理的批示是在1971年6月26日上午,便立即找来王冶秋讨论,两人决定第二天上午八时,在故宫漱芳斋召开专家审稿会议,并很快拟出一个包括夏鼐、白寿彝、刘大年、林甘泉、许大龄、黎澍、史树青等13人的专家名单。

  6月27日上午会议准时开始,会议由郭老和王冶秋主持,8时许,郭老宣布开会,然后说:“故宫准备重新开放,周总理批示,要我和冶秋同志商量一下,邀请各位把故宫博物院为重新开放编写的简介及所附材料看一看,有意见提出来写在上面,也可以补充修改,一个半钟头,十一时交卷。交完卷请到慈宁宫看出土文物展览。”郭老接着又风趣地说道,这可是场“殿试”!稿子收上来后,王冶秋与整改组中午没有休息,整理文稿与专家发表的意见,父亲对用词与字句反复推敲,最后定稿、成文打印,又立即赶往郭老处,郭老通读一遍没有新的意见,随即在关于审查《故宫简介》向总理的报告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父亲也签了名。随后,郭老拿出一个中国科学院的信封写上:

  王冶秋同志面呈总理亲启以下是报告的内容:

总理:

  关于《故宫简介》的审查,昨日接到你的批示后,当即约同王冶秋同志商量,邀请了十三位历史研究者(北大三人、北师大二人、考古所二人、近代史所三人、历史所一人、图博口二人),今天上午在故宫漱芳斋共同研究。

  大家的意见,认为《简介》颇为扼要,对于一般观众能发挥进行阶级教育的作用。唯个别字句有所修改。举例如下:

  一、第三页第十一行标题“故宫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改为“故宫是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第三页倒数五行括弧“过去也称紫禁城”七字删去,改于第一行“故宫”下加上“(旧称紫禁城)”。

  二、第九页第十行“将近两百年”改为“一百三十年”。(因一八六一年“总理衙门”成立后,军机处已失去重要性。)

  三、第十一页第九行“停滞不前”改为“发展迟缓”。(如此修改始与末行“多少推动”不致矛盾。)

  四、第十三页倒数第十一行“长二百五十华里”改为“一百二十五公里”。(如此改,始与上文“宽二米、高一米”一致。)此外,大家建议:

  ㈠《简介》所附《历史年代简表》改用中国历史博物馆制定的《中国通史陈列年表》(见附件),按历史发展阶段分期,较为合理。

  ㈡ 原有“《故宫简介》重要史实来源及说明”一文(见附件),应作为附录以供读者参考。

  ㈢ 最好逐步译为英、法、俄、阿拉伯等文字,以广宣传。

  以上当否,请裁夺。

  
(签名) 郭沫若 王冶秋

1971/6/27


  此报告送上去后,总理于28日凌晨0点30分召开了一个小会,参加人有王冶秋、郎捷、吴庆彤和魏秘书。总理重点谈了列强侵略中国与清政府丧权辱国的问题,指出在简介的文字中“不提英国不行”,还具体谈到葡萄牙对澳门的侵占;又讲到中国文明史对日本的影响,指出“日本可拉”。会议在2点30分结束。王冶秋回到家已是清晨3时,小睡后又爬起来,赶往郭老处转达总理的意见。于是,郭老又重新审读《故宫简介》,再次按总理指示作了相应的补充修改。

  总理:

  遵照指示,《故宫简介》的修改再补充二例:

  ㈠第九页第二行“自鸦片战争后”改为“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后”。(突出英国)

  ㈡第九页第七行下,拟加入如下一小节。“澳门以明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租借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然于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却将主权割让,完全放弃。尤其令人发指的是一八六○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焚烧了圆明园,被迫签订了投降和约,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再次侵入北京,竟以故宫为其兵营。统治者仓皇出奔,人民遭受浩劫。签订‘和约’时丧权赔款。欧洲一些中小资本主义国家,援‘利益均沾’之例,亦得坐地分肥。养心殿所‘养’之‘心’,岂不就是投降卖国之心吗?”

  以上当否,请核定。  
郭沫若(签名)

1971/6/28


  父亲再次将经过郭老第二次修改的《故宫简介》,于当天呈送总理。总理又将《故宫简介》字斟句酌地审读一遍,认定无误后,在报告的第一页上批道:

  拟同意。送请江青、春桥、文元同志核批。

  退 
周恩来

29/6 1971


  待这几个人在该文件上都画了圈退回来后,总理即在郭老写的信封上,借着原来写的名字批示:

  退 王冶秋同志照办
周恩来

六月三十日


  至此,《故宫简介》这个小册子从1971年6月26日至6月30日的五日内,周总理先后作了三次批示,其间还在凌晨召开一次会议,经郭沫若主持两次修改,待江青等人画了圈后,才算最后定案。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不正常时期,周总理及在他领导下坚持工作的人们,是如何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异常谨慎地处理每一件“小事”的。

  “文物外交”拉开序幕

  周总理为什么会对《故宫简介》这样一个小册子的内容与文字,如此慎重呢?这是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的。4月中旬,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在总理的亲自运筹下,实现了到中国的历史性访问,中断了20多年的中美外交关系开始解冻。5月,美方传来信息,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接受邀请,准备在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会谈,并决定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将于6月25日后秘密访华,与周总理举行一次预备性会谈。同时,日本田中政府也在积极活动,争取尽快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在此敏感时期,任何一点可能被江青等人抓住的小问题,都可能被“上纲、上线”,导致前功尽弃,使中美和解乃至整个外交突破破局。

  《故宫简介》经过“殿试”修改和周总理亲自审定,终于在1971年7月5日,总理批准故宫重新开放时与观众见面了。故宫博物院重新开放后,参观者非常踊跃,每日观众达4万人次。这本思想性强、言简意赅的小册子,不仅成为各地博物馆重新开放时编写文字说明的范本,而且卖得出奇的好,日售量达7500册,这折射出人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饥渴。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开始了在北京的秘密访问,父亲参加了接待工作;7月10日上午,黄华、章文晋、王冶秋等陪着基辛格,沿着事前商定的路线参观故宫。那金碧辉煌的宫殿,玲珑雅致的花园,苍劲挺拔的古柏,美丽的大理石雕刻,逼真的青铜狮子,令美国人赞叹不已。之后,王冶秋带领客人们参观了《文化大革命出土文物展览》,“马踏飞燕”与“金缕玉衣”等文物极品使美国客人啧啧称奇。1972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王冶秋和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陪同下参观故宫,国内外媒体都以重要新闻作了报道。故宫博物院又重新引起世人注目,一时轰动国内外的“文物外交”由此拉开序幕。
来源:人民政协报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85038/721466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9 23:34 , Processed in 0.0385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