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902|回复: 0

浪迹天涯 二上、二下:回应夏晓虹的景山学校教改实验琐忆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8-24 00: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贴者曰:该文作者是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


二上、二下

什么“二上、二下”的,简直是一头雾水!看官莫急,且容我细细道来。
我近日翻看旧报纸,发现2009年7月15日《文汇报》“笔会”专栏刊登了一篇文章《这是我一生的福分——“文革”前北京景山学校教改实验琐忆》,作者是夏晓虹。
我曾看过这位夏晓虹女士编的书,她是北大的教授,先生陈平原也是大名鼎鼎的学者,按照她文章中的说法,估计我们的年龄相仿,或者比我低一年?
千万别误会,人家是鸿儒,我是白丁,不可同日而语,这点儿自知之明咱还有,绝不敢心生攀附之念,也攀附不上。但作者讲述其少年时代在北京景山学校的读书经历,以及对景山学校当年教改实验的夸赞,却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和夏女士文章所说的一样,1960年我们学校也同样进行了所谓的 “教改实验”。我记忆中,这样的“教改实验”仅在三个直辖市各设一个试点。当时北京是景山学校,天津是我们学校,上海是什么学校我忘记了,全部试行前苏联的学制——“九年一贯制”,也就是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共上九年,至于小学上几年,中学上几年,我已经记不得了。当年的天津教育当局大概是根据“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血统论,觉得大学附属学校的生源大都是知识分子的子女,肯定错不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因此选择了我们学校。
和夏女士所述不同的是,秋季开学时,我们并未进行录取考试,而是在一年级升入二年级时就直接“转制”了;原来二年级准备升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选拔考试。一部分所谓的“尖子生”,大约有五六十人“跃班”升入三年级,剩下没能“跃班”的学生仍然和我们一起上“转制”后的二年级。我们这批新升上来的学生有四个班,被称作“二上×班”,剩下没能“跃班”的学生有五个班,被称作“二下×班”。
所以,“二上”、“ 二下”这两个莫名其妙的词,其来有自,对外人来说确实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对于我的母校——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来说,却是耳熟能详、见怪不怪。即使时至今日,耳顺之年的“老三届”们提起某某某是当年“二下×班”的,某某某是“二上×班”的,仍然像对上暗号似的,立刻心领神会,一拍即合。
当年,我们学校的“教改实验”并不成功。不但没能实现所谓的“九年一贯制”,连“十年一贯制”也行不通,最后不得不实行“十一年一贯制”,仅小学比当时其他的学校少上了一年,是五年。初中、高中没变,仍然是各三年。直至 “文革”开始,多少年“一贯制”都一概没用了。教改虽未成功,但在我们学校内部倒是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法定”术语。同学之间相互一律称呼六、七、八年级(初中),九、十、十一年级(高中)。从来没有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说法。当然,此时的“二上、二下”也早已合二为一、不分彼此了。
文革中有句俗话,叫“乱了敌人”。“教改实验”越乱,对我们这些上学不久的小男孩儿越有利,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折腾”。
那个年代,大部分孩子连幼儿园都没上过,更别提什么学前班、家庭教师了。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得到,当这些年龄也就八九岁、刚开始懵懵懂懂学习四则运算的毛头小子,面对黑板上的X+Y,将会是何等的“躁动”和茫然!
更可笑的是外语课。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让二年级的小学生学外语,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我们学的是俄语。这大概也打着当年的时代烙印。学校没有俄语老师,那没关系,我们有大名鼎鼎的南开大学外语系做后盾!于是,“高射炮打蚊子”,请来一位南开大学的讲师教我们小学生。岂不知,这“孩子王”也不是好当的!大学讲师PK小学二年级学生,就如同“秀才遇见兵”,整个课堂就像赶集,全乱套了!我们这帮毛头小子有丰富的联想力,老师每教一个俄语单词,都被小学生立刻转换成中国式俄语,什么“打死你为大娘”、什么“袜子搁在鞋里呢”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响彻整个课堂,搞得堂堂大学讲师一筹莫展、哭笑不得!很快就“落荒而逃”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那点儿“小学二年级俄语”,早都如数还给了老师,一个单词也没记住!因此,上述“中国式俄语”的中文意思,我也无法向诸位解释清楚。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学校的“教改实验”乱哄哄地开场后,大概最多试行了一个学期就寿终正寝了,完全没有夏女士文章中描写的那么美妙,那么理想,也可能像夏女士这样当年的“神童”,如今的成功人士、女中豪杰才适合这种学制。这是否属于陈平原教授的研究领域,不得而知!
对了,我还依稀记得,教改实验失败后,学校将一至十一年级的各科教材统统搬将出来,降价出售。我们家还买了一套,课本的版权页上清晰可见:“北京景山学校实验教材”的字样。这套教材后来在“文革”中毁于一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164f60100mzep.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1 20:37 , Processed in 0.04012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