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29|回复: 5

秋天的玫瑰:忆文革大串联 (1-4 完)

[复制链接]

1548

主题

305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181
发表于 2017-8-23 02: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忆文革大串联 (一 南京-北京)

1966年的10月2日,我和大学同班的两个女同学,带上我那上高中的弟弟和他的同学们在上海十六铺码头,买了一张一元两角从上海到南通的五等仓船票。主要是想留在船上打算去重庆串联,谁知船到了镇江被查票的船员发现了。由于弟弟带的人多,一下子被船员轰下船去了,我和两个大学同学听到外面船员查票的声音,三个人赶紧躲进了洗手间,等外面平静下来,我们出来回到五等船舱坐定后是还是逃脱不掉船员的眼睛。
当船快驶进南京港时,那两个查票员就一直盯着我们,要我们在南京下船,哄我们说到了南京下船后,你们可去红卫兵接待站让他们给你们写个证明,然后你们就可上船去重庆。(那时我们三人都很后生,看上去也都很稚气,以至于在串联中旁人把我们都当成是66届的高中生。)
我们很听话就在下午船到南京的中山码头下船了,天真的跑到接待串联学生的红卫兵站要求出示证明,好让我们上船继续前行,那知岸上的南京红卫兵笑我们傻,说:“哪有什么证明啊。那是船上的工作人员哄你们的。”
怎么办呢,天也快黑了,船是上不去了,那就只好让接待红卫兵站的学生安排我们在南京住下后去南京一些大学看看喽。
在红卫兵接待站的安排下,我们住进了当时的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的校园里的大礼堂。大礼堂分成两大块地方,都用长的会议木椅搭建起来作为外来串联学生的床,因为天还不是很凉,上面有张草席,外加一条薄被。一边是男生睡的椅子,另一边是女生睡的椅子。现在想来那时的年轻人是多么的单纯。
第二天我们就去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观看了大字报。第三天我们去瞻仰了雨花台的纪念碑参观了雨花台的烈士纪念馆。还在那儿照了像,看到雨花台照相摊位写着要严肃,我们仨人在照相时都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
最好笑的是我们三个来自上海的姑娘由于在上海冬天都可以吃到冰淇淋,一天,天比较热,我们三人走到当时长江路口的一家付食品商店,上前和服务员说要买三块冰淇淋,因为我们看到有“马头牌”冰棍和冰淇淋的冷藏箱还摆在那儿,但售货员笑我们说,现在是秋季了哪有冷饮啊。我们三人也互相对视笑笑,觉得外地人真是阿乡。(想不到后来自己会来南京来工作一直到退休,那是后话了)
第四天想起了我在初中时参加学校气象兴趣小组的学长,那时他已经大学毕业分到南京工作快一年了,于是打了电话给他,告诉他我串联来南京了,因为在学校里的气象兴趣小组里的学长学姐们都把我当成小女孩来看的,而那时在兴趣小组里我的年龄是最小的。
电话一打就通了。他下了班后,即坐公交车过来了,我在工学院门口31路车站等他,他来了后带我去夫子庙搓了一顿小吃,出来后天暗下来了。10月中的南京真的有点寒意了,我穿着一件衬衫和一件两用衫,打了个寒碜,他看到了,就问我带了毛线衣了吗 我说没有。
后来他和我一起乘车回工学院,下车时,他把自己的毛衣脱了下来让我穿上,说天渐渐冷了,你穿那么少怎么行啊?还从皮夹里掏出20元钱给我,让我在路上用。我说不用,但他执意要我收下。因为在中学里我在他面前真的是把他当作兄长来看的,没大没小的,于是我就收下了。
(后来回到上海后我去了他家,把洗净的毛衣和钱都给他妈妈了让她转交,他知道后一直埋怨我,为啥要还给他,直到现在聚会时还要提此老话。呵呵)
回来后我和我的同学们说这下我可有钱用了。确实我们出来时的带的钱和衣服都很少的。
到了第五天了,我们和当地的学生聊天,得知当天下午有一辆车从浦口开往北京,我们就提上了行李袋从工学院乘31路公交车回到当初下船的中山码头,乘摆渡船到对岸的浦口车站。还真的有一辆火车从浦口开往北京,我们上了车,车厢里还蛮空的,但是后来越往北走学生们越来越多了。因为大家听说毛主席又要第五次检阅红卫兵了,学生们纷纷从各地赶往北京,这时到了大串连的高峰了,吃住都可不花钱了。好多同学还学习红军长征,步行串联去了。我们班上也有一些同学背着背包,打着红卫兵的旗帜去井冈山,韶山了。于是我们三人就这样在挤得水泄不通的车厢里第二次来到北京。(第一次我们来北京是1966年的8月31日前,当时是我们学校集体组织过来的 在北京几天,我们就只是去一些中央部委看看大字报。等到31日在天安门城楼 接受了检阅后就回上海了。)
来到北京后我们三人被安排在煤炭部招待所,这次我们就去了北京的好多院校观看大字报。参观了故宫的后院举办的一个"收租院"大型雕塑展览。故宫在那时已经关闭了。没几天的10月17日在煤炭部招待所里接待我们的干部通知我们明天要到左家庄列队迎候主席的检阅,每人出发前发了四个鸡蛋和两个馒头,于是天不亮我们就整队出发啦。
我们和好多学生都习地而坐等待主席和领导人坐着敞篷车来检阅。
检阅完毕回到了煤炭部招待所,接待站里又忙呼起来了,因北京的学生太多了,后面又有学生来访,接待站就张罗着给我们安排回家的车票,我们三人拿到了三张回上海的车票。恰好这时有三个广州来的中学生拽着手心里的车票,悄悄地问我们,想不想去广州。,我们一听很开心。本来嘛,我们就是经贸大学的学生,如果没有文革,毕业后我们都是要分到各个口岸公司做外贸工作的,况且时下也正好是广交会举办的日子,每年10月15日到11月15日,一个月的会期,于是我们立即和他们交换了车票登上了去南方广州的旅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6528a0102w63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8

主题

305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181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02: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文革大串联 (二 广州—昆明)

经过了两天一夜的行程,我们来到了广州,被广州红卫兵接待站安排到了广州美术学院。
住下以后的第二天我们就去了当时在珠江边的广交会会馆,此时正是1966年广州秋季出口商品的交易会期间,由于涉外的原因,我们被保安拦在外面不让进。
没辙时,不知谁想起了说去找上海外贸局带队的领队。于是打听到了上海代表团领队的住的宾馆,中午趁他们午休时,我们找到了上海市外贸局带队头头,请他安排让我们进去参观。他听了后随即叫工作人员给了我们三张入场券,第三天我们就在九点开馆时去里面逛了一天。会馆里的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让我们第一次开了眼界。
当时我们都很羡慕那些能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外销员。
我们在进馆的早上看到,去广交会的外国商人在进场前都是要手拿小红书,高喊“Long long live Chairman Mao!" 那也是老外进场的必修课。
一连几天,我们除了去几个大学看看大字报外接下来就是用现在的话来讲,来了个红色旅游。
我们先后去了中山纪念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还游览了越秀公园。
那时广州的地面非常干净,我看到不少人都赤着脚在路上走。广州人的衣衫也很朴素。
我们第一次上街午餐吃的是云吞,看上去好似上海的馄饨,结果一口咬下去是一小块五花肉和一个虾包在一起,本来我就对肥肉敏感,一下子就吐出来了,一小碗云吞就丢弃了。
同学们可没有我那样狼狈。后来我就买甘蔗啃,结果是越啃越干越饿。晚上到了驻地狠狠的吃了两大碗饭。
住了几天后,我们又要出发了,这次去哪呢?
一个女同学建议去昆明,因为她有一个叔叔在昆明,但是路上要转车的,我也记不得当时是怎样转车的,反正每次上车后,车厢里都是挤的满满的,像沙丁鱼罐头,水泄不通。行李架上甚至椅子底下都躺着人,空气中弥漫着臭味,但是“青少年们的革命激情不减,”因为有主席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所以一路上都没有看到吵架,打架的现象。女孩子们还受到男孩子们的恩惠,每到一站,素不相识的男孩子们就会从车窗跳到站台给我们打开水,买一些食品等。
正如我在上篇写的,因为我们三人看上去显得很稚嫩,,所以每次都能得到串联中各地高中生的照顾,有北京的,南京的,广州的。东北的。
为了维护火车上的安全,还有不少军人来车上协助列车员的工作,一次在火车上,我还享受到吃炒鸡蛋的优惠。
就这样我们在火车的驰骋下来到了昆明,1966年的昆明站还是一个临时的简易车蓬,是刚建好的成昆铁路的昆明车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8

主题

305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181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0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文革大串联(三 昆明--重庆)

到了昆明后,我们被安排住在昆明医学院的教室里,每到一个地方,我们第一个行动就是要洗一个热水澡,女孩子嘛,就怕身上会带虱子。记得那时好多学生回到家都发现虱子藏在衣服里。甚至有的人头上还有头蝨。
第二天,我的同学带我们去了他叔叔家。他叔叔看到我们千里迢迢从上海过来,烧了一些上海风味的菜 给我们接风,鉴于一路上吃的都是是接待站里的大锅饭菜,因此当我们吃到油豆腐炒黄豆芽,小黄鱼还有两个上海菜,一个汤,感到好吃极了,太香了。
60年代在云贵高原上能吃上了这么一顿上海风味的菜肴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昆明确实四季如春,但是“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经常上午看上去天气好好的,蓝天白云,下午就来了一阵大雨,然后雨后又是一片蓝天,所以最好方法就是外出雨伞不离身。
  我们好像例行公事似的每天去一些大学看看大字报。在同学叔叔的建议下,我们也游览了昆明的大观楼和翠湖。并找了一个好天气,去登昆明的西山。那时没有公交车上山,只得靠自己的“11”路上山,我们三人一路走一路玩,到了第二庭院楼阁,已经是下午了,如果再到“龙门”最高点,天就会黑了,三人商量后,决定不再再往上爬了,只得回转下山了。以后很长时间回想起来还感到挺遗憾的。(直到1973年我出差去昆明开会,会议在结束时安排了去龙门游玩才弥补了到山顶的遗憾,不仅看到了龙门还观赏了下面的滇池。)
几天过去了,该看的也看了,我们还在红卫兵接待站的安排下去看了一场电影。”智取威虎山”。
就这样过了几天,我们又想该出发去新的地方了,于是我们在红卫兵接待站得到了去重庆的车票。
到了串联的高潮时,学生们串联是没有人阻拦的,因为串联已经被被看成是“革命小将的革命行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8

主题

305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181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02: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文革大串联 (四重庆—太原)

从昆明出来后,我们三人又出发了,这次就是在昆明有叔叔的同学想去安顺看她外婆家,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想着去重庆,于是我们出了昆明,去安顺的同学在去贵阳的半路上就和我们道别了。我和另外的一个女同学就结伴去贵阳转车去重庆。
我们两人是早上到的贵阳,在火车站签的票是晚上去重庆的车。
这天由于下雨,下了车后人生地不熟,而且出站时间早,我们沿着火车站街边往前走,看到有个早餐店,人不多,进去后买了一碗当地人叫的醪糟糯米圆子,六分钱一大碗,又甜又糯,吃完后身体立即热乎乎的。
在贵阳,由于“天无三日晴,地无三日平”,当时的贵阳看上去街道不是很宽,鉴于我们在贵阳只有一天时间,于是经人介绍去游览了一个山上公园,
可笑的是看到的动物园里的动物都是标本。
出了公园后我们找了一家面店去吃午餐,一人一碗三两面条,贵州人特热情,面煮好了,服务员盛出来后用勺子舀上两勺子辣油,结果辣的我们两人嘴哈哈哈个不停,虽说肚子很饿但又不能大口大口吃,辣的实在不行,我们只能请店里的服务员给我们碗里加白开水,谁知加了开水还是辣,那天是把我辣的眼泪水直往下流,由于囊中羞涩,只得硬着头皮把面条捞出吃光解饿。
  从贵阳出来我们坐上了去重庆的火车,火车上到处都是挤得满的人。火车是严重超载,上车的人特多,哪一个站都有前呼后拥上车的人,车子老是晚点,停停走走,不知走了多少小时才到了重庆。
重庆也是大字报遍布全城,我们被安排住在重庆市总工会招待所。到重庆的时间接近11月了,已经有些冷了,重庆这个季节老是下雨,大锅饭也是每个菜都要放辣椒,再加上洗了澡又没地方晒衣服。身上总是湿漉漉的。
  我们在重庆参观了渣滓洞和白公馆,那时的房子和现在不太一样,看到了山洞里阴深深的各种刑具,还有不少烈士的照片及他们的遗物,蛮震撼的。
我记不得有没有去大学看大字报了,因为天气老下雨,心情也变的很不畅,于是我们打算早点离开,但是在接待站虽说拿到车票但是没有用。到了火车站,简直是人山人海。串联已到了最高峰。
我们第一次去车站怎么也进不去,火车站门都关的紧紧的,没办法,我们只得回招待所。又过了两天,已经快十天了,不能在重庆再待下去了。我们又提着包去了火车站,有人告诉我们可以从小路上山进火车站一个偏门,(重庆本身是个山城),于是我们两人就从小路上山,从来没有上过山的人,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向上走,不敢回头往下看。直到了山坡上偏门,哪知道你会走着条道,人家也会走,这下子把我弄惨了。门还是关着的,但是一个一个往门边上的墙头上爬。学生们也很热情,互相帮着顶上,我那同学爬到门边的墙头上了, 纵身一跳就跳到站台里了,大声唤我也往里跳,眼看我也已经上了门边的墙头了,开始往下跳,正好被上来堵拦的人看到了,他一把抓住我的腿我使劲一挣,哗啦,我一个“啃泥地”冲下来了,嘴就和水泥地接吻了,一下子马上嘴唇被撞着的牙齿咬了,鲜血直淌,这下子我感到嘴发麻了。里面阻拦我们的人也慌了,让我们跟着他们去了站里的一个卫生室,卫生员给我清洗了伤口,然后给了两片消炎片,没多长时间我的嘴立马肿起来了。车站工作人员还想把我们赶出门,我们坚决不肯,和他们周旋,他们看到我这样子起了恻隐之心,告诉我们要不你们去九龙坡的车库,那里有车去西安方向的车。
我们听了很高兴,就按照他们给我们讲的方向沿着铁轨往前走。走着走着还要穿过一个山洞,我的嘴很疼,离开时在医务室要了一个纱布口罩。我戴着口罩往九龙坡车站赱。一路上也看到很少的一些行人。半路上还认识了一个毕业没有两年的火车司机,看着两个下江(我们在重庆听当地人叫上海,南京来的人都称谓下江人)的上海女学生这么艰难的行程,给了我们一些热开水,还在食堂拿了两个馒头给我们。那时我们到一个地方都要去买当地的革命纪念章,和他聊天时就伸手问他要铁路上的工字徽章,不知为何,他把戴着的徽章就送给我了。并告诉我们哪辆火车很快要去重庆编组发车了,于是我们就很顺利的在空荡荡的火车车厢里找了最佳位置靠车门的座位坐下了。没多长时间,随着火车一声呼啸,我们又乘车去了重庆菜园坝火车站。
到了火车站,看着站台黑压压的一片人头,大家你拥我挤上车,还有趴着车窗爬上来的,,一下子火车车厢里人群像沙丁鱼罐头一样,人们前胸贴后背,凡是可利用的空间全都是被人占满了。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火车终于启动了。好不容易离开了重庆。
  因为我爸爸的老家是在太原,那儿有我爸爸家的所有的亲人们。奶奶,叔叔,姑姑还有一大帮的家族的姐妹弟弟们。自从我爸很小外出后就一直没能回去过,这下我可乘着串联不要车票钱去老家看看了,而且那儿也有山西大学,太原工学院,山西医学院等不少院校。就这样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到了西安就分道扬镳了,下了车,她住下来了,我一人继续转车出发去太原了。
天已经进入11月下旬了,马上进入12月了,北方的天气已经相当的冷了,我把带出的所有衣服全部往身上套了。也就是穿上了两件两用衫,一件毛衣。两件衬衫,两条长裤。幸亏当年自己年轻经扛。。
  好不容易到了太原,下了车感到太原好冷,恰好有红卫兵接待站在火车站旁,赶快进屋 里面有火炉暖暖的,当地学生看到我单身一人,问我要借棉衣吗?我冻的索索抖,当然想借当时大家都羡慕的军大衣。可惜,遗憾的是接待站的人说,军大衣借完了。剩下的是老百姓的黑棉衣加黑棉裤,天气实在太冷了,我就情不自禁地接过衣服,然后他们安排我去住太原工学院。来太原串联的学生一起坐上大卡车送到工学院。
去工学院已经是清晨了,我们全部安排住在教室里。打地铺。教室里有暖气很舒服。这也已经到了开早饭的时间了,教室里的同学一个个去食堂了,我们因为在学校吃惯自己的搪瓷碗,两个。一路上带着的,于是我也只得穿上黑棉衣棉裤去打早饭。
从来没有在北方待过,第一次看到我拿着碗去食堂,走了一小段路,碗里的一点水马上结了冰,我惊呆了。
饭后回到教室,想起了二姑的工作单位。找来电话本子一翻,太原工学院接待我们的红卫兵里一个小伙子特别热情。让我去办公室打了电话给二姑,很幸运找到二姑了,二姑一听是她的大侄女来了,很激动马上通知二姑夫来接我回家。叫我等在教室里,不要走开。
我坐在教室里的椅子上想象着和亲人们见面的场景很兴奋。没过多久就听见敲门声音,一开门二姑夫就把我认出来了。我好开心。二姑夫还给我带了棉衣,毛裤,大衣,然后叫我赶快穿上,他骑车带着我回二姑家。我就把黑棉衣黑棉裤还给了接待站,跟着二姑夫和家人大团圆了。
后来嘛,报纸上又发表评论了,停止大串连了,要复课闹革命了。这时火车站可凭学生证去领取车票,就这样到了我去了太原火车站领到了回程的车票在郑州下车转去上海。历时将近两个月的串联就此结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8

主题

305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181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03: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1964年我参加高考的日子

这是原60年代我上学的新力中学。

1.jpg

2.jpg

今天是国内2015年高考的第一天,想起了51年前我高考的日子还真让人忘不了。
那是1964年的6月份,我家居住的弄堂里的24号,32号 34号三家有三个孩子要考大学了,两个男孩一个上虹口中学,一个上北郊中学,一个女孩子上的是新力中学。
在他们三人考大学的前两年的1962年,1963年弄堂里也有两个女生高中毕业报考大学都未被录取。
24号门牌那个男孩家里的奶奶,爸爸,妈妈都是解放前的大学毕业生,男孩的奶奶是一个很和善的老人,她从小是看着我们这些邻居的孩子们在一起长大的,因此看到我们三人一起去高考非常的开心。
当时我们在毕业高考前,全班同学上的课都是一样的。只有你自己报名参加高考时才分三个科目的,理工科,生化科,文科。不像现在到了高二就分文科,理科班而分开学习了。我们的同学自打考上高中,三年的高中学习都一直在一个班。而且在高考期间好像没有老师天天辅导的,只发一些考试复习大纲,全凭在学校复习前一个月放假的日子里由你自己看书学习。
两个男孩子他们在复习高考中是选考理工科,女孩子报的是文科。难忘的是在高考前夕,1964年7月20日晚饭后,25号家的奶奶专程买了三个大的方吐司,把我们叫去她家,给了每人一个,衷心预祝我们全部都能考上大学。
第二天我们就带着老奶奶给我们的大面包和茶杯上各个学校指定的学校考场
我去的是北郊中学考场考试。上午考完后我中午就吃着面包喝着学校供应的冷开水和学校的沙滤水,休息一会儿又参加下午的考试,那时教室里也只有两架吊扇而已。当时的我们都是很单纯和简朴的一代,
那时高考虽然也有压力,但没有一个孩子高考会牵动全家老小齐上阵。因为当时每个家庭大都有三到五个孩子,有的甚至更多,所以父母们对孩子们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了。孩子们的学习都是靠自觉的。
经过三天的紧张考试后,终于在8月我们三人都收到了一类大学首批的录取通知。
一个男孩考上清华大学上北京了,一个男孩考上大连海运学院上大连了,女孩考上了上海经贸大学留在上海上学了。
这就是我在1964年文革前两年考大学的故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6528a0102vki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8

主题

305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181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03: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们年轻时对美的追求片段

当我们年轻时对美的追求片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想我们青春期那个处处讲政治的年代,加上60年到63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正是我上高中期间。16岁到18岁的女孩和当今的女孩一样也向往着把自己装扮的美丽动人。但那时条件不允许,一是家里孩子多,二是国家闹饥荒再加上当时的苏联和我们翻脸还债时际,于是全国人民勒紧肚皮过灾年。国家就发行了粮票,布票,棉花票,线票,油票,糖票,鱼票,肉票,蛋票,副食品票,豆制品票,点心票后来又有了购物券,可以用来买毛线,自行车,手表等。 政府对老干部还有些照顾,我爸还有黄豆票,白糖票。 虽然当时的我们很贫穷,但我们仍然会想方设法来打扮自己。
首先说说头上的蝴蝶结,通常女孩子都是剪个二道毛或者梳个小辫,最多前额多了刘海。最时髦的是在头上 扎朵蝴蝶结,在买不起商店里的蝴蝶结的情况下,我们就会买一块白纱布回来,用红药水染了,接着用清水洗过颜色就变成了粉红色和大红色的,晒干后拿剪刀剪成条就可以在头发上紮蝴蝶结了。
再说涂指甲油,那时家家院子里都会种上一些草本花,如凤仙花,喇叭花,鸡冠花,太阳花,菊花等,我们孩子等到凤仙花开花了,就把花瓣包在指甲上,用线扎着,过了一些时候打开花瓣就会发现指甲变成淡淡的红了。
我们会用家里用不完的线票买线织短袜,我从小就喜欢穿白袜子至今,因此我就买白线给自己织各种花纹的白袜子,穿着妈妈做的连衣裙或者白衬衣加上花的背带裙和脚上的白短袜以及一双妈妈做的黑布鞋,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种淳朴的美。
夏天看到我们班上有的孩子自己动手做凉鞋,跟着我也动手做了一双红布条的凉鞋,那就是跟着妈妈学做鞋,把家里的旧布,破布收集起来,用面粉和水熬成糊,把布一层层用面糊粘在木板上,晒干了,就可以做鞋帮了。然后把红布粘在鞋衬上,剪成布条,然后妈买了一双很便宜的塑料鞋底给我。我就用针和小锥子把鞋帮用上鞋子的粗线缝在鞋底上。这是我唯 一做的一双红凉鞋。穿在脚上还是蛮漂亮的。走在路上心里美滋滋的。
记得一年暑假后快开学的前些日子,看到背的书包旧了,就问妈妈要了一件我穿破了的棉袄花罩衫,前胸和后背的布还比较结实,我就把它用缝纫机做了一个布袋子,用两条带子缝在布袋子口上,可以拎也可以背,我很喜欢,刚做好了,我最小的弟弟那时才三岁,跌跌冲冲跑到缝纫机前拿着我布背包往门外弄堂里跑去。一转眼工夫,我把他叫回来一看傻眼了,他两手空空,背包没了,我问他:“背包呢?”他像小呆子一样摇摇头,他是我最小的弟弟,我们全家都很喜欢他,我看着他是又气又心疼,没辙了只好认了。(我们全家都知道是弄堂里的一个街坊拿的,但妈妈为了顾全那家的面子,也就不问了)
那时我们女孩子也爱拍照 但经济不允许,照相馆也挺会做生意,有一角五分的咪咪照,比现在的大头贴还小,但我会用家里给我的一角早餐费省下来去照相。
以上是我在少女岁月中爱美的片段,和21世纪的女孩的企求是无法相比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6528a0101bxyw.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6 03:36 , Processed in 0.0430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