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32|回复: 0

北京十一学校的建立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6-11 02: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物馆谈古论今系列——学校建立


作者:北京十一学校校友活动中心 微信公众号
日期:2016年5月22日


缘起
getImage.jpg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大批开赴朝鲜,出国参战,这些部队领导干部的家属和子女,许多都留在北京。当时,我国已同几十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军队中选调了一批军官,经过培训后,派往国外担任武官等职,他们的子女,也大多留在北京。同时,在北京还有不少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子女。为了解决这些干部子女和烈士子女的上学问题,解放军总干部部长罗荣桓等请示周恩来和毛泽东后,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在北京市选一适当地点,创建一所寄宿制的军队干部子弟小学,招收上述一类干部子女及军委各总部、军、兵种的领导干部的子女入学,培养他们健康成长。
       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主持这项工作,林彪亲自参与选校址,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具体组织协调此事,与刘芷(韩先楚上将夫人)、余慎(萧向荣中将夫人)、冯万秋、宋介、李近生五人组成筹备处,筹备“新北京十一小学”的成立。
        筹备处面临一个十分棘手的困难问题,那就是已有几十个已经适龄或超龄的孩子们没有学上,怎么办?要是等到1952年夏天校舍修建完毕,这批孩子在这一年中将面临失学的危险。林月琴出面与聂荣臻商讨,将这批孩子〖刘太行(刘伯承之子)、贺鹏飞(贺龙之子)、何光暐(何长工之子)、粟戎生(粟裕之子)、罗东进(罗荣桓之子)、姚普明(姚喆之子)、许延滨(许光达之子)、王允刚(王尚荣之子)、罗斌(伍修权之子)以及俞振声(黄敬之子,现任政治局常委)、洪  虎(洪学智之子)、宋克荒(宋任穷之子)等等〗暂时寄学于原华北军区“荣臻小学”,即“八一小学”(八一中学前身),等“新北京十一小学”建成后,再转回“新北京十一小学”学习。




选址命名
getImage (1).jpg

       学校选址工作由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主持,军委副主席林彪亲自参与指导。
        因为是办学,要选一个比较封闭的地方。三选其址:首选北京西山红山口,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林彪考虑到部队家属刚从山上下来进城,提出,不要靠山,我们这些人都是从山里出来的,不要让孩子再回到山里去,革命胜利了,要离开山,放眼未来,好学本领,成为接班人。他建议再选地址。后来找到了一个平坦的“湖光潋滟”之地,京西莲花池畔。林副主席说,不要靠水,有水的地方,就有危险,父母不在,去工作,孩子交给我们,再把他们淹着,无法交代。选个无山无水的封闭地方,安安全全地学习才对。他还是建议再选地址。
       最后,经过多次寻找勘察,确定在新北京(当时,北京复兴门外西郊广大地区均称新北京)玉泉路南侧的枣林村建筑校舍。这是一片荒地,在此建校,不干扰民生,便于规划,生活安全,距离部队机关较近(海军、空军、炮兵、工程兵、铁道兵等司令部及总后均在附近)。为了纪念新中国的诞生,又区别于当时已有的北京市第十一中学,聂荣臻代总长批准学校命名为“新北京十一小学”。张爱萍副总长题写了校牌。




建筑校舍
getImage (2).jpg

校舍建筑由中央直属机关修建办事处设计,以莫斯科少年军校为蓝本,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参加过建校图纸的研讨。
1951年夏天,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开始共同建设“新北京十一小学”。 总后勤务部部长杨立三和军委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指挥建筑部队迅速进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拨款30亿元,中央军委拨款430亿元(当时1亿元相当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1万元)。以后陆续追加经费。罗荣桓与赖传珠、徐立清曾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干部管理部名义,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副主席林彪(兼任中南军区司令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就经费问题写去报告,报告内容为:“林(彪)副主席并周恩来总理:军委子弟学校(新北京十一小学)开始修建时,原计划收学员名额一千名,分两期完工,今年计划第一期,完修500人的宿舍,预算已造送军委营房管理部审查。另,去年冬(1951年初)中南军区谭政(中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志捐助于校六十个亿款的修建费,我们建议将此款增修宿舍及会堂(即礼堂),俾便今秋完成,多收些学生名额之用,可否,请批示。(附中南谭政同志电报一份)此致,敬礼。罗荣桓、赖传珠、徐立清。(1951年)四月二日。”林彪当日批示:“同意,林彪,四月二日。”将报告转给周恩来后,他批道:“同意,照办。主要为杨立三主办。周恩来,1951年四月二日。”
陆海空三军及各大军区援建。东北军区援建了大量的红松建材,并运来一批树木,植于校园南部(当年修建人民大会堂时,我校援建,移植了一批松树,现在还剩下6棵,仍然挺拔在图书馆大楼南侧)。华北军区捐赠了大批的图书和教学设备,现有部分图书存于学校博物馆中。海军、中南军区捐赠了大量的白皮松、银杏等绿植(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我校援建移植了一批白皮松。现在高中楼北侧、学生公寓院内等处,仍有数十棵漂亮的白皮松)。校园中的树木也有一些是当年建校时,枣林村留下的,如,高中楼、初中楼之间的老枣树和老槐树,以及科技楼南侧绿地里的元宝枫(此元宝枫,原植于学校菜地。50年代中后期,军人的后代开垦农田,种粮种菜。在扩建菜田时,为保护树种,将其中一棵移植于学校卫生科楼前。每年春天,素雅的黄色小花点缀枝头,秋天红色炫目。建校元老宋介常常驻足树下,凝神,远眺。2002年,卫生楼拆除,此树移至学校原五星花园位置。半个多世纪的雨露阳光沐浴,元宝枫春花繁盛,秋叶如霞,枫姿优美,叶形秀丽,冠大荫浓,独树一景。)等。
getImage (3).jpg getImage (4).jpg









学校组织
学生除了中央军委各总部、军、兵种的领导干部的子女外,主要三个来源:志愿军前线干部子弟、驻外使领馆武官子弟、烈士子弟。
因为是中央军委子弟学校,老师是军人。他们是来自空军、海军、总政治部等单位的青年知识分子。又因为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全部住校,从山东军区等地调来一批女军人做保育员(后来改为生活老师),她们均是解放军保育训练班培养训练的。
在建校的过程中,学校组织机构逐步建立起来(当时,工作人员的级别比较高,校级领导是准师级、副师级干部;中层是团级、副团级;教导员和教师以正排和副排为主;会计是正连;司机是正排)。经组织任命,罗荣桓元帅的夫人——林月琴出任首任校长,萧向荣中将的夫人余慎和冯万秋为副校长,宋介为教导处主任,张淼洪为总务处主任。学校还设有警卫排和卫生科。当时学校所有工作人员均由解放军总政治部任命。
getImage (5).jpg




1952年夏天,初步建成了一部分教室、宿舍、办公等用房。调集了约300人左右的教职工。在此基础上,确定第一期招生500人。
1952年9月20日,新北京十一小学正式开学。从此,在六十多年的时光中,她走过了一条富有传奇色彩的发展道路。
1955年,学生达到800人。
1960年,增加了中学班,学校改名为“新北京十一中学”。
1962年,为避免与北京市十一中学混淆,改校名为“北京市十一学校”。
1964年,学校移交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局。
1968年改为普通走读学校。
1972年创办高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注:材料来源
1学校档案;
2林月琴  宋介:《为了军队干部子弟的健康成长》;
3魏兆麟、杨博英老师和高佩璞校友口述;
4学校博物馆。
                                                          学校博物馆
                                                           2013-3-29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3729d73b18dcbd046f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0 22:55 , Processed in 0.0797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