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18|回复: 0

冯敬兰: 马笑冬,你曾经是那样美丽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7-5-29 11: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笑冬,你曾经是那样美丽

听说马笑冬住在大兴的一家养老院,一个月前我和几位朋友约好去看她。

养老院的全称叫北京市大兴区爱晚老年护养院,是民政局批准的第一家护理型养老院,于2006年由个人投资兴办。院长武学斌,我们的同龄人。他的夫人顾湲(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顾颉刚的女儿),是我们的校友,北京师大女附中1968届高中生。顾湲也是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她从1989年起从事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引进国外全科/家庭医学学科、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体系方面多有建树,成为著名的学科带头人。而她的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老年护养事业。

我第一次知道马笑冬这个名字,是在十几年前。我的好友、初中同桌叶维丽从美国回来探亲,带回一摞活页本给我看,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关于个人成长史的三人谈。三位都是文革中的在校生,叶是师大女附中66届初中生,马笑冬、林春二位是女八中67届初中生。三位父母同是抗战时期加入中共的老干部,三位都在美国取得了博士学位。文字资料是叶维丽根据三人多次聚谈的录音整理的,看上去真费了不少精力。后来听说林春移居英国,如今已是学术成就斐然的社会学家。马笑冬1999年回国,定居在丈夫的家乡上海,被复旦大学聘为社会学副教授。叶维丽至今仍在美国教书,并根据当年与马笑冬的交谈内容写成《动荡的青春——红色大院的女儿们》一书,由新华出版社2008年出版发行,副标题是出版社另加的。

近年我多次听到叶维丽提起马笑冬的情况:她的抑郁症相当严重。她已经痴呆了。她不认识我了。她的腰已经直不起来了,弯得像虾米……叶回国探亲,忘不了她的这个好友,几次去上海看望马,眼见着马的健康情况急转而下,她的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没想到从美国留学回来,定居上海的马笑冬,竟然住进了我的校友夫妇开办的护养院。

马笑冬的初中同班同学、好友佟芮,拿着书给她看,里面有她的青春往事。

虽然事先已经了解到马笑冬的情况,可是当我们见到她时,我仍旧很震惊,很痛惜,很心酸。我知道我的三个同行朋友也是一样的感受。

这就是当年参与了著名的“潘晓事件”全国大讨论的美丽女孩吗?

刚复刊不久的《中国青年》杂志,成为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1980年第五期发表了“潘晓”来信,引发了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全国大讨论。马笑冬正是“信”的执笔人。

马笑冬在《动荡的青春》一书里说,在《中国青年》杂志工作的9年,是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她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我在《中国青年》做的最有社会影响的一件事,就是参与发起了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一般被称作‘潘晓讨论’,它是80年代思想解放史上的一件大事。”“我是这个讨论的责任编辑。‘潘晓讨论’和‘文革’后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密切关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积极的推进者。”做社会的良心,反映青年的心声是复刊后的《中国青年》的宗旨。从读者来信中,他们发现青年人又许多苦闷,于是就派采编人员到学校、工厂和街道,召开座谈会。马笑冬记得,在一次会上,一半以上的与会者都哭了,大家说出了许多心里话。他们最大的苦闷是社会上宣传的价值观念距离现实生活太远,宣传说要忘我和大公无私,但人人都为自己着想;宣传说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而现实生活却日复一日地平淡无味。

马笑冬联系的青年叫黄晓菊,她初中毕业进了工厂,一度对生活非常失望,喊出了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句话后来成为大讨论的标题。黄晓菊今天已是成功商人。

另一位女编辑联系的青年叫潘祎,他的文章也有动人的情节。最后,编辑部决定由写得一手秀丽好字、文章也同样漂亮的马笑冬,综合黄、潘等的文章原意,重新结构了一篇文章。她保留了黄晓菊的一段原话:“任何人,无论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只要每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当年的青年黄晓菊有这样的思辨力,也是那一代的集体缩影。马笑冬把改编后的文章给黄晓菊看,她说:“你真下了功夫。”文章在1980年5月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读者来信铺天盖地。一共收到6万多封读者来信,参与讨论。在国际上也有重大反响。但是,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也遇到层层阻力。在1983年的反对“精神污染”运动中,潘晓讨论被冠以提倡自由化,杂志社社长和编辑部主任都被调离。

马笑冬1988年赴美留学,在美国东北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国。

我带了《动荡的青春》,把有关她的内容翻开给她看,她抓住书不放,却根本不看一眼。马笑冬,你什么都忘了吗?你快乐的童年、你的中学时代、你在云南兵团的艰苦岁月?你大学毕业又去插队?是的,她什么都忘了,忘了她从小说的北京话,忘了她的一口流利英语。在她不多的喃喃自语中,我们发现她的口音很特别,后来才明白,她是模仿了护工的冀南口音。

马笑冬住在一个四人房间里,这位中年妇女是护工,事先知道我们要来,特地把她放在轮椅上,她已经不能直立了。

1.jpg

武院长说:刚送来时,她很冷漠,现在好多了,会笑了。

2.jpg

我们在院里和马笑冬合影。照片中左1是她的初中同学,右1是护工,后排中间依次是史保嘉、我和刘进,我们仨是校友,与马笑冬本不认识,因为痛惜和关心,特来探望。

马笑冬童年与父母、哥哥的全家福

4.jpg

马笑冬的母亲曾任北京女十中党支部书记,1966年8月24日在校被学生揪斗毒打,剃了“阴阳头”,同时被毒打折磨的还有5人,其中2人惨死。马母1981年因肺癌去世,而她在1999年父亲交给她的“记事”里才知道母亲当年的惨痛遭遇,几次失声痛哭而读不下去。马笑冬父亲曾任商业部副部长,2007年2月11日在北京逝世。如果她的父母健在,看到独生女儿成为这般景象,该有多么心痛?!

叶维丽说,马笑冬不仅能歌善舞,文章好,还心灵手巧,她做的小泥人那是专业水平,“天生就是搞艺术的。”

时间过得真快,从护养院回来已经一个月了。我又仔细读了书中马笑冬的自述部分,为她当年的出众才华和准确表达甚为感慨。作为同龄人,我理解马笑冬经历的一切。不知道马笑冬的人生遇到了什么解不开的难题,让她的灵魂一点一点地被啃噬,或者说,灵魂离我们远去。

前不久,一个年轻人告诉我,现在出生的新生儿,自闭症占160分之一,为什么?我答,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自闭症是人来了,而灵魂没来。老年痴呆症呢?是人还在,而灵魂已经走了。我的母亲在80岁那年成为一个明显的老年痴呆症,我眼见着她的魂儿每天都少一点,直到后来完全不在了。

马笑冬,你怎么了?你的灵魂上哪里去了?我们都非常爱你、非常心疼你啊!

照片中穿白衣的是护养院武院长,多年来他殚精竭虑、全身投入,一直从事这个事业。在南五环路路南的一片树林里,他承租了一个闲置的大院子,创办了这家护养院,为许多忙碌儿女解决了抚养老人的难题,让许多老人有了安度晚年的温馨之家。

祝福马笑冬。也祝福吴院长。

2011-07-21


下乡到云南的农场,在生产队里当炊事员的马笑冬。食堂在半山腰,每天早三点起床,打着手电上山下山。


马笑冬多才多艺,少年学习体操,曾获北京市三级体操运动员证书。她爱唱歌,会编舞,上山下乡到云南建设兵团,被抽调到文艺宣传队,在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担任女一号吴清华。

(文中黑白照片是我从叶维丽的书《动荡的青春》里翻拍的。)

更多相关图片请移步作者博客:http://woaichadianer.blog.163.co ... 612201162113035914/



http://www.hxzq.net/aspshow/showarticle.asp?id=57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02:31 , Processed in 0.0286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