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92|回复: 0

程之一:北京语言学院是怎样诞生的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7-1-16 03: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语是怎样诞生的

作者:程之一  发布日期:2011年11月11日  

2001年夏天,我参加了北京语言大学40年《大事记》的编写工作。为搞清北语筹建时的情况,组织上派我和徐永顺同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在有关单位查阅了档案,看阅了一些原始资料。对于北语的诞生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本文想概括地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北语是在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关系日月发展的情况下,开始筹建的。上个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与我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要求向我国派遣留学生。1960年初,法属索马利阑,首先提出向我国派遣100名留学生。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提出同样的要求。当年就有150——200名非洲学生要来我国学习。国家有关部门当时估计,一两年内将会有1000余名非洲学生来华留学。所以,教育部决定由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来承担接受非洲留学生的工作任务。并于4月16日,派韩明司长到外国语学院,与李棣华院长商谈了此事。当时形成如是意见:“一、从长远讲,着手筹建一所专门培养非洲学生的机构,可暂定为非洲留学生专修学校;二、由外院从速筹备接受下学年即来的留学生。”
此后,北京外国语学院就这项工进行了认真筹划。并在6月30日的第13次联合办公会议上,作了研究部署。决定成立专门办公室,负责筹划非洲留学生的生活安排和教学工作,同时进行长远规划。随后又于9月8日,将留苏预备部改组成外国留学生办公室,以负责非洲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同年12月8日,又向教育部呈报了《外国留学生预备学校的编制方案》,就建校问题,提出了具体方案。这即是北语育孕的开始。同年底,次年初,北京外国语学院接连召开了第14、15次联合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筹建留学生预备学校问题。会上决定在该校西院建校。指定由刘仲容、彭伯勋、董海波、檀振华四人负责。同时成立了基建工作小组。随后向教育部呈报了《关于筹建外国留学生预备学校的初步意见》,正式提交了建校方案。当时设定学校规模为:学生2000人,教职工500人。暂由北京外国语学院党委领导。并设想三年后,视情况由上级决定完全独立。为加强学校筹建工作的领导,中央宣传部于1961年10月12日,向四川省发出凋令。调该省高教局副局长王亦山同志到该校工作。王亦山即时到任,主抓预备学校的筹建工作。
北京外国语学院隶属关系的转换,催化了北语的快速诞生。1961年,是我国外交关系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急需大量外交干部。特别需要较多外语翻译人员。国家有关部门酝酿,要搞一所专门培养外交干部的学校。当年11月,中央决定将北京外国语学院划归外交部领导,以专门培养外交翻译干部。不再接受承担外国留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央的这一决定,就像一支催产剂,加速了北语的诞生。外交部于11月28日、12月6日,先后两次派雷阳司长,到外院商谈转属问题。再三强调外院不再管外国留学生。提出外国留学生教育,由教育部另外组建学校负责。紧接着,外交部和教育部于12月13日签署了《关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移交问题的商谈纪要》。北京外国语学院正式划归外交部领导。时隔不久,外交部雷阳司长和教育部韩明司长,又于1962年1月24日,一起到外国语学院,召集该院刘柯、郝金录和留学生预备学校王亦山、彭伯勋等人,共同研究了两个单位的分家事宜,确定了分家原则。并当即确定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即日起从外院划出,单独建校,暂定名为“外国留学生预备学校”。行政工作独立于外国语学院,由王亦山校长全面负责该校的工作。
从此以后, 王亦山校长就带领全体员工,展开紧张的建校工作。并于1962年1月26日、2月13日,先后向教育部呈报了《关于迅速确定留学生学校的名称及党的领导等问题的请示》、《关于留学生预备学校(暂定名称)的任务和发展方向的建议》两个报告。就校名、党委组成、隶属关系以及学校的任务和发展方向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就此进行过多次讨论研究,曾拟将校名定为:“北京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6月26日,教育部党组、党委作出如下决定:留学生预备学校归教育部党委领导;同意由王亦山、郝金录等十三位同志组成临时党委,王亦山任书记,郝金录任专职副书记。至此,党的关系也从北京外国语学院独立出来了。教育部的决定,意味着单独建校成功,北语正式诞生。
1962年7月20日,中央原则批准了《外国留学生工作试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留学生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其中规定:“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均集中在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学习”,“必须大力办好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条例》中还明确了学校的具体任务。这表明中央不仅给学校定了名,而且为学校定了位。9月21日,教育部向全国各有关部门,发出了《关于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启用新章的通知》。通知称:“原设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业经中央批准单独设校,定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直属我部领导。现由我部颁发铜质木柄新印一颗。”,“即日起由该校 正式启用。”至此,建校的一切法律手续已经完备。学校开始正常运作。
建校以后,教学工作发展较快。到1964年,教职工发展到356人。在来华部、出国部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外语系。当年招收了英、法、西语三种语言的本科生。有20来个国家的约100名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有200余名中国本科生、百余名出国培训生、近百名留学归国生在校学习或培训。为适应新的形势,1965年1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将校名改为北京语言学院。国务院任命王亦山为院长。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给学校发展带来重大冲击。学校停办,人员并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我国外交关系的空前发展,给北语带来了新生。进入70年代,我国在联合国取得了合法地位,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外交关系空前发展。很多国家都积极与我国发展友好关系。有40余个国家要求向我国派遣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恢复北京语言学院。1972年10月,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原北京矿业学院为北京语言学院新校址。北语正式复校。
改革开放给北语的发展带来机遇,得到迅速发展。中外学生成倍增长,汉语教学伸展到世界各地,出国培训首屈一指,外语本科教学也小有名气,北语举世闻名。90年代实行了学院制,将校名改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6月校庆40周年时,正式定名为北京语言大学。如今又有了研究生院。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千余人。这些都是共所周知的事情。当今世界汉语热,中华文化热,是北语的新机遇。抓住机遇,奋勇前进,北语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http://news.blcu.edu.cn/c/2011-11-11/390459.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19:20 , Processed in 0.0441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